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0月热映的科幻电影《银河护卫队》里,外表超萌举止暴力的宇宙赏金猎人浣熊火箭,与植物形态的智慧生命树人格鲁特这对主仆,与男女主角星爵奎尔和女杀手卡魔拉一样引人注目。当浣熊火箭在城市广场使出种种奇特的武器,试图捕捉奎尔赚取赏金的时候,相信不少观众都会忍不住琢磨一个问题:这个小东西到底是什么?
按照《银河护卫队》的官方设定,浣熊火箭是一次基因实验的产物。作为一种混合了人与浣熊基因的智慧生物,它拥有与普通浣熊一样灵敏的感知能力,而且接受了武术和射击等方面的强化训练。这个耐人寻味的角色,代表着科幻作品中一个颇为独特的门类—“生物朋克”。
“古”已有之的“生物朋克”
早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萌芽的19世纪,“运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物种,或者把宠物或野生动物改造成智慧生物”的构思,便与星际旅行、地底探险、史前生物和时间旅行等创意一道,成为一种科幻的“母题”或者说“戏核”。
在整个19世纪,医学界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不断深入,再加上麻醉术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使外科手术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也让一些人对外科手术在未来的发展满怀畅想。
1896年,英国科幻作家H·G·威尔斯出版了科幻小说《莫洛博士岛》,反映了外科手术发展带给当时人们的幻想之一,那就是赋予动物以智慧,从而让它们成为更好的人类伴侣和仆役。但在这部作品中,威尔斯最终为这种想法泼了一盆冷水:再高超的技术,也终究不能压制自然界千万年的演化史赋予动物的兽性。一旦动物的野性本能冲破技术设下的禁制,灾难便会立刻来临。
“朋克”科幻的“千手观音”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科幻小说中兴起了“赛博朋克”流派。通常以电脑网络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反映数码化为人类社会蒙上的躁动与灰暗色彩。这一类科幻作品的成功,也使诸多名为“××朋克”的科幻类型陆续诞生,表现某一类技术畸形发展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剧烈的、甚至含有阴暗面的改变。或者说,当人类的心智发展落后于技术的时候,技术进步就不一定带来繁荣和富裕,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残酷和负能量。
在“千手观音”式的“朋克”科幻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或许是“蒸汽朋克”,也就是假设蒸汽机技术畸形发展,乃至让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科幻作品。而“生物朋克”作品的背景,往往设定在近未来世界,展示生命科学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改变。在这一类作品里,与人类共存的是一些经过基因改造的物种,或者纯粹的人造生物,甚至是由它们构成的全新的生态系统。而它们与人的互动,也是作品的主要看点。
警示世界“可能的样子”
如今,“生物朋克”已经成为科幻作品中的一种常见题材,而且涌现出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魔鬼积木》,就虚构了美国军队进行的基因混合实验:通过混合人与动物的基因,美军得到了身心素质出众的“超级战士”,但也在探索技术的过程中,制造了不少半人半兽的“怪胎”。后来,出于保密的需要,美军决定销毁所有的“中间成果”,但负责实验的黑人科学家奥拉博士反对这种做法,并将技术成果带回自己的祖国继续研究,最终培育出了拥有翅膀的“飞人”战士保家卫国。
事实上,《魔鬼积木》已经提出了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人为制造的全新物种,或者经过基因改造的人类,应当如何与既有的人类社会共存。而不久前曾引起轰动的一部“生物朋克”力作,美国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则把这个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这部作品里,经过基因改造的生物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的面貌,“生物黑客”制造着更为猛烈的病虫害,不断冲击一些科技实力较弱的亚洲国家的农业。这种科技背景,与全球变暖和化石能源枯竭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就构造出一幅充满了纷争和压迫,而且看起来近在眼前的未来图景。
“生物朋克”勾勒出世界的另一种可能的样子,并以此向人们的心灵提问:我们的心智,是否足以驾驭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便如同偶然得到了火种的猴子,也许能幸运地吃到几顿热餐,但最终的结果将是烧掉整个世界。
按照《银河护卫队》的官方设定,浣熊火箭是一次基因实验的产物。作为一种混合了人与浣熊基因的智慧生物,它拥有与普通浣熊一样灵敏的感知能力,而且接受了武术和射击等方面的强化训练。这个耐人寻味的角色,代表着科幻作品中一个颇为独特的门类—“生物朋克”。
“古”已有之的“生物朋克”
早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萌芽的19世纪,“运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物种,或者把宠物或野生动物改造成智慧生物”的构思,便与星际旅行、地底探险、史前生物和时间旅行等创意一道,成为一种科幻的“母题”或者说“戏核”。
在整个19世纪,医学界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不断深入,再加上麻醉术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使外科手术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也让一些人对外科手术在未来的发展满怀畅想。
1896年,英国科幻作家H·G·威尔斯出版了科幻小说《莫洛博士岛》,反映了外科手术发展带给当时人们的幻想之一,那就是赋予动物以智慧,从而让它们成为更好的人类伴侣和仆役。但在这部作品中,威尔斯最终为这种想法泼了一盆冷水:再高超的技术,也终究不能压制自然界千万年的演化史赋予动物的兽性。一旦动物的野性本能冲破技术设下的禁制,灾难便会立刻来临。
“朋克”科幻的“千手观音”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科幻小说中兴起了“赛博朋克”流派。通常以电脑网络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反映数码化为人类社会蒙上的躁动与灰暗色彩。这一类科幻作品的成功,也使诸多名为“××朋克”的科幻类型陆续诞生,表现某一类技术畸形发展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剧烈的、甚至含有阴暗面的改变。或者说,当人类的心智发展落后于技术的时候,技术进步就不一定带来繁荣和富裕,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残酷和负能量。
在“千手观音”式的“朋克”科幻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或许是“蒸汽朋克”,也就是假设蒸汽机技术畸形发展,乃至让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科幻作品。而“生物朋克”作品的背景,往往设定在近未来世界,展示生命科学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改变。在这一类作品里,与人类共存的是一些经过基因改造的物种,或者纯粹的人造生物,甚至是由它们构成的全新的生态系统。而它们与人的互动,也是作品的主要看点。
警示世界“可能的样子”
如今,“生物朋克”已经成为科幻作品中的一种常见题材,而且涌现出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魔鬼积木》,就虚构了美国军队进行的基因混合实验:通过混合人与动物的基因,美军得到了身心素质出众的“超级战士”,但也在探索技术的过程中,制造了不少半人半兽的“怪胎”。后来,出于保密的需要,美军决定销毁所有的“中间成果”,但负责实验的黑人科学家奥拉博士反对这种做法,并将技术成果带回自己的祖国继续研究,最终培育出了拥有翅膀的“飞人”战士保家卫国。
事实上,《魔鬼积木》已经提出了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人为制造的全新物种,或者经过基因改造的人类,应当如何与既有的人类社会共存。而不久前曾引起轰动的一部“生物朋克”力作,美国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则把这个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这部作品里,经过基因改造的生物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的面貌,“生物黑客”制造着更为猛烈的病虫害,不断冲击一些科技实力较弱的亚洲国家的农业。这种科技背景,与全球变暖和化石能源枯竭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就构造出一幅充满了纷争和压迫,而且看起来近在眼前的未来图景。
“生物朋克”勾勒出世界的另一种可能的样子,并以此向人们的心灵提问:我们的心智,是否足以驾驭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便如同偶然得到了火种的猴子,也许能幸运地吃到几顿热餐,但最终的结果将是烧掉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