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生活材料焕发品德课堂活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re2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生活里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把握住教学契机,恰到好处地呈现运用生活材料,以此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资源和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注重调查和积累生活材料,铺垫学生的道德认识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如在教《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家乡的情况,往往收效甚微。我在课前设计中精心布置了“寻访计划”,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调查了大田的历史、名人、特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几个板块,要求通过询问、调查、访谈、查阅书籍和史料、上网等方法,或展示资料,或编成小报,或拍成照片,全面地了解家乡。这样让学生提前进入生活情境,走入生活空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前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可根据需要变换。设计一项好的课前活动对整体教学能起到一举多得的积极作用。我们还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前与大队活动、班队活动等结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他们构建更完整的生活经验。
  2.注意剖析和体验生活范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育情悟理是品德与社会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要把生活材料作为教学的新资源,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学《在公共汽车上》时,我将教室中的桌椅摆成了公共汽车的模型,设计好活动场地和几个站点。让学生扮演乘客中的老奶奶、抱小孩的妇女、晕车的小朋友等。并在活动中展现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A.没有人让座,几个老年人吃力地站立在车上。B.车厢中非常嘈杂,地上到处是乘客乱扔的垃圾。C.非常干净整洁的车厢,小朋友的让座,赢来一片赞扬,车厢中情意融融。在几个场景的展示中,既让表演的学生畅谈体会,也让其余的学生讨论交流,说说怎样的车厢环境才是我们所希望身处的环境。由于注重了再现生活事例,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感受一把,再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了一个正确的典范和指引。又如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师让一个学生用眼罩遮住眼睛,模仿盲人把一支笔从最后一桌跨过两张凳子送到讲台。再让所有的同学用绳子绑住一只手,只用一只手把校服的拉链拉开,再把拉链拉上。通过以上两项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觉得应该帮助他们。
  3.注重列举和评析生活实例,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凡是品德与社会课提供的道德素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都是编者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的人和事,毕竟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较为理性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为深刻,价值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教师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具有生活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如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在课尾环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在“助残”的问题上感到难办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商量解决的呢?一个男同学说:“有一天下午放学,在路上碰到一个衣裳破旧,走路一拐一拐的叔叔,端着一只碗,向过路人乞讨。我看他很可怜,就给了他一元钱。后来我听爸爸说,那个人并不残疾,其实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不值得同情,而且说不应该给他钱。老师您说我做得对吗?今后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两难问题。针对学生列举的这个“疑难”问题,我充分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善良情感和行为,然后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在对这个“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助残”的真正含义,而且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助残”的道德认识得到了升华。
  4.注重实践和拓展生活材料,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课程标准》规定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在课内能掌握,课外也能自觉做到,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只是完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理性的教学任务,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必就能按课堂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所以,《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且制定相应的评价检测方法,加强平时督导工作,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如通过教学《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学生认识并理解了爷爷、奶奶等祖辈过去和现在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贡献,体会到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子孙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己应该关爱老人。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我为爷爷、奶奶做点事”活动,让学生坚持每天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养成用自己的行动爱戴长辈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请家长配合填写“家校联系表”,一段时间后,进行评比,表扬那些能主动坚持的孩子,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生活材料进课堂,在于借助材料阐明事理、冶情励志、充实课堂、活跃气氛,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被强化“我能行”中,坚定他们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实践的信心,从而使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释放与升华他们生命潜能的场所,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艺术的平民化.音乐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对艺术的追求。《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结构形成的五个阶段、章回体结构的主要特点以及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重点分析了清末民初外国小说的翻译对传统的章回体结构造成的冲击。
“讨论”就是人通过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手操作,再经过大脑研究、推求,最后用口分析判断事物道理的群体活动过程。学生的课堂讨论能力,是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口头表达力的综合体现。它对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疏通学生思维渠道,拓展解题思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功能,是教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抓准讨论的“点”
SPT技术是否真如传闻所说的那么强大?大家关注的HP Photosmart 8238的打印速度真有那么快?外形怪异的新墨盒是什么样子的?惠普为何突然退出消费数码相机市场?如果你想知道上述问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作文教学,是为了激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不用挖空心思搜索写作的内容,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再害怕作文。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做游戏时场面热闹,孩子们玩得开心,但一提到写作文,不少人又愁眉苦脸了。其原因主要在于:随意地设计游戏,教学实施中教师的引导不得法,教学序列还没有形成等。因此,有必要对游戏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个年代,有了雄厚的财力打底.自然就需要有一些特别的装饰物来标明身份。驾驶的名车虽能彰显主人的身份.但总不如不经意间露出的一款时尚名表炫得人眼花缭乱来得更随意自然,下面
长期以来,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教师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许多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状态。    一、佛眼静观——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最近,我们对县城8所学校近600名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3%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4%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
一、教学片段    (一)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分数  ( )( ) ( )( )  学生练习后反馈  (二)探究理解  师:你的 是怎么回事?  生1:我的 表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整个长方形的 。  生2:我把4辆车平均分成2组,每组是 。  师:(拿起一根小棒)怎样用 来表示呢?  生1:把小棒平均分成2段,每段就是整根的 。  生2:半根是整根的 。  教师抓住 展开教学,该活
现在的家用电脑不仅功能越来越强大,外形也是越来越漂亮了,来看看这款清华同方最新推出的家用电脑,在外形上有浓郁的科幻味道,而它的配置也相当的强劲,采用英特尔超线程奔腾4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