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种自己的土地”写作示例
【文题创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荒芜、繁茂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之外自择文体。
【写作津梁】
“耕种自己的土地”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命题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这道作文题时,首先便要明确“土地”一词的含义。从大的方面来看,“土地”可以指我们的人生,指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类传承的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要担负的一份责任;从小的方面来看,“土地”也可以指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所从事的职业。而“耕种”,则是我们对自己的“土地”所持的态度和付出的行动。“耕种”,就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要有一种勇于负责的精神,更要为创造美好人生付出自己的努力,还要敢于直面人生征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坎坷和挫折。“自己的”则强调了个体与个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人生职责,他人无法替代;每个人又都区别于他人,如何耕种自己的土地一定也是精彩纷呈各具个性,不能沿袭别人,也不必刻意求新。每个人都能耕种好自己的土地,我们的世界才会和谐、美好、发展、向上,我们每个人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佳作示例】
耕种自己的土地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张欣雨
每个人,对社会,对自己,都有一份逃不脱的责任。它是义务,因为你不能逃避;它同时也是你的工作,因为它能让你从中得到利益。
耕种自己的那片土地,你必须一心一意。唐朝宰相韩愈因直言上谏,被贬往潮州,但他以国事为己任,以民为本,即使身在潮州那样的蛮荒之地,也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他废除了南隅贩卖奴隶的恶俗,赶走了为祸一方的巨鳄……在人生的逆境中,他毫无怨言,不嫌官位微贱,不求功劳显赫,只求奉献于民,只愿无愧于心。韩愈,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耕种好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为当时的人民所爱戴,更为后世的人们所敬仰。
耕种好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要时刻觊觎着别人的园圃。李斯,秦朝名相,对秦统一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斯对秦始皇可谓忠心耿耿,秦始皇待李斯也还不错,没有如前世的勾践和后来的赵匡胤那样做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缺德事。然而嬴政死了之后,李斯在赵高的诱惑下利令智昏——他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土地,开始觊觎别人的田园。这种行为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益处。其实李斯并不愚蠢,只是权力这东西,太容易上瘾,一旦染指他便无法收手,故而一步步滑向了灾难的深渊,最终被腰斩于市。
耕种自己的那片土地,这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读书人的气节固然重要,但也未必犯得着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一气之下走为上计。天下之大,受到委屈的难道单单是他陶渊明一人?可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官场归园田居。的确,他因此成了诗坛大家,但为了个人一时的荣辱,他抛下了一个读书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满腹诗书本来可以用来兼济天下苍生,唤醒人们沉睡的责任感,而不是浪费在“种豆”“采菊”和写几首不痛不痒的田园诗上。陶渊明的生活是清高和清苦的,但我觉得他的选择真的有些轻重倒置。
那片属于你的土地,是你生活的保障,更是社会赋予你的一份责任。人生于社会中,依附于社会中,这份责任逃不脱,甩不掉,你是否能尽力耕种好它,是后人对你评价的依据。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确不凡,但“综合评价”却始终不如韩愈,是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对社会应负的那份责任,他的道德水准达不到韩愈那样的高度。
梁衡说:“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陶渊明的作品的确美好,李斯的个人遭遇也的确悲伤,但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海隅之地的韩公祠,还有那韩山韩水,纪念的不是韩愈的冤屈,而是他的辛勤付出换得的功绩。那是一种真正的永垂不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
耕种自己的土地,承担好自己应负的责任,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成就。
【点评】文章以一连串的典型事例,通过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的坚守的巨大意义。尤其是对陶渊明辞官回乡这一为后人所称道的行为的分析很有新意,也很有见地。而有关李斯遭遇的论述则拓展了文章议论的宽度——人要种好自己的土地,但又决不能在利益面前无法自控,甚至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心存觊觎之念,这只能使人身败名裂。文末引用的梁衡的名言如画龙点睛,使文章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情理之间”写作例话
【文题创设】
请以“情理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津梁】
“情”有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等,“理”有道理、事理、法理、真理、天理等。世间事如果能一概以“情”而论或以“理”而论,倒也省心了。但在现实生活中闹心的是,顾及“情”的同时往往还要依循“理”,依循“理”的同时往往还要顾及“情”。既不能为“情”所扰,也不能为“理”所困。成大事固然需要“铁血”,但“冷血”可能就会坏事;“不讲‘理’”固然行不通,但“只知道论死理”可能也行不通。请看下面一些名人或凡人的名言:①政策(依理)是死的,执行政策的人(有情)是活的。②大事讲原则(公理),小事讲和谐(人情)。③科学(理至上)无国界,但科学家(亦有情)有祖国。④太感性的人(重情),命运多坎坷;太理性的人(重理),一生多寂寞。上述名言说的都是对“情”与“理”之间关系的一种把握。其实,“情理之间”有着诸多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需要我们广大考生去殚精竭虑地拿捏、斟酌、权衡,这就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考生因人、因物、因事、因时、因地、因势地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为人、为事、立身、处世的智慧就融化在这“情理之间”,立意的高下也区分在这对“情理之间”的把握上。 【佳作示例】
情理之间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2)班 袁梦迪
许多时候,“情”和“理”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权衡这“情”和“理”呢?
