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壁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p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 仰
  1928年早春,汨罗江畔。
  时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的彭德怀,正与共产党员张荣生、邓萍、李灿等人,秘密谋划惊天动地的平江起义。为了造就一批得力的骨干,他说服师长周磐,决意创建一所随营学校。周磐蒙在鼓里,以为这是为自己扩充实力,便欣然答应了。
  那么,让谁来统管这所军校呢?彭德怀想到他的同庚好友黄石。黄石,即黄公略。如同石穿即彭德怀,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名号。
  一封彭德怀的亲笔信,连同黄公略的盘缠,次日悄然寄往五羊城。
  黄公略收到这封信,禁不住热血沸腾。1927年12月,他参加了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他一直在苦苦地探寻,下一步该怎么办?从信中,他意外地看到一线新的希望。不过,兴奋之余,他心头也袭上一片阴影:石穿如今官运亨通,地位高了,会不会一改初衷?
  尽管疑虑重重,他还是不愿放过这个时机,在秘密与中共广东省委联系后,便约了黄埔同窗贺国中和黄纯一,匆匆取道上海,乘小火轮逆长江而上。
  一路风波。简言之,黄公略几经辗转,抵达了第一团驻地。
  两双扭转乾坤的大手,在南县握在一起。看黄石,瘦了,憔悴了,一场天花,改变了他英俊的面容,铁青的麻子嵌在脸上,增添了几分冷峻。看石穿,厚嘴唇弯成弓形,抿着笑意,透着耿直和稳健。
  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使得一对挚友在重逢之后,竟陡然有了陌生感。黄公略只身赴约,让贺国中和黄纯一在外边等他的消息,也是多加了一份小心。
  寒暄罢了,切入正题。说到创办随营学校,彭德怀一掌击在黄公略肩上:“黄石,你重任在肩,义不容辞!”
  黄公略也很兴奋:“你说,怎么干?”
  “我想,咱们这个军校一期半年,每期培训五百名学员。如何?”
  “这么说,两年下来……哦!石穿,培训这么多军事骨干,你想当大军阀吗?”
  “我想翻天覆地!”彭德怀将他拟好的军校章程递过去,“你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要修改或补充的。”
  黄公略默读着,表情犹如一块铁板。看到章程中赫然写着“打倒新军阀”,他的小麻子颗颗如铁砂,嵌在十分冷峻的脸上。他问道:“新军阀,指谁?”
  彭德怀一愣:“这还用问,当然是蒋介石。”
  “石穿,你野心真不小。”黄公略拍案而起,“你要打倒我们的蒋校长,这还了得!”
  气氛骤然紧张,所有人都剑拔弩张地站起來。
  黄公略突然变脸,出人意料。彭德怀“瓷立”在地上,半晌不语。继而,他喘一口粗气,手指着黄公略的鼻子:“你、你……你这个黄石麻子,我多年来信任的好朋友,竟然变成了蒋介石的龟儿子!”
  在场的人都勃然变色。事情糟透了,核心机密让黄公略知道了,这就意味着你死我活。这时,张荣生转到黄公略背后,突然用一条毛条封住他的嘴,又猛地勒紧了他的脖颈。李灿趁机抓紧他的两只胳膊,使他一动也不能动了。
  黄公略挣扎几下,脸色发白,却不能发出声音。即将窒息而死之时,他用手指着自己的皮鞋跟。邓萍说:“放松些,让他出口气,他跑不了。”
  彭德怀也赶紧说:“对,听听他还要说什么。”
  那条紧紧勒着的毛巾松了些,黄公略喘了一大口气,将自己的一只皮鞋蹬下来,又就势倒在了地上。他说:“我有……组织介绍信,在这儿。”
  张荣生用刺刀撬开他的皮鞋跟,发现里面藏着一张很小的纸条。纸条上写着毛笔字,上面涂着一层防水蜡。彭德怀拿起纸条仔细一瞧,是中共广东省委的介绍信,证明黄公略确实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家面面相觑,尴尬至极,继而笑作一团。彭德怀长长舒了一口气:“黄石,你这是干什么,开这么大的玩笑!”
  黄公略被大家抬到椅子上,缓缓气才说:“石穿,你现在是国民党的团长,谁知道你的心会不会变?过去口口声声要实行三民主义的人,当了官就变心变肺,这种事我们见得还少吗?眼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我又怎能大意呢。”
  一番话,说得大家连连点头。
  彭德怀拉着黄公略的手,一脸愧疚地说:“黄石,对不起了。”
  黄公略笑了:“这有什么,志不同而道不合嘛。”
  说着,两人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彼此铿锵有力的心跳,让人联想到平江暴动的战鼓咚咚。一种共同的信仰,让他们又走到了一起。
  菜刀和牛
  1930年冬,农民韦大牛当了红军。离开家门时,老爹弓着腰拄着拐棍,迈着小碎步送他到大门口,嘴唇颤抖了半天,却啥也没说出来。大牛知道老爹的心思,也知道这时说啥也没用,索性咬咬牙一跺脚就走了。
  这一走,就跟着部队上了隆安战场。有生以来,头一回真刀真枪地玩命,一颗心“扑通、扑通”乱跳,脊梁上一个劲儿冒冷汗。人趴在地上屁股撅得挺高,那杆大枪端在手上,还不知子弹怎么上膛。这个熊样子,气得连长直瞪眼骂娘。
  韦大牛正不知所措,却见连长突然蹿起来,“咔!”一个立正,举手敬礼。来人是张团长。在韦大牛眼里,团长是个好大的官儿,当然惹不起的。他心里难免忐忐忑忑的,暗想:我的小命儿,就捏在他手上呢。
  张团长看看大家,大声问:“马上要冲锋了,都准备好了吗?”
  连长报告道:“是!都准备好了。”
  嘿,看看这些七长八短的兵,看看这些老套铳和大刀长矛,这就算是准备好了?
  眼下这百十号人,大都是放下犁耙不久的泥腿子,哪有几个会操枪弄炮的。而即将杀过来的对手,有不少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痞,可以说能打会藏也善战。
  张团长端起望远镜,默默地巡视着前沿阵地,不由得紧锁了双眉。这一仗,如何能打得赢?想想看,此时驻守隆安的红军,只有两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排和一个迫击炮排,拢共五百人,战斗力较强的也只有三百多人。而敌方呢?竟多达三千余人,在“小诸葛”白崇禧的指挥下,已经取道宾阳、武鸣,烟尘滚滚地扑过来了。   敌众我寡,可否退出隆安?
