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名风光摄影师而言,一部完美的相机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图像颗粒细腻、色彩鲜艳、层次丰富,整体画质富有锐利感;②具有小光圈、大视角、大像场的全景深控制能力和长时间曝光能力;③机器操作简便、快捷、结构坚固耐用、电池续航时间长,可满足潮湿、寒冷环境下的长时间曝光需要。由于机罪成本和技术的原因,在以前,一般的消费级准专业DC并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以至于许多严肃的风光和建筑摄影师都对那些所谓的准专业DC嗤之以鼻。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情况可能会因索尼DSC—R1的上市发生改变。这款号称新一代非DSLR的旗舰DC产品,被许多人认为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严肃风光和建筑摄影师的拍摄需要。也就是说它可以满足上面所说的3个条件,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进行了试用和实拍。其中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广大的摄影爱好者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上手初步感受
如果将R1与F828、F717放到一起,就可以发现该机在设计构造上既继承了索尼传统专业DC的设计思想,也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该机在摒弃了F717和F828以来的折转镜筒设计的同时,采用了新型的机背左侧EVF取景和机顶可旋转LCD设计。并将众多的模式快捷按键与拨轮都放在了机器的后面。其左侧EVF取景罪很符合那些使用传统旁轴连动测距取景相机用户的取景习惯,而可翻转过来直接平视取景的机顶LCD,则在方便了用户低角度取景的同时,还为用户带来了以往只有那些具有机顶腰平取景器的中画幅相机所能带来的摄影乐趣,使其非常适合于传统的风光摄影师在转型数码时使用。
机器结构上,刚整体采用了黑色的镁合金机身。配合其严密的接口胶皮密封措施和严丝合缝的构件连接,使其具有了不错的抗震和防潮能力。为了保证相机具有出色的握持手感,R1的机器外壳采取了半软质地的磨砂处理,并在关键握持部位覆盖了橡胶皮。而其手柄非常宽大也很高,不再像F717和F828那样致使手大的人小指无法稳定握持,这样,使R1在实际握持起来的时候相当地舒服,且不存在一般的金属相机外壳会在寒冷环境下冻手的问题。而镜头的橡胶变焦和对焦环阻尼设计也相当出色,变焦稳定、舒适、准确。
重量方面,R1加上电池、存储卡和UV镜有1000余克的重量,但以笔者个人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重量恰到好处地平衡了机器的握持稳定性和操作者的疲劳问题。我们知道,相机越重,稳定性越好,但也会增加操作者携带的负担和长时间使用的疲劳度,而1kg的机器重量,携带时由于不需要更换镜头,在外出拍摄时只需要额外携带几块备用电池、存储卡和三脚架而已,使该机在实际使用时便携性要大大强于DSLR产品;如果长时间拍摄,也不会像那些加上镜头动辄三四千克的相机一般冗大沉重,大大降低了操作者长时间使用的疲劳程度。
取景器方面,R1的EVF取景器底部带有可控焦距补偿调节块,以适应不同人视力的需要,而其取景效果和该机所使用的2.0英寸13.4万像素可360°旋转的液晶显示屏一样,有着出色的色彩还原效果和真实性,实际拍摄的效果和取景器所反映的效果在色彩方面相差不大。
同时,和只能用光学取景器取景的DSLR相机相比,R1还具有数码相机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相机可以根据参数的调整,所见即所得地在LCD或EVF上显示出以设置的光圈、快门或测光方式拍摄后的图片效果。这一点不但可以大大降低相机的废片率,也为拍摄者快速提高摄影技术提供了方便。而在环境光线适应能力方面,由于具有防炫光的涂层,R1的可旋转屏幕即使在强烈的阳光下也依然有着出色的表现。但这块屏幕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360°可逆旋转,当旋转到一定角度之后就不能再旋转,而需要往回旋转。另外,旋转铰链也显得过细过小,如果用力过猛很容易损伤LCD。(图1)