我们要分清“公”和“私”,在“公”理和“私”情之间,当以“公”理为重。三国时,诸葛亮挚友马谡自请为帅,镇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可因一意孤行,街亭失守,落败而逃。于情,诸葛亮与他情深意厚,可饶他死罪;可是于理,他不听副将劝阻,生搬兵法,给整个蜀军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且他又立下了军令状,当依律处斩。最终,诸葛亮还是挥泪斩马谡,个中隐痛可想而知。诸葛亮恪守的是“公”理,搁置的是“私”情。他虽痛失了挚友,但守住了军法。他的这一斩,使蜀汉的营垒中从此只有如山的军令,再无莽撞的戏言。
我们还要分清“大”和“小”,在“大”情和“小”理之间,当以“大”情为重。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法理;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人情。没有“情”的调和,一个只剩下“理”的社会就好像没有润滑油的齿轮一样,机械、冰冷。在吴菊萍面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她心中涌动的只有“女孩命悬一线”的大情、大爱,她早已把自己救人存在生命危险的小理、小算盘抛掷脑后,毅然决然地伸出了那双纤细而有力的双手,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一刻,她的“大”情已经让我们仰望,已经让中国感动。
郁达夫说过:“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情理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许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晓”,而是我们难“决断”。
当今社会,诸事都得遵守“游戏规则”,可“性情中人”又那么多,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情”和“理”的纠结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带上一双慧眼,把这“情”和“理”审视得清清楚楚;还要带上一颗慧心,把这“情”和“理”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多孰少、孰大孰小决断得明明白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情理兼蓄、情理交融,从而拥有一份在情理之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从容。
行走在情理之间,让我们做一个既有“理”的清醒,又有“情”的温度的智者吧!
【点评】 ①论证层次清晰。文章在提出“如何来权衡这‘情’和‘理’”的论题之后,分三个层次展开了论证:先论“分清‘公’和‘私’”,后论“分清‘大’和‘小’”,再推而广之,论“孰……孰……”。清晰的论证层次,透示出的是清晰的说理思路。②事例剖析透彻。作者在举出“孔明挥泪斩马谡”和“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两个典型而有力的事例之后,通过条分缕析的论述,将“情”为何情、“理”为何理剖析得一清二楚。正因为剖析得透彻,所以才决断得让人信服。
“生活的色彩”写作例话
【文题创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生活中不缺少色彩,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红色让人感到昂扬热烈,绿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蓝色让人感到宽厚平和,灰色让人感到压抑沉闷……于是乎,人们往往会把色彩与生活的境遇、感慨联系到一起。
请以“生活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津梁】
境由心生,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眼中就有与之相一致的景象。生活本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但有人积极乐观,却也有人悲观失望。因此,在写作本文时,应根据个人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选择表现的对象,既不必违心地为生活大唱赞歌,也不必非得“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选择写别人,可以选择那些乐观者去写他们的阳光世界,也可以选择失意者去写他们的灰暗世界。如果写自己,如果想写灰暗的东西,最后就要写出自己的心态的改变,绝不可给读者以悲观厌世的感觉。在体裁上,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
【佳作示例】
灰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三(16)班 孟凡丁
黄之桤终于被闷热的空气给憋醒了。他慢慢睁开眼,其实他本来不想睁开眼,只是空气太闷了,搅得他心烦意乱,再想睡着已经很困难了。
他从床上坐了起来,思绪乱糟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想什么,心里好像有一个又大又乱的线团,没有头,也没有尾,就那么乱七八糟的。
眼前好像蒙上了一层黑纱,一切都是那样灰暗模糊,连呼吸也不那么自如了。对面墙上的挂钟缓缓地走着,发出沙哑的声音。六点一刻?黄之桤瞅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看出来。奇怪,天早该亮了,房间里怎么还这么灰暗?他心想。
黄之桤的手无力地在墙上摸索着,他眯着眼,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好像落满了灰尘,变成了灰暗色。“啪”的一声,床头灯亮了,发出灰色的光,就像垂死的病人,快要不行了一样。前几天才换的灯泡,这么快就坏了么?他在心里嘀咕着。