  这隆安,乃右江水陆之要道,若此地失守,首府百色危矣。
  显然,这一仗是非打不可的了。张团长心里清楚,他必须豁出性命来死顶,顶得住要顶,顶不住也要顶,哪怕是打到只剩一个人,也要死守住隆安要道。
  这么说,似乎白军注定会取胜了?不,不是这样的。打仗,说到底打的是人心。论兵力,敌军当然处于绝对优势,而得人心的却是红军。每个红军战士,只要明白是为自己而战,这仗就还有打赢的希望。
  下午3时40分,战斗开始了。敌军的重炮群猛轰老寿山和牛眠岭,将一些匆忙构筑的工事摧毁了,红军只能以沟壑和炮弹坑作掩体,跟敌人展开你死我活的争夺战。
  头一批敌人扑上来,显然在试探红军的战斗力,攻势也不是十分凶猛,打了一阵便撤退了。在战斗间隙,张团长立马下令:“赶紧构筑工事!”
  这些士兵,几天前还是穷苦老百姓,哪里会构筑工事呢。他们吆牛犁田很熟练,挖掩体可就发蒙了,一个个左顾右盼的不知咋干好。就这样子,谁看了谁不急红了眼,敌人一会儿又要上来,这一仗还能打赢吗?连长急得嗷嗷直叫,一个劲催促大家快点干。
  韦大牛也不敢怠慢,赶紧甩开膀子挥锹挖土。干着干着,只听“当!”一声,铁锹碰上一块炮弹皮。好家伙,这块炮弹皮足有三斤重,看样子是一块好钢。他伸手捡起来,像是想起了什么,就吹吹那上面的灰尘,把它拎在手上了。
  班长瞪起眼骂道:“唉,你狗日的干什么?”
  韦大牛低了头,小声说:“班长,这东西能打一把好菜刀。”
  “扔出去!”班长吼了一声。
  韦大牛吓得手一抖,炮弹皮掉地上了。
  这吼声惊动了张团长。他走过来,问明了缘由,脸也沉了下来。这个屌兵,打仗时想的是什么,真是太混账了。他要严厉地训斥几句,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接着冷静下来想了想,便压下心头的火气,弯腰捡起那块炮弹皮递给韦大牛,说:“拿着吧,这一仗打胜了,给你做一把菜刀。”
  韦大牛瞧着团长,不禁惊讶得张大了嘴,也不知说什么好了。
  “你家里没菜刀吗?”
  “菜刀哦,菜刀有一把的,只是……太老了。”
  “太老了?”
  “就是,菜刀不好用了。家里穷,铜盆也漏底了。”
  韦大牛怯生生地说着,接着弯下腰去,跟团长抬起一块大石头,放在没筑好的掩体上。他心里不由得一阵发热,真是怎么也没想到,长官这么体谅士兵。
  又听团长说:“打完了仗,我多給你些炮弹壳子,有钢的也有铜的,想法子捎回家去,打几把好菜刀,还有铜盆。”
  “哎哟!我一个小兵,哪敢要长官大人的东西。”
  周围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起来了。
  笑声未落,张团长又沉下脸,语气冷峻了。他说:“韦大牛,这件事我答应你了,不过,我要严正警告你,这里不是捡破烂的地方。你看,敌人就要上来了,赶紧抢修工事!”
  “是!”韦大牛学着老兵的样子,赶紧立正举手敬礼,腰却没有直起来。那只手笨拙地举上额头,活像孙悟空瞭望的姿势。
  过了一会儿,敌军发起第二轮攻击。刹那间炮火纷飞,阵地上硝烟滚滚,仿佛是开了锅一般。炮火还未熄,张团长站在掩体里,举起望远镜观察着……
  随即,他发出一声大吼:“打!”
  顿时枪声大作。
  这支队伍居高临下,尽管火力远不及敌军,还是把他们打下去了。然而,对方很快又扑上来了。张团长断然下令:“上刺刀!”
  士兵们都明白,你死我活的肉搏战开始了。
  就在这时,韦大牛往掩体里一蹲,双手捂住脸哭了。
  “你怎么回事?”张团长双眼喷出了怒火。
  韦大牛还能说什么,这个熊样子不就意味着怕死么。团长的枪口指向他,这可不是闹着玩,谁临阵退缩了,就地正法也不为怪。这时瞥一眼团长,韦大牛心一横牙一咬,反正也是个死,索性把想说的话说了吧。
  “团长,我不是怕死。”他叫道。“我只是想,我死后能得到一头牛。”
  “说什么,你要一头牛?”张团长不由得一怔。
  韦大牛哽咽着:“我家只剩老爹一人,他、他已经耕不动田了。”
  听了这话,张团长嘴唇抖动一下,想说的话卡在嗓子里了。他紧闭了嘴,眼圈儿有点发红,显然是动了情。时间紧迫,不能有半点犹豫了。他便大声说:“我听明白了,老爹已经耕不动田,我会给你一头牛的钱!”
  本来嗫嗫嚅嚅的韦大牛,听了团长这句承诺后,胆子忽然就壮了起来。他握紧了大枪,含着泪花叫道:“团长,你下命令吧!”
  张团长点点头,又对他说:“你跟在我身后!”
  他说着,从牺牲的战友身边捡起一把刺刀,大吼一声:“杀——!”
  随即杀声骤起。就在他跃出掩体时,韦大牛一把拉住他,叫道:“团长,你是指挥员,你不能……”
  张团长被他拽了个趔趄,不得不停一下。这时,韦大牛端起刺刀一纵身,就大吼着跃出了掩体。这一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张团长紧追上去,又大叫道:“韦大牛,你不会打仗,跟我来!”