感光器件和镜头
感光器件方面R1采用了一块27.5mm×14.4mm 1030万有效像素的CMOS感光器件,而镜头则使用了一只10组12片(其中含非球面镜4片)的24~120mm F2.S/4.8~16卡尔·蔡司Vario—SonnarT镀膜镜头。正是出于这两者的组合,使R1在风光摄影方面有了出色的表现。配合其新颖的Real lmaging Pro-cessorLSI处理引擎,R1所使用的CMOS不但在电池节电量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更获得了颗粒细腻、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高解析度图像画质。而大尺寸的CMOS配合广角焦距,最大达到24mm镜头光圈,最小达到F16的镜头,使许多风光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大视角大像场全景深图像效果得以实现。
在实拍过程中,笔者用R1拍摄了多处风景图片,可以说,在图像颗粒细腻度方面,R1比一般的DSLR更具优势。而在色彩效果方面,R1的图片色彩相对于DT0s和EOS 20D都更加地鲜艳和明亮。同时,由于使用了T镀膜镜头和大尺寸的CMOS,曾经一直为人诟病的索尼相机紫边严重问题也在R1上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同时,由于R1采用了APS尺寸的CMOS,使镜头最小光圈得以突破普通DC所难以突破的F17而达到了F16光圈,使该机的景深控制能力和强光下长时间曝光能力都获得了加强,这一点,对于那些希望具有大视角、从最近处到无限远都非常清晰大像场效果的风光摄影师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同时,小光圈镜头还为那些喜欢拍摄溪流瀑布的用户也提供了方便。我们知道,在拍摄溪流瀑布等题材时,如果想让水流获得如丝的效果,就必须延长相机的曝光时间,一般至少也需要使用1/20s以下的快门速度才能获得水流如丝的效果,但在正常光线下,以如此慢的快门速度拍摄又不希望图片过曝,相机就就必须具有更小的光圈才行。而普通DC由于感光器件过小,限制了配套镜头的光圈控制,即使是准专业DC,一般也只有F1 7的光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码相机在拍摄水流等题材上的应用。而R1最小F16的光圈,虽然与那些具有F32甚至F45的小光圈DSLR相机不能相提并论,但较之以前的DC还是有一定进步的。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R1的最大镜头焦距只有120mm,并不是很适合新闻或体育运动摄影。而在微距拍摄能力方面,R1的表现也令人失望,打开微距拍摄模式,其近拍距离广角端为35cm,长焦端40cm,并不适合那些经常需要翻拍图片以及喜欢诸如昆虫、花卉等静物小品题材摄影的用户使用。
电池使用时间和耐寒能力
在使用R1之前,笔者曾使用过F717相机。因F717一次最多只能拍摄200余张而不得不购买了两块备用电池。当发现R1仍使用与F717一样的型号为NP-FM50可充电锂离子电池(1180mAh)时,曾武断地认为该机的电池续航能力一定会 相当糟糕。但出乎笔者意料的是,由于R1使用了全新的数据处理引擎以及省电的CMOS感光器件,R1的电池续航能力可以说在同类准专业DC中相当地出色,甚至不弱于某些入门级DSLR产品。笔者在电池充满、室外温度19℃、使用JPG最大图像模式、连拍关闭、每拍摄3张使用LCD回放一次每5张使用一次内置强制闪光灯的情况下,R1一次可拍摄500多张照片。而在室外温度为零下9℃的北京拍摄时,这款相继仍能一次拍摄400多张图片,可以说其电池续航能力和耐寒性都令人满意。
感光度与动态范围
