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的传承与创新1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集中于四川成都,盛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在晋代被称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8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其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繁花似锦,再美的东西,但还是需要穿针引线。即使针线很小,但却可以穿起我们的世界,穿成我们的艺术,装点我们的生活。我一生都在研究蜀绣,颇有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交流。
  尊师重教技随师而从
  自古以来,女人就是贤淑的代名词,妇女会给自己的家人做衣服、绣花。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是通过邻居家的针线活接触到了蜀绣,那时仅仅只是觉得那些绣花特别秀美,不想却在我心中撒下了对刺绣向往的种子。随着年龄的长大,我对刺绣的热爱不减反增,愈加痴迷,以至于后来自己也去淘点彩丝学着绣小燕子、小桃花,如今每每想到就令人特别怀念。后来我进入了成都蜀绣厂,正式走上了刺绣的道路。我的师傅彭永兴为我的蜀绣之路打开了一扇大门,她不仅教会了我基础的针法,还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师傅做事严谨的态度以及面对生活的艰辛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学习的基本技法阶段是非常枯燥的,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打磨自己的心性。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刺绣的针法、规矩,也正是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为我日后的为人处世、做事的态度打下了很深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做到“尊师如父”。不同的人在针法上的处理方式上各有不同,这也就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就像武术叫宗派。每个师傅传承的针法不一样,所以在刺绣中尊师和选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当你真正进入了刺绣的领域之后,首先要学会感悟。师傅给每个人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如果自己不能悟到其中奥义,那在处理作品的色彩、针法、色阶上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引申到如何将其他行业与自己的行业跨界结合的问题。所以,当我在教我的学生时,我会告知他们“悟”的重要性,因为就刺绣这一行来说,对各种门类、针法、图案都能拿捏自如的人非常少。我的师傅曾说过这样一句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的话:“各师各教,一定要谨遵自己师傅的教诲,而不是三心二意跟別人学。”当时的俗话说:“学刺绣你得什么都要会。”简单来说就是别人让你绣什么,你就会什么,这就是“丢什么东西就要吃什么东西”。刚开始学蜀绣的时候,我只想绣一些简单的、好绣的、不怎么动脑的,但这样就不能真正学到刺绣的精髓。如果只是说把花绣好了,色彩唯美了,这不能代表我们真正学到了这门技艺。当时师傅对我们的要求是,不管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走兽都要会。知识的全面会对技艺有着很大的影响,事必以技为本。当代年轻人个性随意,喜欢的东西丰富多彩,随时改变,但于传承来说,这是需要一辈子为之不断努力、学习的东西,如果不能数年如一日地在自己喜爱且认定的领域上勤恳、坚持地付出,是很难有所建树的。
  创新与变革
  传承与创新是任何艺术门类都绕不开的话题,于蜀绣来说亦是如此。创新不是坐在家里天马行空,而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创作是心灵修为的历程,我们要在自然意趣中获得灵感。自然界的很多美景、美物,四季的变化,我们都要用心去感受。实际上,自然的色彩是最美的,比如:天空的色彩,此刻阴雨绵绵,大山大水烟雨朦胧,顷刻之间,天空又或许是万里无云,彩霞满天,你会不会突然顿悟,为什么之前自己在创作中就没想到呢。所以,这需要我们拍下来,去感悟,留在心里,只要观察细微,对我们的创作都是十分受益的。我的很多如:《四川太阳喜洋洋》《粉色兰花》《芙蓉花韵》《千里烟霞锦水头》等作品灵感都由此而生。寄情于山水、花鸟虫鱼之间,让神奇的光影交错呈现在彩丝之中,定格在作品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研究针法的边界变化,让彩丝自由呼吸,在线与线之间的流动、轮回中尽情舒展它的魅力,让无限可能的色阶变得越来越随性而潇洒。
  其次就是增加书籍的阅读量,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及发展,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浏览网页,对书籍的兴趣急剧下降。书籍相对于网络,虽然语言的组合没有那么华丽,但却经得住时间的推敲。它们里面描写的人物命运可以触及你的灵魂,使你泪流满面,因此当你创作人物的表情面目,那些刻画在脑中的细微画面就可以立马出现在你的眼前。当你在绣人物的眼角、眼眶包括他的嘴角时,你都可以用细细的线条去刻画他内心的悲伤或卑微的情绪。我在这个行业循规蹈矩地做了几十年,线与线,针与针,针法与针法之间是非常严谨的,不能够轻易冲破线条与线条之间的间距,但我们却不能不吐露我们自己对色彩交叉的想法。当我们想达到一种更高的意境,虽然针法有规矩,但这种规矩我们其实可以去尝试打破。当我们自己在绣抽象山水的的时候,我会想要冲破它的线条,取下戴在身上的“紧箍咒”,从而像音符一样,有了它自己的韵律,线条就可以很自如地跳跃在画面上。当真正打破了以后,另外一番天地向我展开。用这样的表现方式去呈现以后,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说是体悟到的内心最深处、最柔软、最朦胧的梦幻色彩已经展现了。