  阵地上,敌我双方搅成了一团。在这场混战中,到处都是尸体和鲜血。奇怪的是,本来怕死的韦大牛,竟挺着那把带血的刺刀,像疯了一样厮杀着。凭着一股子蛮劲,这个不会打仗的汉子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就抡起枪托砸,枪杆砸断了,索性用石头。他没有死,绝对是侥幸了。
  这一仗,竟然打出了奇迹。是的,这真是奇怪的事,兵力占绝对优势的白军,竟败得很惨很丢脸。平心而论,红军也只能说是险胜。不过,即使是胜不了,也只是一次挫折而已。战争的终极胜负,毕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就这样,韦大牛在战火中锤炼着,很快学会了打仗,后来还立了两次大功。不过,一把菜刀和一头牛的故事,就成了大家后来的笑谈。   娄山关
  1935年2月26日,大娄山。
  天未亮。我看见那黑黢黢的双峰,就犹如蒋介石突兀的一对老拳。一弯吴钩月,又如战神之斧迅猛地劈下来,劈下来……
  伴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和鬼泣神惊的大厮杀,这对老拳的虎口相对处裂开了,这就是娄山关。关隘中乱云飞渡,一如汹涌而出的血浪。
  血浪中跳出一支哀兵。走在前头的,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邓萍身后跟着号手耿长锁,跟着断断续续的或伤或残又都是疲惫不堪的士兵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经过六次鬼泣神惊的大厮杀,终于被前仆后继的红军攻下来了。看海拔1447米的点金山主峰上,呼啦啦飘扬着的红军的战旗。这就是说,从川南到黔北的一线生路打通了,而无险可守的遵义城几近囊中之物。这,该是多大的喜事呀,可他们为什么不欢呼雀跃?
  看山口紧要处,威风凛凛地矗立一人。他双手叉腰一动不动,偌大的身影被月光夸张地映上石壁。他沉默着。猎猎长风,鼓荡着他的征衣,右臂上的布条随风飘飞,那是被炮弹皮撕出来的。阵地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他,投向他。此时,他像个锤击铁铸的雕像。
  是的,他的背有些驼,让人想起当年那个背煤挑土的苦力;再瞧瞧那刚烈不屈的目光和向下紧抿着的弓形厚嘴唇,便知道他是彭德怀──红三军团的军团长。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倘若那雄关漫道上的高崖就是历史的回音壁,我想它定然会响起毛泽东这铁血诗篇吧。君不闻,霜晨月冷,长空雁叫,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那该是何等的惨烈与悲壮!
  而此时,哀兵们缓步来到这位军团长面前,也都沉默着。军团长威严的目光扫视一下,便落在耿长锁背着的那把军号上。
  “怎么回事?”
  耿长锁脖子往旁边一拧,不吭声。
  怎么说呢?从25日下午开始,红军一批批冲向关口,又一批批倒下去。特别是在争夺点金山的恶战中,第十二团、十三团与黔军展开殊死的肉搏……耿长锁第六次举起冲锋号,牙齿磕在号嘴上砰砰作响,浑身也不由得颤抖起来。
  这是怎么了?他不害怕,当然。
  可是,这号声一响,不是让最后一批人也豁出命去了吗?
  耿长锁犹豫了一下。虽然深知军团长的大智大勇,也明了军团长派部队进行正面攻击的同时,又命令第十团和第十一团迂回两侧去发动袭击,然而,他还是下意识地犹豫一下。这时,听到挺立在炮火硝烟中的军团长一声怒吼:“冲锋──!”
  是的,他听到了。这吼声如虎啸雷鸣,当时就在他耳边炸开。
  军令如山。他不能再犹豫,他用牙齿狠狠咬一下号嘴,便鼓起丹田之气……这时,反扑的敌人抢先打响了战斗。他的军号呜咽一声,随即激越地响起来,红军战士拼死冲上去,展开又一场血肉横飞的格斗。
  战争真是瞬息万变。分秒之差,不能抢先发出冲锋的号令,这无疑会影响士气的,尽管娄山关已经被拿下来了。
  而此刻,耿长锁负荆在军团长面前,他还有什么可说的?
  我听到军团长短促而低沉的一声:“绑起来!”
  耿长锁手中的大砍刀铿然落地。它,已然是凝着鲜血的断锯。军团长弯腰捡起它,对着惨淡的月光瞧了瞧,大大小小一连串的月牙映入他的眼中。刀的主人,在料峭的春寒里微微颤抖,他的军衣已撕扯得丝丝缕缕,湿乎乎地散发着浓重的汗气和血腥味。那把铜号,锃亮锃亮地在他的背上閃动着,仿佛即刻就要跳起来了。
  再看军团长双眼,似乎悄然泛出了泪光。然而,他那弓形厚嘴唇还是紧紧地抿着。莽汉子耿长锁被绑在大树上,以为自己就要被枪毙了。他想不开,就嘶哑地叫道:“石穿,你这没有人性的家伙!”
  石穿是彭德怀的号。耿长锁如此叫骂,就不怕愈发激怒了他?
  这让人想起七年前的他——那个小耿长锁,那个十二岁的孤儿。他,跟着彭德怀举义平江、重上井冈,继而北上长征,记不清闯过多少枪林弹雨,也不知多少次出生入死。生死至交,可以说重于手足之情。有缘于此,众多眼睛都在热切地期盼着,期盼着军团长嘴里吐出一句:“松绑!”
  然而,彭德怀却一言不发,掉头就走。
  就在这时,军团参谋长邓萍赶上来,轻声说:“石穿,耿长锁吹号只是犹豫一下,也不算是贻误战机吧……”
  言外之意,耿长锁没有死罪。这个屡立战功的莽汉子,早就该当个连长什么的了,可他宁愿当个老号兵与彭德怀常相厮守。实际上,他是彭德怀的贴身护卫。唉,这个护卫现在却被绑起来,让人担心彭德怀一怒之下真的枪毙了他。
  邓萍又说:“石穿,这事还是由我来处理吧。”
  彭德怀停了脚步,默默地盯着他的老搭档。月影中,邓萍的面颊愈发显得瘦削而棱角分明,双眼也愈发显得深邃而明亮。他俩当年和滕代远、黄公略等人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这么多年来总是配合默契的。
  邓萍传令:部队原地休整,天亮以后打扫战场。对耿长锁呢,他走过去松了绑绳,却严厉地下令:你原地不动──反省!
  耿长锁像树桩子一般,默立在那里一动不动。残月下,官兵们大都躺在地上了。他们大获全胜,却很难笑得开心。伤亡太惨重,有人还抱着战友尸体饮泣不止。
  邓萍走回来的时候,发现彭德怀坐在暗处一块石头上。
  “石穿!”邓萍柔声唤道。
  彭德怀不语,在暗中默默地流泪。这个赴汤蹈火死也不眨眼的硬汉子,在默默地流泪。是的,为了拿下这该死的娄山关,我们的人伤了多少又死了多少呵。作为这个军团的指挥员,他不能不心如刀绞。
  邓萍挨着他坐下来。这时,听到他像孩子一般委屈地哽咽着:“耿长锁,他说我没有人性!他……”
  “你绑了他,他骂了你,这还算是公平的嘛。”邓萍故作轻松,半开玩笑地伸手拍了拍老搭档的后背。   彭德怀粗重地叹口气。
  那一弯吴钩月,此刻悄然栖落在他的肩头。又一阵山风卷着血腥气袭过来,呜呜呜的仿佛裹挟着鬼哭狼嚎。
  彭德怀肩上,那一弯残月仿佛也颤抖了。这时,听得邓萍由衷地沉吟道:“月是故乡明呵!”
