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将农民工转型为合格的城市产业工人。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工成长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工人的关键力量。因此,分析当前针对农民工进行的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建立适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教育 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城镇协调发展的建设新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转移为“新型农民”,真正实现农民工的城镇化。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转移农民工就业,实现农民工快速转型为产业工人和新城镇化市民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适合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思路,大力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不是简单的扩大城镇规模、面积和转移农民,而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提升农民。包括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现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转变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文明水平。但现阶段农民工职业意识不足,职业技能缺失、职业歧视以及生活习惯的落后等问题成为了农民工向城镇化转移的最大障碍[1]。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还有培养他们的非职业知识和能力。包括法制教育、社会美德教育,培养自觉遵守法纪,维护公共秩序的现代良好市民。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近几年,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招工难”、“民工荒”现象频发,其背后深层原因是现代产业发展对用工的要求提高与农民工职业技能滞后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互联网新型经济的崛起。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被淘汰,企业对传统的低端劳动力型农民工的需求越来越少,而需求更多的是具有现代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因此,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职业水平,满足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通过职业教育投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尤其是针对2.3亿农民工人群的职业能力提升展开的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职业教育不仅具备社会功能,而且对受教育者个体的终身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二、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条件的限制
虽然部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都渴望得到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但是,对于教育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受教育的时间、以及短期回报与长远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又是他们首先考虑的事情[3]。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工自身的职业意识不足,以及对职业缺乏认同感,受教育前后的工资水平的变化等就业素质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水平提升的积极性。总之,主客观的因素共同制约着他们最后或继续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针对农民工基本特征和成人化学习特点来构建激励模式驱动其投入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多停留在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上,如以封闭办学为主,缺少和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教学过程和实践不能有效衔接,因此教学效果有限。在东部发达省市的职业院校虽然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但受到办学产权归属、投入等问题的限制,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办学规划、办学层次等诸多方面展开的均较少,合作较多的是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其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很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内容。第三,是在教学方式上一刀切,千篇一律。但当前农民工包括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其思维方式、个人追求及职业发展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以上都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
(三)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引导不够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卫生、住房等领域进行相关的探索,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做了许多工作,但相对庞大的农民群体来说,依然显得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地位不显著,吸引力不够等诸多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基于用人成本、投入周期的考虑,多注重使用,忽略培养,重视近期利益,忽略长远规划和回报。因此,严重缺乏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三、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
农民工职业教育是指国家、政府、社会及农民自身,为切实改变农民工生活,提高农民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我国城镇化建设实践而对其进行技能传授、文化教育以及法律道德等素质培训[4]。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转变培养专业农民,即职业农民,向农民工提供终身学习的计划,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提供更好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城镇化。
(一)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首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中,国家应制定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促进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鼓励和补贴农民工群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包括免费职介、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同时,与其紧密关联的子女教育、户口迁移、住房、医疗保障等也应有相应的规划建设和财政预算[5]。其次,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根据本企业自身发展设置培训专业、课程,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探索适合农民工教育的办学新模式 首先,要依据新型城镇化建设下产业工人的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培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指导就业。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用多种培育模式,如“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等,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职业技术院校要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需求和产业特点,设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在满足企业岗位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工群体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应全面覆盖农民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在讲授基本职业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有法律法规、择业就业、权益保护等知识,更向农民工传授社会公德、中华传统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教育,不断提高农民自觉遵纪守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全面提高农民工群体的个人综合素质。在教学方式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不仅只有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等,也要有业余教育,如电大、夜校和培训中心等[6],第三,完善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支持教师进入一线生产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紧密满足生产实践的需求。聘请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和生产技术人员兼职指导实践教学,农民工充分运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技能。总之,职业教育既要贴近农民实际、符合市场需要,又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
总之,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给农民工职业教育带来的是革命性变化,需要全社会创造相应的发展环境,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需要农民工的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又需要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协调形成一致的综合教育培训体系。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转型为城镇化中产业工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针对目前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其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研.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迫切意义[J]. 价值工程,2012(6):166.
