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本文对“什么样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怎樣培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 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0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83-02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本文对“什么样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创新思维,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注重教学评价。使每节课都充满创新活力
教师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对学生不断地进行激励评价,以此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理想的学生评价应是鼓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些发现是不正确的,有些正确的发现又讲不出来,这是常见的现象。因为学生在考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非逻辑性有可能进行不适当的甚至错误的思考,有可能跳跃地得出结论。教师对此不能轻易否定,必须鼓励直觉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逻辑的思考纠正错误,并且用“慢镜头”去再现思维跳跃。学生在发现中会出现许多新奇的结论和好的方法。对于学生微小的创新成果,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也要具有鼓动性,如“他的思路不落俗套,别出裁,有创造性,我们大家为他的创新精神鼓掌。”被表扬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受到了鼓舞,并因此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将他们编拟的好题目向全班推荐,甚至向有关杂志推荐,并给予肯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及时展示,有可能他们一生创造性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会激励他们不断地再创造、再发现。
4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转化”这种思维方法
“转化”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许多新问题经过转化都可归结为我们已经了解的问题去解决。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就能归为一个较容易研究的问题。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对于解决新问题是大有益处的。例如:解方程或方程组问题,当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解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就是通过消元将其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如果我们强调了这种想法,学生就会自学地有目标地去做。例如:解方程组:
学生对消去一个元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明确,就不会产生用方程:①减方程;②得到方程的问题。当进一步学习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很容易想到将它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以后学习分式方程、无理方程、超越方程等,具备了这种思想,学生就会感到,虽然要解决的问题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它们转化为已经研究过的方程或方程组去解。这就使学生能在众多纷杂的解方程或方程组的问题上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来。据我的体会,学生认识到这点以后,就不再把这些方程问题孤立起来对待,一个个去死记硬背,对于新出现的方程问题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找出解题的思想方法。
以上是我对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尝试。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而应该树立起对课程改革基本性质的正确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具体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 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0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83-02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本文对“什么样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创新思维,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注重教学评价。使每节课都充满创新活力
教师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对学生不断地进行激励评价,以此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理想的学生评价应是鼓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些发现是不正确的,有些正确的发现又讲不出来,这是常见的现象。因为学生在考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非逻辑性有可能进行不适当的甚至错误的思考,有可能跳跃地得出结论。教师对此不能轻易否定,必须鼓励直觉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逻辑的思考纠正错误,并且用“慢镜头”去再现思维跳跃。学生在发现中会出现许多新奇的结论和好的方法。对于学生微小的创新成果,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也要具有鼓动性,如“他的思路不落俗套,别出裁,有创造性,我们大家为他的创新精神鼓掌。”被表扬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受到了鼓舞,并因此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将他们编拟的好题目向全班推荐,甚至向有关杂志推荐,并给予肯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及时展示,有可能他们一生创造性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会激励他们不断地再创造、再发现。
4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转化”这种思维方法
“转化”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许多新问题经过转化都可归结为我们已经了解的问题去解决。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就能归为一个较容易研究的问题。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对于解决新问题是大有益处的。例如:解方程或方程组问题,当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解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就是通过消元将其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如果我们强调了这种想法,学生就会自学地有目标地去做。例如:解方程组:
学生对消去一个元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明确,就不会产生用方程:①减方程;②得到方程的问题。当进一步学习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很容易想到将它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以后学习分式方程、无理方程、超越方程等,具备了这种思想,学生就会感到,虽然要解决的问题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它们转化为已经研究过的方程或方程组去解。这就使学生能在众多纷杂的解方程或方程组的问题上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来。据我的体会,学生认识到这点以后,就不再把这些方程问题孤立起来对待,一个个去死记硬背,对于新出现的方程问题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找出解题的思想方法。
以上是我对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尝试。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而应该树立起对课程改革基本性质的正确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具体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