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o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央连续发布以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件,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以乡村振兴和传统乡村环境改造为着眼点,探讨通过微更新和设计介入的手法,采取分阶段、持续渐进的更新手段,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村落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为乡村环境提供系统科学的微更新设计,使乡村环境得以有效留存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环境更新;微更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项目。
  一、国内外关于乡村环境更新的研究现状
  2004—2021年,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各类文件中一再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即由发展城市转向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发展乡村,要全面建设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
  近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外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都比国内要提前近一个世纪。因此国外在社会学、经济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领域,关于乡村环境改造更新的研究与实践都比较早。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一部分是集中对乡土聚落的研究,另一部分则是对历史文化建筑和区域的保护研究。早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就提出了关于保护村镇的相关概念,主张保护村落环境,但研究范围集中在建筑学范畴内,并没有提及在一定社会语境下对传统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更新。
  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建设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建设重心放在了城镇化建设上。近年来,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但社会缺乏对传统乡村价值的了解,对乡村环境的改造更新采用破旧建新的方式无序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研究村落的更新理论和实践。1994年吴良镛先生的著作《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一书出版发行,书中首次提出了针对旧城发展的“有机更新”理论。自此,“有机更新”理论被作为国内旧建筑改造更新的主流理论,大量运用到一些著名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改造中,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很有意义的理论参考。
  总的来说,一个大的趋势是逐渐被所有人认同的,那就是乡村环境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要。乡村环境的保护传承绝不是规模性的大拆大建,而是具有多重目标,多元主体参与,以保护孕育乡村文化的环境土壤为首要前提,更新内容丰富的乡村人居环境。
  二、我国传统乡村的演变與困境
  传统的社会形态中,城市和乡村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势头猛烈,大量的青年涌入城市,人口逐渐向城市聚拢。原本的乡村环境受到巨大的冲击,劳动力流失、乡村空心化、乡村环境凌乱不堪、乡土文化流失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当下,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的主要居住人群为老人、妇女、儿童,我们称之为留守人群。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乡村缺乏劳动力、村民社区活动空间缺失、乡村教育资源落后、农村生活环境凌乱等。而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居民对于旧房屋的自行修缮和改造行为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往往都是去旧筑新,建筑秩序略显混乱。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区域原有的历史风貌、文物建筑风貌,对于乡村环境整体风貌有较大的影响。
  以苏南农村为例,其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很多村民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缺少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忽视了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一味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使乡村独有的历史特色逐步消失。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苏南的大多数乡村或多或少都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老旧建筑,如家族祠堂、明清时期的民居或者古桥等,但基本已经年久失修,出现残破损坏的现象。而原本孕育着丰富人情味的乡土文化环境,受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很多文化载体和传统生活方式已经被彻底遗忘和抛弃。
  当然,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等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政府部门做了很多尝试。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这种运动式的大规模建设背后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大刀阔斧的改建,彻底地改变了农村的风貌。虽然基础设施的改善确实让农民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但原有乡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却在拆和改的过程中慢慢消失。千篇一律的农民住宅和同质化的乡村,使村民对于农村生活和地域传统乡土文化的记忆逐渐消失。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村、环境的
  和谐共生关系
  传统乡村环境和村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间,受到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冲击。事实上,当代的中国村落已经从原来的孤立封闭的空间逐步向开放空间过渡。传统乡村环境改造的意义也在于突破乡村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乡村振兴的社会语境下寻求自身价值外延和新的发展方向。但这种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自然,尊重当地的乡土文化,尊重乡村环境的使用主体——村民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更新改造理念,对于乡村环境的改造应更加谨慎和贴近实际。通过对传统乡村环境设施的局部微更新,整个村落可以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大拆大建。改造过程中的“微”,总结起来是指更新规模小、更新投资少、更新微观环境三个方面。
  (一)小规模更新
  1980年,海默尔针对德国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的现象提出“谨慎更新(Careful Renewal)”的理念,这个理念放在今天的乡村环境改造中依然适用。所谓谨慎更新,实际上就是最大范围地保护原有乡村的肌理,从使用者(村民)的立场出发,从保护乡土文化本身的角度出发,以交通情况改善、乡村服务设施改进、环境的美化等为主要目标,以村落小规模的环境或设施改善为主线,形成村落建筑风貌、活动场所、风土人情的有机融合,达到改善乡村风貌与人居和谐的目标。这种改造一定要精准地找到急需解决的具体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实施小范围小规模的更新,将对旧建筑的破坏降到最小。   (二)小投资更新
  乡村的发展不应该是单纯回归传统,也不能一味地向城市化方向靠近,需要寻求一个合理的介入方式来引导乡村的发展方向。乡村环境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在当下的政策语境下,对于广大的乡村环境如何改造,如何跳出当下的困境,需要做积极的尝试和有意义的改造路径探索。例如,通过部分改造激发社区居民对环境建设的积极性等措施,让传统乡村重新焕发生机。而小投资更新改造既可以降低更新的成本,又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来的村镇风貌。设计师作为创造美的引领者,也可以合理引导居民去自发建设。环境改善的成果可以在一定区域内起到示范作用,以此带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微观环境更新
  所谓环境的氛围,一定是通过很多的微观细节来体现。在这一方面,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以政府为牵头部门,组织业内高水平设计公司参与,结合上海远郊的乡村环境开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社区和乡村改造的项目,例如“田林社区的空间提升”“乡村振兴生活圈——产业社区形态构建实践”等。通过仔细分析这些成功的设计实践发現,设计师的主要发力点是在微观环境上。提取村落文化中的微观细节,如一座桥、一个图案、一片屋顶等,从微观角度对村落的细节部位进行改造,将历史文化要素穿插到村落的各个微观要素设计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设计介入,赋能乡村振兴
