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有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尝试把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涂鸦式”沟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与学生进行“涂鸦式”沟通时,遵循随意途鸦、线条涂鸦、共同涂鸦、命名涂鸦的顺序,并根据学情灵活调整,让学生打消心理顾虑、敞开心扉,最终恢复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美术教学涂鸦
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三类。本文主要谈及具备适应性心理问题特征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面临心理困扰,但没有达到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程度。若想与这类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引导他们朝着正面、开朗、阳光的方向发展,必须找到恰当的接触点。笔者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兼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做过一些研究,欲尝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涂鸦式”沟通,拉近与这类学生的距离。
涂鸦,就是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涂抹色彩或色块,不需要考虑主题、构图等绘画要素,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然后,以学生的涂鸦内容为载体进行聊天式谈话,学生更为放松,能快速消除对教师的戒备,打消心理顾虑,敞开心扉,顺畅交流。
一、从涂鸦入手,让学生打消心理顾虑
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教师应该选择一个独立的空间,如心理咨询室,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有了此前提,再以美术教师的身份,请他们画画,让他们卸下对教师的戒备,逐渐吐露心声。
班里的男生小东,比较顽皮,喜欢与同学打闹。可是很多情况下,只要别人碰他一下,他就要捂着自己被碰到的地方,露出受了天大伤害的委屈表情。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学生来告他的状,反映小东拿走了他们的东西还硬说是自己的。为了了解小东的内心世界,我约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在他来之前,我先准备了他平时喜欢玩的变形金刚、毛绒玩具以及一些零食。果然,小东一到这里,两眼就放出了光芒。见此,我递给他一套彩笔和一叠纸,请他玩一个涂鸦的放松游戏。一开始,他以为我要给他进行美术辅导,还是有些警惕,僵硬地画了几条线就停下。见此,我拿起笔示范涂鸦,并告诉他自己只是想和他玩个游戏,看看他的涂鸦本领如何,这个涂鸦不必像美术课上那样一定要有主题、色彩、构图等,可以左右手换着涂鸦,还可以闭着眼涂鸦。听我这样说,他终于放下了顾虑,开始认真涂鸦。
二、从“随意涂鸦”到“命名涂鸦”,让学生敞开心扉
笔者根据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儿童涂鸦的四个阶段,将涂鸦式沟通分为随意涂鸦、线条涂鸦、共同涂鸦、命名涂鸦四个环节,并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每周引导学生进行一至两次涂鸦活动,每次十分钟至半小时;每个阶段取得相应的效果后,进入下一步。
(一)随意涂鸦,发泄情绪
随意涂鸦,顾名思义,就是自由涂画,任意一支笔,随便一张纸,画线条、涂色块均可。教师不用特意从画中解读学生的涂鸦所表现出的意义,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因此,在此阶段,我会告诉学生,就把涂鸦当成纯粹的情绪宣泄,不需要画出具体的事物,只要在纸面上留下自己的笔触,能反映自己此时的心情就行。
正如上文所叙,小东刚到心理咨询室进行涂鸦时还保持着较高的“警惕性”,之后听我说可以不受控、无组织地“乱画”,又见我不向他询问任何问题,不给他提供任何指导,只是自己忙自己的事,便开始放松身心地涂鸦。在此过程中,小东神情专注、积极投入,通过涂鸦倾泻着自己内心积压的话语和感受,释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完成涂鸦后,我没问小东任何关于涂鸦的事情,奖励了他几颗糖果,让他在咨询室玩自己想玩的玩具,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虽然我们还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但看得出来,小东很开心,已经消除了对我的“警惕”。
(二)线条涂鸦,展示心境
相对于随意涂鸦阶段的自由无意识,线条涂鸦阶段会融入一些潜意识的思维,即让学生挑选喜欢的线条作画,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可长可短,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色彩,也可以不加,对线条的多少也没要求。