  随着思想的开放,我渐渐感觉另外一条道路在向我招手。这另一条道路就是另外一种异域风情,这就是中西文化的思想碰撞。比如,当我在绣芙蓉花时,我会突然想到莫奈的《睡莲》。其实,大师与匠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匠人是刻苦、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但却因为放不开,始终沉浸在固有的思维,完全照本宣科,始终在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无法突破,这就是匠人;而大师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心灵的碰撞,他的线条和色彩更加流动、随意,有了创新和突破。我现在正在绣的一幅梅花作品,完全就是似像非像的作品,表现铿锵有力,色彩方面的跨度非常大,风雪来临的时候我让色彩的线条冲破了它红色的花瓣,给人一种力度感。蜀绣之中在色彩的处理上有一种方法叫“下五彩”,这和欧洲的色彩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它的色彩即使受外界影响也不会轻易改变。不管是绘画还是刺绣,要掌控住它的色阶是对人的素养要求是很高的。比如你想通过色彩来表达浓烈的感情,但这种浓烈并不是大红大紫,如何将色彩温婉、内敛但又很奔放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很多很多其他的色彩去映衬它、来烘托它,从而去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蜀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我们应如何去看蜀绣的价值。这就需要从源头说起,比如它的设计、画面、结构等。蜀绣的设计是需要有前瞻的,如果设计没有做好,花样不唯美,没有背后该呈现的故事,就谈不上价值。如果通过紧密的设计,人文上有了背后的故事,再用自己的技艺充分展示出来,包括色彩运用到位,这样的作品自然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人有七情六欲,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或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发挥不够好,从而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就会降分,这也是影响蜀绣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在蜀绣创作中冲破边界,对作品色彩、构图、画面等进行取舍?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山水与花卉之间,你是想体现山水的雄伟还是花卉的柔美,这是你自己需要去掂量的。我经常跟徒弟说,在创作一开始我们就需要进行构思,在构思的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取舍,而不是落笔之后。技艺的传承是必须动手实践的,是必须自己亲力亲为的。只有在你自己绣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这个“边界”,然后不停地总结、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这个适合“边界”。比如说当我在绣花杆的时候,花可能在花杆的旁边,但花不可能长在花杆上,杆子也不可能长在花上,但抽象的是可以的,所以杆上的线条可以冲破这个花瓣,再用色彩慢慢流淌到另一个花杆上去,当我这样去实践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色彩的层次变化更加绚烂,而我自己也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感到愈加兴奋。
  蜀绣的传承
  蜀繡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背后是无数位老师与学生的辛勤付出,但现在很多学校在教学上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没有分阶段性地去教,导致很多学生只学了很短的时间就不再愿意学了。就像走在阳光大道上,但还没有看到阳光的时候,他们已经“死亡”了,对此我是由衷地感到可惜。曙光之前是漫长的黑夜,但黑暗终将过去,阳光会温柔地把温暖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作为师傅,作为传承人,应该做的就是多鼓励自己的学生,给予勇气和希望。我给自己的学生教学时说,一开始学规矩学针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图案上产生变化,通过基础的针法,我们可以再在色彩上改变,这就对她们有了吸引力了。就像我教她们绣熊猫,那个时候一定就是“平绣”再教“施毛”针法,而我现在就告诉他们直接用“施毛”针表现,给他们留一些自己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去引导他升华,这样的交叉方式就可以培育出很好的传承人。对待蜀绣这门古老又独特的艺术,我们要秉持勤奋带徒、传艺,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很多传承人会去研究市场需要什么,别人喜欢什么,从而就绣一些市场喜欢的作品,但我觉得这是错误的。真正对于一个传承人或者是想在这个行业真正做出成绩的人来说一定不要这样想。反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坚定的做一个引领者,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所悟通过作品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好的作品和题材来展现出来。众所周知,蜀绣的代表作就是芙蓉和锦鲤,因为它从80年代就开始,到现在已经传承了几十年,芙蓉作为成都的市花,已经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那么如何更好地去诠释它,这是传承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其实当我自己在绣芙蓉花的时候,他在我心里不仅仅只是一朵花,而是太阳神鸟,它就像芙蓉花的花蕊一样,它要展翅、要飞翔,我有意识的在芙蓉花蕊中像神鸟的头一样地去展示、诠释。当你想象的空间打开以后,你就会看花似像非像。当我们欣赏一座山时,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雕塑,完全可以通过你自己的思想去纵横、缥缈、游历。这样一来,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非常唯美。
