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彩色馬蹄莲的红色品种(M5)和黄色品种(M1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覆盖方式、施肥种类、施肥方法等因素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基质的不同对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影响显著,用泥炭作基质能降低发病率。栽培基质表面覆盖与否和覆盖材料的不同对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高低影响较大,栽培基质表面覆盖麦草发病率最低。不同的追肥时间和肥料种类的处理显示,在营养生长时期追肥和施用高钾肥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彩色马蹄莲软腐病的发生率,开花期追肥和施用氮肥则有利于彩色马蹄莲软腐病的发生。
关键词 彩色马蹄莲;栽培措施;细菌性软腐;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 S436:S682.264
彩色马蹄莲色彩鲜丽,具有极耐久的瓶插寿命,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彩色马蹄莲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但种球昂贵,栽培困难,软腐病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种球、切花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预防和减轻该病的发生,对其栽培措施和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2.2 覆盖方式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关系
将品种M5分别栽培于CK(不覆盖 不遮阴)、麦草 不遮阴、不覆盖 50%遮阴网、麦草 50%遮阴网、不覆盖 30目网纱、麦草 30目网纱6种覆盖方式下,栽培基质为泥炭,每处理种植种球100株,重复3次,出苗后每间隔20天调查田间发病情况,直到收获,并计算田间发病率。
1.2.3 肥料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分别以浓度0.1%的复合肥1(氮:磷:钾=20:10:20)、复合肥2(氮:磷:钾=15:10:30)、硝酸钾(KNO2)、尿素[CO(NH2)2]为肥料,分别在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种球膨大期施肥,施肥方法为每7天叶面喷施1次,每20天灌根1次,浓度0.1%,以清水为对照。栽培基质为泥炭,每处理100株,重复3次;出苗后每间隔20天调查田间发病情况,直到收获,并计算田间发病率。
2.2 不同覆盖方式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红色品种和黄色品种的发病规律基本相似,均表现出遮阴覆盖比地面覆盖的平均发病率高,对照(不覆盖 不遮阴)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5.26%,地面覆盖麦草的平均发病率最低,为20.99%,其他4种覆盖方式的平均发病率介于两者之间。经方差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不覆盖 50%遮阴网、不覆盖 30目网纱覆盖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与CK(不覆盖 不遮阴)之间差异不显著;麦草 不遮阴、麦草 50%遮阴网、麦草 30目网纱覆盖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与CK(不覆盖 不遮阴)之间差异极显著。在0.01水平上,不覆盖 30目网纱覆盖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与CK(不覆盖 不遮阴)之间差异不显著;地面覆盖麦草 不遮阴与其他4种覆盖方式覆盖的彩色马蹄莲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之间差异显著,与对照(不覆盖 不遮阴)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相比差异极显著。两个品种在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平均发病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红色品种和黄色品种分别为31.90%和36.31%。
2.3 肥料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2.3.1 不同肥料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彩色马蹄莲在生长期间追肥能促进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追施不同肥料的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不同种类的肥料对彩色马蹄莲软腐病发病率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单纯施用尿素的发病率最高,达45.71%,施用高K肥时发病率较低,为28.9%,施用K素含量高的复合肥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平均发病率比K素含量低的复合肥的低3.81%。
2.3.2 不同施肥时期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在彩色马蹄莲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追肥,与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在营养生长期无论施肥与否,发病率均最低,分别为12.33%和4.70%;花芽分化期至开花期是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高峰期,施肥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最高达13.90%和5.90%,花后种球膨大期发病率又降低。施肥的发病率在整个生育期高于不施肥的发病率(表3)。
3 结论与讨论
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与品种的选择和栽培措施密切相关。在高温潮湿天气情况下常发生感染。有时在不到6个月时间里100%的马蹄莲全部被毁。每年世界主要生产国新西兰产业损失估计达到20%~30%。不同栽培基质、地面覆盖方式和肥料的施用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采取一定的栽培措施控制或减少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可行的。