由不同的线条,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性格及其当时的感受,如直线固执、曲线温柔、折线尖锐、交叉线暴躁等;由不同的颜色,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情,黑白理智、暖色积极、冷色阴郁等。当然,这些都只是参考条件,并非绝对,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借助这些打通与学生交流的屏障。
在线条涂鸦阶段,小东选用了直线、折线,色彩方面使用了偏冷色的蓝色。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小东的性格较为倔强,内心掩藏着阴郁。对此,我试图让他谈谈最近学校或家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但他的回答都显得较为敷衍。可见,他还不想和我做深度交流。他没有沟通意愿,我也不强求,而是将话题顺势转向他的涂鸦作品,给出正面的评价。听到我的表扬,小东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看得出,对于我的认可和肯定,他还是很受用的。
(三)共同涂鸦,交流感情
共同涂鸦,即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涂鸦作品,可以是在同一张纸上二人先后或共同涂鸦,也可以是二人在两张纸上同时涂鸦。其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涂鸦的内容做自然交流。
我和小东共同在一张纸上涂鸦时,小东迟迟不肯下笔。于是,我主动画了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小东踌躇了一会儿,在小鸭子的旁边画了一个更小的鸭子。用色暗淡,小鸭子看起来无精打采。我建议他在小鸭子周围涂鸦,他选择在两只小鸭子的上面画上大大的雨伞。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只是一把保护小鸭子的雨伞,其实反映了小东渴望得到保护的心理。这提示我,应该给予小东关爱,以此打开他的心扉,取得他的信任。于是,我告诉小东,以后当他和同学出现矛盾时,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帮助他。小东的眼里闪现了一丝惊喜,然后主动说自己的美术作业经常只能得“良”,是因为没有足够用心。见他主动发声,我便借机将美术课当成一个话题,与他聊了起来。渐渐地,我们将话题延伸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各自的家庭生活……聊天过程中,一旦快要陷入冷场,我便以涂鸦作品为由,让他说说自己画了什么,这样画的用意是什么;也会让他看看我画了什么,说说我作画的用意。共同涂鸦,让我们的谈话持续了二十几分钟,让小东逐渐敞开了心扉。
(四)命名涂鸦,沟通心灵
命名涂鸦,即指定一个主题,如“我的家”“最开心的事”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内心的愿望完成的涂鸦。这种涂鸦方式逐步从抽象转为具象,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一年的妇女节来临之前,我让小东画一张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女性的画。小东画的是奶奶。他说平日陪伴他、照顾他最多的就是奶奶。妈妈非常忙碌,偶尔见到他,也对他十分严苛。交流结束后,我及时与小东的爸爸妈妈沟通。小东妈妈不知道自己不经意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当即表示以后要多陪伴孩子,要与老师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改善目前的状态。
经历了完整的四个阶段的涂鸦式沟通后,小东开始改变:他会主动找我吐露心声,倾诉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对学习、对同学的看法,也不再随便欺负同学,抢占同学的东西。三至四年级是小东变化最大的一年,他在课外参加跆拳道班,变得阳光积极;在校内主动争取舞蹈队名额,想变得更优秀。我相信,小东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三、跳出“涂鸦”看“涂鸦”,让学生的交流无障碍
实践证明,通过涂鸦式沟通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可行可取。涂鸦式沟通的根本在于信任,教师应在涂鸦的形式方面做更多研究,让信任机制更为完善。
除了遵循上面提到的几个涂鸦阶段,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及态度,灵活调整涂鸦阶段。如有的学生可能经过随意涂鸦阶段就愿意和教师交流,按照其交流内容的程度,教师选择两到三个涂鸦阶段即可。另外,除了隨意涂鸦、线条涂鸦、共同涂鸦、命名涂鸦四种形式,还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的特质,开发其他的形式。但不管涂鸦阶段如何、涂鸦形式如何,必须明确的是,涂鸦是为了让学生放下顾虑、卸下戒备,整个过程必须保密。