  于是,他心里不由得伤感起来,低声说道:“邓萍呵,我真想回老家,不打仗了,我想去种田。”
  遥想老家,乌石山上的弯月悄然化作一把老镰,悠然挂在茅屋土墙上。夜凉似水。夜色如纱。夜的歌儿,是撩人睡意的蛐蛐儿叫,是轻轻转动的纺车声。纺车前,燃着昏黄的一豆油灯。那灯光柔柔的,罩住了摇动纺车的母亲。母亲的影儿映在墙上,又总是在“嗡啊、嗡啊”的纺车声中摇呀摇的。
  记得,彭德怀小名叫钟伢子。钟伢子喜欢瞧母亲纺线。“嗡啊、嗡啊……”母亲摇动着,便有一条长长的棉线从她手中牵出来。灯影儿很会编故事,让那条线悠悠地牵出一头牛,在墙壁上晃呀晃呀地走。牛的后边,想必跟着耙田的父亲了。父亲还没露面,墙角的小老鼠抢先探出尖尖的小脑袋。暗影中,一贫如洗的家庭便有了生气:耙田的牛儿走呀走的,便走入梦里。半夜醒来,又见母亲在织布。土墙上又有小老鼠在跑,“咣”的一声窜过去,又“咣”的一声窜过来。随即有猫儿去抓那小老鼠,抓来抓去的总是欲擒故纵。
  唉,这令人眷恋的情形,会不会闪现在彭德怀的脑海里?身为军团长,他在血雨腥風的战场上,只不过说了句伤感的话罢了。种田好,种田人也许最富有人性,然而,没有这血肉横飞的厮杀,又怎么能改天换地?
  看看天色,彭德怀就一挺身站起来,对他的参谋长邓萍说:“打扫战场吧,准备攻打遵义城。”
  邓萍传令去了。他的脚步,踏着一脉浮上山口的曙色。走过耿长锁身边时,他喝问道:“想通了吗?”
  耿长锁的脖子一拧,不吭声。
  邓萍不易觉察地微微一笑,又说:“交出你的军号,下连去。”
  耿长锁一听这话,嗷的一声跳起来:“谁说的?”
  邓萍也不再理会他,快步去了。耿长锁情知理亏,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军团长。他的认错方式也真特别:一只手拿着那把断锯似的大砍刀,另一只手紧紧抓着锃亮的军号,用嘶哑的嗓音叫道:“石穿,你让我交出军号,就是让我自杀!”
  彭德怀怔了一下,盯住他喝道:“混蛋!你能分秒不差地给我吹响吗?”
  耿长锁“咔!”一个立正:“军团长,下命令吧!”
  第二天,也就是当年的2月27日,又一场恶战开始了。彭德怀缓缓举起右手,扫了身边的耿长锁一眼,又猛地以千钧之力压下去──
  耿长锁的军号,骤然而又准时地吹响了。随即,红军战士如山呼海啸一般,冲向硝烟弥漫的遵义城门……
  我仿佛看见,脸色铁青的耿长锁举起军号时,伴随着一声异常响亮的嘶鸣,一股血线从喇叭口迸射而出!
  遵义城下
  1935年2月27日,遵义城下。
  一条河,将城郭分为新城与老城。东为新城,无城墙;西为老城,内外壁垒高筑,易守难攻。
  黄昏时分。红十一团打头阵,攻取老城的激战开始了。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亲赴火线,挥起驳克枪扭头对战士们大喊:“跟我来!”
  国民党俘虏兵余发,在战壕里缩着脖子抱着大枪,像是没听见指挥员的号令。这时候,激越的冲锋号声已经响起来……
  邓萍的身影在眼前一晃,很快就消失在炮火硝烟中。然而,余发没有跟上去,他像瞎子一样踅了几步,便趴在地上不动了。
  第一次攻城失利,红军部队只好退回战壕。余发穿着撕去标志的国民党士兵服,还抱着大枪趴在原地,屁股撅得老高。有人朝他的屁股踢一脚,哈哈大笑。
  听得一声呵斥:“不许这样!”
  余发闻声,战战兢兢地抬起头,发现来人是邓萍参谋长。参谋长神态威严,声音凌厉:“你怎么回事?”
  余发不知如何是好,索性闭了双眼原地不动,此时只觉得脊梁一阵发凉,就等着脑门上“砰!”地挨一枪了。在他的老部队,这种处理没什么好说的。不料,参谋长却叹了口气,蹲下来,口气也变得柔和些了。
  “喂,你多大了?”
  “十六。”
  “家里有什么人?”
  “娘。”
  “爹呢?”
  “死了。”
  “怎么死的?”
  “挨了老蒋的炸弹。”
  沉寂。过了一会儿,参谋长说:“知道咱们是什么队伍吗?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老蒋的队伍。”
  “哦。”他抬头看看参谋长,不知说什么好。
  参谋长不再说什么,伸出手掌拍拍他的肩头。手劲挺大的。这是一双穷苦人的手,老茧重重,粗糙如锉;再看衣裳,单薄而褴褛,沾染着鲜血沾着泥土;瘦削的身子,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怎么看,他都不像个长官。
  然而,他真的是红三军团的参谋长,不由你不信。
  余发双手捂住脸,哭了。这个懵懵懂懂的苦孩子,明白他真的走进自己人的队伍中来了。扛枪是为啥子,又为啥子打仗,他好像有些懂了。
  战斗再次打响时,邓萍参谋长又振臂大呼:“跟我来!”
  这一次,余发一咬牙跟上去了,尽管双腿发软,心里紧张得不行。炮火纷飞,硝烟弥漫。只见参谋长像一只疾飞的鹰,在弹雨中扶摇而起……
  跟在他身后的余发,也不知从哪儿来的胆量,竟然也攀上了云梯。
  “轰!轰轰……”敌人的手榴弹成束成束地凌空爆炸。几架云梯被炸断了,连同登城的战士们,一起摔在地上。
  余发砸在一个战友身上,伤得不重。他爬起来,发现这个战友的头被炸掉大半,脑浆四溅。他吃惊得用手捂住嘴,这才没叫出声来。
  这时,城头垛口有个敌人探出头,端起枪向下瞄准。余发一下子红了眼,抬手就是一枪,也许是碰巧,这一枪正好打中,那个敌人一头栽在垛口上,手中的大枪坠下来。   “啊!我打中了!”余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忘情地跳起来,脱口大叫。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突然跃起,猛扑在他身上。紧接着,一颗手榴弹在他身边轰炸了。
  这个扑在他身上的人,竟然是邓萍参谋长。
  余发忘了害怕,兴奋地说:“参谋长,我打中一个。”
  邓萍赞许地点点头,又严厉地喝道:“这是什么地方,还不快撤!”