感光度方面,R1的感光度范围为IS0160—3200,从理论上来说,大尺寸的CMOS使R1获得了更高的感光度范围,而最高为IS03200的感光度则使R1因此而具备了和许多专业DSLR一样的暗环境下快门拍摄能力。从实拍样片来看,R1在IS0160—400的感光度范围内,图像颗粒细腻度和噪音控制也都很出色,在IS0800感光度时,开始出现轻微噪音,但仍处于可用范围。但以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R1虽然具有最高IS03200的感光度设置,但其图像质量却绝对难以恭维,不但噪音明显,杂色与杂斑也会变的多起来。对于追求图像质量的摄影者而言,其高感光度的实用意义并不算大。不过,需要承认的是,R1在长时间曝光时,其噪音的控制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笔者曾使用该机进行长达3分钟的曝光拍摄,在IS0160的感光度下,其图像噪音仍相当地稀少(图3、图4、图5)。
运动拍摄能力和快门速度设计
对焦方式方面,R1具有五点宽区自动对焦模式、中心点对焦模式和多区自由选点对焦模式3种自动对焦方式,并具有可分别应用于静态物体和运动物体的单次与连续对焦模式,同时还允许操作者使用手动变焦环对相机进行手动对焦,而在暗环境下对焦时,该机则摒弃了传统的红外线全息对焦模式,而是使用一种新颖的橘色辅助对焦灯进行对焦。
快门速度方面,刚的快门速度范围为30~1/2000s+最大3分钟的T门,最大连拍能力为3张/秒,单次最多连拍3张。
实拍中笔者发现,日?在正常光线下的对焦速度比一般的DC要迅速准确的多,特别是其连续对焦能力非常出色,可以清晰地捕捉到运动物体的影像。但较之专业的DSLR仍有一定的差距。而在暗环境下,日?的对焦速度会有所减慢,但基本不会出现对不上焦的问题。而配合其丰富的对焦模式,刚已经足以满足不同摄影师不同的构图和图像主题表达的需要。在连拍能力方面,虽然R1一次最多只能连拍3张,但两次连拍的间隔非常短(JPG图像模式下,一般最多也就停顿1s左右)。不过,由于该机的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2000s,加之其镜头长焦端只有120mm,使其不能适用于专业的新闻或体育运动摄影。
闪光灯控制系统
闪光灯系统方面,R1自带的内置闪光灯实际弹出高度是比较低的,虽然其具有包括专业的前帘同步和后帘同步在内的多种闪光模式,但在拍摄人像时,由于闪光灯弹出高度过低,很容易出现红眼现象,使人在许多时候不得不使用该机的外接闪光灯或专门的二次闪烁防红眼功能进行拍摄。
而和传统相机将闪光灯热靴设计在镜头上部不同,R1将热靴设计在了握持手柄的右顶部,该闪光灯支持5触点TTL测光功能,使相机可以根据环境光线的变化,自动调整闪光灯的输出亮度,以获得正确的闪光灯图片。这一点,对于一些经常拍摄厂矿新闻宣传照片的半专业宣传工作者来说,具有相当实用的意义。这种TTL测光功能的闪光灯免去了拍摄者需要根据环境光线调整光圈和快门参数的麻烦,避免了由于手动调节参数的错误而错过精彩拍摄瞬间的遗憾。但是,R1似乎只支持索尼原厂的闪光灯,笔者曾将银燕、SPARK等几种五点兼容灯安装到R1上使用,发现都不能正常使用。(图6)
测光和白平衡系统使用感受
测光系统方面,R1具有多重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等多种测光模式。以便根据光线需要和构图需要选择不同的测光模式。令人欣慰的是,刚在测光准确性上,令人相当满意,笔者在使用其P档拍摄时,很少出现光线过曝或欠曝的问题。配合其鲜艳明亮的图像效果,该机所拍摄的图片基本可以做到即拍即用,而不需要经过后期软件处理。
白平衡控制系统方面,R1允许用户使用机器左侧的白平衡按钮。根据需要来选择多种模式白平衡效果,并设置自定义白平衡,但并不具备像专业的DSLR那样的手动来调节色温系统的功能。不过,在正常的室外光线下,R1的自动白平衡准确性还是相当出色的,笔者用该机在户外拍摄风光时从未发现色彩不准的问题。不过,假如在室内特别是白炽灯光下拍摄时,R1的白平衡系统就会出现偏差,其整体色彩会出现相当明显的暖调现象。好在该机还具有可任意修改色彩平衡效果的RAW图像格式,以及自定义白平衡模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刚的自定义白平衡模式时,并不是说将相机镜头直接对准复杂光线下的被摄物体就可以准确调整白平衡了,而应该带一张不透光的标准白卡,放在镜头前来设置相机的白平衡,这样才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白平衡效果,否则即使使用自定义白平衡也仍会出现偏色的问题(图8、图9)。
实际操控总体感受