当然,基于涂鸦,也要能跳出涂鸦:干预,而不是干涉;指引,而不是命令。涂鸦只是一种媒介,最终目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画面观察和评价,与学生真诚沟通并助其解决心理问题、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心理健康美术教学涂鸦
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三类。本文主要谈及具备适应性心理问题特征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面临心理困扰,但没有达到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程度。若想与这类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引导他们朝着正面、开朗、阳光的方向发展,必须找到恰当的接触点。笔者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兼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做过一些研究,欲尝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涂鸦式”沟通,拉近与这类学生的距离。
涂鸦,就是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涂抹色彩或色块,不需要考虑主题、构图等绘画要素,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然后,以学生的涂鸦内容为载体进行聊天式谈话,学生更为放松,能快速消除对教师的戒备,打消心理顾虑,敞开心扉,顺畅交流。
一、从涂鸦入手,让学生打消心理顾虑
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教师应该选择一个独立的空间,如心理咨询室,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有了此前提,再以美术教师的身份,请他们画画,让他们卸下对教师的戒备,逐渐吐露心声。
班里的男生小东,比较顽皮,喜欢与同学打闹。可是很多情况下,只要别人碰他一下,他就要捂着自己被碰到的地方,露出受了天大伤害的委屈表情。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学生来告他的状,反映小东拿走了他们的东西还硬说是自己的。为了了解小东的内心世界,我约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在他来之前,我先准备了他平时喜欢玩的变形金刚、毛绒玩具以及一些零食。果然,小东一到这里,两眼就放出了光芒。见此,我递给他一套彩笔和一叠纸,请他玩一个涂鸦的放松游戏。一开始,他以为我要给他进行美术辅导,还是有些警惕,僵硬地画了几条线就停下。见此,我拿起笔示范涂鸦,并告诉他自己只是想和他玩个游戏,看看他的涂鸦本领如何,这个涂鸦不必像美术课上那样一定要有主题、色彩、构图等,可以左右手换着涂鸦,还可以闭着眼涂鸦。听我这样说,他终于放下了顾虑,开始认真涂鸦。
二、从“随意涂鸦”到“命名涂鸦”,让学生敞开心扉
笔者根据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儿童涂鸦的四个阶段,将涂鸦式沟通分为随意涂鸦、线条涂鸦、共同涂鸦、命名涂鸦四个环节,并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每周引导学生进行一至两次涂鸦活动,每次十分钟至半小时;每个阶段取得相应的效果后,进入下一步。
(一)随意涂鸦,发泄情绪
随意涂鸦,顾名思义,就是自由涂画,任意一支笔,随便一张纸,画线条、涂色块均可。教师不用特意从画中解读学生的涂鸦所表现出的意义,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因此,在此阶段,我会告诉学生,就把涂鸦当成纯粹的情绪宣泄,不需要画出具体的事物,只要在纸面上留下自己的笔触,能反映自己此时的心情就行。
正如上文所叙,小东刚到心理咨询室进行涂鸦时还保持着较高的“警惕性”,之后听我说可以不受控、无组织地“乱画”,又见我不向他询问任何问题,不给他提供任何指导,只是自己忙自己的事,便开始放松身心地涂鸦。在此过程中,小东神情专注、积极投入,通过涂鸦倾泻着自己内心积压的话语和感受,释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完成涂鸦后,我没问小东任何关于涂鸦的事情,奖励了他几颗糖果,让他在咨询室玩自己想玩的玩具,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虽然我们还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但看得出来,小东很开心,已经消除了对我的“警惕”。
(二)线条涂鸦,展示心境
相对于随意涂鸦阶段的自由无意识,线条涂鸦阶段会融入一些潜意识的思维,即让学生挑选喜欢的线条作画,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可长可短,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色彩,也可以不加,对线条的多少也没要求。
