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中的霍布森选择效应研究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霍布森选择作为一种心理效应,广泛运用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社会性学科。寓意为“没有选择的选择”、“局限思维”、“不利发展”等的霍布森选择效应,作用于传承社会文化、提供社会信息服务、从属于社会思想上次建筑的新闻传播,将大大限制新闻传播自由、建构虚假真相、无视受众权利利益,不利于社会媒体的整体发展。受众对“真实、全面、有价值”信息的迷失,做出错误的选择判断和思维习惯,对中国新闻良性的传播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结合新闻传播中霍布森选择案例,探析新闻传播如何规避霍布森选择陷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霍布森选择效应;新闻传播;规避;受众
  一、霍布森选择效应
  (一)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癞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所以它是一个陷阱。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霍布森选择是一个小选择、是一个假选择,大同小异的选择就是假选择。
  (二)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评价
  从社会心理学关于自我选择的角度来说,“霍布森选择效应”显然是社会角色扮演者的一大忌讳。一个人在进行选择、判断、决策的时候,必须在多元信息、多种选择、多元方案中进行对比,来决定取舍。只有在了解的某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我们的思想是闭塞的,就无法对比,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等于扼杀创造。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不”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鉴此,有成效的社会角色扮演者,其头脑中总是有多种“备择方案”,总是高度重视“多方案选择”,这样才能做出“开放、有利、发展”的决策。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为了使选择进入“多方案选择”的良性状态,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头脑中就应当有“来自自我”和“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来自自我”要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开拓视野的多维性,撤掉思维壁垒,让思路畅通无阻,避免走极端,让各种可能性结合。“来自他人”尽可能地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激发、思考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避免成为某种想法的俘虏,刺激你的想象力,开辟觉察和了解问题的新途径,加以鉴别和转化。
  霍布森选择效应对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如果人们,特别是运用操控“霍布森选择效应“角色,采用这个别无选择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别人,必将扼杀多样化的思维,从而也扼杀了别人的创造力;最终陷入“后霍布森选择效应”,接受没有选择、僵化思维、趋同、维持现状的倒退的角色环境,最终也将限制、扼杀自身的创造性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
  霍布森选择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广泛运用于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社会性学科。以“霍布森选择”为关键词在贵州数字图书馆可查67篇期刊文章。例如:《霍布森选择与政策制定中的择优原则:以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为个案的分析》、《选人用人当防“霍布森选择”》、《“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背后》《远离“霍布森选择”陷阱》等等。这些论文中普遍使用“防、走出、跳出、远离、陷入、规避、批判“等动词;用”伪、陷阱、怪圈、误区、局限”等名词;用“思维的自我僵化、封闭性和趋同性、不利、没有选择的余地=扼杀前途”“等修辞词。霍布森选择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所以它是一个陷阱,值得我们深思。
  二、新闻传播中的霍布森选择效应现象
  对客观世界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从其诞生就面临着服务与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信息选择活动。不同的选择方式必将产生不同选择结果。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人类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没有产生专门采集新闻的机构,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人人共同分配,一直被现代人褒扬为“原始共产主义”。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专门为大众服务的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信息大量涌现,获取信息渠道增多,媒体构建的”世界村“出现,表面上看起来受众获得了大量的新闻信息选择,但民众几乎每天都陷入巨大的“霍布森选择效应”的漩涡中。
