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新中国的美术电影事业,就不能不提到钱家骏。这位现年有着九十五岁高龄的动漫艺术大师,一生默默耕耘 淡泊名利,他不但拍摄了数量可观的频频在国际上获奖的美术电影,还为新中国的美术片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专业动漫人材。在动漫教育方面,他率先开创了我国体系完整的动画艺术教育,还在探索中结合自身拍摄美术电影的经验,撰写了具有开创性指导意义的动画教材,成为几代动画人的必修书目。如果悉数我国上世纪功成名就的动画大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均出师于他的门下。此外,他还对美术电影的色彩研究,以及对中国特有的水墨动画片的试制等领域都作出杰出的贡献。
钱家骏,原名钱云林,1916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自幼喜爱文学与绘画。二十年代末,他在家乡第一次观看到电影,而且是一部美国早期的动画片。内容是在墨水瓶里有一个小孩子,他竟然会从墨水瓶里跑出来,笑着、跳着……(美国麦克斯·弗莱舍尔、达夫·弗莱舍尔兄弟1916年系列作品《out of inkwell》,译为《从墨水瓶里跳出来》,1918年进入中国)影片情节尽管非常简单,既没有色彩、背景,也没有音响效果,但他那不可思议的艺术构思犹如一股魔力牢牢牵住了钱家骏的好奇心。直至中学时期,大量的美国动画片才开始涌现,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迪斯尼的卡通片《米老鼠》、《黑猫》等影片,这些动画片加深了他对动画片的认识和热爱。十六岁那年,他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在学校里,他听老师讲在大名鼎鼎的迪斯尼卡通电影公司里也有一位中国人(一说为杨左匋,一说为梅雪俦,1918年,颜文梁、杨左匋等人曾发起举办“苏州画赛会”,钱家骏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读书,相比之下,老师所言的这位大名鼎鼎的中国人应为杨左匋无疑。)这可大大地震动了他,原来并不是只有外国人才能搞动画片,中国人也能搞!从此,动画片在钱家骏那颗年青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决心一生从事美术电影事业。
1935年,钱家骏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同年加入南京励志社美术股任干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家骏随工作机关转移后方,先后在汉口、重庆、昆明等地绘制的大幅水粉、油彩及幻灯宣传画近百幅。1939年8月,他一直酝酿想用动画手段来唤醒同胞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这种手段比一般美术作品的宣传效果影响更大,于是,他就画了一小段日本兵走路的样片。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并从香港等地弄来了有限的化学板和一些纸张。由于时间很紧,钱家骏只能匆匆写了一个《农家乐》的故事梗概,根本没有时间再写分镜头本和画面台本。在重庆励志社的同学范敬祥、杨祖述、万昊以及友人袁宪志等人的热忱合作下,仓促投入绘制,于1940年10月完成了这部抗日题材的黑白有声动画短片《农家乐》。《农家乐》本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歌曲,拍成动画片更富有田园牧歌的意境。全片长780英尺,是一部黑白有声对白歌曲动画短片。影片讲述了日军占领了美丽富饶的农村,男儿都上前线去了,家里只有爷爷、女儿、孙子三代人,他们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击退了日本鬼子,一路唱着“农家乐”的歌,胜利而归的故事。《农家乐》的上映正值抗战的艰苦年代,它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连上海,以至于南洋一带的报纸也纷纷有人撰文推崇。无疑,《农家乐》与万氏兄弟当时所拍的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动画片《满江红》对宣传爱国抗日起了一定的作用。
钱家骏《徜徉在动画艺术创作回忆中》记载:“实际上,那时我并不懂得分镜头画面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是边分镜头边画动画设计稿的。最尴尬的是:当时在内地的四川重庆,没有动画资料可循,加上我手中没有这种技术功夫,因此,除了设备简陋外,所有的工作包括原动画及描线上色以及背景等等,都是在边实践边研究中进行制作的。” 的确,当时供拍摄用的化学板要到香港去买,而且化学板太厚,透明度差,还要重复使用多次,部影片拍摄了一年多,一直使用到《农家乐》拍摄完毕为止。整个创作工作从编剧、导演,从原画设计起稿再到部分背景绘制都是由钱家骏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说制作上的一点一滴,处处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他们为了拍摄唱歌的节拍动作,他们采用了先期录音来解决计算音节的格数问题。画好一个镜头的动画就拍摄一个镜头,随画随拍。由于没有摄影表,他们就把拍摄动画的次序编号都写在化学板的边缘空白处。《农家乐》是钱家骏从事动画电影事业的开端,也是他日后从事动画艺术创新的开始。
