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从家乡的方向吹来

来源 :芳草·文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ao_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次在夜里,会没有来南地想起家乡,想起家乡那些裸露在苍穹之下的田野、堰塘、稻场、沟渠、坟茔和房子,一想起来,便思绪万千,觉得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心中对家乡的感情,及至坐到电脑前,真要跟家乡白纸黑字地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说不出,说什么都是不妥的,苍白的,没有血肉的。至此明白家乡就跟深爱的人一样,只能存在心里,永不能与外人道也。
  可即便是说不清道不尽,可还是要说点什么。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松滋市万家乡一个叫腰店子的村庄,地貌属于平原与丘陵之间,有平展的原野,也有陡峭的高坡,有高岗,也有低洼,据我所知,村庄里好像没有自然赐予的水源,没有河流、小溪,没有湖泊、泉眼,村人的吃水全是靠人工挖的堰塘来解决。听我祖母说,村庄以前是一座大山,长满了黑毛老松,因太阳照不进,从山里渗出来的风便阴森森的,还说里面藏有老虎,早先并没有人烟。但是什么时候把山推平了,有了人烟,形成了村庄,这个我的祖母也说不清楚,只说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了腰店子,而且还是方圆几十里贩夫走卒们歇脚果腹、经营生意的一个重要岗头。这应该是腰店子的一段历史,作为一个地名,她曾经闻名遐迩过,至少在我祖母的眼里,新中国成立前的腰店子是热闹的,是繁华的,是一个有些规模的集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和村庄乡镇的规划,腰店子便由集市沦落为了村庄,所有从前坐店做买卖的生意人,一个个弃商归田,成了农民。
  我常常站在家乡那条笔直的公路上,看着收割过的田野,心里总是充满忧伤,那些枯萎的稻茬、那些被火烧过的衰草,还有年久失修以致水泥残块堆积的沟渠,这些景象在我的眼里形成一片狼藉,有满目疮痍之感。便总觉得,土地、农民向来不过是两颗卵蛋,被历史玩弄于股掌之间。在秋意逼人的萧瑟之下,便自觉想起张养浩的诗句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我的眼里,家乡一直都是贫瘠的,土地贫瘠、出产贫瘠、人口贫瘠,人工挖出的堰塘,发展不了水产业、因地势高低被切割的田地、凌乱无序,也发展不了种植业,村民们刀耕火种,日夜匍匐在田地里,也仅仅只是得个温饱,甚至连温饱也得不到,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中期,村里许多的家庭在青黄不接时,总有几个月的饥荒,要以杂粮和菜面糊度过。从前在乡村里居住,只知从农的辛苦,因为劳务繁重,田里的每一样活都是要下气力的,只能浅层面的理解农民的辛酸,长大后才知道务农有时候不光是要流汗,还需要流血。所以,现在倒总是想起,以前村里,每逢干旱,水库开了闸,可水却迟迟流不到村里的沟渠,看着裂开口的田地,村里的男人们便结伴在半夜里拿锹荷锄,悄悄扒开被堵住的沟渠。水是庄稼的命,庄稼是农民的命,在这样的夜晚,上游村庄的男人们也有同样的警惕,于是,火拼,农具顿时便成了武器,在一拳一脚,一锹一锄中,流血、致残甚至是葬送生命。在干旱抢水的那段时节里,各家中的女人白天投身于田地,夜晚同样也要守在田地里,水来了,同然能暂缓愁眉,但只有人毫发无损地回来了,才真正能让人放下心来。记忆中,有两次,在斗水的夜里,我们村的人有两个是用门板抬回来的,一个昏迷了半个月才醒来,一个却再也没有醒来。半夜里的哭天抢地,在露气与寂静的包裹里,格外的充满悲伤的力量。有几次在城里,捧着吃饭的碗,想着这些陈年往事,便如鲠在喉,才真正懂得一颗粮食的分量。