  (一)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中的霍布森选择效应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传播媒介系统,美国的媒体往往具有国际性的特征,其经营范围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盈利,将触角尽可能伸向全球的每个角落,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接下来它又像个巨大的加工厂,将这些不同的信息进行策划、删选,以期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读者眼球,刺激读者的思维模式,使读者接收传媒引导,如美国三大传媒公司迪士尼、时代华纳和新闻集团、和美国对外宣传机构VOA。
  作为世界第二大对外宣传机构VOA,历来站在美国政府立场,向世界表明美国政府的态度、观点。《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即《史密斯 蒙特法案》)第501款,明文禁止“美国之音”、自由亞洲电台等国营媒体在美国国内广播,禁令至今有效[1]。这一处理的潜台词是,不让不真实的、过于政治工具式的传播进入美国。这是美国在对外传播中“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运用,这一举措也获得美国总统的褒奖。如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讲到今天当你走在美国的大街上,问美国人:“你知道美国之音吗?”100个美国人中有99个人回答“不知道”。“美国之音”遭到了国内民众的抵制,无论是出自什么目的,“美国之音”说的话有多少是真的值得怀疑。美国对于“霍布森选择效应”的长期运用,使得美国国民越来越成为以“美国人”自居的“世界公民”,无缘窥见美国之外的真、善、美的生活;“越来越由“公共”转向私人”和“主动转向”被动”,正在使美国人陷于虚无主义的泥潭,"美国心灵"在"走向封闭"[2]。   美国媒体对政府的“揭露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对财团黑幕的关注。美国白宫大量的信息公开使得注重权利意识和个人利益的美国受众虽然获知大量信息,但所有这些信息都无形中都是“议定议程”中。2003年美伊战争,实质是疲软的美国经济,无力应对911事件之后美国国民的创伤和对政府不满的压力。布什总统的国情咨文为伊拉克开列了大量罪状:萨达姆如何隐瞒研制生物武器、密谋发动战争、与基地组织恐怖活动有联系,伊国民如何困苦等等。白宫新闻发布系统不断通过新闻媒体和国际网络发布。需要商业刺激的媒体机构与政府合谋,抱有“大美国救世主”观念的美国国民强烈认同这一观点。在忽略真相的“没有选择的选择下”,美国人根本不相信萨达姆会自动放弃武装,在他们看来,除了战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据美国盖洛普调查显示,开战时,72%的美国人支持美国对伊拉克战争,而且这一支持率除7月4日至4月8日跌到68%外(攻占巴格达后,对残酷巷战的宣传造成支持率一度下滑),一直保持在70%以上[3]。而且,对于媒体对美国长期驻扎伊拉克有利于伊拉克民主自由的宣传,3/4的美国人同意,美军可以在伊拉克驻扎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以确保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伊拉克政府。长期受美国媒体影响的其它世界媒体,一边倒卷入美伊战争的浪潮中。完全忽视掉这是一场美国总统的一次错误决策、欧美国家的强权行为、媒体制造的一场战争剧、人性的被戏剧化的反思。
  (二)中国在新闻传播中霍布森选择效应
  2003年非典报道:在非典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中国采用了非常态的报道方式,"非典"时期的传播就是政府传播的集中体现。接着伊拉克战争的发生,中央电视台的三个频道仿效CNN的24小时循环播放方式,从每天播报285分钟(4.75小时)的电视新闻,提升到了每天13个小时,不仅如此,中国的印刷和网络媒体也对此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我们的媒体将视线转移到了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上。战胜非典的连篇报道,信息的屏蔽,舆论误导,让市民掉以轻心[4]。“非典”每日报告制度及其取消,无形让沉重的中国人大舒了口气。事后更是让国民忽视了对“非典后遗症”和“后非典疫情”的关注。
  2010年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张悟本事件[5]。2013年“转基因食品有害一边倒”现象,让曾经被媒体培养起来的“转基因是时尚”的人一头雾水,该不该吃,该不该信呢?新闻传播中的“ 霍布森选择”贯穿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但如同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虽然把瘦弱的马卖出去了,貌似获得双赢;但马圈的马终归要出来,真实真相终将要水落石出,真相得以呈现,在比较中理智的买家会出现。“霍布森选择”的新闻传播活动主体,往往无法获知真相而被误导,或者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和情绪。所以新闻传播活动的公信力,要谨慎认识霍布森选择。
  三、新闻传播报道中霍布森选择效应角色分析
  (一)政府角色