  他们撤到战壕里之后,余发仍觉得热血沸腾,勇气倍增,他忍不住对身边的人说:“嘿!我打中一个!”
  一天之内,余发由一个俘虏兵、怕死鬼,奇迹般一跃而成为勇士、班长。
  恶战再度掀起之前,邓萍挺身站在阵地前沿,端起望远镜观察城头的敌情。突然,一颗流弹击中他的头部。他的身子猛地一抖,倒在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右臂上。殷红的热血涌出来,染红了老战友的衣襟。
  张爱萍抱住他,急切地呼唤着:“邓萍同志!邓萍同志!”
  邓萍不语,凝眸远方。头上的鲜血淌到胸前,渐渐凝固了。悲痛和愤怒,堵塞了余发的喉咙。他哭不出来,双眼已经充血;他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这次可不是因为害怕。
  冲锋号又响起来,余发狂吼一声:“冲啊——!”
  就这样,余发舍命冲上去,战友们都舍命冲上去了……
  终于,弹痕累累的红军战旗,迎风飘扬着插上遵义城头。
  大 雁
  1935年秋。大草地上空,雁翅馱着残阳,缓缓融入晚霞中。
  每当回眸长征岁月之时,这血色霞光就会浮现在郑铭凡将军眼里。确实如此,那种刻骨铭心的悲壮,令他永世不能忘怀。
  穿越时空,他在深沉的回忆中,向来路眺望着。
  一群大雁飞来。这些有血有肉有哀鸣的生灵,飞成一个大写的“人”字。在黄昏的长空中,渐渐地临近了,临近了。在步枪的准星前缓缓移动着,穿过一道铅色乱云的缝隙,从容不迫地向前行进、行进……
  秋风中,那些沉重而有力的翅膀有节奏地拍动着:“扑!扑!扑!扑……”
  恍然若现一位伟人,迎风伫立在时光深处,正高声吟咏道: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若干年后,当郑铭凡站在联欢晚会舞台上,面对满场身穿迷彩服的子弟兵,放声朗诵当年毛泽东这首词时,他竟然泣不成声了。
  回想起来,那是川西北大草地的秋季。准确地说,是1935年8月21日。接连不断的艰苦行军,接连不断的浴血厮杀,接连不断的伤亡和疾病,已经使红军官兵疲惫至极,濒临绝境了。
  昨日激战在凌晨,今日激战在黄昏。敌人的马队犹如一阵疾风袭来,战斗在仓促之间就打响了。硝烟散去时,那肆虐的铁蹄了无踪影,而血战之后的草地已经是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秋风瑟瑟。残阳如血。
  郑铭凡拖着被敌人枪弹咬断的左腿,在一位女战友的搀扶下,拄着他的大枪,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每一步,都有热汗滚下脸颊,有鲜血滴落在地上。实在走不动了,他就说:“让我歇一会儿吧。”
  说罢,又引颈眺望烟雨迷茫的前方。
  他们那支被打散了又聚集起来的队伍,此时也犹如艰难移动的雁阵,行进成一个大写的“人”字,缓缓地、一如既往地、从容不迫地,进入茫茫大草地的深处。
  现在,留守在郑铭凡身边的战友,也只有这个瘦弱的女卫生员了。又走了几步,她喘息得似乎比他还厉害,浑身满是汗水和泥污。
  他又说:“咱们再歇歇吧……”
  她又扶他坐下来。受了重伤的左腿打弯时,就像有一把钢锉刀在腿骨上狠狠地锉一下。在那一瞬间,他听见自己狼似的嚎叫一声。
  这时,一只悲雁的长鸣声,从云雾里传下来。云层很厚很低,而这只孤雁就飞行在云层下,它仿佛是驮着沉重的云块,低低地飞过来。
  一阵压抑不住的饥饿,伴着伤口的疼痛袭来,郑铭凡下意识地吞咽一口,他再度举起手中那支步枪……
  这时,女卫生员就坐在他身边。她那望断长空的双眼,不由得盈满了泪水。当他缓缓扣动扳机之时,她脱口叫了一声:“别!”
  他又放下枪。两人心上似乎有一种默契,都不愿看见那只孤雁坠落下来。
  下意识地,他伸手在身上的干粮袋里摸索。不是不知道,这种摸索只是徒劳的。这条干粮袋瘪瘪的,就像他的空肠子,哪里还存得一星半点的米?没办法了,此刻也只能闭了眼,生硬而无情地说道:“你走吧!”
  “不!”她一怔,只吐出一个字。
  “你快走吧。你活着,就算是咱俩都活着了。走!”
  “不!”
  一瞥之间,姑娘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来。姑娘说,咱俩从小就在一起,从来是生死相依的,你怎能让我一个人走?如今,就是死也死在一起。他听了,就摇摇头,说可不能这么想,你没有受伤,你还有点力气,你能够走出这该死的地方。走吧,走!好日子还等着你呢。说着,他又觉得自己眼前模糊起来。
  她摸了摸他的额头,感觉有些烫手。赶紧打开随身的药箱,却搜不出一点降温的药,就慌得哭起来。她说:“你要是死了,我也不想活了。”
  他苦笑一下,凝视着她决绝的眼神,心头不由得颤抖了。于是爬起来,说:“我走,走一步是一步。”
  她就笑了,带着泪。她挽起他的一只臂膀,趔趔趄趄地迈动了脚步。
  走不过一箭之地,就发现前面卧着一人。
  她放下他,紧走几步,在这个人身旁蹲下去。他听见她惊叫一声:“啊!”
  显然,她认识这人。她急忙摘下身上的水壶,喂了他一口水——焦渴得嘴唇干裂的她,居然还留着几口水!
