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要写作文时,学生就会有无从下笔之感。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认为:“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人体的五员大将进行观察,着力培养学生从周围撷取习作素材的能力,把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及时积累下来。为了提高习作的有效性,我们可进行学科联姻,对多学科辅助习作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活用课程资源,营一片素材的绿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每册语文教材所编排的八次习作训练,而把其他学科的大量课程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其实,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活动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素材。如果加以整合,利用学科间的互补性、多样性、独特性,将这些课程资源中的习作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能为学生营造一片素材的绿荫。
(一)科学探究铺设妙笔生花之路
科学课魅力无穷,实验、制作、观察等活动如磁铁般吸引着学生,且探究活动蕴藏着宝贵的习作资源,非常值得我们去采撷。三上《科学》有“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周围的动物”等内容,可引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大树、狗尾草等植物,留心观察蜗牛、蚂蚁、金鱼等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结合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写一写观察日记。这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又可为语文三上第四单元的习作“观察中的发现”铺设一条妙笔生花之路。瞧!“小蚂蚁穿着一身黑战袍,头上的一对触角摆过来摆过去,似乎在耍大刀。胸部两侧各有三条细长的足,还有一个鼓鼓的腹,样子威风极了。”“老猫向小乌龟靠近了,当它的爪子伸向乌龟的那一瞬间,机灵的小家伙猛地一缩头,老猫碰到坚硬如石的乌龟壳,只好失望地离开了。”这就是学生笔下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二)品德与社会拓宽习作选材思路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将现场调查、参观访问、讲故事、情景模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形式与习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拓宽学生习作选材的思路。如三上《品德与社会》主题一“我爱我家”,可先让学生用小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了解自己家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再写一写《我和爷爷比童年》《照片中的故事》等片段,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有了《品德与社会》的前作文铺垫,语文三上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身边熟悉的人的—件事”,学生下笔自然就顺畅。
二、善用生活资源,架一道体验的桥梁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习作教学必须努力寻觅习作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与学生情感的碰撞点、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为学生架设一道体验的桥梁,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
(一)投入自然,唤起真实感受
生活虽然五彩斑斓,但埋头于题海的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在严控作业量的“减负令”下,我们应该解放孩子们的手足耳目,让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参与社会实践。如看看菊花展、爬爬山、打打球、放放风筝……真实的生活将唤起学生习作的真实感受,语文综合素养也会在大自然中得到提升。
(二)走进田园,体验乡村生活
语文四下第六单元的习作一乡村生活,可以与四下《科学》中“新的生命”、《品德与社会》中“我看家乡新变化”进行学科联姻。习作前,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孩子去体验乡村生活,近距离观察油菜花;观察青蛙卵变成青蛙、鸡蛋孵成小鸡的过程;了解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欣赏田园风光,拍摄家乡新貌等。再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乡下之行的收获。拔笋的快乐、喂养鸡鸭的经历、观察中的发现、乡村的美景……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这些体验是真实的,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和替代的。因此,不拘形式地写下新奇有趣的见闻、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不再是勉为其难。
三、巧用文体资源,辟一条表达的通道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原理:“作文教学应当符合不同个体,呈现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各科教师的特长,全方位进行作文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开发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能有效地促进习作教学。
(一)让习作与游戏活动为伴
学生生性好动,对文体活动特感兴趣。教师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伴随学生的写作过程。“贴鼻子”“张冠李戴”“纸条大拼盘”等小型的游戏活动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作为习作训练点。学生写起来往往思路畅通,内容充实。
(二)让习作与体育比赛同行
每个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可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有顺序地说一说各项体育活动中动作的要领,加强有序表达。指导学生观察比赛中精彩或失利的镜头,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比赛的得失与感受,然后选取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写。这样有目的地进行多层次的习作训练,学生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进发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笔尖。
(三)让习作与美术视觉训练携手
习作教学与美术的视觉训练携手,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根雕博览园,一睹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去江滨路散步,欣赏拍摄美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将这种美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有了真实的参与体验,自然能写出有灵气的习作来。“江滨,柳树的枝条变得柔软了,在春风的帮助下,一会儿像舞蹈家跳起优美的舞蹈,一会儿像小精灵荡着秋千。”这就是学生江滨散步后笔尖跳动着的文字。