  新闻传播的信息传达、思想塑造、舆论引导功能,往往会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自身观点、维持自身利益和统治地位的武器,成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往往扮演霍布森选择效应中的“商人”角色,作为“操控者”控制着霍布森选择的大局。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一般是由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支配。统治阶级利用有利的政治地位,以及较为雄厚的物质力量,通过直接间接、或明或暗的办法,影响、掌握、控制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机构,在传播新闻的同时,输送统治阶级的思想,使之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被统治阶级也会合法、非法地出版自己的报刊,宣扬自己的思想,抵制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统治阶级的限制、迫害下,其影响微弱,被统治阶级无法摆脱统治阶级的新闻舆论和思想的影响。
  占有新闻事业支配权的政府,也往往控制着国家绝大部分的“信息”内容,权力(权威)机构拥有独家的信息发布权,此外别无二家。所以新闻媒体在争取新闻自由,最大的阻力和助力来自与“政府”。媒体要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一定程度上要和政府博弈中“合谋”。受国家历史、政治经济的先天决定性,统治阶级所属利益集团不同,政府在信息处理上,往往扮演“控制者”角色。封建集权的统治者往往比较专断,采用强制、武力的手段直接对“民众”进行屏蔽信息,采用愚民政策。资产阶级的统治者,为了投入更多精力投入“商业价值”生产,采用“障眼法”,巧妙地设置了大量的选择项,但其实质是屏蔽掉任何“撼动其根本利益”选项,让民众陷入“朝三暮四”的政治斗争和“商业信息消费”。处于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一方面需要发动集体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屏蔽负面信息,合理利用霍布森,;另一方面又要培养民众自发力量,又要曝光负面信息,推行信息阳光公开和人民主权,自查自律,规避霍布森选择效应;再一方面又结合复杂历史环境和国际地位,收放有度,以国际化眼光规避自身陷入“霍布森选择的封闭,又要屏蔽某些信息对位使用“霍布森选择”来保护国家国际利益。
  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新闻传播中“霍布森效应”进行舆论引导或者“真相制造”,从而形成国家认同或者信息幸福值、自由感认知。当“霍布森效应”运用不当时,也往往产生舆论纷争或者“真相怀疑”,从而出现不认同感,自由感反噬。 越是站在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上的,越是站在绝大多数人民和人类立场角度上的,越是站在真理角度上的,越是善于利用媒体尊重媒体规律规则的,越能够扮演好霍布森選择效应中的角色,也越能规避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负作用。
  (二)媒体角色
  媒体机构作为人类信息活动的中介和“公器”,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和新闻传播的价值双重标准来进行新闻信息筛选。新闻媒体担当“把关人”的角色。
  在阶级社会,新闻媒体机构往往被裹挟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夸大了新闻筛选规律中的新闻传播价值中的“政治价值”,弱化了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在商业体制下,新闻媒体机构又往往被裹挟成为经济盈利的工具,夸大了新闻筛选规律中“经济价值”和“短期效果”,弱化了新闻为全人类服务的公共价值和新闻价值等。这样的媒体往往不是独立的,他们都受控于某种力量。   由于受社会政治体制、媒体生态环境、媒体所有者,媒体并不能做到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完全新闻专业主义四不原则的完全独立,媒体角色往往呈现“封闭、趋同、僵化”的体制和报道模式。例如,西方的商业化媒体体制, 西方媒体承认“少数党派”媒体的存在,允许其在法律范围为活动,无疑是一个较圆滑奸狡的形式;因为无产阶级媒体在资产阶级强大的资本力量和竞争下,仅仅起到了“形式”上的选择项,并不能发挥实质作用。新闻的“商品化”,无疑导致低成本新闻、劣币淘汰优币,商业媒体垄断信息,信息最终单一趋同等等。早期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单一的党报体制,党报“等靠要”,新闻日益僵化。随着市场因素的引入,党报、商业报共同存在,并多元竞争,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可以避免党报过度僵化的担当政治“把关人”的角色,而是多元信息把关并存,变化和综合考量。
  (三)记者角色
  记者是新闻传播的具体执行者和最后把关者。每一篇新闻作品都带有新闻工作者的痕迹。长期奔波于新闻第一线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呈现工作时往往带有所处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的局限、接受相对应意识形态的新闻教育、感染整个媒体环境的风格和气氛、遵守媒体机构的规章制度、依赖个人以往的经验、凭借自身性格和知识等。关涉到记者自身荣誉、生存、个人价值实现时,有离“战争越来越近”的罗伯特·库柏、有顶风而上的“调查记者”王克勤;有“胡编滥造”的库克、有挖人隐私的“狗仔队”,有中饱私囊颠倒黑白的陈永洲。记者的职业操守、个人品性和思维知识能力,无疑成为”霍布森选择”的砝码。
  (四)受众角色
  新闻传播链条最末端的一环的受众,接收着经过信息控制者、信息发布者、信息报道者、信息制作加工者“把关”、“选择”过的新闻,无疑处于“没有选择的选择”被动接收状态。信息大量涌现,获取信息渠道增多,表面上看起来受众获得了大量的新闻信息选择,但所有这些信息都是“传播者”提供的,是一个“有限的选择”。