  她的双手颤抖得很厉害,在自己的干粮袋里掏摸半天,竟然拿出一只小土豆似的菜团子。
  菜团子送到垂死者的嘴边,不知为什么又停住了。郑铭凡默默地看着她,发现她在犹豫着,犹豫着,又伸出一只手,撩起这人的衣襟瞧瞧他的小腹。   “啊!”她叫了一声,就跌坐在地上,哭晕了。
  过一会儿,她慢慢反过身回到郑铭凡身边。这只唯一的菜团子,就硬塞在郑铭凡手里了。她逼迫他吃下去,说什么也要吃下去。
  郑铭凡困惑地问:“你怎么不给他吃了?”
  她摇摇头,这就是说没必要了。
  然后,她擦擦自己脸上的泪水,又将他搀扶起来,往前走。
  经过垂死者身边,郑铭凡固执地停下脚步,低头仔细看看他。这个形销骨立的人,怎么这么面熟呢?再仔细辨认一下,他也吃惊地“啊!”了一声。
  原来,这个人是姑娘的亲哥哥。
  她和哥哥不在一个连队。郑铭凡也是许久没见到他了。不过,他们毕竟从童年起就是伙伴,一起跑出来跟红军打过湘江,又一起走上万里征途。
  郑铭凡悲痛极了,恨不能把菜团子吐出来,再塞进哥哥嘴里去。他吼道:“咱们要想法子救活他呀。你,你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句傻话,其实不必问为什么。
  撩开哥哥的衣襟时,她发现他小腹的伤口烂成大窟窿,有许多蛆虫在里面乱爬,已经救不活他了。于是她狠下心来,要用唯一的菜团子救活另一个人。
  而此时,哥哥一息尚存。妹妹就哭着问:“哥啊,你还有什么要嘱咐的?”
  哥哥嘴唇颤抖着,用尽力气吐出最后一句话:“我、我好想……活着!”
  说罢,他的双眼却闭上了。郑铭凡觉得,自己的心像一团火似的燃烧着,燃烧着。本来,受了重伤又掉了队的他,觉得自己走不出大草地了,因此想早点一死了之。而此刻,他咬紧牙关对自己说:“你不能死,你活着,她的哥哥就活着。”
  于是,他一只手拄着大枪,一只手扶着姑娘肩膀,咬紧牙关迈出一步,又一步,再一步。饥渴、枪伤和病痛,使他浑身像打摆子一样颤抖着。这种感觉,定然是使人痛不欲生的。然而,他拼命吼出一句:“活……一定要活下去,走!”
  他,已经有些神志恍惚了,几乎是在机械地迈动脚步。在他的耳畔,似乎继续着雁翅有力的拍击声:“扑!扑!扑!扑!扑……”
  爷爷说
  那时候,我以为自己这把骨头就要扔在长征路上了。怎么也没想到,我还能爬起来,拖着一条腿再渡赤水,又翻越了大雪山……
  我们那个团,已经在征途中损失过半。这次战斗,仍是“牵牛鼻子”,伤亡又该有多大,可想而知。敌人在凶猛地追击,大有鲸吞之势。为了掩护大部队隐蔽和转移,我们三分队就像一条“缰绳”,紧紧地牵制追来的敌军。
  是的,我们在舍命狂奔。老蒋的飞机果然中了计,风驰电掣地追过来了。那一串炸弹落得又狠又准,只听“轰!轰!轰……”一连串巨响,我被地上腾起的烟云托举到半空去了。
  “牛犊!牛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恍惚中有游丝般的声音飘来。我觉得,我的魂儿被那条颤动的丝线牵拽着,不舍地牵拽着,不让我飘落到黄泉路上。
  我感到眩晕、痛苦和焦渴,就吃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倒在弹坑里,牙齿啃着染血的泥土。我呼哧呼哧地喘息着,血沫子不断从嘴里喷出来。
  “渴!”
  我想我是叫了一声,却听不到一丝回音。就本能地张着嘴,吸吮湿漉漉的东西。意念之中,那不是鲜血和泥水,而是……是什么呢?
  是俺娘熬成的红薯面糊糊?似乎是。
  “牛犊!牛犊!”
  娘啊,娘怎么又在呼唤我的小名呢?
  小时候,娘说我是一头牛犊子,就是吃草也能长大,长大了又能像壮牛一般拉犁耕田,养家糊口。
  有一年秋天,老家遭了旱灾,石头冒烟,草木枯焦,畜生都没吃没喝了。听人说,“当兵吃粮,个把月邮回家几块光洋”,我就动心了。不能不动心,人总得活下去。临行时,娘熬了一碗红薯面糊糊,端给我,说:“这年月兵荒马乱的,牛犊你……”说着,一串眼泪就落到碗里去了。我接过碗,也忘了让娘喝两口,噘起嘴往碗里吹了吹,一仰脖子就喝下去了。一碗热糊糊入肚,烫得我在地上蹦了几蹦。我大声叫着:“俺给娘挣光洋去!”
  那年我才13岁。我加入红军的队伍后,才懂得为穷人打天下的道理。
  娘的红薯面糊糊,在我的肚里垫了底,让我有了底气,也有了骨气。我苏醒过来时,还恍惚觉得眼前烟火未尽,娘恍然还浮动在眼前。一个身负重伤的人,怎么会产生这种幻觉呢?娘,还把我抱在怀里摇晃着,焦急万分地呼唤着。
  “牛犊啊,牛犊!你睁开眼瞧瞧,娘抱着你呢。娘给你做了这碗热糊糊,快喝一口吧。”
  我真的喝下去了。直至神志清醒时,才知道喝的是什么。
  娘的召唤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召唤,能让人起死回生,让希望复萌。就这样,我在冥冥中被娘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苏醒过来后,我吐出嘴里的泥水,睁开眼观察一下,只见横躺竖卧着伤亡的战友们,有的身子还在抽搐着,有的抱着自己的断肢嚎叫。我身边的六班长李有田,抱着几天前缴获来的无线电台,脑袋被炸弹削去了一半,白白的脑浆,红红的热血,混在一起往下流淌。他是我的老乡,当年跟我一块儿跑出来。此刻,他剩下的一只眼还睁着,死死地盯住我。
  他要告诉我什么?
