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新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当代茶室设计的理论水平远远落后于实践水平,导致目前茶室设计行业出现了“暴发户”式的过度装修和符号化浅层设计表达。文章通过“茶竹山房”的设计案例探讨了在现代语境下以古为新,重新认识传统建筑语言的方法,以期为当代茶室设计在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空间;建筑设计;环境
  0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产茶大国,历史悠久、茶类繁多。随着新时代茶文化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茶空间纷纷出现。然而,大多茶空间在设计风格上略显平庸、俗气,缺少与茶文化的关联性、互动性。这也是导致目前茶空间行业出现“暴发户”式的过度装修和符号化浅层设计表达的直接原因。如今,许多优秀的设计师热衷于将现代的技术、工艺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体现作品的时代和地域精神,如中国著名女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松阳大木山茶室、中央美术学院韩文强团队设计的胡同茶室等。那么,如何能在茶空间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呢?
  本文以“茶竹山房”的设计为案例,通过对传统建筑中空间组织、材料运用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该案例在运用传统建筑语言上的继承与创新。
  1 空间——虚实相生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看待空间我们尚存许多疑点,尤其是对空间的概念混淆不清。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使这些疑点更加难以分清。今天的空间观,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观念的影响。一言以蔽之,西方空间观强调有形驾驭无形,而中国空间观则以无形喻示有形。[1]无形在空间中可看作“虚”的部分,有形则为“实”。在中国传统空间形式处理的虚实相生之中,“虚”是根本、是目的,“实”是手段、是工具。为了体现虚空间的精妙之处,就必须要切实处理好空间的“实”,从而自然而然地领悟和想象到“实”之外的“虚”。可以认为,空间中虚的部分虽然以不确定的形态出现,但却会因为人们的意会和感悟而深刻作用于对空间的审美。另一方面,“虚”总是以“实”为前提和基础的,“虚”的形成依赖于“实”。传统建筑有用的部分不一定是实的部分,而是在于由实体围合而成的虚的部分,如四合院的天井、屋檐下的灰空间等,都会让人体会到“中国性”空间的独特魅力。
  与西方建筑偏重对形式的“确定性”不同,中国传统更偏重对空间“模糊性”的追求与欣赏,所谓“模糊性”是指对于空间意蕴的追求与欣赏,建筑空间的美是流动的,气韵生动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空间不是静止、封闭、孤立的。空间流动性也导致了不确定性的产生,在空间的转换中,空间的意象不断变化,空间的各部分相互连通,在起承转合之间,形成移步景异之美。[2]
  “茶竹山房”设计案例在空间组织与设计上追寻“中国性”,总体上运用虚实相生的策略,在有限的空间中产生丰富的变化。(图1)该案例在空间上的最大特点是以大厅为中心划分为A、B两块虚实不同的空间区域。A空间以散座为主,辅以一定的卡座,空间感受上给人以惬意、轻松的感觉;B空间以卡座为主,空间秩序感较强。A、B两块不同的空间秩序,一虚一实,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其精心设置的室内游走空间,令室内处处皆景色,满足了不同客人的需求;C空间为包间,满足了一定的私密性;D空间为后厨和员工使用区,集中排布;E空间为厕所,满足顾客和员工的使用。
  2 材料——乡土材料
  当代建筑活动中,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地方性的乡土材料,传统结构与营造技艺在经济性和适应性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体现地方建筑的文化特色,如何继承和发扬乡土材料和传统营造技艺,保留建筑材料的中国性,对中国建筑界的未来尤为重要。
  竹、木、砖、瓦是中国建筑传统中最为普遍的四种乡土材料,经过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运用。除了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选择之外,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果。这些乡土材料不仅充满着时间的沉淀,还传承中国文化的艺术载体,是表达中国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手段。[3]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几乎都直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适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土特征。
  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西方现代建筑热衷于工业材料和高技派,导致各国建筑设计的趋同性,中国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建筑师的实验场。受此思潮的影响,当下中国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抛弃悠久的历史与情怀。为此,在当今这个能源如此匮乏的时代,研究并使用乡土材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茶竹山房”的设计中也大量运用了竹、木、砖、瓦等乡土材料。(图2)在视觉效果上,竹木的自然纹理和颜色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茶室的家具和软装上也大量运用原竹、碳化竹、竹编等材质,大厅背景整墙的灰瓦,让客人第一时间感受到茶室的古朴氛围。作为一种全透明的材料,玻璃往往能使视线通透和开放。处在竹林深处的茶竹山房,充分利用玻璃将自然景观进行了室内外渗透,满足了人们在室内品茗过程中亲近自然的希望,尤其是建筑两边的大窗,不但将自然光线引入了品茗的体验过程中,也将竹林带入了建筑空间内部,为室内提供更加具体的自然感受。(图3)
  3 环境——“自然之道”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性,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建筑只是一种在自然山水中可以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向自然学习,使其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这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理想,笔者称其为“自然之道”。[4]这就决定了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中国建筑总是喜欢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在整个建造体系中,其关心的不是人类社会的固定永恒,而是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我们可以从中国园林和山水画中得到这一例证,相对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的独立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和园林是融为一体的。园林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人们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以建筑的方式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半人工半自然之物。另外,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也反映出传统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两者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时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宗白华先生由此展开论述,认为“望”这一行为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性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础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其中“望”是最重要的,修建窗子不仅是为了透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茶竹山房”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室內与周围环境的对话,该案例场地位于竹林深处,四周群山环绕,整个建筑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室内水景的设计可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室外,同时大面积透明玻璃窗的设计,除了为室内提供日照光线,还可作为对室外环境的框景,使人们在室内能真正“望”出去。因此,面对自然时建筑不应选择被动接受,而是寻求主动对话,使品味自然融入到人们品茗闻香的过程之中。(图4)
  4 结语
  本文基于“茶竹山房”案例分析了当代中国茶室在运用传统建筑语言上的继承与创新,还分析了传统建筑中对空间的设置、材料的运用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这一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茶空间设计的概念和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本文作为一种尝试性研究,还很不完整,仅希望为今后的茶室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辉.建筑美学形与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6.
