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到殷夫:两代革命青年精神史中的裴多菲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embl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殷夫在1929年因翻译裴多菲而结缘,裴多菲作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密友,既成为他们了解彼此的中介,也为后人读解两代革命青年的异同提供了参照.裴多菲由"感应"到"行动"的精神特质,不仅对应了鲁迅"摩罗诗学"中的核心观念,也与殷夫在《孩儿塔》里表现出的抒情机制高度相似.辛亥革命是鲁迅革命经验的起点,裴多菲式的撒旦诗人神话构成了鲁迅身上挥之不去的"鬼气"的来源.以殷夫为代表的"大革命一代"则以大革命为全新的意识起点,转变前的情感积累同时培养了一种裴多菲式的革命悟性,为意识形态批判准备好了可供否定的对立面.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产地紫苏梗水分及迷迭香酸含量,以及贮存时间对紫苏梗药材水分及迷迭香酸含量变化,以此来判断紫苏梗药材含量测定标准制定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HPLC法,用C18柱(推荐使用规格:4.6×250mm,5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甲醇-0.1%甲酸溶液(38:6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0nm,柱温为30℃,流速1.0ml/min.结果 不同产地的紫苏梗药材在规定的温湿度环境下对含量的影响较大,部分产地紫苏梗药材迷迭香酸含量偏低.结论 通过对不同产地水分及迷迭香酸含量的考察,为采购提供依据.
随着医疗体制深化改革的逐步推广,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宗旨,医院不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及时就医诊治导致患者人数大增,随之而来的是病历数量呈现急剧上升趋势,这大大增加了医院病案管理的难度.如何提升医院病案管理效率,强化管理水平,强化病案管理人员梯队建设是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挑战.建立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建设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已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文章以长三角地区地级市某大型公立三甲医院为例,分析医院近年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不足之处,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路径建设.
后期现代哲学家梅洛-庞蒂的"世界的散文"这一提法,受到了早期现代哲学家黑格尔《美学》的启发和影响,集中体现了梅洛-庞蒂关于文学语言的见解.在他那里,语言有其文学使用,但却是半自足的"世界的散文",而不像在当代哲学家福柯那里是完全自足的"散文的世界".他既不像黑格尔那样维护主题文学,也不像福柯那样完全接受形式主义.梅洛-庞蒂关注文学语言的物质性,但他不可能像福柯那样只关注其物质性,因为精神性才是他的核心关怀;尽管精神性在他那里意味着物质性和观念性的统一,但他不像黑格尔那样认可精神性与观念性的根本一致.
期刊
目的 探究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为住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5月的500份视为对照组,行常规住院病案首页管理;2020年6~10月的500份视为观察组,对住院病案首页信息进行质量控制.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在住院病案首页错误率方面,观察组的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40%(P<0.05).在门诊诊断、主要诊断、手术操作以及其他诊断各项住院病案首页信息错误率方面,观察组分别为1.20%、2.00%、1.00%、0.8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4.20%、
哲学与影像的争论由来已久.影像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柏拉图主义的起点.柏拉图通过"洞喻""线喻"和"床喻"探讨影像与理式、影像与"是"、摹本与拟像的内在关系,区分"摹本-影像"与"拟像-影像",指出影像是一种对其所指涉对象的摹仿,在某种意义上是"是者"与"非是者"的结合,由此开启西方从认识论、摹仿论和存在论探讨影像的先河,确定影像哲学的基本取向.面对源远流长的柏拉图主义传统,德勒兹和福柯等法国当代哲学家以"颠倒柏拉图主义"或反柏拉图主义为己任,从影像、再现、差异与拟像的层面展开一场奇异的
期刊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样式,通常分为文字形式的评语和符号形态的圈点.文章圈点之法自南宋发展成熟以来,多作为文法标记而存在于总集之中,并影响着士人的文学阅读和知识习得.在科举考试、商业出版的助推下,明代的文章圈点法在形式和意义上均有新变,进一步展示出指引阅读行为的社会文化功能.圈点着重对文章顿挫、起伏、转调的标示,反映出明人阅读理论对句法、调法及口诵的关注.通过从文字以外的符号、声音要素切入,有助于全面认识古代的书籍阅读,更好地理解评点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意义.
期刊
审美情感的意向性居于康德审美理论的关键位置,它一方面涉及审美反思中诸认识能力间的自由游戏与愉悦情感的关联问题,另一方面涉及这种情感是否与鉴赏判断等同的问题.鉴赏判断的反思性结构开启了审美情感意向性的可能,也造就了这种意向性自我指涉的循环结构.这种循环结构并不是仅仅关涉主体内心状态的封闭结构,而是在主客的交互关系中自我形成的动态结构.审美情感的意向性不仅在认知的意义上与其意指的对象(审美对象对于主体的形式的合目的性)有关(信念),而且也在意动的意义上与维持自身状态的目的有关(欲求).这种信念和欲求共同组成了
期刊
作为南宋前期政坛和文坛领袖,周必大以词臣身份为基础,重新构建了北宋的士大夫文统.尽管与朱熹、张栻、吕祖谦等理学家关系匪浅,但周必大并未倒向理学之"道",而是上承欧阳修、苏轼,关注文人在赓续儒家之"道"时的文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他对欧、苏文统的接受,既体现在儒家话语体系的传承,更体现在对"文以治道"的强调,由此形成他的"士大夫文统"观.周必大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文"与"道"的问题,他更关注"文"与"行"的问题,因此突显了创作主体的士大夫身份及政治践履,彰显了从欧阳修到周必大的士大夫文统的脉络和特色.这使南宋文章
期刊
郭沫若在从文学走向革命的过程中,有一个社会转向的阶段.这具体表现为:扬弃纯文学理想,转向教育等领域;参加"五卅"等社会运动;了解并译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参与社会经济问题论争;参加社会调查,深入江南乡镇,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结构.郭沫若的转向由多种因素促成,个人方面是早期创造社的解体及文学志业的危机,时代因素是新文学自身的困境与后"五四"时期新青年的社会出路问题,他的社会化是一代人的历史缩影.社会转向不仅使郭沫若的志业从文学转向教育并最终转向政治,还使他挣脱文人趣味的旧式文学生产机制,将文学嵌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