  年少时那里能欣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也不能体会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之乐。那时一心只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向往着都市,对乡村深恶痛绝,在儿时的我的眼里,乡村是丑陋的,肮脏的,野蛮的,低级的,遍地牛粪与鸡屎、粪坑连着阳沟、一到下雨天,雨水混着粪水绕屋流淌,令整个村庄臭气熏天,村人们日常穿着打扮,他们充满皱纹和被阳光过度照射的深色面孔,毫无美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粗鄙不堪,与现代文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令从小向往高级的,向往文明生活的我,无法忍受。我打小的志气便是脱离农村,居在城市。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并怡然白乐,这些却是居城市多年后,渐渐在心里生长出来的情愫,这情愫一旦萌芽,便开始四处弥漫,压在心头,挥之不去,从前对乡村的厌恶,深恨到现在竟变成了对乡村的怀念和牵挂。喜欢和家乡人打交道,喜欢听到家乡事。在失去了家乡多年后,家乡终于成了我的乡愁。
  从前父母在时,我每年都要回几次老家,逢到清明时节,给祖父祖母捅完青,便会有意从小路上折返,这样就可以途径我儿时的村庄。那时的心里总是很复杂,既想在村子里走走,却又怕与村人搭讪。因为乡村有乡村的一套特有的规矩和礼仪,各家门户都有一些禁忌,这些我从前都是知道的,但因为久居城市,被现代文明驯化后,适应了城市的规则,所以对乡村的那套规矩已经生疏了,甚至连许多村人的名字都想不起了,叫不出名或是张冠李戴,这是很伤村人脸面的,我对此感到窘迫,村中新娶的媳妇和新生的孩子,这些陌生的面孔也会令我感到紧张,我从他们面前走过,他们视我为外人,这令我觉得我的地盘正被别人占据,而对于这种占据,我无能为力。记忆中的村庄已发生变化,我因为脱离了这里,对这里的认知便是残缺的,站在儿时嬉戏过的稻场上,我敏感又悲哀地觉得,乡村已经一点点地将我推出了她的怀抱。我每一次的走近,便是更深一次的疏离。乡村便成了我永远也回不去的所在了。
  后来便渐少回乡了,跟亲人插完青后,便开车从大路上走,会远远地瞥一眼村庄,竹木掩映中,高高的褐色屋脊错落有致,屋脊的两头大都立有身体倾斜,双翅伸展的白鹤,这是村里一名泥瓦匠的手艺,村中的房子大多是他主事建造,这立在屋顶上的白鹤是他做屋的特色,寓意房主子子孙孙皆能展翅高飞,鹏程万里,这也便成了村庄的一景了。一年一次探看,远望,只觉得杂树在渐渐长高,房子在一点点变矮,终被淹没在了一片绿意中。堰塘一年比一年瘦小、坟茔一年比一年增多。几十年过去了,村庄虽然有了些变化,但改变并不大,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我的村庄还是那么的传统、固执,也同样是那么的贫瘠和没落。依然是那些田地,田地里种植的依然是少时惯见的传统农作物,依然用牛耕田,依然用手插秧,依然用镰刀收割,依然使用石磙脱粒,耕种的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子女外出打工。从我们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很少,至今依然盛产各种艺人,主要以漆匠、瓦匠为主,他们背着在乡村里置办的工具,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一年复一年,从稚气未脱做到两鬓见白,所得收入全化为了一幢房子,面上贴着瓷砖,太阳下熠熠生辉。这些闪着光亮的房子,给了村人一些体面的虚荣,也多少给了我一些慰藉,至少从表面上看,我的家乡富了,阔了,再也不像过去那么穷了。
