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明确要求: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净化心灵,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自流”状态,“难读”、“厌读”的现象较为普遍。阅读意识淡薄,缺乏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近两年,我们对我校小学生低中高段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课业量重,无暇进行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比例很小,远远少于看电视,玩手机等活动;阅读指导较少;认为没有合适的书籍。
家校联手,深入落实“读书行动计划”: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以这个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明确具体阅读要求:低年级(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图文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把学到的优美詞语抄下来;中年级(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优美词语外,还要摘录好句、好片断,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高年级(第三学段)可适当增加品评和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创新课堂,努力探究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人是自我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低年级,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积极创设情境或提供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用口语表达出来。在中年级,教师要积极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高年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教学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活化课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读写结合,放飞阅读想象的翅膀:“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有两种方法,一般是自然结合,即是“熟读成章”。也有根据迁移规律,按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读写结合的,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思想内容上,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上,经过编者的字斟句酌,是合乎规范的;文章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勤练习。可以利用教材仿写、续写、缩写、改写。
实践证明,在农村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从丰富的课外读物中自觉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和习作素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中心校)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自流”状态,“难读”、“厌读”的现象较为普遍。阅读意识淡薄,缺乏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近两年,我们对我校小学生低中高段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课业量重,无暇进行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比例很小,远远少于看电视,玩手机等活动;阅读指导较少;认为没有合适的书籍。
家校联手,深入落实“读书行动计划”: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以这个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明确具体阅读要求:低年级(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图文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把学到的优美詞语抄下来;中年级(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优美词语外,还要摘录好句、好片断,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高年级(第三学段)可适当增加品评和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创新课堂,努力探究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人是自我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低年级,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积极创设情境或提供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用口语表达出来。在中年级,教师要积极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高年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教学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活化课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读写结合,放飞阅读想象的翅膀:“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有两种方法,一般是自然结合,即是“熟读成章”。也有根据迁移规律,按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读写结合的,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思想内容上,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上,经过编者的字斟句酌,是合乎规范的;文章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勤练习。可以利用教材仿写、续写、缩写、改写。
实践证明,在农村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从丰富的课外读物中自觉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和习作素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