正如李白坚所说:“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实践证明,把习作和学科学习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习作素材丰富多彩,使学生享有独特真实的体验,还能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从而打开一条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作绿色通道。
一、活用课程资源,营一片素材的绿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每册语文教材所编排的八次习作训练,而把其他学科的大量课程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其实,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活动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素材。如果加以整合,利用学科间的互补性、多样性、独特性,将这些课程资源中的习作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能为学生营造一片素材的绿荫。
(一)科学探究铺设妙笔生花之路
科学课魅力无穷,实验、制作、观察等活动如磁铁般吸引着学生,且探究活动蕴藏着宝贵的习作资源,非常值得我们去采撷。三上《科学》有“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周围的动物”等内容,可引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大树、狗尾草等植物,留心观察蜗牛、蚂蚁、金鱼等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结合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写一写观察日记。这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又可为语文三上第四单元的习作“观察中的发现”铺设一条妙笔生花之路。瞧!“小蚂蚁穿着一身黑战袍,头上的一对触角摆过来摆过去,似乎在耍大刀。胸部两侧各有三条细长的足,还有一个鼓鼓的腹,样子威风极了。”“老猫向小乌龟靠近了,当它的爪子伸向乌龟的那一瞬间,机灵的小家伙猛地一缩头,老猫碰到坚硬如石的乌龟壳,只好失望地离开了。”这就是学生笔下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二)品德与社会拓宽习作选材思路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将现场调查、参观访问、讲故事、情景模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形式与习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拓宽学生习作选材的思路。如三上《品德与社会》主题一“我爱我家”,可先让学生用小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了解自己家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再写一写《我和爷爷比童年》《照片中的故事》等片段,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有了《品德与社会》的前作文铺垫,语文三上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身边熟悉的人的—件事”,学生下笔自然就顺畅。
二、善用生活资源,架一道体验的桥梁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习作教学必须努力寻觅习作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与学生情感的碰撞点、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为学生架设一道体验的桥梁,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
(一)投入自然,唤起真实感受
生活虽然五彩斑斓,但埋头于题海的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在严控作业量的“减负令”下,我们应该解放孩子们的手足耳目,让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参与社会实践。如看看菊花展、爬爬山、打打球、放放风筝……真实的生活将唤起学生习作的真实感受,语文综合素养也会在大自然中得到提升。
(二)走进田园,体验乡村生活
语文四下第六单元的习作一乡村生活,可以与四下《科学》中“新的生命”、《品德与社会》中“我看家乡新变化”进行学科联姻。习作前,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孩子去体验乡村生活,近距离观察油菜花;观察青蛙卵变成青蛙、鸡蛋孵成小鸡的过程;了解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欣赏田园风光,拍摄家乡新貌等。再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乡下之行的收获。拔笋的快乐、喂养鸡鸭的经历、观察中的发现、乡村的美景……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这些体验是真实的,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和替代的。因此,不拘形式地写下新奇有趣的见闻、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不再是勉为其难。
三、巧用文体资源,辟一条表达的通道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原理:“作文教学应当符合不同个体,呈现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各科教师的特长,全方位进行作文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开发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能有效地促进习作教学。
(一)让习作与游戏活动为伴
学生生性好动,对文体活动特感兴趣。教师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伴随学生的写作过程。“贴鼻子”“张冠李戴”“纸条大拼盘”等小型的游戏活动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作为习作训练点。学生写起来往往思路畅通,内容充实。
(二)让习作与体育比赛同行
每个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可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有顺序地说一说各项体育活动中动作的要领,加强有序表达。指导学生观察比赛中精彩或失利的镜头,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比赛的得失与感受,然后选取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写。这样有目的地进行多层次的习作训练,学生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进发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笔尖。
(三)让习作与美术视觉训练携手
习作教学与美术的视觉训练携手,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根雕博览园,一睹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去江滨路散步,欣赏拍摄美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将这种美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有了真实的参与体验,自然能写出有灵气的习作来。“江滨,柳树的枝条变得柔软了,在春风的帮助下,一会儿像舞蹈家跳起优美的舞蹈,一会儿像小精灵荡着秋千。”这就是学生江滨散步后笔尖跳动着的文字。
正如李白坚所说:“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实践证明,把习作和学科学习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习作素材丰富多彩,使学生享有独特真实的体验,还能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从而打开一条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作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