他缓缓地踱到窗前,拉开窗帘,推开窗户。他本以为会有一股凉风扑面而来,没想到扑面而来的只是一股闷热的空气,他的心情更坏了。“今天是怎么了?闷死人了!”他嘟哝了一句。
他看了看窗外的天空,天上的云不是很低,却灰沉沉的,闷得人心慌。他转身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机。这么难得的假日,他可不想保持这种坏心情。电视里上演的是黄之桤最喜欢的节目,他一直都很爱看,但是他今天却提不起一点兴趣。电视屏幕很灰暗,只发出微弱的光。他走上前去,发现屏幕很干净,并没有灰尘。连电视机都坏了吗?真背运!他有点恼火了。
他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觉得实在无事可做,就从茶几上拿起一袋薯片当作早餐吃了起来。薯片味道很差,像受了潮,看起来灰灰的,似乎变质了。黄之桤已经有点愤怒了,他丢下薯片走到阳台上。这样的早晨,真够人受的!他大声说道。
他一脚把地上的一个空易拉罐踩扁,然后掏出手机,想了想,给一个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同事打了一个电话。
“喂,是孔隆么?我是黄之桤。”
【文题创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荒芜、繁茂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之外自择文体。
【写作津梁】
“耕种自己的土地”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命题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这道作文题时,首先便要明确“土地”一词的含义。从大的方面来看,“土地”可以指我们的人生,指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类传承的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要担负的一份责任;从小的方面来看,“土地”也可以指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所从事的职业。而“耕种”,则是我们对自己的“土地”所持的态度和付出的行动。“耕种”,就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要有一种勇于负责的精神,更要为创造美好人生付出自己的努力,还要敢于直面人生征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坎坷和挫折。“自己的”则强调了个体与个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人生职责,他人无法替代;每个人又都区别于他人,如何耕种自己的土地一定也是精彩纷呈各具个性,不能沿袭别人,也不必刻意求新。每个人都能耕种好自己的土地,我们的世界才会和谐、美好、发展、向上,我们每个人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佳作示例】
耕种自己的土地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张欣雨
每个人,对社会,对自己,都有一份逃不脱的责任。它是义务,因为你不能逃避;它同时也是你的工作,因为它能让你从中得到利益。
耕种自己的那片土地,你必须一心一意。唐朝宰相韩愈因直言上谏,被贬往潮州,但他以国事为己任,以民为本,即使身在潮州那样的蛮荒之地,也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他废除了南隅贩卖奴隶的恶俗,赶走了为祸一方的巨鳄……在人生的逆境中,他毫无怨言,不嫌官位微贱,不求功劳显赫,只求奉献于民,只愿无愧于心。韩愈,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耕种好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为当时的人民所爱戴,更为后世的人们所敬仰。
耕种好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要时刻觊觎着别人的园圃。李斯,秦朝名相,对秦统一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斯对秦始皇可谓忠心耿耿,秦始皇待李斯也还不错,没有如前世的勾践和后来的赵匡胤那样做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缺德事。然而嬴政死了之后,李斯在赵高的诱惑下利令智昏——他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土地,开始觊觎别人的田园。这种行为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益处。其实李斯并不愚蠢,只是权力这东西,太容易上瘾,一旦染指他便无法收手,故而一步步滑向了灾难的深渊,最终被腰斩于市。
耕种自己的那片土地,这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读书人的气节固然重要,但也未必犯得着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一气之下走为上计。天下之大,受到委屈的难道单单是他陶渊明一人?可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官场归园田居。的确,他因此成了诗坛大家,但为了个人一时的荣辱,他抛下了一个读书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满腹诗书本来可以用来兼济天下苍生,唤醒人们沉睡的责任感,而不是浪费在“种豆”“采菊”和写几首不痛不痒的田园诗上。陶渊明的生活是清高和清苦的,但我觉得他的选择真的有些轻重倒置。
那片属于你的土地,是你生活的保障,更是社会赋予你的一份责任。人生于社会中,依附于社会中,这份责任逃不脱,甩不掉,你是否能尽力耕种好它,是后人对你评价的依据。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确不凡,但“综合评价”却始终不如韩愈,是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对社会应负的那份责任,他的道德水准达不到韩愈那样的高度。