  想一想,有些明白了。咬紧牙关撑起身子,一阵剧痛袭来。我听见自己惨叫一声,那声音不像是人发出的。就这样,用双手抠着染血的土地,一寸一寸地往前爬行、爬行。
  我的左腿是從膝盖处被炸断的,还剩下一大块皮连着,这样拖拖拉拉的也真碍事,犹豫了一阵,只得举起手里的刺刀。
  一刀砍下去,眼前一黑又什么也不知道了。
  打天下,实在是无数人流血拼命的事。如今想起来,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当时,再度苏醒过来的我,什么也顾不得了,又咬着牙拼命往前爬。终于,我爬到李有田身边,伸手拉过他怀里的无线电台……
  是的,我发报了。按照上级的指令,我进一步给敌军造成错觉,让他们以为此处就是红三军团指挥部。我也懂得,敌军未必凭着这一份截获的电讯就轻信,但是,还有难以置疑的事实证明:红军主力突然从平桥、鲁班场挥戈北上,经茅台三渡赤水,再入川南,正欲北渡长江。   这样一来,老蒋就不能不调动重兵进行围追堵截了。
  当然,我不是老蒋肚子里的蛔虫,他要怎么干,我可不大清楚。我发完电报又昏迷过去了。我们的大部队在敌军上当后,立马神速地回师东进,经二郎滩、九溪口等地四渡赤水,再进至遵义,随即南渡乌江,将追兵远远地甩掉了。这,也是我当时连想也想不到的。
  红军回师东进的时候,我正躺在担架上随军行进着。昏昏沉沉的,我竟然在这时做了个好梦。梦见娘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红薯面糊糊,乐呵呵地说:“吃上啦穿上啦,快要娶个媳妇抱孙子了。”
  好日子可真是来之不易。
  大黑骡子
  这是1935年8月的一天,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险恶的连接地带。一抹残照如血,横贯了萧瑟而又凄迷的大草地。
  一支疲惫不堪的哀兵,在沼泽地边缘小憩了。炊事班长老麻子,蹲在大铁锅旁边烧开水,又瞧一眼十几步外的大黑骡子。浑身汗渍的大黑骡子,低垂着头站在草地上,身边有个牵着缰绳的男孩。男孩很瘦,细高的个头,看样子十二三岁。
  “竹竿!”老麻子嘴角叼着烟袋,叫声和辣烟一齐喷出来。在暮色中,他像一尊点燃了引信的土炮,而那颗光头就像从脖腔子里钻出的炮弹。叫竹竿的男孩正发愣,土炮就嘶哑地响了:“竹竿!你忘了该干啥了?”
  竹竿打个激灵,赶紧抖动手里的缰绳,大黑骡子会意地卧下去,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又站起来抖了抖浑身的尘土,接着就跟着他走了。不远处就是洼地,有水。
  大黑骡子喝水。男孩又困又累地倚靠着它,有些昏昏欲睡。不知不觉地,人和骡子都往下沉、沉。待他惊觉到危险时,晚了。淤泥没了腰,这才大叫起来。
  而此刻,老麻子正打着寒战,将身子贴近了灶火,几近半昏睡状态。灶火从柴草上爬过来,燎着了他的衣襟,而他还浑然不知。猛听得竹竿一声大叫,他一下子就惊跳起来,身上带着烟火奔过去,喊着:“快抓住骡子尾巴!”
  男孩赶紧扑腾几下,一伸手抓住了骡子尾巴。老麻子嘴里打一声呼哨。大黑骡子竖起耳朵,打着喷嚏猛向前蹿去。于是,男孩就像一条鲇鱼从泥水里钻出来。
  大黑骡子又一次救了这个小红军。
  上一次,负伤的竹竿走不动了。军团长彭德怀看见了,跳下坐骑将他抱到骡子背上。他呢,心安理得地在骡背上睡着了。为这事,老麻子骂了他好几天。
  在红三军团,谁不认识这匹大黑骡子呢。长征开始时,这家伙有多么威风:目光如电,四蹄生风,扬鬃炸尾,跑起来如腾云驾雾一般。可是,还不到一年,它已经伤痕累累、疲惫至极了。老麻子心疼这匹骡子,就像心疼他儿子一般,如果你想要骑上它兜兜风,瞧老麻子那锥子似的目光——哼,你敢!
  这会儿,竹竿儿搂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含着泪默默地亲热着。
  大黑骡子,老哥!
  在竹竿心目中,大黑骡子就是他的老哥。夜里,竹竿就偎着骡子肚皮睡觉。这骡子也懂事,就那么老老实实地卧在地上,为小老弟遮风挡雨。
  一觉醒来,骡子浑身湿乎乎地散着热气,还在为竹竿遮挡着凄风苦雨。这样恶劣的天气,不必担忧敌机来轰炸了。老天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泣着,或许也可怜这些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苦命人。他们,就这么趔趔趄趄地,跌跌爬爬地,就这么搀搀扶扶地,一步一步地,顽强地走着,跟着被弹火撕破了的军旗。
  就在军旗下,跋涉着穷苦人出身的彭大将军。他那青筋虬盘的大手、微驼的脊背和脸上刀刻一般的皱纹,看上去就是个穿军装的老农。他拄了一根棍子,在队伍前头吃力地迈进。竹竿牵着大黑骡子,就默默地跟在他身后。
  “竹竿,还不快去!”彭德怀回过头喝道。
  不能拖延了。按照军团长的指令,他要牵着大黑骡子返回去,把发着高烧的老麻子驮上。这支队伍后边,老麻子拄着烧火棍弓着腰,身上还背着一口大铁锅,哆哆嗦嗦地迈动着瘦腿杆子。疟疾和咬噬着肋骨的弹片,让他不住地呻吟、颤抖着,看样子快要不行了。
  竹竿牵着骡子来了,有点害怕地说:“麻子大叔,是军团长让我……”
  话还没说完,老麻子就斥骂起来:“混蛋,马上给我牵回去!”
  牵回去或不牵回去,反正都是要挨骂的。竹竿感到很委屈,只好默默地抹眼泪。这时,就听得“扑通”一声,老麻子一头栽在地上了。
  两个兵把老麻子抬起来,用绳子绑在大黑骡子背上。老麻子昏迷不醒,背上还扣着大铁锅,就这样继续往前走。
  走呵,走。走过黑夜,天晴了。可是,敌机飞来了。竹竿赶紧抖动缰绳,让大黑骡子快些卧倒。这时,一串炸弹落下来,顿时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大黑骡子被炸断两根肋骨,疼得它浑身直哆嗦。大铁锅也被炸碎了,却救了老麻子的命。
  锅没了,野菜也煮不成了。饥饿和伤痛,把人折磨得形销骨立,眼看着都要支撑不住了。这时,从队伍前头传来军团长的指令:杀了牲口,把肉平分给每个人!
  “什么?”老麻子听了,一下子暴跳起来。
  其实,他只是从担架上翻下去了。然而,竹竿敢断言,这确实是暴跳。你看,他佝偻的身子一挺,脖子猛地往上一伸,脸变成一块生锈的铁板,斑斑点点的天花疤痕都充了血。他的嘴唇哆嗦着,却又哽咽了。突然,他大喘一口气,嚎叫道:“先杀了我吧!”