  四、新闻报道中如何走出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误区
  (一)政治的改革,具备“世界交往”的观察视角
  要更加全面的认识自身,提升自身实力,积极主动反思自我,具备“世界交往“的观察视角,打破孤立,借用国际社会交往,将各民族、各社会制度的精神产品变成公共财产,暴露出民族的、地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6],产生改革需求,而不是靠天朝的幻想来欺骗自己。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政治的改革必然更加“兼容”、“吸取精华”。
  (二)媒体的多元,给出“备择方案”
  媒体的多元,能够使新闻活动更加自由,呈现多元信息。从媒体机制上,早期单一的国有制到现今私有制和公有制互相借鉴,媒体机制越来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态势。中层媒体机构的多元,有利于多元化声音的传播。例如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私人自媒体,多型化的媒体创办主体出现,呈现人类多元化的传播活动主体生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报道角度的新闻组建呈现,无形中打破了传统媒体“垂直性、封闭化、单一声音”的信息传递。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更是从技术、媒体传播环节上,保证了信息的多元化。
  多元的媒体,媒体报道角度,必然导致信息传播过程的多元。信息呈现经历如下过程:需要你知道,我就告诉你——你需要知道,我就告诉你——你需要知道,信息多元涌出。早期“政治主导”或“经济主导”的新闻选择标准,越来越回归到新闻价值规律和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双重标准。媒体机构、新闻媒体分众化竞争下的内容多元化,必然导致新闻选择的标准更加灵活、多元运用。
  媒体报道模式和方法也日益交融。如重大事件报道越开越要抓“黄金时机第一报道”,进行性报道,不坐等“通稿”。早期忌讳的贪腐社会负面报道,在客观报道中,无形中达到正面社会传播效果,新闻在平衡、客观、全面中呈现多元真实环境。
  (三)記者能力的提升,消出“门槛”限制
  越是媒体素质水平和知识能力高的记者,越是能够打破自身思维、物质条件限制、对抗社会政治经济压力,认清负责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理性判断,做出科学、理性的选择,创新性完成工作。优秀的记者,正是因为眼界的“世界性”而非“地方性”、“学科性”而非“国家性”、“人类性”而非“国民性”,所以不盲从。王克勤、简方洲这些调查记者更多地为事实负责、为社会负责,所以更能够克服“私利”的诱惑,能够站在真相面前。记者要提高自身能力,打破个人思维限制,消除个人限制,为真实的新闻报道提供保障。
  (四)凸显受众地位,重视受众传受心理
  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是最广大的受众(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服务对象主要是受众,新闻活动中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的实现也是由受众来权衡和显现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真正的行为主体,发展推动者。
  早期的传者为中心,是为了更好的贯彻传者的目的和意图。传播效果的实现,传者也要形式上迎合最大的受众群体,也一定程度上尊重和尊崇受众规律和特征。国际媒体改革,传播活动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无形也是新闻传播的回归。
  受众中心论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由于受众所受社会主义政治环境、媒体引导、个性差异,并不是每个受众能够理性选择和判断的。
  在现实情况新闻传播活动中,一方面传播者要转化角色,尊重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履行“服务”职能,为受众提供“真实、全面、有价值”的丰富信息,让受众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判断的信息基础。另一方面受众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在对比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调节自身和外在,做出理性判断。
  在媒体与受众共同努力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源源不断地信息提供、信息解读、信息推送服务多彩分层,受众能够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信息平台上第一时间共享信息。传统媒体的受众互动平台、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公众展示舞台、越来越愿意且善于利用媒体的公众的参与,受众能畅所欲言,受众既是消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且受众的传播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渠道的传播避免媒体一家独大的弊端,打破“没有选择的选择”的局限性。受众也在越来越多的掌控着传播市场、真相社会和历史进程,在新闻自由进程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媒体话语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2][美]艾伦·布卢姆,战旭英译,冯克利校.美国精神的封闭[M].译林出版社. 2007.