  去年母親去世,村人让出一地给母亲,在母亲的灵车进入村庄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口迎接母亲,村里的八大金刚将母亲的棺材从车上请了下来,坚持以乡村传统的葬礼送母亲入土,当时到母亲的坟地必须要从一块田地里经过,那块地刚撒了谷种,谷种正值抽芽,在八大金刚踌躇之时。田主忽然说,死者为大,走丧,没关系的。当时心头一热,我一直都以为我家乡的人只有利没有义,他们情感苍白木讷,只操心生存,但那一刻,我觉得我对他们是如此的不了解,对他们的偏见是如此的深,他们不仅操心生存,更敬畏生死,我以为他们落后贫穷,平凡普通到可有可无,可他们却一直都存在得如此庄严神圣。
  家乡的土地上葬着我的祖母和祖父,慢后又葬了我的父亲,再慢后又葬了我的母亲。在悲伤过后,我又替他们感到些欣慰,我的亲人们生于斯,长于斯,长眠于斯,落叶归根,骨埋故里,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圆满。
  葬礼过后,我和小姑一同行走在村子里,小姑也是这个村子里的女儿,七十年代远嫁到了潜江,如今也是年近花甲,很少回娘家了。不过小姑每一次回娘家,无论怎么都要回到村子里走一走,见一见儿时的伙伴,然后顺着村里的小路一直走到老屋那里看一看,前年,祖宅的宅基地被哥哥让给了邻居盖房。由此,我们与老家的最后一丝联系便隔断了。别人尚可,但对于我和小姑,宋家的两代女儿,心中是怅然失落,祖宅有我们两代人的童年,和懵懂的过往,我们从胎里带来的衣胞落在这里,便犹如根基落在了这里,祖宅的消失,对于我和小姑来说,相当于是失去了根基,真正成了游子、成了漂泊者。但我们还是在曾经的屋场边静静伫立了很久。小姑遥望着高坡上的万家乡集镇,说,那个集镇,是当年我们在家做姑娘的时候,用挖锄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每天天还不大亮,我们就扛着挖锄,从屋里走到那里,挖了两三年,才挖出个万家乡集镇。那个时候妈还年轻,我们做事回来后,看她还在睡觉,就跟她大吵大闹,她就赶忙起来做饭,妈年轻时候做的饭真好吃。说着,小姑的眼圈便泛红了。
  村庄、祖宅、母亲,在我和小姑的生命里一一失去,我们活在这尘世里,便像两个流浪者。长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首汉乐府流露出的悲伤,如此贴合我和小姑的心情。我们姑侄牵手在暮色中穿过村庄,来到集镇上,有风从家乡的方向吹来。
  (责任编辑:彭新)
其他文献
橙色小镇·幻影  一座小小的凯旋门  一座能容纳千人的古剧场  一个同村子一样大小  曾经的王国之都  用博物馆里锈蚀的刀剑  锥形的陶瓶  浮雕上面目狰狞的黑色圣兽  呈现着自己古老的文明  贴满现代戏剧演出广告的古剧场外  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迹上  散落着一块块早已风化了的褐色石头  每当一轮满月升起在小镇的上空  土黄色的围墙和红色的屋顶  将它映成为一颗饱满的金橙  沿着歌剧高亢而悠远的余
期刊
跟陈忠实有私人交往是二00四年暮春,起因是二00三年底,雷达老师布置了《陈忠实研究资料》的编辑任务,嘱我主动联系他,尽快完成资料编辑工作。那时,我还是兰州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学习任务很繁重,还有单位和家里的事。陈忠实认为女孩子读博士很辛苦,就主动把他朋友帮他整理的资料及他手头的资料给我,让我挑选编辑,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在编书的过程中,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二00八年十一月,我到中国社会科
期刊
一部《白鹿原》,让陈忠实先生突兀的站在了高山顶上。  二十多年前,《白鹿原》的出版,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上一件壮丽的大事。当时,我捧读了一遍《白鹿原》后,不能自禁的又连读了两遍,每一遍阅读的时候,还要忍不住把读过的部分,再翻过来重读,有几个晚上,到我极为不舍的合上书准备睡去时,却发现窗户上已透出亮白的曙色……我追忆我的阅读经历,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如《白鹿原》一样吸引我,让我彻夜不眠,不读透不能释手。 