梁衡说:“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陶渊明的作品的确美好,李斯的个人遭遇也的确悲伤,但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海隅之地的韩公祠,还有那韩山韩水,纪念的不是韩愈的冤屈,而是他的辛勤付出换得的功绩。那是一种真正的永垂不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
耕种自己的土地,承担好自己应负的责任,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成就。
【点评】文章以一连串的典型事例,通过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的坚守的巨大意义。尤其是对陶渊明辞官回乡这一为后人所称道的行为的分析很有新意,也很有见地。而有关李斯遭遇的论述则拓展了文章议论的宽度——人要种好自己的土地,但又决不能在利益面前无法自控,甚至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心存觊觎之念,这只能使人身败名裂。文末引用的梁衡的名言如画龙点睛,使文章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情理之间”写作例话
【文题创设】
请以“情理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津梁】
“情”有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等,“理”有道理、事理、法理、真理、天理等。世间事如果能一概以“情”而论或以“理”而论,倒也省心了。但在现实生活中闹心的是,顾及“情”的同时往往还要依循“理”,依循“理”的同时往往还要顾及“情”。既不能为“情”所扰,也不能为“理”所困。成大事固然需要“铁血”,但“冷血”可能就会坏事;“不讲‘理’”固然行不通,但“只知道论死理”可能也行不通。请看下面一些名人或凡人的名言:①政策(依理)是死的,执行政策的人(有情)是活的。②大事讲原则(公理),小事讲和谐(人情)。③科学(理至上)无国界,但科学家(亦有情)有祖国。④太感性的人(重情),命运多坎坷;太理性的人(重理),一生多寂寞。上述名言说的都是对“情”与“理”之间关系的一种把握。其实,“情理之间”有着诸多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需要我们广大考生去殚精竭虑地拿捏、斟酌、权衡,这就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考生因人、因物、因事、因时、因地、因势地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为人、为事、立身、处世的智慧就融化在这“情理之间”,立意的高下也区分在这对“情理之间”的把握上。 【佳作示例】
情理之间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2)班 袁梦迪
许多时候,“情”和“理”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权衡这“情”和“理”呢?
我们要分清“公”和“私”,在“公”理和“私”情之间,当以“公”理为重。三国时,诸葛亮挚友马谡自请为帅,镇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可因一意孤行,街亭失守,落败而逃。于情,诸葛亮与他情深意厚,可饶他死罪;可是于理,他不听副将劝阻,生搬兵法,给整个蜀军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且他又立下了军令状,当依律处斩。最终,诸葛亮还是挥泪斩马谡,个中隐痛可想而知。诸葛亮恪守的是“公”理,搁置的是“私”情。他虽痛失了挚友,但守住了军法。他的这一斩,使蜀汉的营垒中从此只有如山的军令,再无莽撞的戏言。
我们还要分清“大”和“小”,在“大”情和“小”理之间,当以“大”情为重。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法理;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人情。没有“情”的调和,一个只剩下“理”的社会就好像没有润滑油的齿轮一样,机械、冰冷。在吴菊萍面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她心中涌动的只有“女孩命悬一线”的大情、大爱,她早已把自己救人存在生命危险的小理、小算盘抛掷脑后,毅然决然地伸出了那双纤细而有力的双手,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一刻,她的“大”情已经让我们仰望,已经让中国感动。
郁达夫说过:“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情理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许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晓”,而是我们难“决断”。
当今社会,诸事都得遵守“游戏规则”,可“性情中人”又那么多,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情”和“理”的纠结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带上一双慧眼,把这“情”和“理”审视得清清楚楚;还要带上一颗慧心,把这“情”和“理”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多孰少、孰大孰小决断得明明白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情理兼蓄、情理交融,从而拥有一份在情理之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从容。
行走在情理之间,让我们做一个既有“理”的清醒,又有“情”的温度的智者吧!