  “介入”一词被解释为参与事件之中进行干预,因此在这个词汇的运用语境中往往带有一种强势干预和阻止发展的意味。但乡村环境更新中所指的“介入”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干预,更不是一种强势的阻止发展,而是一种促进的行为。建筑设计师和环境设计师通过对场地基本环境的了解和判断,通过建筑设计、施工指导、环境改造使得乡村环境内的原有建筑适合于场地并且满足现代农村生活的实际活动需求。设计介入环境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们一定要有两个非常坚定的目标,即匹配和整合。在新的设计内容与旧的乡村环境之间建立起最大程度的连接和适应,使新的设计内容以一种新的姿态融入传统的乡村环境里。同时,整合是指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对现有的乡村环境进行框架的梳理和调整,使其重新整合成一个更为合理的整体。在一些设计理念和思维比较先进的地区,很多有建设性和创意的设计项目在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以设计的手法介入,赋形乡村环境。跳出传统建筑设计范畴,与特定社会语境和政策相结合,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从策划设计到建设、运营,以及传播的项目运作流程,摸索一种以设计为引擎的乡村创新开发模式,实现从赋形到赋能的转变,实现乡村振兴。
  五、结语
  朱光潜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就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的定义进行概括,有三个论断:一是美是生活;二是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理解应当如此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三是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传统村落给予我们的就是这种美感。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里生活的我们,在感受到互联网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无尽便利的同时,也斩断了与自然空间的密切联系。而传统的乡村环境是帮助我们保持这种联系的最好的,也或许是最后的途径。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看待乡村,尤其是当代乡村环境的视角。时代在进步,我们追求的也应该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村落景观,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城市乡村同质化。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乡村环境的更新和发展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在这样一种延续和传承的视角下,去创造更好的乡村环境。
  作者单位: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方法T-SPOT.TB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92例,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T-SPOT.TB敏感度的影响。Logistic多因素分析T-SPOT.TB敏感度的影响因素。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晚期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19例,分别以Ficoll分层液法提取PBMC和Percoll分层
摘 要:如今社会,城市景观建设中仍存在隐性浪费问题。在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不断渗入千家万户,使节约型景观也呈现于大众视野中。节约不再只是表面的资源节约,更是借助合理设计而进行的相对节约。以大唐不夜城人造景观为例,研究因不合理设计而产生的隐性浪费问题,分析我国景观设计中资源隐性浪费问题的成因,阐述浪费类型,提出解决资源隐性浪费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节约型景观;隐性浪费  景观资源隐性浪
摘 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老旧小区的风貌改造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十字商业街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老旧小区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老旧小区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周围的景观环境,在尽可能保留老建筑原本风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  关键词:老旧小区;风貌改造;文化融合  一、老旧小区发展现状  老旧小区,顾
摘 要:地域性文化符号作为餐饮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文化与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符号,能够提升餐饮空间文化内涵,传承地域文化。将地域性文化符号应用于餐饮空间时,室内设计师不应对其进行直接复制与照搬,而应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创新设计形式,通过位置重构、置换拼贴、夸张变形等设计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从而实现地域性文化符号与餐饮空间设计的深度融合,满
肿瘤基因标志物是指肿瘤组织或细胞中发生突变或者表达异常的一类基因,涉及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相关分子。当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各类肿瘤基因标志物,对于辅助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文从DNA和RNA肿瘤标志物方面,阐述近年来肿瘤基因标志物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家族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调控因子,在促进机体组织生长、抗细胞凋亡、维持机体细胞正常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GF家族由IGF、IGF结合蛋白和IGF受体组成。机体的IGF水平由受体及相关结合蛋白调节。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IGF家族参与糖尿病、多种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病理过程,IGF失调会引发多种疾病,因此IGF在诊
摘 要:传统城市色彩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对传统城市色彩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色彩规律进行研究,对其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城市色彩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传统城市色彩当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化运用,以促进现代城市美学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城市色彩;现代建筑;环境设计  如何在现代建筑和环境当中传承传统的城市色彩文化,是我国建筑业近百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病毒性疫苗种子批及成品的遗传稳定性与疫苗有效性、安全性密切相关。RNA病毒的高突变率和高重组率更易造成其遗传不稳定,因此,在RNA病毒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中,毒株遗传稳定性的检测十分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遗传稳定性的检测方法日渐丰富,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能控制或提高疫苗遗传稳定性的方法。此文对RNA病毒疫苗株遗传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检测和提高疫苗株遗传稳定性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摘 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大多数以实地调研的方式来了解村落场地的现状。但是,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对传统村落场地的实际调研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空间句法作为一种云调研的量化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空间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可以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空间句法;高田坑村;空间结构 
摘 要:当前城市照明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如何破解“千城一面”的夜景是当前照明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在地性理论是否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种新依据。但具体的理论实践还需要经过实践进行反复论证。  关键词: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在地性;灯光文化;齐洪海  当前,中国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正从传统的粗犷设计,向精细化、艺术化、个性化迈进,但城市照明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