期刊
积雨云  多年前我被装裱进小镇,陷入一场突发的对弈  性格中的举棋不定和黑白分明悄然分娩  抬头瞥见始于远古的影像,母亲在林间怀抱我  花整个下午窥视猫的瞳仁,或者它窥视我  穿堂风带来老冰棍,一种形影不离的清凉井深  从咽喉浮起来。然后话语咽下去  大部分时候世界无声,唯有褪壳的鸡蛋在平底锅里  回归  ——它死于打捞月之破碎  我们随时准备跳进这延伸至死的水域  种下一生的逃亡,误认为自由  
期刊
愿意专门来坑你,这不恰好遇见了嘛。”  “拿来看看。”总不能伤老同学面子,这次我也是一本正经。  一  魏文海左右看了看,然后从挎在肩上的包里拿出一个不大的布袋,取出一串深紫色佛珠来。  我一把夺了过来,说:“贩大烟呀,这么神秘?”  “比大烟还贵。”魏文海说,“只有这几串了,一般人我真舍不得。”  那几串佛珠的确不错,当然我是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看的。佛珠足有两厘米大,光滑而细腻,红棕色里隐约有金
期刊
从友人处得知陈老师病逝噩耗的那天上午,我正在参加一位已故前辈学人的追思会,这使我原本就郁结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了。当时赶紧手机上网求证,竟然所传消息不虚,我唯一能做就是强忍泪水低下头,在心底不断地告诉自己:白鹿原上那位最好的“长工”走了!白鹿原上那位最好的“先生”走了!当代中国文坛的白鹿精魂已随风飞逝!  回想起来,我和陈老师的交往也有十多年了。虽然我在武汉,他在西安,能够当面请教的机会并不多,但我
期刊
周新民:孔见老师,你是海南本土人么?  孔见:对,我的祖先在九百年前就步苏东坡后尘到海南了,传到我这里就是二十七代。  周新民:如此说来,你算得上海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作家了。说起海南文学,人们脑海里马上蹦出叶蔚林、韩少功、蒋子丹这样一些作家。这些作家其实不是海南本土作家,是从外地迁入海南的。在这些外迁作家光环照耀下,海南本土作家的创作往往不为人们所关注。你能不能给我描述一下本土文学历史创作的线索、现
期刊
为帮助农村妇女拓宽就业渠道,贵州省加强家政服务业品牌建设,鼓励贫困地区妇女积极依托“黔灵女”家政品牌实现脱贫增收。近年来,“黔灵女”家政覆盖贵州省9个市(州)建成的品牌店50余家,累计培训家政服务员5.8万人,帮助实现就业3.8万人次。  贵州省妇联还将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扶持“黔灵女”家政服务,开展相关培训,鼓励妇女通过多渠道就业。加强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进一步培育“黔灵女”家政服务品牌。  
期刊
吴投文:我注意到,你最初的诗歌写作从中学时期就开始了,还和同乡詹福瑞等人一起创办了手工刻写的文学刊物《幼苗》。一九七六年你进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接触到了诗人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写作上也受到了朦胧诗的影响。请谈谈你早期的诗歌写作情况。  大解:我在高中阶段接触到诗歌,是受同班同学王进勤的影响。王进勤喜欢诗,是受同村同学詹福瑞的影响。也就是说,詹福瑞影响了王进勤后间接地影响了我。一九七二
期刊
桫椤:小王老师好!老实说,我期待已久的这次对话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并不是生活中熟悉的朋友,我是通过你的作品来认识你的。当然,《作家》杂志也是我了解你的一个窗口。但也正因为生活中不熟悉,或许我们关于写作的对话才可以更纯粹。你曾说过,作家这个职业最初并不在你的理想选择当中,我想知道,你怎样评价自己到目前为止所走过的文学道路?  王小王:我觉得这是一段曲折的,但是必然的路程。大概因为对父母的叛逆心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