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掖 史称甘州,距敦煌586公里
“……但有几条街的风景很别致,房屋画栋雕梁,很是精致。城里有几座颇具规模的庙宇,有一座叫大佛寺,里面有一尊身长40步的卧佛。”
——斯文·赫定
“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曾被称为甘州的张掖,富庶安乐,甘肃省名的“甘”字就由来于此。
“我在张掖”,韩寒发微博。2012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因为有他的参与,举办地张掖更多了些关注的目光。下了火车,听车站广场拉活儿的司机说,今年的游客明显比往年多,他的生意也好做多了。
进入张掖,总绕不开市中心的隋代镇远楼,古朴气派得可以和西安的钟楼相媲美,而高速路旁的一幅巨型广告更能吸引眼球: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
街上绿树荫荫,一拐弯一抹角,不期而遇的古迹就这样出现在眼前。不知是环境,还是心境,古迹带来的历史压抑感,在这座城显得不那么沉重,反而多了些童话般的色彩。
“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金张掖,银武威,铜酒泉,金银不换是天水”、塞上江南、湿地之城、戈壁水乡……是曾被称为甘州的张掖富庶和安乐的总结,似乎因为它太美好,以至于甘肃省名的“甘”字就由来于此。
童话中,也不乏那些传奇式的人物与国度。大禹治理过黑河,周穆王西巡来过这里,张骞出使西域从这里走过,隋炀帝来这召见过西域27国使节,唐玄奘取经经过这里,马可·波罗东游曾在这里旅居,还有曾经显赫一时的黑水国、骆驼城等古城……片段的拼接,就像是摄像机的取景器正在编织着属于张掖的如梦前尘。
此时的我,站在街上,仿若站在英国作家罗琳笔下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来来往往的火车来了停了走了,不知踏上的那趟列车会带我到怎样的地方,茫然中,马可·波罗的游记像是坠有流苏的小飞毯轻轻落在身边。
13世纪70年代,有着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旅居张掖一年多时间,《马可·波罗游记》对这段旅行生活、对张掖有着客观详尽的记述——
“甘州是唐古多省的省府城市,颇为宏大,城内有管辖全省的政府机关。大多数居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也按照本省的风俗,建造了许多庙宇,供奉着大量的偶像。其中有些是木雕的,有些是石制的,有些是泥塑的,但这些偶像都装饰得十分富丽并全身都贴了一层金皮。”
马可·波罗为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英国的卡勃特提供了探险的动力,也为我小小的张掖之旅贡献了一张寻找历史宝藏的地图,更有点像是童话中惯常的桥段了。
乘上小飞毯,藏宝图的终点——西夏时代建造的大佛寺终于到了。
绿径幽幽,不是节日也非假日,这个有着皇家背景的大佛寺内清静得令人肃穆。进门处的大殿,全木制卯榫结构,似乎木头上附着彩漆,但因时间久远只能隐约辨别原本的色泽。
殿内,一尊超过34米的卧佛横躺,震惊自是不必说了,据工作人员介绍,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8个人并排而坐。
由于我乃俗人一个,不通佛法,不知壁画、木雕、砖雕有何寓意,只是感到精美而已。在殿后的展厅内,才恶补普及了一下文化课。
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塑造庞大的佛像,是先用木材构建卧佛骨架,再于骨架外钉木板,最后裹泥肤并妆塑彩绘成卧佛巨像;大佛寺虽然历经战火,但从西夏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寺内珍藏着被人们称之为“佛国天书”《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明代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连当时皇帝颁赐张掖永乐藏的圣旨,还有当时颁赐到张掖北藏的12个明代的经橱,包括包经的黄包袱皮,全部都完好如初。
一尊尊佛像,一本本经书,从眼前流连而过,让我想起一句话,“知识与智慧,知识是一种对基本事理的拥有和积累,而智慧在于领悟”。也许,多呆一会儿,就能多沾一点佛气,多有一点佛心吧。
下一站,自不必说,因为张艺谋的片子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而走红世界的丹霞地貌群,成为必观之景。她的美,通过电影、通过纪录片、通过图片和文字,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无须赘言。在浏览的两个小时中,除了“啊!”“看!”“快看!”的惊讶之声外,更多的是面对眼前绝景一脸痴迷像,外加一通狂拍。此景只在童话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草根讲述
@小石头
我是“精神分裂症”重度患者,外人看来,我是仗义执言的法律工作者;朋友眼中,我是善解人意的贴心闺蜜。其实,我只想做一个简单的背包客,为自己的梦想奔走天涯。
Q: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到张掖的?
A:我是从敦煌坐火车去的张掖,K592次。9点32发车,下午14点35分到张掖。
Q:对张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大概是地名吧。导游说,汉武帝给张掖命名的意思是“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后来匈奴果然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Q:到了丹霞景区感受如何?
A:大自然神奇地创造了让人震撼的美。丹霞景区色彩斑斓,美得让你久久地不想离去。
Q:如果还有机会到张掖,你最想做什么?