由不同的线条,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性格及其当时的感受,如直线固执、曲线温柔、折线尖锐、交叉线暴躁等;由不同的颜色,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情,黑白理智、暖色积极、冷色阴郁等。当然,这些都只是参考条件,并非绝对,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借助这些打通与学生交流的屏障。
在线条涂鸦阶段,小东选用了直线、折线,色彩方面使用了偏冷色的蓝色。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小东的性格较为倔强,内心掩藏着阴郁。对此,我试图让他谈谈最近学校或家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但他的回答都显得较为敷衍。可见,他还不想和我做深度交流。他没有沟通意愿,我也不强求,而是将话题顺势转向他的涂鸦作品,给出正面的评价。听到我的表扬,小东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看得出,对于我的认可和肯定,他还是很受用的。
(三)共同涂鸦,交流感情
共同涂鸦,即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涂鸦作品,可以是在同一张纸上二人先后或共同涂鸦,也可以是二人在两张纸上同时涂鸦。其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涂鸦的内容做自然交流。
我和小东共同在一张纸上涂鸦时,小东迟迟不肯下笔。于是,我主动画了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小东踌躇了一会儿,在小鸭子的旁边画了一个更小的鸭子。用色暗淡,小鸭子看起来无精打采。我建议他在小鸭子周围涂鸦,他选择在两只小鸭子的上面画上大大的雨伞。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只是一把保护小鸭子的雨伞,其实反映了小东渴望得到保护的心理。这提示我,应该给予小东关爱,以此打开他的心扉,取得他的信任。于是,我告诉小东,以后当他和同学出现矛盾时,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帮助他。小东的眼里闪现了一丝惊喜,然后主动说自己的美术作业经常只能得“良”,是因为没有足够用心。见他主动发声,我便借机将美术课当成一个话题,与他聊了起来。渐渐地,我们将话题延伸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各自的家庭生活……聊天过程中,一旦快要陷入冷场,我便以涂鸦作品为由,让他说说自己画了什么,这样画的用意是什么;也会让他看看我画了什么,说说我作画的用意。共同涂鸦,让我们的谈话持续了二十几分钟,让小东逐渐敞开了心扉。
(四)命名涂鸦,沟通心灵
命名涂鸦,即指定一个主题,如“我的家”“最开心的事”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内心的愿望完成的涂鸦。这种涂鸦方式逐步从抽象转为具象,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一年的妇女节来临之前,我让小东画一张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女性的画。小东画的是奶奶。他说平日陪伴他、照顾他最多的就是奶奶。妈妈非常忙碌,偶尔见到他,也对他十分严苛。交流结束后,我及时与小东的爸爸妈妈沟通。小东妈妈不知道自己不经意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当即表示以后要多陪伴孩子,要与老师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改善目前的状态。
经历了完整的四个阶段的涂鸦式沟通后,小东开始改变:他会主动找我吐露心声,倾诉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对学习、对同学的看法,也不再随便欺负同学,抢占同学的东西。三至四年级是小东变化最大的一年,他在课外参加跆拳道班,变得阳光积极;在校内主动争取舞蹈队名额,想变得更优秀。我相信,小东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三、跳出“涂鸦”看“涂鸦”,让学生的交流无障碍
实践证明,通过涂鸦式沟通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可行可取。涂鸦式沟通的根本在于信任,教师应在涂鸦的形式方面做更多研究,让信任机制更为完善。
除了遵循上面提到的几个涂鸦阶段,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及态度,灵活调整涂鸦阶段。如有的学生可能经过随意涂鸦阶段就愿意和教师交流,按照其交流内容的程度,教师选择两到三个涂鸦阶段即可。另外,除了隨意涂鸦、线条涂鸦、共同涂鸦、命名涂鸦四种形式,还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的特质,开发其他的形式。但不管涂鸦阶段如何、涂鸦形式如何,必须明确的是,涂鸦是为了让学生放下顾虑、卸下戒备,整个过程必须保密。
当然,基于涂鸦,也要能跳出涂鸦:干预,而不是干涉;指引,而不是命令。涂鸦只是一种媒介,最终目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画面观察和评价,与学生真诚沟通并助其解决心理问题、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