  [3]虞家复.市场调查与民意测验——美国盖洛普公司[J].中国记者.1991.03
  [4]程曼丽.论“非典”时期的政府传播[OL]. 新闻网\传媒在线\传媒人物\专栏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28/content_943131.htm,2003.06.28
  [5]张莹.从“张悟本现象”谈媒体责任与公信力[J].新闻传播.2010(10)
  [6]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汪玉玲(1982.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其他文献
【摘 要】军用无线电通信装备,是军队中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的技术设备的总称。本文探讨了发展军用无线电通信装备的重大意义、军用无线电通信装备的现状、今后军用无线电通信装备发展的未来方向与今后军用无线电通信装备发展的注意点等内容,以供与同仁交流学习。  【关键词】军用;无线电;通信装备  1.基本概念与定义  战备和战时,军事通信都是为军事目的而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手段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军事通信技术是军
期刊
【摘 要】目前日交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指导要求,广电网络公司需要在业务运营模式进行突破, 业务运营模式的突破十分需要网络接入新技术的支撑。EPON( Ethernet Over Pon)+ EoC( Ethernet over Coax)使双向网络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运营模式、EPON、EoC  一、概述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摘 要】智能电网在我国刚刚兴起,相比欧美等国发展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的介绍,细致分析了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的特点。进一步的剖析了智能电网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最后结合调度工作浅谈了智能电网调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电网 关键技术 发展  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我国用电量将达到7.8万亿千瓦时,全国供电水平达到16亿千瓦,是2014年全年供求量的1.6倍左右。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
期刊
【摘 要】在充分分析江门融和农商银行员工学习平台应用需求,并确定系统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并进入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安全性设计。  【关键词】员工学习平台;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1.1业务需求  1.1.1业务描述  江门融和农商银行员工学习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运用到员工学习工作中,使员工学习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配电网变压器无功补偿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结合配电变压器和静止无功补偿单元为一体化的无功补偿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配电变压器的富余容量,动态补偿变压器及其负载的无功消耗,并且通过灵活的接入电压选择,扩展补偿单元电力电子器件的选型范围,不但紧凑的一体化结构有效降低了补偿装置的体积和成本,提高了装置的整体效率,对配电网无功动态补偿和综合电能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配电
期刊
【摘 要】现在社会越来越发达,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当然广播电视就是给人们心灵与视觉上的双重享受的主要途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社会的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信息的传递,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就是给人们带来的信息的传递,它在给人们视觉与心灵的享受的同时也是在给人们传递信息,增加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因此广播电视信号的优质传输就直接决定着人们看到电视节目的品质,也同时决定着电视台的名誉与命运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网络服务质量优化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人们迫切的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来增强管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服务。本文我们将主要探讨一下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的概念及优化的注意事项,从而根据实际采取可行的方式进行优化。  【关键词】计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在不断的提高,移动业务也在不断的飞速发展,最开始由移动公司独家垄断业务,经过重组改革联通公司正式成立,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电信行业的发展也越来也迅速,在信息化时代的推动下,电讯企业发展越来越壮大,伴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其相对较高的经济利益,使得不少有实力的大企业逐渐渐入到行业中来,联通公司最为最具优势的竞争企业之一,如何才能占领
期刊
【摘 要】本文讨论了数字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的内容和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数字电子技术在USB总线微波功率计上的应用2数字电子技术在雷达接收机上的应用3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4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第三部分综述全文。  【关键词】数字化;电子技术;应用与发展  随着电子设
期刊
【摘 要】对配电网运行方式优化研究,优化方式的创新能够为电网的有效运行提供全新基础。结合不同形式的配网运行方式制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预案,实现电网管理现代化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配电网运行方式进行优化,能够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安全运营管理,并且为配电理论创新与实用价值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配电网运行;优化方式;自动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电力资源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