  这天夜里,老麻子紧贴着大黑騾子躺下,怀里搂着又冷又饿的竹竿,用他特别热的体温暖着这个男孩。没人敢对大黑骡子下手,连军团长也只能摇摇头作罢。他,跟随彭德怀举义平江、上井冈、过湘江、夺遵义,一路舍生忘死打过来,虽说只是个炊事班长,却也能够跟彭德怀平起平坐。谁敢惹他?
  这一夜,竹竿睡得特别暖和,还做了个好梦。究竟梦见了啥,他没说。后来,他当了师长,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他哭红了双眼。他告诉我们:
  “天亮时,耳边响了两枪,我惊醒了。一看,啊呀!谁把大黑骡子打死了?赶紧推了推麻子大叔,他还握着青烟未熄的手枪,太阳穴上有个喷血的窟窿。”
  老麻子自杀了。他,就这样牵着大黑骡子,到另一个世界长征去了。
其他文献
报载:2014年至2020年,已经有七批共716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魂归故里……  英雄回家  离别祖国七十年  你们回来了  虽然以遗骸的形式返回故乡  但毕竟是回来了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你们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凯旋的  这一点,板门店的长条桌知道  代表战败者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军上将克拉克知道  你们回来了  棺椁里盛着乡愁  五星红旗覆盖着志愿军战士的骄傲  祖国用最高
期刊
披一身褪色的衣裳  从时光深处走来  安详、沉默  从容站在村口仰望  枝丫挑着日月星辰  心跳丈量岁月的悠长  魁梧、瘦弱  渴了,喝口雨水  饿了,吃口山风  坦然接受寒霜侵袭、雷电拷打  小小嫩芽,将岩石顶开一道裂缝  生来与山为邻  也学着像山一样站立思考  不知道  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树  但可以肯定  山的年轻就是一棵树的翠绿  一朵牡丹提着灯盏迎接我  月亮紧贴地面  一步一步地向西挪
期刊
一  雪,越下越得意。风,越刮越来劲。  雪覆盖了森林,风撕裂了夜空。成群的蝙蝠倾巢而出,如导弹般布满了天空。  夜来了。风也紧了起来,树黑下脸了,叶哗哗响了起来,像完成一场蓄谋已久的埋伏。  元宵越来越近,王强看了看表,想天黑以前,多赶几里山路,避开这个蝙蝠成群出没的鬼地方,再歇脚。小芳送的随身听,油亮的漆快磨光了,那首很治愈的《如果蝙蝠雪夜来敲门》,重复播了一遍又一遍,听得耳朵隐隐作痛。腿越来
期刊
前些年,常有机会与巴公共同参与青城书人的宴聚,席间好友赠书题字,得享一夕相晤畅谈之趣,十分快慰。近几年,巴公似乎愈习惯于“宅守”,大家也就随之失去了很多相互“亲聆謦欬”的机会。好在巴公的思考不停、激情不减,灵感与妙悟如山泉般流淌,主打的短语手札仍定期在《北方新报》的相关专栏里晒出来,算是用另一种“笔谈”方式持续发散着他“思想的芬芳”。  生于1941年的巴公,虽已进入枫丹晚年,但观察其活跃涌动的写
期刊
行走,是一种寻找。寻找与灵魂契合的物化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行走。我出过一本散文集,内容芜杂,自认为无主题。一位作家朋友读后说:你的书只写了一个字——静。回首细看,确如朋友所言。每篇文章的背面,都隐着一个静。  纷繁红尘,想让一颗心安静是很难的。而骨子里又极喜静,便自觉不自觉地,总在暗示自己,在文字里构筑,在路途中寻觅。  远远地看,武汉车多人杂,喧腾繁华,加之精神抖擞的方言,令一些外地
期刊
文学是我人生最初的梦,它美丽、漫长而平宾。  我的文学梦,是从诗歌开始,由随想而升华。  我写诗是“有心栽花”,它既是最初的兴趣,也是至今的爱好;我写随想是“无意插柳”,虽半路起家,却一发而不可收,竟成了我生命的难舍和不弃。  这是我在《一个思想者的远行——巴特尔随想文集》(八卷本)后记中开头写的几句话。正因为如此,才又先后有了两本随想文集的相继结集出版。  2015年,我的随想文集《若有所思》出
期刊
当下诗歌创作大致流行两种风格的写作:一种是不断变换风格,让一条河分出许多支流,呈现一片丰沛多元的创作视野和面貌。一种是始终坚守一种创作风格,不断加强自己的辨识度,将饱满的水量全部倾注到一条河里,加长、拓宽、加深着、增强着这条河的体量。巴特尔先生的写作方式属于后一种。 许多年来,巴特尔以其泉涌的才思,滔滔汩汩、不懈地涌出,完成着他的系列和大卷本创作。他的脚步越走越远,思路越寫越宽,艺术触角越来越深,
期刊
《中国船,从南湖启航》,是诗人朱增泉代表性作品的一个精选本,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的长短诗作112首,风格整一,语言华美,哲思隽永,是诗人几十年诗歌成就的一个“回顾展”,其中的一些政治抒情诗,像《中国船》和《前夜》等,差不多都创作于30年以前,今天看仍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或者说现实意义,说明诗人保有相当稳定的艺术思想和一以贯之的政治素养。考察一个诗人艺术成就的最好方法,莫过于重读,当作品问世已经有了一
期刊
读《尔雅心语》  □李子广  继八卷本《一个思想者的远行》后,巴特尔先生又陆续推出了《若有所思》《思露花语》等随笔集。今年入夏,新作《尔雅心语》付梓面世。捧读之余,聊以先生之书名引发,分别就其以往著述丰赡,诗文已臻化境,笔墨已然通灵,短章殊具哲悟四端,略志所感,并致礼赞云尔。  尔许骄人信绝尘,  联翩高致见真淳。  裹粮行远词源茂,  书叠青山慰等身。  雅怀早岁付吟笺,  栏写朱丝白也篇。  
期刊
1923年8月,北京大学新潮社出版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内收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短篇小说15篇。大32开本,书的封面是红色的,毛边本。鲁迅的书刊设计有十分突出的特点,既朴素,细细品味又十分考究。他曾自称是“毛边党”,爱保留书边不切。在版式上喜欢留出很宽的天地头,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随意写上评注、心得等。  关于在装帧设计中的“留白”,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