操控设计方面,R1在充分照顾到传统35mm相机用户操作习惯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在机背和侧面分布有白平衡、闪光灯、对焦模式、测光模式、曝光模式、连拍(包围曝光)模式、自拍模式等快捷选择按钮和拨轮以及放大、浏览、AE锁、取景器转换、快门速度、光圈/多功能拨轮、还有CF卡/记忆棒存储介质转换按钮等多种丰富的快捷按钮。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通过这些快捷按键,其参数调整的控制速度并不弱于专业的DSLR产品。而全中文的菜单也设置地非常简洁且通俗易懂,使操作者可以很快就上手使用。同时,其处于多功能参数拨轮中间的新型四方向摇杆,设计得相当地人性化,在操作中的确可起到提高控制速度的作用。同时在图片浏览回放速度方面,R1也有着令人满意的出色表现,其图片回放浏览速度不但超过了同为准专业DC的富士S9500和松下FZ30,还要比E-500、EOS350D、D70S等相机快得多。如果和浏览一张图片必须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等待过程的F717对比,两者差距会更为明显。不过唯一的遗憾是,R1的机器背部过厚过宽,且快捷按钮设计的比较分散,使其在进行多项参数调整时都必须双手操作。
而在存储卡设计方案方面,R1既能使用索尼系列相机所兼容的记忆棒,也可以使用价格低廉容量更大的CF卡和微硬盘。同时该机还在机器外部设计了存储介质转换选择按钮以便双卡同时使用(图10)。
图像效果综合感受
在R1其最小感光度(1SO160),锐度、对比度、颜色饱和度等一切设置均为默认、Adobe RGB色彩空间模式、自动白平衡的设置下,花卉、夜晚、暗环境等多个题材进行拍摄的实拍样片来看:R1的20MB左右大小的RAW格式图片转换成刊FF格式后的图像细腻水平优于佳能EOS20D等中端DSLR产品。但某些暗环境光线下会稍嫌颗粒粗大。而在色彩效果上,R1则保持了索尼相机传统的色彩艳丽甚至有些夸张的风格,但其明快性却略差于富士的S9500。不过,其层次感和动态范围还是相当出色的,在使用该机拍摄的一些建筑和风光图片中,其表现都可圈可点。
总结
事实上,正像任何相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陷一样,没有任何一款相机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相机可以完全替代其他相机。但作为一款新一代的专业DC,索尼日?无论在景深控制能力、视角范围、图像画质、可操作性、环境适应能力、便携性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其他许多专业DSLR所不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而这些特点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满足那些注重相机实用性的严肃的风光和建筑摄影师的需要了。
上手初步感受
如果将R1与F828、F717放到一起,就可以发现该机在设计构造上既继承了索尼传统专业DC的设计思想,也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该机在摒弃了F717和F828以来的折转镜筒设计的同时,采用了新型的机背左侧EVF取景和机顶可旋转LCD设计。并将众多的模式快捷按键与拨轮都放在了机器的后面。其左侧EVF取景罪很符合那些使用传统旁轴连动测距取景相机用户的取景习惯,而可翻转过来直接平视取景的机顶LCD,则在方便了用户低角度取景的同时,还为用户带来了以往只有那些具有机顶腰平取景器的中画幅相机所能带来的摄影乐趣,使其非常适合于传统的风光摄影师在转型数码时使用。
机器结构上,刚整体采用了黑色的镁合金机身。配合其严密的接口胶皮密封措施和严丝合缝的构件连接,使其具有了不错的抗震和防潮能力。为了保证相机具有出色的握持手感,R1的机器外壳采取了半软质地的磨砂处理,并在关键握持部位覆盖了橡胶皮。而其手柄非常宽大也很高,不再像F717和F828那样致使手大的人小指无法稳定握持,这样,使R1在实际握持起来的时候相当地舒服,且不存在一般的金属相机外壳会在寒冷环境下冻手的问题。而镜头的橡胶变焦和对焦环阻尼设计也相当出色,变焦稳定、舒适、准确。
