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四川省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先后接待了三位执教英语口语的外国志愿者,他们是加拿大的前政府官员马丁·培吉特,德籍女教师施凯登兹·佩塔,还有澳大利亚教师彼得·霍根。都江堰光亚学校接待了另一名德籍女教师英格·达姆。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一块陌生的园地,辛勤耕耘,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中国的青年学生,完成使命后带着一种奉献的满足而归。英格·达姆女士还在非典肆虐期间坚守岗位,在其他外籍老师离川回国后,承担起更繁重的教课任务,解除了正在屡行合作项目的一些外国技术人员对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得益于因特网,我有幸与以上志愿者保持了比较密切的联系,了解了他们这段在华的工作和生活,和他们一起感受了我国西部的魅力。
作为我会征集国际志愿者项目的主要联系人,我在推荐外籍人士去西部时最担心的是这些来自经济发达、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的国家的知识分子能否适应我国西部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春上,利用旅游九寨沟的机会,我顺路下车看了看阿坝师专所在地汶川县,那里重峦叠嶂、山高势险,对于生于东部、长于城市的我,恍如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心中增加了几分惆怅和疑虑。然而,当我见到马丁,看到他那份真的快乐,听到他说让他来这里是我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时,我宽心了:他没有觉得这里有多苦,没有感到身临深山峡谷的孤独。佩塔在回国前途经北京时和我小聚,她眉飞色舞地说她很喜欢中国西部大地的美丽景色,喜欢汶川山谷中的商业小街,和学生们一起爬山郊游的日子令她终生难忘,就连在背靠大山的校园里散步都是她永久的怀念。我思索了:是电子网络科技的广泛利用消除了时空距离,将小小地球村的千家万户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这里的外籍人随时可以在网上和他们祖国的亲人谈天说地,将他们拍下来的异国风光传输给亲人看。心的交流畅通了,地理的阻隔就忽略不计了。很显然,我国西部已经告别了封闭和荒远,再高的山、再陡的壁,都成了大自然的美的造化,成了独具一格的异国情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
外籍老师都对我谈起他们可爱的学生们,那些大山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青年。他们有着他们父辈的淳朴、憨厚,更有时代赋予他们的求知、求新欲望,有着对未来的美丽憧憬。他們不少人是少数民族的后代,能歌善舞,对学说“洋”话、学唱“洋”歌有着浓烈的兴趣。他们还是“冲浪”好手,常常驰书网络,向他们的“洋”老师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外籍老师还多次讲起他们的中国同事,那些为培养少数民族未来教师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敬业而称职。 他们是外教可亲的朋友。由于他们的热情周到,外教抵达的第一天就感到宾至如归。由于他们的体贴入微,中外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不经意中化为最小。更是由于他们的善解人意,每个外教都有了进村寨了解民风民俗、出山谷领略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的机会,有了体察古老中国深厚内涵的可能。他们喜欢上了神奇的西部大地,在那里,人与人的关系是那么纯真,那么自然。一次热情的招呼,一个无言的眼神,一次家庭式的聚会,一盆校长赠送的花草,都令他们感到真情的传递。观看学生们同跳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他们会感受到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听到学生们同唱一首他们熟悉的家乡的歌,他们会因此浮想联翩。接到学生们朋友般的电邮,他们心中会荡起耕耘后收获的喜悦。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点点滴滴,却在他们心中汇成了美的溪流,滋润着他们的心田。马丁走了决定再来,佩塔最近来信还说在阿坝师专教书是她挚爱的一段生活经历。为什么呢?我想,这是朴实无华而又热情好客的西部人走进了他们的心扉,是西部人以强烈的开放意识营造的美好的人文环境产生了磁铁效应。记得20世纪80年代一位国家领导人在接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曾预言21世纪中国的第一世界将是它的西部。他当时是指西部富饶的自然资源一旦结合上高科技的开发手段,将创造出无可比拟的生产力。我想,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感受到了西部人的魅力,就看到了魅力四射的西部的未来。
作为我会征集国际志愿者项目的主要联系人,我在推荐外籍人士去西部时最担心的是这些来自经济发达、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的国家的知识分子能否适应我国西部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春上,利用旅游九寨沟的机会,我顺路下车看了看阿坝师专所在地汶川县,那里重峦叠嶂、山高势险,对于生于东部、长于城市的我,恍如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心中增加了几分惆怅和疑虑。然而,当我见到马丁,看到他那份真的快乐,听到他说让他来这里是我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时,我宽心了:他没有觉得这里有多苦,没有感到身临深山峡谷的孤独。佩塔在回国前途经北京时和我小聚,她眉飞色舞地说她很喜欢中国西部大地的美丽景色,喜欢汶川山谷中的商业小街,和学生们一起爬山郊游的日子令她终生难忘,就连在背靠大山的校园里散步都是她永久的怀念。我思索了:是电子网络科技的广泛利用消除了时空距离,将小小地球村的千家万户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这里的外籍人随时可以在网上和他们祖国的亲人谈天说地,将他们拍下来的异国风光传输给亲人看。心的交流畅通了,地理的阻隔就忽略不计了。很显然,我国西部已经告别了封闭和荒远,再高的山、再陡的壁,都成了大自然的美的造化,成了独具一格的异国情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
外籍老师都对我谈起他们可爱的学生们,那些大山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青年。他们有着他们父辈的淳朴、憨厚,更有时代赋予他们的求知、求新欲望,有着对未来的美丽憧憬。他們不少人是少数民族的后代,能歌善舞,对学说“洋”话、学唱“洋”歌有着浓烈的兴趣。他们还是“冲浪”好手,常常驰书网络,向他们的“洋”老师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外籍老师还多次讲起他们的中国同事,那些为培养少数民族未来教师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敬业而称职。 他们是外教可亲的朋友。由于他们的热情周到,外教抵达的第一天就感到宾至如归。由于他们的体贴入微,中外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不经意中化为最小。更是由于他们的善解人意,每个外教都有了进村寨了解民风民俗、出山谷领略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的机会,有了体察古老中国深厚内涵的可能。他们喜欢上了神奇的西部大地,在那里,人与人的关系是那么纯真,那么自然。一次热情的招呼,一个无言的眼神,一次家庭式的聚会,一盆校长赠送的花草,都令他们感到真情的传递。观看学生们同跳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他们会感受到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听到学生们同唱一首他们熟悉的家乡的歌,他们会因此浮想联翩。接到学生们朋友般的电邮,他们心中会荡起耕耘后收获的喜悦。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点点滴滴,却在他们心中汇成了美的溪流,滋润着他们的心田。马丁走了决定再来,佩塔最近来信还说在阿坝师专教书是她挚爱的一段生活经历。为什么呢?我想,这是朴实无华而又热情好客的西部人走进了他们的心扉,是西部人以强烈的开放意识营造的美好的人文环境产生了磁铁效应。记得20世纪80年代一位国家领导人在接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曾预言21世纪中国的第一世界将是它的西部。他当时是指西部富饶的自然资源一旦结合上高科技的开发手段,将创造出无可比拟的生产力。我想,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感受到了西部人的魅力,就看到了魅力四射的西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