  如何将蜀绣传承下去,的确是一道难题,作为“东方文化明珠”,同是也作为璀璨的中国文化,我们不能容忍蜀绣消逝。我希望通过梳理针法纹样图案,尽力而为地让古老、璀璨的传统文化技艺精髓代代相传,流芳百世。从而让大家加深对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传承和发扬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主管单位: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资阳市雁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资阳市雁江区作家协会  孟基林  MENGJILIN  《品读雁江》主编。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资阳市雁江区文联主席,省作协和摄协会员。先后创办主编《资阳报》《资阳人》月刊《三贤文艺》《蜀人原乡》等地方文艺刊物;首创性地开展了“资阳人”头骨化石复原创作工作,率先提出打造“蜀人原乡”
陈万福   笔名万法,桃花源里人,渊明笔下客,四川成都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四川中国画研究院画家,四川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成都詩婢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客家画院画家,四川孔子教育基金会文化大使,四川省国际合作投资促进会战略智库文创专家。   长期从事首日封、邮戳、产品包装等平面设计工作,设计代表作有:《陶行知全集》《华君武全国漫画巡展》首
编者按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永垂不朽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在这传承的道路上,中国书法家们任重道远。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蜀地历来多书家,谢季筠就是其中一位,谢老幼承家学,先后拜刘孟伉、罗祥止、丁鹤、陈无垢诸先生门下,其书法艺术得到了坚实的深筑。除了自身的艺术修养,谢老在书法传承这条道路上一直默默耕耘
世上那么多的人,我可不想全放进心里  我可不想,他们鱼儿一样在我心海游动  我怕人多体重,让我泛不起一丝波澜  我怕人多序乱,让我排不出誰后谁先  如果他们不想上岸,我又不能心生礁石  多余的一个一个撞死  只有让他们成为卵石睡在心底下好了  亦或,成为浮萍漂荡在心的表面上好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农民诗书画艺协会会员,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乐山市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乐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井研县美术家协会理事,井研县书法家协会理事,井研县政协书画院院士,井研县农民画研究院院士,井研县研城小学美术教师。  曾荣获“四川省优秀美术教师”“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目前,已经渗入到教育领域,并在该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就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为例进行阐述,根据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特点,提出辅助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功能,促进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 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引言  在目前语文教学课堂中,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已得到普及。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计
摘要:《坠落的人》是德里罗在2007年推出的一部关于“9·11”事件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德里罗细致地描绘了恐怖事件给美国的普通民众带来的心理创伤和他们是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德里罗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精准地刻画出“9·11”之后美国人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挣扎。  关键词:创伤 救赎 唐·德里罗 坠落的人 9·11  一  唐·德里罗(Don·DeLillo)被认为是美国
摘要:我国武术拥有悠久历史,门派众多,招数繁多,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武术文化。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不仅为武侠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武侠小说家开辟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武侠小说家不断开创属于自己的武功招数,形成鲜明的风格,赋予了武侠小说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意蕴。  关键词:武侠 文化渊源 审美意蕴  我国武侠小说属于最具民族色彩的小说类型,不仅是由于武侠小说承袭了许多传统文化,包括礼仪、民风、民俗
2017年9月4日—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協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举行。本次共有350多个节目报名参赛,其中48个节目入围终评,共同角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最高奖项——“荷花奖”。 “荷花奖”每届设六个席位,其中,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选送的彝族舞蹈《银塑》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选送的彝族男子群舞《生在火塘边》在本次评比中雄霸两席,一同斩获“荷花
杂技,亦作“ 杂伎 ”, 指柔术(软功)、口技、顶碗、变戏法等技艺。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称为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史记·李斯传》记载过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像今天的摔跤表演)。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