重量方面,R1加上电池、存储卡和UV镜有1000余克的重量,但以笔者个人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重量恰到好处地平衡了机器的握持稳定性和操作者的疲劳问题。我们知道,相机越重,稳定性越好,但也会增加操作者携带的负担和长时间使用的疲劳度,而1kg的机器重量,携带时由于不需要更换镜头,在外出拍摄时只需要额外携带几块备用电池、存储卡和三脚架而已,使该机在实际使用时便携性要大大强于DSLR产品;如果长时间拍摄,也不会像那些加上镜头动辄三四千克的相机一般冗大沉重,大大降低了操作者长时间使用的疲劳程度。
取景器方面,R1的EVF取景器底部带有可控焦距补偿调节块,以适应不同人视力的需要,而其取景效果和该机所使用的2.0英寸13.4万像素可360°旋转的液晶显示屏一样,有着出色的色彩还原效果和真实性,实际拍摄的效果和取景器所反映的效果在色彩方面相差不大。
同时,和只能用光学取景器取景的DSLR相机相比,R1还具有数码相机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相机可以根据参数的调整,所见即所得地在LCD或EVF上显示出以设置的光圈、快门或测光方式拍摄后的图片效果。这一点不但可以大大降低相机的废片率,也为拍摄者快速提高摄影技术提供了方便。而在环境光线适应能力方面,由于具有防炫光的涂层,R1的可旋转屏幕即使在强烈的阳光下也依然有着出色的表现。但这块屏幕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360°可逆旋转,当旋转到一定角度之后就不能再旋转,而需要往回旋转。另外,旋转铰链也显得过细过小,如果用力过猛很容易损伤LCD。(图1)
感光器件和镜头
感光器件方面R1采用了一块27.5mm×14.4mm 1030万有效像素的CMOS感光器件,而镜头则使用了一只10组12片(其中含非球面镜4片)的24~120mm F2.S/4.8~16卡尔·蔡司Vario—SonnarT镀膜镜头。正是出于这两者的组合,使R1在风光摄影方面有了出色的表现。配合其新颖的Real lmaging Pro-cessorLSI处理引擎,R1所使用的CMOS不但在电池节电量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更获得了颗粒细腻、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高解析度图像画质。而大尺寸的CMOS配合广角焦距,最大达到24mm镜头光圈,最小达到F16的镜头,使许多风光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大视角大像场全景深图像效果得以实现。
在实拍过程中,笔者用R1拍摄了多处风景图片,可以说,在图像颗粒细腻度方面,R1比一般的DSLR更具优势。而在色彩效果方面,R1的图片色彩相对于DT0s和EOS 20D都更加地鲜艳和明亮。同时,由于使用了T镀膜镜头和大尺寸的CMOS,曾经一直为人诟病的索尼相机紫边严重问题也在R1上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同时,由于R1采用了APS尺寸的CMOS,使镜头最小光圈得以突破普通DC所难以突破的F17而达到了F16光圈,使该机的景深控制能力和强光下长时间曝光能力都获得了加强,这一点,对于那些希望具有大视角、从最近处到无限远都非常清晰大像场效果的风光摄影师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同时,小光圈镜头还为那些喜欢拍摄溪流瀑布的用户也提供了方便。我们知道,在拍摄溪流瀑布等题材时,如果想让水流获得如丝的效果,就必须延长相机的曝光时间,一般至少也需要使用1/20s以下的快门速度才能获得水流如丝的效果,但在正常光线下,以如此慢的快门速度拍摄又不希望图片过曝,相机就就必须具有更小的光圈才行。而普通DC由于感光器件过小,限制了配套镜头的光圈控制,即使是准专业DC,一般也只有F1 7的光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码相机在拍摄水流等题材上的应用。而R1最小F16的光圈,虽然与那些具有F32甚至F45的小光圈DSLR相机不能相提并论,但较之以前的DC还是有一定进步的。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R1的最大镜头焦距只有120mm,并不是很适合新闻或体育运动摄影。而在微距拍摄能力方面,R1的表现也令人失望,打开微距拍摄模式,其近拍距离广角端为35cm,长焦端40cm,并不适合那些经常需要翻拍图片以及喜欢诸如昆虫、花卉等静物小品题材摄影的用户使用。