【点评】 ①论证层次清晰。文章在提出“如何来权衡这‘情’和‘理’”的论题之后,分三个层次展开了论证:先论“分清‘公’和‘私’”,后论“分清‘大’和‘小’”,再推而广之,论“孰……孰……”。清晰的论证层次,透示出的是清晰的说理思路。②事例剖析透彻。作者在举出“孔明挥泪斩马谡”和“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两个典型而有力的事例之后,通过条分缕析的论述,将“情”为何情、“理”为何理剖析得一清二楚。正因为剖析得透彻,所以才决断得让人信服。
“生活的色彩”写作例话
【文题创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生活中不缺少色彩,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红色让人感到昂扬热烈,绿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蓝色让人感到宽厚平和,灰色让人感到压抑沉闷……于是乎,人们往往会把色彩与生活的境遇、感慨联系到一起。
请以“生活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津梁】
境由心生,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眼中就有与之相一致的景象。生活本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但有人积极乐观,却也有人悲观失望。因此,在写作本文时,应根据个人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选择表现的对象,既不必违心地为生活大唱赞歌,也不必非得“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选择写别人,可以选择那些乐观者去写他们的阳光世界,也可以选择失意者去写他们的灰暗世界。如果写自己,如果想写灰暗的东西,最后就要写出自己的心态的改变,绝不可给读者以悲观厌世的感觉。在体裁上,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
【佳作示例】
灰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三(16)班 孟凡丁
黄之桤终于被闷热的空气给憋醒了。他慢慢睁开眼,其实他本来不想睁开眼,只是空气太闷了,搅得他心烦意乱,再想睡着已经很困难了。
他从床上坐了起来,思绪乱糟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想什么,心里好像有一个又大又乱的线团,没有头,也没有尾,就那么乱七八糟的。
眼前好像蒙上了一层黑纱,一切都是那样灰暗模糊,连呼吸也不那么自如了。对面墙上的挂钟缓缓地走着,发出沙哑的声音。六点一刻?黄之桤瞅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看出来。奇怪,天早该亮了,房间里怎么还这么灰暗?他心想。
黄之桤的手无力地在墙上摸索着,他眯着眼,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好像落满了灰尘,变成了灰暗色。“啪”的一声,床头灯亮了,发出灰色的光,就像垂死的病人,快要不行了一样。前几天才换的灯泡,这么快就坏了么?他在心里嘀咕着。
他缓缓地踱到窗前,拉开窗帘,推开窗户。他本以为会有一股凉风扑面而来,没想到扑面而来的只是一股闷热的空气,他的心情更坏了。“今天是怎么了?闷死人了!”他嘟哝了一句。
他看了看窗外的天空,天上的云不是很低,却灰沉沉的,闷得人心慌。他转身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机。这么难得的假日,他可不想保持这种坏心情。电视里上演的是黄之桤最喜欢的节目,他一直都很爱看,但是他今天却提不起一点兴趣。电视屏幕很灰暗,只发出微弱的光。他走上前去,发现屏幕很干净,并没有灰尘。连电视机都坏了吗?真背运!他有点恼火了。
他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觉得实在无事可做,就从茶几上拿起一袋薯片当作早餐吃了起来。薯片味道很差,像受了潮,看起来灰灰的,似乎变质了。黄之桤已经有点愤怒了,他丢下薯片走到阳台上。这样的早晨,真够人受的!他大声说道。
他一脚把地上的一个空易拉罐踩扁,然后掏出手机,想了想,给一个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同事打了一个电话。
“喂,是孔隆么?我是黄之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