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建议教师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高尚师德感染学生;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情境体验;联系生活实践,指导学生感悟道德;将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促进学思贯通等办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立德树人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024-02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关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重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学校仅仅把道德与法治课看成一门普通的文化课,存在重智育轻德育、过度关注学生学科成绩的问题,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的主渠道作用无法发挥,这与新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呢?笔者总结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高尚师德感染学生
  所谓“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导者,其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取得确切的德育成效,首先,教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德智并重的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高尚师德感染学生,以扎实的学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其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面对学生时做到时时为人师、处处做表率,在是非、曲直、善恶方面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感染学生,把自己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或者将一些与时代、與社会、与国家、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例选作教学素材,并将之以讲故事、做表演、搞活动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教学中,由此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责任与角色的关系,笔者将自己作为例子,以茶话会的形式与学生分享自己承担责任的点滴故事:“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头顶星星去上班,身披月亮归家,工作繁冗,身体劳累,但是我既然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该喊苦喊累,因为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我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这样的心理剖白,学生明白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教师以教育为责,学生以学习己任。明确了“责任与角色同在”的含义,学生便能更加准确地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积极给予学生教育、引导、关怀,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情境体验
  由于过去教师常将道德与法治课视作文化课,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体现出重智轻德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课程的落脚点放在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尽量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发展其努力学习、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
  道德与法治相比其他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其具有显著的理论性,学生学习起来倍感枯燥、无趣,也难以取得成效。教师可以考虑采用音乐、视频、表演等可感、可触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多思、多想、多总结。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一课理论性较强,知识深奥抽象,如果按照教师平常讲述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半会停留在表层,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此,笔者抓住课题“价值”的关键词,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切入点,在导入环节先播放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影像中了解黄文秀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感人事迹。课中,让学生化身小记者,分享黄文秀的故事,传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播放视频和“小记者报道”的手段,创设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情境,学生进入其中,心灵更容易被“文秀精神”震撼,从而有感而发要学文秀、争优秀,从日常小事开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政教育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口,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途径。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坚持开展“课前时政5分钟”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并掌握运用课本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探索时政热点的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复课后在一次“课前时政5分钟”活动中,笔者提出了“疫情下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主题。活动中,有学生讲述了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的感人故事,由此引发大家热烈讨论疫情下中学生应该如何心系民族命运、情牵家国安危。在紧扣时政热点的“课前时政5分钟”活动中,学生深切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爱国主义自然而然地落到心坎上、印进脑海里、落在行动中。时政热点问题的探讨,不仅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更加与时俱进、课堂更有吸引力,还能增强立德树人的渗透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践,指导学生感悟道德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力求内容和方法的生活化,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课程回归生活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捕捉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2020年新冠疫情阻击战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感人的素材。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我国基本制度》一课时,笔者利用疫情设计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展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交出一份份优秀的答卷,让学生切实感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又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 中国梦》一课时,笔者列举了近年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从“嫦娥四号登月、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全球组网”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国的风采与中国的力量。再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时,笔者以电影《哪吒》为素材,设计讨论主题。影片展示了哪吒生而为魔,遭世人厌恶,却敢于向命运抗争,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壮志豪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分析哪吒命运的同时,也能关注自己的生命成长,了解生命的价值,增强生命的韧性。   道德规范的认知过程是枯燥的,只有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挖掘其中深层次的道德内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学生内心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因势利导,才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实现寓德育于教学、知行合一的目标。
  四、将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促进学思贯通
  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范围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要善于拓展教学渠道,将学校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德”在课外的实践。具体的实践,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以社会调查、参观采访、实践操作等活动形式开展。在活动中,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便能强化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
  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邀请家长到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观念;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使其从教室的课堂走向自然的课堂、社会的课堂,进而更好地了解祖国历史、见证改革成果、感受时代巨变、培养爱国情怀;还可以发挥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视片、学唱红色经典歌曲、阅读红色教育书籍、参观革命前辈战斗的地方,邀请老战士到校宣讲红色故事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熏陶,升华思想情感和道德境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可见,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中探寻德育契机,通过持续化、常态化的道德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落实教育中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指引。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在鲜明展现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去寻找答案,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担当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选择。教师要积极探索并构建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这样才能还原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本色,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实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骆郁廷.“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巧,2013(7)
  [2]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3(1)
  [3]王定华.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2(24)
  [4]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22)
  [5]王春梅.“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育观察旬刊,2020(3)
  作者简介:汤美红(1974— ),女,大學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百色市右江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中学生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在我国转型经济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资源配置低效率.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失灵论"和"政府失败论"为我国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解析框架,而我国的特殊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公正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的研究既着重于基本理论的研究,又着重于现实层面上社会不公现象
公民资格的当代论辩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论述主题虽有差异,但都是围绕自我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当代的公民资格理论各以不同的政治价值作为政治的首要价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日本柔道推广经验进行归纳梳理,提出对我国柔道推广的启示。主要结论:日本柔道推广注重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形成了以“道文化”“礼文化”“禅文化”为核心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对于相关信息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于其他传播形式,短视频更加直观、真实、生动,为主流媒体的一手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供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以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建构和完善我国的"有限政府"无疑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肝素盐水冲管液对肝癌术后患者动脉导管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到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120例肝癌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
目的分析多巴胺转运体基因3’端40bp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连反应和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性分析技术对西安地区汉族人群中54例符
智慧教室作为典型智慧化学习环境是当前学校信息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成人学习理论,在对智慧教室现状和师生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符合成人教师培训特点的智
结合菲涅耳非相干数字全息和光谱成像技术的优点,提出能同时获得物体三维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四维成像系统,即在非相干数字全息系统中引入可调滤波器.在非相干光源照明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