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市圈发展演变规律的三个基本认识

来源 :决策咨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hao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圈是中国经济巨大的结构性潜能,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风口”.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对都市圈发展演变基本规律深入认识.结合相关研究及政策实践,提出了都市圈发展演变规律的三个基本认识:都市圈为解决城市病而生,应围绕中心城市而建;都市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需政府市场共同发力;都市圈治理决定发展前景,要做好体制机制保障.
其他文献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4条规定了登记地为主,例外情况适用主营业地的公司准据法选择标准.然而,法院在选择主营业地法律作为准据法时,基于法条表述模糊,出现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和准据法“回家”的倾向.系统分析我国法院在选择主营业地法律时的说理依据,可将其选择主营业地法律的情形分为股东滥用法人人格和壳公司.建议通过出台司法解释和发布指导案例的途径,对法院适用主营业地法的标准进行完善,实现冲突正义.
生态产品价值开发是使生态产品功能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四川省农村地区蕴含着众多可开发生态产品,但生态产品开发能力和价值转化能力较低.建议调查评估农村生态资源,构建农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体系,分类分区开展农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开发试点示范,完善乡村资源共享、财政金融支持等政策配套,协同推进农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开发与乡村振兴.
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强化“一带一路”建设、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重要支撑.为此,文章从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内涵及特征分析着手,结合国内外先发城市相关经验,从通道拓展、平台建设、双向互动、营商环境、区域协同等方面对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
本文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市场演变和经济治理框架,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出口、基建、房地产、企业部门、资本市场七个方面,对2021年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分析,并对2022年进行展望,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出口景气难以持续,在出口受挫时基建将形成替代以支撑内需;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国企与私企将会持续分化;房地产市场或将回归理性,但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上升.
选取我国在A股上市的37家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公司2020年的财务指标数据,根据相关性、适应性、重要性等原则,构建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分析其财务竞争力水平,从各个影响因子探讨提升路径.研究发现,2020年3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综合表现差强人意,行业整体持续盈利能力弱,有碍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提出提高行业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战略管理能力、营运质量水平、合理利用政策等方面的建议.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碳配额价格经历了一周的持续上涨,此后稍有回落,但始终维持在50元/吨以上.与地方碳市场试点期间的加权平均碳价相比,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碳配额价格已出现了大幅上涨.考虑到我国气候目标的推进,以及国际碳价趋同的预期,市场普通认为我国碳价后续仍将有较大上涨空间.对此,本文认为应该保持理性.经研究发现,碳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碳市场本身的制度设计因素,也包括宏观经济与技术水平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碳市场的供需情况,并最终反映在碳价上.
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是促进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作为特大中心城市,目前成都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要推动成都市城乡产业更高水平融合发展,还需要在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和拓展城乡产业互联互通渠道这两方面下大功夫.鉴于此,提出三方面促进对策:进一步稳固提升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注重充分发挥和引导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加速对接对流,构建要素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持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实现城乡产业政策的互联互通.
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部署.南充市作为川东北的中心城市,占据成渝城市群的核心位置.本文根据南充具有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北翼科创中心的比较优势,围绕“打造次极核、加快建新区”的战略谋划,加快打造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科技服务“四个高地”,大力推动南充由科创大市向科创强市跨越,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科创中心.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这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后,再次对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的部署安排.生物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不仅包括生物医药与健康、生物农业,还涉及了能源、材料、化学、环保等领域,它以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为依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新的“生物范式”,降低了对化石资源的依赖,是推进碳中和进程、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数字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助于重塑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赋能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推动成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平台经济高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重点发力,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引领,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助力数字成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