电池使用时间和耐寒能力
在使用R1之前,笔者曾使用过F717相机。因F717一次最多只能拍摄200余张而不得不购买了两块备用电池。当发现R1仍使用与F717一样的型号为NP-FM50可充电锂离子电池(1180mAh)时,曾武断地认为该机的电池续航能力一定会 相当糟糕。但出乎笔者意料的是,由于R1使用了全新的数据处理引擎以及省电的CMOS感光器件,R1的电池续航能力可以说在同类准专业DC中相当地出色,甚至不弱于某些入门级DSLR产品。笔者在电池充满、室外温度19℃、使用JPG最大图像模式、连拍关闭、每拍摄3张使用LCD回放一次每5张使用一次内置强制闪光灯的情况下,R1一次可拍摄500多张照片。而在室外温度为零下9℃的北京拍摄时,这款相继仍能一次拍摄400多张图片,可以说其电池续航能力和耐寒性都令人满意。
感光度与动态范围
感光度方面,R1的感光度范围为IS0160—3200,从理论上来说,大尺寸的CMOS使R1获得了更高的感光度范围,而最高为IS03200的感光度则使R1因此而具备了和许多专业DSLR一样的暗环境下快门拍摄能力。从实拍样片来看,R1在IS0160—400的感光度范围内,图像颗粒细腻度和噪音控制也都很出色,在IS0800感光度时,开始出现轻微噪音,但仍处于可用范围。但以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R1虽然具有最高IS03200的感光度设置,但其图像质量却绝对难以恭维,不但噪音明显,杂色与杂斑也会变的多起来。对于追求图像质量的摄影者而言,其高感光度的实用意义并不算大。不过,需要承认的是,R1在长时间曝光时,其噪音的控制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笔者曾使用该机进行长达3分钟的曝光拍摄,在IS0160的感光度下,其图像噪音仍相当地稀少(图3、图4、图5)。
运动拍摄能力和快门速度设计
对焦方式方面,R1具有五点宽区自动对焦模式、中心点对焦模式和多区自由选点对焦模式3种自动对焦方式,并具有可分别应用于静态物体和运动物体的单次与连续对焦模式,同时还允许操作者使用手动变焦环对相机进行手动对焦,而在暗环境下对焦时,该机则摒弃了传统的红外线全息对焦模式,而是使用一种新颖的橘色辅助对焦灯进行对焦。
快门速度方面,刚的快门速度范围为30~1/2000s+最大3分钟的T门,最大连拍能力为3张/秒,单次最多连拍3张。
实拍中笔者发现,日?在正常光线下的对焦速度比一般的DC要迅速准确的多,特别是其连续对焦能力非常出色,可以清晰地捕捉到运动物体的影像。但较之专业的DSLR仍有一定的差距。而在暗环境下,日?的对焦速度会有所减慢,但基本不会出现对不上焦的问题。而配合其丰富的对焦模式,刚已经足以满足不同摄影师不同的构图和图像主题表达的需要。在连拍能力方面,虽然R1一次最多只能连拍3张,但两次连拍的间隔非常短(JPG图像模式下,一般最多也就停顿1s左右)。不过,由于该机的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2000s,加之其镜头长焦端只有120mm,使其不能适用于专业的新闻或体育运动摄影。
闪光灯控制系统
闪光灯系统方面,R1自带的内置闪光灯实际弹出高度是比较低的,虽然其具有包括专业的前帘同步和后帘同步在内的多种闪光模式,但在拍摄人像时,由于闪光灯弹出高度过低,很容易出现红眼现象,使人在许多时候不得不使用该机的外接闪光灯或专门的二次闪烁防红眼功能进行拍摄。
而和传统相机将闪光灯热靴设计在镜头上部不同,R1将热靴设计在了握持手柄的右顶部,该闪光灯支持5触点TTL测光功能,使相机可以根据环境光线的变化,自动调整闪光灯的输出亮度,以获得正确的闪光灯图片。这一点,对于一些经常拍摄厂矿新闻宣传照片的半专业宣传工作者来说,具有相当实用的意义。这种TTL测光功能的闪光灯免去了拍摄者需要根据环境光线调整光圈和快门参数的麻烦,避免了由于手动调节参数的错误而错过精彩拍摄瞬间的遗憾。但是,R1似乎只支持索尼原厂的闪光灯,笔者曾将银燕、SPARK等几种五点兼容灯安装到R1上使用,发现都不能正常使用。(图6)
测光和白平衡系统使用感受
测光系统方面,R1具有多重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等多种测光模式。以便根据光线需要和构图需要选择不同的测光模式。令人欣慰的是,刚在测光准确性上,令人相当满意,笔者在使用其P档拍摄时,很少出现光线过曝或欠曝的问题。配合其鲜艳明亮的图像效果,该机所拍摄的图片基本可以做到即拍即用,而不需要经过后期软件处理。