  [3] 俞禹滨.竹、木、砖、瓦:当代建筑中乡土材料的运用——以王澍作品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 王澍.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世界建筑,2012(05):20-21.
  作者简介:方若星(1992—),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与创作。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简介了自魏晋以来禅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重点提到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解读清末民初时期粉彩瓷画名家汪野亭作品中传达出的空灵意境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禅意。  关键词:禅宗;山水画;汪野亭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它融合了古印度佛教哲学中的精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及玄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禅宗自魏晋由菩提达摩
期刊
摘 要:文献资料的收集之路,记录了钢琴演奏与教育其科学的渊源,反映了钢琴演奏与教育的来龙去脉,体现了钢琴演奏与教育研究的继往开来。通过文献资料的引用,可以将钢琴演奏与教育论文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告诉读者。笔者通过本文抒发一些个人浅见的学习心得梳理。  关键词:文献资料收集;钢琴  如果将文献资料收集的过程当做修路的话,那么钢琴演奏与教育——我的专业,就是通向这条路的终点。大到全球瞩目的学术成果
期刊
摘 要:《霸王别姬》不仅是一部同志片,更是一部文化片、艺术片。上映至今20余年,其成就仍未被超越。在中国电影有票房无内涵的今天再次回首此片,更可以体会,一部跨越时空的作品需要怎样的文化底蕴和外在形式。  关键词:文化思考;情感历程;宝剑贯穿;京剧片段;造型刻画;画面隐喻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第5部电影作品,之前的《黄土地》等几部艺术片因为过于晦涩难懂,并且节奏缓慢,是典型的“专家喜欢观众不爱”。此片
期刊
摘 要:当亨廷顿依据自己的“文明的范式”来审视纷扰的世界,从而企图实现一种自我的类寓言时,对于文明归属的划分,成为识别世界格局的重要符码。亨廷顿的文明范式中,最引起中国敏感神经的当属对于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论述。本文从冷战之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入手,考察亨廷顿双重身份(学者与政参)的国家民族主义心理与焦虑,揭示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维度下对于中国经济成长、国际关系,尤其是儒家文明的误读,以望对儒家文明的自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少儿拉丁舞在武汉市的开展现状,提出部分意见和建议,为广大拉丁舞教师更好的进行舞蹈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儿;舞蹈;开展现状;教学  1 少儿学习拉丁舞的价值  1.1 拉丁舞的健身娱乐价值  拉丁舞是一项集体育与艺术一体的舞蹈,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以及科学的训练内容,使少儿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孩子身体各部分协调性,同时伴随着能量的消耗,还能够促进少儿的食欲,增强消化机能,
期刊
摘 要:唐詩中有一类诗,是宫词。这些宫词描绘出宫中女子的生活状态,为我们细致地刻画了她们的心理体验,我们努力试图从这些宫词中还原她们的心理、感受,同时跟着这些宫词走进那个时代,体会那个时代身为得宠女子或者失意女子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唐诗;宫词;怨词;情感世界  无数个想象穿透流亡的道路,抵达曾经的风华盛世。长安城中,古道驿边,辗转而死的娥眉,流落江湖的乐女,一夜间成了人们的话题,那些盛世的荣华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建造活动的相关背景与内容,记录了作品从最初设计到最终建造完整的全部过程,通过比较建筑专业的“控制性演变”与景观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引发相关思考,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劣势也能够转变为一种潜力。  关键词:曲;直;竹构;劣势;潜力;建造研究  1 研究背景  本项目立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程老师指导多年的校园竹构活动和安徽广德的建造委托,旨在研究以四面体竹
期刊
摘 要:吴昊老师教授研究生课程时,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走进“非小学”,感受原生态的建筑与设计。在题为“陕西民居对话土木砖瓦石”的教学(更确切地说是讲座)过程中,吴昊教授和余平教授深刻地讲解与剖析道出了民居中的“自然”,材料中的“大道”等东方哲学意识。从“道法自然”的古人思想中强化了建筑设计的本原设计观,从精神诉求角度推进了原生态设计的理念高度。  关键词:“非小学”;自然;传统材料;建
期刊
摘 要:明治时期作家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在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曾经引起过很大的反响。在我国,《金色夜叉》有好几种译本,有的电视台在20世纪80年代将这部作品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台湾也曾翻拍过这部著作。这部长篇小说以恋爱与金钱问题为中心,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尾崎红叶认为人生有两大支配力量,就是金钱与爱情。有史以来,我们都把爱情故事视为美丽的乌托邦,但读了这部爱情悲剧后,爱情观甚至是人生观都会发生
期刊
摘 要:中世纪最具代表的基督教音乐是格里高利圣咏,它的发展和传承无疑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对现代社会的音乐理论、复音音乐、音乐教育、记谱法、调式音乐的运用和音乐发展及其走向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特征;音乐演变;音乐传承  中世纪(约4世纪~13世纪)被认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当时有一种流行的基督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那个时期,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困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