高温期和开花期是发病高峰期,且浇水次数多、以氮肥为主的生长期追肥均易引起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这与赵廷昌等的研究和房为民等的研究相一致。由此在彩色马蹄莲栽培中应尽量采用疏松透气的栽培基质如泥炭、地面覆盖麦草、选择营养生长期施用高钾类肥料均能够减少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表层温湿度的影响以及土壤表层不同温湿度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彩色马蹄莲;栽培措施;细菌性软腐;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 S436:S682.264
彩色马蹄莲色彩鲜丽,具有极耐久的瓶插寿命,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彩色马蹄莲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但种球昂贵,栽培困难,软腐病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种球、切花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预防和减轻该病的发生,对其栽培措施和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2.2 覆盖方式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关系
将品种M5分别栽培于CK(不覆盖 不遮阴)、麦草 不遮阴、不覆盖 50%遮阴网、麦草 50%遮阴网、不覆盖 30目网纱、麦草 30目网纱6种覆盖方式下,栽培基质为泥炭,每处理种植种球100株,重复3次,出苗后每间隔20天调查田间发病情况,直到收获,并计算田间发病率。
1.2.3 肥料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分别以浓度0.1%的复合肥1(氮:磷:钾=20:10:20)、复合肥2(氮:磷:钾=15:10:30)、硝酸钾(KNO2)、尿素[CO(NH2)2]为肥料,分别在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种球膨大期施肥,施肥方法为每7天叶面喷施1次,每20天灌根1次,浓度0.1%,以清水为对照。栽培基质为泥炭,每处理100株,重复3次;出苗后每间隔20天调查田间发病情况,直到收获,并计算田间发病率。
2.2 不同覆盖方式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红色品种和黄色品种的发病规律基本相似,均表现出遮阴覆盖比地面覆盖的平均发病率高,对照(不覆盖 不遮阴)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5.26%,地面覆盖麦草的平均发病率最低,为20.99%,其他4种覆盖方式的平均发病率介于两者之间。经方差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不覆盖 50%遮阴网、不覆盖 30目网纱覆盖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与CK(不覆盖 不遮阴)之间差异不显著;麦草 不遮阴、麦草 50%遮阴网、麦草 30目网纱覆盖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与CK(不覆盖 不遮阴)之间差异极显著。在0.01水平上,不覆盖 30目网纱覆盖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与CK(不覆盖 不遮阴)之间差异不显著;地面覆盖麦草 不遮阴与其他4种覆盖方式覆盖的彩色马蹄莲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之间差异显著,与对照(不覆盖 不遮阴)的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平均发病率相比差异极显著。两个品种在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平均发病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红色品种和黄色品种分别为31.90%和36.31%。
2.3 肥料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2.3.1 不同肥料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彩色马蹄莲在生长期间追肥能促进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追施不同肥料的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不同种类的肥料对彩色马蹄莲软腐病发病率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单纯施用尿素的发病率最高,达45.71%,施用高K肥时发病率较低,为28.9%,施用K素含量高的复合肥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平均发病率比K素含量低的复合肥的低3.81%。
2.3.2 不同施肥时期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
在彩色马蹄莲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追肥,与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在营养生长期无论施肥与否,发病率均最低,分别为12.33%和4.70%;花芽分化期至开花期是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高峰期,施肥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最高达13.90%和5.90%,花后种球膨大期发病率又降低。施肥的发病率在整个生育期高于不施肥的发病率(表3)。
3 结论与讨论
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与品种的选择和栽培措施密切相关。在高温潮湿天气情况下常发生感染。有时在不到6个月时间里100%的马蹄莲全部被毁。每年世界主要生产国新西兰产业损失估计达到20%~30%。不同栽培基质、地面覆盖方式和肥料的施用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采取一定的栽培措施控制或减少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可行的。
高温期和开花期是发病高峰期,且浇水次数多、以氮肥为主的生长期追肥均易引起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这与赵廷昌等的研究和房为民等的研究相一致。由此在彩色马蹄莲栽培中应尽量采用疏松透气的栽培基质如泥炭、地面覆盖麦草、选择营养生长期施用高钾类肥料均能够减少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表层温湿度的影响以及土壤表层不同温湿度与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