A:我听说,不同的时间、光线下,丹霞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果时间充足,我希望能够看看丹霞景区的傍晚。
“……但有几条街的风景很别致,房屋画栋雕梁,很是精致。城里有几座颇具规模的庙宇,有一座叫大佛寺,里面有一尊身长40步的卧佛。”
——斯文·赫定
“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曾被称为甘州的张掖,富庶安乐,甘肃省名的“甘”字就由来于此。
“我在张掖”,韩寒发微博。2012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因为有他的参与,举办地张掖更多了些关注的目光。下了火车,听车站广场拉活儿的司机说,今年的游客明显比往年多,他的生意也好做多了。
进入张掖,总绕不开市中心的隋代镇远楼,古朴气派得可以和西安的钟楼相媲美,而高速路旁的一幅巨型广告更能吸引眼球: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
街上绿树荫荫,一拐弯一抹角,不期而遇的古迹就这样出现在眼前。不知是环境,还是心境,古迹带来的历史压抑感,在这座城显得不那么沉重,反而多了些童话般的色彩。
“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金张掖,银武威,铜酒泉,金银不换是天水”、塞上江南、湿地之城、戈壁水乡……是曾被称为甘州的张掖富庶和安乐的总结,似乎因为它太美好,以至于甘肃省名的“甘”字就由来于此。
童话中,也不乏那些传奇式的人物与国度。大禹治理过黑河,周穆王西巡来过这里,张骞出使西域从这里走过,隋炀帝来这召见过西域27国使节,唐玄奘取经经过这里,马可·波罗东游曾在这里旅居,还有曾经显赫一时的黑水国、骆驼城等古城……片段的拼接,就像是摄像机的取景器正在编织着属于张掖的如梦前尘。
此时的我,站在街上,仿若站在英国作家罗琳笔下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来来往往的火车来了停了走了,不知踏上的那趟列车会带我到怎样的地方,茫然中,马可·波罗的游记像是坠有流苏的小飞毯轻轻落在身边。
13世纪70年代,有着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旅居张掖一年多时间,《马可·波罗游记》对这段旅行生活、对张掖有着客观详尽的记述——
“甘州是唐古多省的省府城市,颇为宏大,城内有管辖全省的政府机关。大多数居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也按照本省的风俗,建造了许多庙宇,供奉着大量的偶像。其中有些是木雕的,有些是石制的,有些是泥塑的,但这些偶像都装饰得十分富丽并全身都贴了一层金皮。”
马可·波罗为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英国的卡勃特提供了探险的动力,也为我小小的张掖之旅贡献了一张寻找历史宝藏的地图,更有点像是童话中惯常的桥段了。
乘上小飞毯,藏宝图的终点——西夏时代建造的大佛寺终于到了。
绿径幽幽,不是节日也非假日,这个有着皇家背景的大佛寺内清静得令人肃穆。进门处的大殿,全木制卯榫结构,似乎木头上附着彩漆,但因时间久远只能隐约辨别原本的色泽。
殿内,一尊超过34米的卧佛横躺,震惊自是不必说了,据工作人员介绍,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8个人并排而坐。
由于我乃俗人一个,不通佛法,不知壁画、木雕、砖雕有何寓意,只是感到精美而已。在殿后的展厅内,才恶补普及了一下文化课。
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塑造庞大的佛像,是先用木材构建卧佛骨架,再于骨架外钉木板,最后裹泥肤并妆塑彩绘成卧佛巨像;大佛寺虽然历经战火,但从西夏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寺内珍藏着被人们称之为“佛国天书”《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明代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连当时皇帝颁赐张掖永乐藏的圣旨,还有当时颁赐到张掖北藏的12个明代的经橱,包括包经的黄包袱皮,全部都完好如初。
一尊尊佛像,一本本经书,从眼前流连而过,让我想起一句话,“知识与智慧,知识是一种对基本事理的拥有和积累,而智慧在于领悟”。也许,多呆一会儿,就能多沾一点佛气,多有一点佛心吧。
下一站,自不必说,因为张艺谋的片子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而走红世界的丹霞地貌群,成为必观之景。她的美,通过电影、通过纪录片、通过图片和文字,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无须赘言。在浏览的两个小时中,除了“啊!”“看!”“快看!”的惊讶之声外,更多的是面对眼前绝景一脸痴迷像,外加一通狂拍。此景只在童话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草根讲述
@小石头
我是“精神分裂症”重度患者,外人看来,我是仗义执言的法律工作者;朋友眼中,我是善解人意的贴心闺蜜。其实,我只想做一个简单的背包客,为自己的梦想奔走天涯。
Q: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到张掖的?
A:我是从敦煌坐火车去的张掖,K592次。9点32发车,下午14点35分到张掖。
Q:对张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大概是地名吧。导游说,汉武帝给张掖命名的意思是“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后来匈奴果然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Q:到了丹霞景区感受如何?
A:大自然神奇地创造了让人震撼的美。丹霞景区色彩斑斓,美得让你久久地不想离去。
Q:如果还有机会到张掖,你最想做什么?
A:我听说,不同的时间、光线下,丹霞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果时间充足,我希望能够看看丹霞景区的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