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就如何更好地融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进行了探讨,以培养更多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崛起,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1.推动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职生提供了就业、创业机遇,使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就要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成果转化需要与区域经济相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区域性高职院校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自身的办学思想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上。那么,学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可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2.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区域发展创新主要依靠具有综合知识的创业人才。创业人才在企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的比例,将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因此,要培养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寻找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切入点,调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合理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实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索融合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向前发展。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促进区域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其创新创业行为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等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创新创业型经济社会的到来,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能够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为纵向的产业升级、横向的产业替代服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技能人才。
  2.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区域新兴战略型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能有效促进先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劳动力支持,通过向企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对市场的灵敏反应使其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3.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推动力的大小取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程度,表现为融合地方产业结构的专业设置背景,科技辐射能力与区域经济特色的相关度,就业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个性特征的融合度等。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相关程度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发展推动力的大小。因此,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区域经济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下文将通过下图阐明两者的关系,并就如何融合区域经济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
  
  图 区域经济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来拓展广度和深度。政府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服务,企业将自身的技术、成果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且政校企三方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让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增长转变,让区域发展有自主创新能力。
  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政府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态度及其能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方互动的效果。因此,政府要建立协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造活力,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能创新、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环境。
  2.企业参与,发挥优势。
  企业拥有先进设备、优秀人才和丰厚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学校应将这种优势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让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更多的企业元素。引入高素质企业家担当创新创业导师,并利用他们成功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学生的创业欲望。同时,让学生深入认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认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了解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对创业活动影响的基础上,能够树立正确创新创业意识,并有效地将创意转化为商机。
  3.结合地方,全面服务。
  区域之间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不同而有各自的经济特色,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课题编号:GDGZ1007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肖锭、卢卓,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玲令,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传竹,赵辉.区域经济特色的创新创业 高职生成功创业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09,(6).
  [2]高常水,许正中,潘海生.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其他文献
【正】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能力、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作为英语教师,笔
本文对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改革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总结教学改革的成绩。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加强方法指导、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效率更多地取决于“怎么教”,灵魂更多地取决于“教什么”,而 “怎么教”和“教什么”都取决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施高效课堂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
摘 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是中职学校英语阅读教学中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本文根据《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教程》的要求,结合在校学生的情况,从阅读习惯、材料选择、运用技巧等常规而又实际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例证,深入浅出地做出了论述。  关键词:中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句型和词汇,更重
摘要:本文通过课题调研,分析了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状况和诚信缺失的原因,阐述了提高思想道德诚信水平的教育方法,探讨了构建助学贷款诚信体系的长效可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开始实施以来,诚信问题就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助学贷款的有效推行。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对珠三角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意识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这一区域高职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剖析和阐述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使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摆在各中职学校面前的难题。因此,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并及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和具体要求,并提出了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  新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一、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动态生成式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战略伙伴型工学合作的新模式,并系统介绍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协同高职技术开发中心构建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和
作者简介:袁伟权(1968-),男,广东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指导等。  摘要:成功的教师通常用到的教育方法,多给学生一份爱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的教师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爱学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本文从班主任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师爱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师爱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