[2]张昭文.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报告[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68—73
[3]王爱华.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非制度障碍与制度性矫治[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82—185
[4]冯飞龙.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4(6):118—122
[5]郭玲. 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J].成人教育,2013(4):124—126
[6]马建富,陈春霞. 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9):49—57
(程畅河,1983年生,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药学职业教育。刘兰星,1986年生,江西上饶人,中共上饶市委党校讲师)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教育 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城镇协调发展的建设新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转移为“新型农民”,真正实现农民工的城镇化。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转移农民工就业,实现农民工快速转型为产业工人和新城镇化市民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适合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思路,大力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不是简单的扩大城镇规模、面积和转移农民,而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提升农民。包括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现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转变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文明水平。但现阶段农民工职业意识不足,职业技能缺失、职业歧视以及生活习惯的落后等问题成为了农民工向城镇化转移的最大障碍[1]。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还有培养他们的非职业知识和能力。包括法制教育、社会美德教育,培养自觉遵守法纪,维护公共秩序的现代良好市民。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近几年,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招工难”、“民工荒”现象频发,其背后深层原因是现代产业发展对用工的要求提高与农民工职业技能滞后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互联网新型经济的崛起。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被淘汰,企业对传统的低端劳动力型农民工的需求越来越少,而需求更多的是具有现代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因此,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职业水平,满足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通过职业教育投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尤其是针对2.3亿农民工人群的职业能力提升展开的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职业教育不仅具备社会功能,而且对受教育者个体的终身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二、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条件的限制
虽然部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都渴望得到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但是,对于教育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受教育的时间、以及短期回报与长远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又是他们首先考虑的事情[3]。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工自身的职业意识不足,以及对职业缺乏认同感,受教育前后的工资水平的变化等就业素质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水平提升的积极性。总之,主客观的因素共同制约着他们最后或继续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针对农民工基本特征和成人化学习特点来构建激励模式驱动其投入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多停留在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上,如以封闭办学为主,缺少和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教学过程和实践不能有效衔接,因此教学效果有限。在东部发达省市的职业院校虽然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但受到办学产权归属、投入等问题的限制,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办学规划、办学层次等诸多方面展开的均较少,合作较多的是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其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很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内容。第三,是在教学方式上一刀切,千篇一律。但当前农民工包括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其思维方式、个人追求及职业发展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以上都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
(三)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引导不够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卫生、住房等领域进行相关的探索,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做了许多工作,但相对庞大的农民群体来说,依然显得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地位不显著,吸引力不够等诸多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基于用人成本、投入周期的考虑,多注重使用,忽略培养,重视近期利益,忽略长远规划和回报。因此,严重缺乏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三、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
农民工职业教育是指国家、政府、社会及农民自身,为切实改变农民工生活,提高农民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我国城镇化建设实践而对其进行技能传授、文化教育以及法律道德等素质培训[4]。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转变培养专业农民,即职业农民,向农民工提供终身学习的计划,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提供更好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城镇化。
(一)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首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中,国家应制定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促进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鼓励和补贴农民工群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包括免费职介、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同时,与其紧密关联的子女教育、户口迁移、住房、医疗保障等也应有相应的规划建设和财政预算[5]。其次,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根据本企业自身发展设置培训专业、课程,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探索适合农民工教育的办学新模式 首先,要依据新型城镇化建设下产业工人的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培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指导就业。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用多种培育模式,如“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等,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职业技术院校要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需求和产业特点,设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在满足企业岗位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工群体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应全面覆盖农民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在讲授基本职业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有法律法规、择业就业、权益保护等知识,更向农民工传授社会公德、中华传统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教育,不断提高农民自觉遵纪守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全面提高农民工群体的个人综合素质。在教学方式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不仅只有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等,也要有业余教育,如电大、夜校和培训中心等[6],第三,完善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支持教师进入一线生产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紧密满足生产实践的需求。聘请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和生产技术人员兼职指导实践教学,农民工充分运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技能。总之,职业教育既要贴近农民实际、符合市场需要,又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
总之,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给农民工职业教育带来的是革命性变化,需要全社会创造相应的发展环境,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需要农民工的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又需要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协调形成一致的综合教育培训体系。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转型为城镇化中产业工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针对目前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其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研.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迫切意义[J]. 价值工程,2012(6):166.
[2]张昭文.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报告[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68—73
[3]王爱华.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非制度障碍与制度性矫治[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82—185
[4]冯飞龙.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4(6):118—122
[5]郭玲. 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J].成人教育,2013(4):124—126
[6]马建富,陈春霞. 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9):49—57
(程畅河,1983年生,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药学职业教育。刘兰星,1986年生,江西上饶人,中共上饶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