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感染不同状态者血清Tim-3的差异及与HBeAg和HBV DNA的关系

来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aich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HBV感染者血清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差异,并分析其与HBeAg和HBV DN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50例HBV携带者(携带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40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急性发作组)和3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各组对象ALT、HBeAg、HBV DNA、Tim-3水平,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携带组、CHB组、急性发作组、肝硬化组和对照组人员血清Tim-3水平分别为(13.79±3.52)、(15.04±4.38)、(21.32±5.44)、(1.11±5.83)和(10.57±2.45)pg/ml,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25,P=0.000);携带组、CHB组、急性发作组、肝硬化组患者和对照组人员血清ALT水平分别为(25.81±4.32)、(89.93±10.73)、(532.44±51.28)、(715.32±77.89)和(21.38±3.21)U/L,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1,P=0.000).HBeAg阳性者和HBeAg阴性者血清Tim-3水平分别为(20.73±5.43)、(16.84±3.22)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7,P=0.000).HBV DNA阳性者和HBV DNA阴性者血清Tim-3水平分别为(21.67±6.21)、(14.31±3.05)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56,P=0.000).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Tim-3在诊断HBV感染上具有一定价值(P<0.05),其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为0.711~0.842,截断值为16.45 pg/ml,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8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Tim-3是导致HBV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为1.83(95%CI:1.24~2.32).结论:Tim-3在HBV感染不同状态者之间差异明显,且与HBeAg和HBV DNA状态相关,是导致HBV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脏硬度值(LSM)及以血液学指标为参数的诊断模型如APRI、FIB-4、GPR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GOV)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的119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胃镜检测结果将119例患者分为4组:无GOV组43例,轻度GOV组35例,中度GOV组23例,重度GOV组18例.分析4组患者的肝功能及LSM变化并计算APRI、FIB-4、GPR值,分析这些指标与GOV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UC)评价L
1 病例资料rn患者女,53岁,因“干燥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心率116次·min-1(↑),呼吸频率20次·min-1,血压129/88 mmHg(1 mmHg=0.133 kPa),身高156 cm,体质量55 kg.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25.8 mg·L-1↑,免疫球蛋白G升高,抗核抗体高密度阳性,抗ssb抗体等干燥综合征典型抗体阳性.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疗效、血液流变学和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6例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液流变学和血管活性因子的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患者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
李秀惠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名中医钱英教授学术继承人,北京市首届青年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36年,擅长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临床经验丰富.
目的:探讨华蟾素抑制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机制.方法:细胞学实验:应用华蟾素处理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53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动物学实验:构建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华蟾素灌胃,检测裸鼠体重、肿瘤体积、瘤组织内p5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华蟾素组HepG2.2.15细胞增殖率下降,凋亡增加,细胞中p53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学实验结果显示,华蟾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参与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候选基因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获得GSE19665、GSE41804和GSE84402,通过GEO2R工具和Venn图软件选择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基因(DEG).对这些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生存分析(Kaplan-Meier)和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GEPIA)验证.结果:3个数据集中共有139个一致表达的DEG,包括36
尹常健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山东省十大名医之一.尹常健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工作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近年来对肝癌的中医诊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有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其自拟的“肝癌方”化裁治疗肝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作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现将心得报告如下.
目的: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各中医证型患者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及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116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脂指标(TG、TC、HDL-C、LDL-C)、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肝纤维化指标(PCⅢ、CⅣ、LN、HA)、FBG、INS、IR、ISI、HBCI和FBCI以及NAFLD等的情况.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肝肾不足型和痰瘀互结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2000~3000万例[1,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亚洲地区总体患病率为29. 62%[3].CHB与NAFLD两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的情况逐渐增加,NAFLD发生在接近1/3 CHB患者中[4].Phunchai等[5]研究发现 CHB合并 NAFLD约占CHB患者的2/5,与非CHB人群相比,轻度脂肪肝在CHB患者人群中更为常见[6].研究发现,CHB合并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应答率显著低于单纯CHB患者[7];且加速肝脂肪
目的:大样本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腹腔镜微创术近期疗效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对1042例腹腔镜微创术治疗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自制调查统计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近期疗效指标(术后3个月病灶控制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复发相关指标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法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1042例患者的病灶控制有效率为79.88%.截至随访截止日(2019年10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6.7个月,术后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95%(70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