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的创新之作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998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取得极其伟大的成功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并取得极其伟大的成功的发展史。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证明,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深刻性、广泛性、不间断性和有效性,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认真总结思想理论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据我所知,在浩瀚的书海中,却没有看到一部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完整地论述这一课题的专著。近读武汉大学石云霞教授经过长达11年的艰苦奋斗、六易其稿、撰著而成的133万多字的学术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却在这一方面填补了空缺。读这一专著对我来说就像是久渴遇甘泉,机是一种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满足后的享受。我从阅读中深深地认识到:这一专著是一部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围绕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进行大规模的持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既的源泉。本书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创新。这种创新是立体式的,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是四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本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线索,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历史活动为基础,以中共中央文献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论述为依据,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以党在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对象,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事业,将其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和分层次地把握了它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特点、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
  第二,从立论的基点上看,本书把思想理论教育视为本质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论述。从这一内涵出发,本书所阐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党在各个时期集中进行的重大思想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二是贯穿在我们党的各项重大政治实践活动之中的思想理论教育,包括传统的以各种“政治运动”命名的政治实践活动,以及粉碎“四人帮”以来不以“政治运动”命名的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进行的思想理论教育都是其“运动”、“活动”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方面;三是某个领域和系统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教育;四是贯穿在我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理论武装、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在所有这些方面本书都对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发展的历史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阐发。
  第三,从得出的结论看,本书在对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经验阐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特点和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总体概括。
  本书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统一”上,即:政治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思想理论教育的统一;思想理论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思想理论教育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思想理论教育的革命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统一。
  本书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1)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内容,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理论教育;(2)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需要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教育原则和方法;(3)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4)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社会思潮批判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5)坚持党作为教育者与群众作为教育对象之间教学相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6)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7)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思想理论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8)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是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要求;(9)坚持以实践标准作为检验思想理论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10)坚持党的领导是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最重要的实现机制和根本保证。
  第四,从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看,本书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地说来,本书在这一方面体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将主体性、客观性、历史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坚持党是教育的主体的前提下,根据对主体的区分具有相对性的原则,提出了“总体主体”的概念,将被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当作是具体的教育主体,这样更能体现出全党全民持久地大规模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二是集理论、历史、现实为一体,将党的政治实践、理论创新和理论教育统一起来,突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思想理论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三是坚持论从史出,通过大量的翔实的材料的分析,得出合乎实际的研究结论。
  正是由于本书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使得本书内容的丰富性、范围的广泛性、资料的翔实性、结论的系统性和客观性、挖掘的深入性等方面,都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东西,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特点和优点与石云霞教授长期养成的优良学风是密不可分的。石教授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一贯治学严谨,笔耕不辍,材料翔实,表述准确。这部专著就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范和品格,以及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相信理论界和广大读者只要认真地读读本书,定会从中受益。当然,这部著作也和任何著作一样,有其局限和不足。但从整体上看,局限和不足是次要的,用得着“瑕不掩瑜”这句老话。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我热切地期望我们的思想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发扬石云霞教授这种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更多的有分量的精品力作问世,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陈金清)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盲目地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使得理论与现实相距越来越远,并最终抛弃了预测和指导实践的功能而局限于解释这一层次上,甚至蜕变成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或自洽性的公理体系。但是,经济学本身是一门致用之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因而经济学的研究思维不能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更不能被视为像几何学那样的一套公理体系。正因如此,经济学要取得实质性发展就面临方法论的转变,在当
期刊
手上这册洋洋洒洒50余万字的《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是谢贵安教授勤耕史学园地20余年所培育出的一枝嘉禾。长久以来被编年、纪传、典章制度、纪事本末这几大中国古代史学体裁掩盖了光彩的实录体,终于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出其整体风貌和完整形象。  实录体始于南朝萧梁,虽晚于先秦之编年、西汉之纪传,但先于唐之典制、宋之纪事本末,然其学术价值却一直隐而未显。古人常用而不解,
期刊
摘要:伴随着对经济学中的“数学逻辑形式主义”和“工具理性”趋势的质疑和抵制,一股以呼唤人文关怀或回归人文精神为基本宗旨的经济学思潮悄然兴起。这股被称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或学术思潮正以一种低调但却相当稳健的姿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多个层面对主流经济学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对人文经济学兴起和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并试图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描述和勾勒,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期刊
摘要:国民党在获得政权后,深刻反省在大革命中与中共争夺农民失败的教训,在执政后仍坚持走运用社团来训练民众的党群路线,在全国范围内重建起新的农会系统。国民党在法律及党务两个方面精心设计了农会的组织及其制度,规范其职能和方向,将之视为国民党加强党农关系、动员普通农民、实施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在实际运作中,农会也在协助党政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过,农会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乡村权力结构,农会之运作也受到国民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十八、十九世纪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阶段,马克思当年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不可能反映今天的现实。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会现代化。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当代现实相结合,得出崭新的结论,客观反映当代社会的现
期刊
摘要:施密特以马克思的自然范畴为核心,对马克思运用的一些重要的方法、立场和范畴都作了一以贯之的说明或暗示。施密特对自然概念的哲学思考内在地蕴涵着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态度。施密特讨论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福斯特讨论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有共同的概念或主题,如唯物主义、自然、物质变换、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等;然而,两位学者对这些概念或主题的理解又差异较大。揭示施密特对自然的哲学理解,比较二者的研究差异能拓展和深
期刊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传递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佛教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佛教的人情化,只要是合乎“人情”的,总能够七弯八拐地符合“神意”。“神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溶解,世俗生活亦可以有“神性”的发现。如果说信仰就是对神性的敬畏,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起恭敬之念,生畏惧之想。恭敬的态度其实未必只对着神灵,恭敬是一种泛神的态度,一种过日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汪老的《受戒》之道、立身之道和书写之道。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乡村农户无力抵御频发灾害的侵袭,旧政府(权)既不能有效救济灾民也不能领导他们自救。而共产党新政权在乡村政治重建基础之上形成的政权下乡与党团下乡、工作队下乡、宣传下乡、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以及党-国家对生产的干预与扶助,使政府对灾民不但能实施直接性的救济措施,而且能积极领导、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运动式救灾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民间自由借贷死滞、灾民副业
期刊
物权法自纳入立法规划到正式通过历经了十余载,其稿数易、七次审议堪称建国以来立法史上之最。所以如此,皆源于物权法事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每一个民众的切身利益,不同主体和利益集团对物权法有不同诉求,这导致了难以调和的物权立法争议。无疑,物权立法争议之大也是我国立法史上之最。在这一意义上,要正确理解、适用和完善物权法,必须把握物权立法的争议。由此,侯水平研究员主编的《物权法争点详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