白平衡控制系统方面,R1允许用户使用机器左侧的白平衡按钮。根据需要来选择多种模式白平衡效果,并设置自定义白平衡,但并不具备像专业的DSLR那样的手动来调节色温系统的功能。不过,在正常的室外光线下,R1的自动白平衡准确性还是相当出色的,笔者用该机在户外拍摄风光时从未发现色彩不准的问题。不过,假如在室内特别是白炽灯光下拍摄时,R1的白平衡系统就会出现偏差,其整体色彩会出现相当明显的暖调现象。好在该机还具有可任意修改色彩平衡效果的RAW图像格式,以及自定义白平衡模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刚的自定义白平衡模式时,并不是说将相机镜头直接对准复杂光线下的被摄物体就可以准确调整白平衡了,而应该带一张不透光的标准白卡,放在镜头前来设置相机的白平衡,这样才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白平衡效果,否则即使使用自定义白平衡也仍会出现偏色的问题(图8、图9)。
实际操控总体感受
操控设计方面,R1在充分照顾到传统35mm相机用户操作习惯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在机背和侧面分布有白平衡、闪光灯、对焦模式、测光模式、曝光模式、连拍(包围曝光)模式、自拍模式等快捷选择按钮和拨轮以及放大、浏览、AE锁、取景器转换、快门速度、光圈/多功能拨轮、还有CF卡/记忆棒存储介质转换按钮等多种丰富的快捷按钮。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通过这些快捷按键,其参数调整的控制速度并不弱于专业的DSLR产品。而全中文的菜单也设置地非常简洁且通俗易懂,使操作者可以很快就上手使用。同时,其处于多功能参数拨轮中间的新型四方向摇杆,设计得相当地人性化,在操作中的确可起到提高控制速度的作用。同时在图片浏览回放速度方面,R1也有着令人满意的出色表现,其图片回放浏览速度不但超过了同为准专业DC的富士S9500和松下FZ30,还要比E-500、EOS350D、D70S等相机快得多。如果和浏览一张图片必须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等待过程的F717对比,两者差距会更为明显。不过唯一的遗憾是,R1的机器背部过厚过宽,且快捷按钮设计的比较分散,使其在进行多项参数调整时都必须双手操作。
而在存储卡设计方案方面,R1既能使用索尼系列相机所兼容的记忆棒,也可以使用价格低廉容量更大的CF卡和微硬盘。同时该机还在机器外部设计了存储介质转换选择按钮以便双卡同时使用(图10)。
图像效果综合感受
在R1其最小感光度(1SO160),锐度、对比度、颜色饱和度等一切设置均为默认、Adobe RGB色彩空间模式、自动白平衡的设置下,花卉、夜晚、暗环境等多个题材进行拍摄的实拍样片来看:R1的20MB左右大小的RAW格式图片转换成刊FF格式后的图像细腻水平优于佳能EOS20D等中端DSLR产品。但某些暗环境光线下会稍嫌颗粒粗大。而在色彩效果上,R1则保持了索尼相机传统的色彩艳丽甚至有些夸张的风格,但其明快性却略差于富士的S9500。不过,其层次感和动态范围还是相当出色的,在使用该机拍摄的一些建筑和风光图片中,其表现都可圈可点。
总结
事实上,正像任何相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陷一样,没有任何一款相机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相机可以完全替代其他相机。但作为一款新一代的专业DC,索尼日?无论在景深控制能力、视角范围、图像画质、可操作性、环境适应能力、便携性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其他许多专业DSLR所不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而这些特点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满足那些注重相机实用性的严肃的风光和建筑摄影师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