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公平研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rgdg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城乡教育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内教育亟待实现的教育目标。城乡之间存在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距,“数字鸿沟”横亘在城乡之间,主要表现为物理接入鸿沟、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调整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力求在政策引导和社会管治上双管齐下。
  关键词:“数字鸿沟”;教育公平;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02-02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各种层面的公共教育资源与教育设施能够被全体社会成员公平、自由地选择和使用[1]。但是当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长期性的城乡差距,城乡教育公平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城乡教育公平的内涵
  “公平”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顾名思义,就是“公共的平等”。站在教育的角度理解公平,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我国的教育公平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公平,这意味着确保个人和社会环境,如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及种族、家庭出身等,都不应成为实现个体教育能力的阻碍;第二是覆盖,这意味着确保所有人可以接受最低标准的教育。
  从教育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面,即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就是指每个人不论性别、种族、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和居住条件等,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一层面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然而当今社会却难以真正实现这一点,世界上仍然有数以亿计的孩子无法接受教育。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在教育中以公平的条件对待受教育者。其中,不仅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课程的安排等。教育过程的公平须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这也符合中国古时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结果公平体现为教育质量的公平,受教育者成功接受教育且能在社会上享有公平的容身之地。
  城乡教育公平的含义是指城乡居民在教育活动中“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人人公平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2]。为了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大中小学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虽然互联网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育资源、方便学生的学习,但在线教育也可能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因此,在线教育的浪潮越汹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就越扩大,城乡学生群体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二、“数字鸿沟”下的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政府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政策向农村倾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育公平的促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城乡教育公平仍然存在问题[3]。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实际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进而导致了数据“土著”和数据“移民”、数据“平民”之间的“数字鸿沟”。早期的“数字鸿沟”研究主要聚焦在“物理接入”层面,主要关注点在是否拥有电脑和是否能够接入互联网等问题上,而如今“数字鸿沟”研究的关注重点则放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技能差异方面的“技能鸿沟”以及网络使用方式上的“使用鸿沟”之上,这两者显然比“物理接入”层面的问题更难以解决,并且使得“数字鸿沟”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进一步加剧[4]。
  (一)技能鸿沟
  技能主要指向教育工作者,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也可以称为教师的信息素养,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数字媒体,如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子教学设备。王嘉毅和吕国光在《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对西部农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教龄越高的教师群体不会使用电脑的比率越高[5]。可见,在农村,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不容乐观。反观城市中的教师,他们精通的不仅仅是计算机和多媒体这些电子教学设备,甚至一些最新出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他们使用起来也毫无障碍。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祝智庭在回答记者关于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时说道:“教师角色与能力结构都要与时俱进,若干年后,不懂人工智能的教师将无所适从,懂得人工智能的教师将如虎添翼”[6]。城乡之间的师资差异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年龄、学历以及教育背景方面,身处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城乡教师之间的“技术鸿沟”同样横亘在通往城乡教育公平的道路上。
  (二)使用鸿沟
  “使用鸿沟”是指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包括使用的时间与频率、网络是否接入、网络信号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充分或创造性使用等[7] 。对信息技术在使用时间和频率上的差异也被称为“时间鸿沟”,城乡师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和频率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从上文关于西部农村教师使用计算机情况的调查可知,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较低。《2012年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报告》指出,“城镇青少年网民更倾向于主动获取信息,农村青少年网民更崇尚娱乐社交” [8],城乡青少年之间的信息技术“使用鸿沟”早已形成。在网络方面,城乡之间更是存在着“鸿沟”般的差异。如今,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虽说大体上实现了全覆盖,在特殊情况下,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必须进行线上教学,但农村的学生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进行网络学习。例如,没有Wi-Fi、没有电脑,有的还会因为网络不稳定而无法正常学习。
  三、成因分析
  实际上,加剧城乡间教育不公平的“数字鸿沟”的本质正是原有的社会不公平。首先,我国长时间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国家将建设重心放在城市上,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农村经济却发展缓慢。经济发展也带动着教育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城市得到优先落实。因此,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无法与城市相比,“数字鸿沟”的出现,更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极度不均衡。有研究者认为,农村居民收入无论在数量或增幅上都落后于城市居民,导致了城乡经济鸿沟[9],农村居民缺乏经济实力来购买电子设备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最后,城乡居民对于信息化的观念和态度不同。城市师生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村师生,城市里的师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信息化认知和操作的学习活动。此外,观念层面的城乡差异也是造成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改善“数字鸿沟”造成的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策略
  中国政府仅着眼于改善城乡教育信息化的“物理接入”是远远不够的,“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是城乡“数字鸿沟”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有效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必须从城乡教育信息化公平角度,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学校、教师等方面的助力。
  (一)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应积极发挥“再分配”作用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进行宏观调控。首先,针对农村地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和宽带服务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化设备差异。其次,政府应对城乡家庭条件相对不好的学生给予帮助,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最后,由于城乡师生的互联网“使用鸿沟”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处于“数字弱势”的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补偿性信息使用指导,以避免“新数字鸿沟”在城乡学生之间不断扩大。
  (二)学校须扮演弥补城乡“使用鸿沟”关键作用的均衡者角色
  学校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上的着力点之一是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使用鸿沟”。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其次,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提升能力,保证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最后,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指导与培训,因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建立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之上,学校要为在职教师提供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为教师定制个人培训项目、培训课程等,在增强培训灵活性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提高[10]。
  (三)教师是弥补“数字鸿沟”的关键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面临城乡“数字鸿沟”的问题时,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数字化时代,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已然成为现代教育的宗旨。简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工具,为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内容、布置作业等。
  綜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随着在线学习的普遍实施逐渐扩大,“数字鸿沟”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应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不是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责任,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鸿沟”定会被消除,教育公平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李 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屠凤娜.和谐社会视阈下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J].前沿,2010(11):184-186.
  [3]刘佳琪.我国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4][7][8]王 美,随晓筱.新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97-103.
  [5]王嘉毅,吕国光.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8):34-39.
  [6]杨桂青.教育从不单纯根据技术的需求来变革——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N].中国教育报,2018-05-31(008).
  [9]李 健,邬晓鸥.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研究进展及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7):70-73.
  [10]赵建华,姚鹏阁.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电化教育,2016(4):95-105.
  作者简介:谢家玲(1998— ),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公平、语文教育。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新时代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源、担当使命责任的强心针、涵养斗争精神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坚持”重要要求相统一、相融合,练好内功、鼓足干劲,勇当闯将干将猛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三服务”,为实现天津高质量发展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一要锤炼对党绝对忠
期刊
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增收致富、百姓安居乐业,全镇乡村发展面貌呈现新气象。   一、南蔡村镇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1
期刊
为提高妇产科医师的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的理论知识及有关疾病的诊治水平,《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定于2006年5月在广州召开首届全国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学习班。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就目前临床小儿与青春期妇科疾病诊治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括:(1)小儿与青春期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及其检查方法;(2)青春期性行为、妊娠及避孕;
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的伟大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人民服务》是对延安精神第一次系统的总结,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走向成熟。在新时代新征程,学习研究《为人民服务》,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延安精神,把传承好、弘扬好延安精神进行到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期刊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遗迹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高度珍视革命历史,不断加大对红色遗迹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快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随着红色遗迹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推进,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做法和经验。全面总结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加快对天津红色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天津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天津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期刊
天津海河综合改造后,横跨海河两岸的解放桥、大光明桥、北安桥等24座桥梁塑造了天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一桥一景”的众多桥梁中,金汤桥最为与众不同。在1949年解放天津的战役中,金汤桥是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的所在地,并以此成为天津解放、人民获得新生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津门地标 承载厚重   金汤桥始建于1906年,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用于连接海河两岸的建国道和水阁大街,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
期刊
乡村振兴,振兴的不仅仅是乡村   摆脱贫困再出发,中国乡村发展迎来新的历史起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何尝不是城里人的心之所向?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浙江省之江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互联网、现代交通等前所未有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城乡差异在碰撞中释放市场价值、孕育新业态,让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等焕发生机,形成了驱动乡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