1941年8月,励志社、教育部和中央电影摄影场三方合作成立“教育电影画片社”,钱家骏担任组长,专事摄制黑白动画片《生生不息》。此间,励志社还出面面向社会招收12名初中学生,在重庆董家溪开办了“动画训练班”,时间为一年。参加《农家乐》绘制的励志社人员基本都参与到该班的教学工作中来。
1941年后,钱家骏在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任动画课讲师、副教授、教授。1943年他担任教育电影画片社绘图组长,1946年任励志社卡通股主任,1948年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任编导兼美工股长 。
全国解放以后,钱家骏回到母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0年1月,在颜文樑的倡导下,钱家骏和范敬祥副教授着手负责建立动画制片室,并创建动画科。在钱家骏的带领引荐下,吕敬棠、吕晋、陈士宏、沙子凤、杭执行等都先后投身到动画队伍,除此之外,陆续在制片室工作的还有高步青、钱兴华、李新、王吉、刘剑青、施有成等10余人。动画科学制两年,首期招生40余人。
苏州美专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首创动画专业,开始为新中国培养专业的动画人才。在钱家骏的带领下,他们一边带学生绘制短片,一边编写教材和讲稿,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个时期,在国内动画教材几乎没有的情况下,钱家骏根据以往的经验,编写了《动画规律》、《动画线描》等教材,可以说在以后的动画教学中,代代沿用,培养了无数的动画人才。
1952年秋天全国高等院系调整,苏州美专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即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原苏州美专动画科归并到北京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钱家骏任动画科副主任(一说为教学组长),学员于1953年学成毕业,大部分学员毕业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后于1957年改建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3年,在特伟的安排下,钱家骏也加入到这个美术片组中来,担任导演兼副总技师,1957年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总技师。
尽管苏州美专动画科只办了一届,培养了40余名专业人才,其中约30人次先后来到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工作。他们分布在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三大片种以及各部门,可以说从厂长到编剧、导演、动作设计、绘影和绘制部门都有苏州美专动画科学员的身影。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钱家骏参与的第一部美术片是特伟编导的《好朋友》,主要担任人物设计工作。影片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计,都体现出他不同一般的艺术造诣,令人面目一新。
1954年美影试制彩色动画片,钱家骏亲自挂帅于1955年同李克弱联合执导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从此中国动画片跨上了从黑白走向彩色的历程,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还很落后,根本没有“丙烯”之类的颜料,又没有进口,一切都靠自己,为了攻克“调色”这一难题,钱家骏凭他个人的广博知识,不畏艰巨,挑起了这付重担,为了把握住颜料的化学性能,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直到完全符合标准,调制成功。那配方不仅美影本厂用,也提供给国内其他厂用。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艺术上新的尝试,也是一次考验和挑战。这次参加导演工作,虽说是初次接触彩色片,但整个工作却是有准备的。我在接受这项任务时,曾暗暗鼓励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成功是应该的,也是大家的心愿,必须坚定信心,努力争取”
由于该片是彩色动画片的初次尝试,在创作上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造型难度不是很大。影片色彩根据季节地变化以及象冬雪、野火的特殊环境等都表现的比较突出。然而正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在1956年获的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状时,却被电影节一些评委误认为是前苏联的作品,而否认了该片的民族化问题。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中国早期动画确实受到前苏联动画的影响,但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艺术确实老一辈动画人为之奋斗的情结。2008年笔者拜访了著名动画导演浦家祥先生,浦老师当年曾参与该片的制作,曾就民族化问题谈到这部影片,他认为剧情是否表现了民族理念;影片风格,包括色彩是否具有民族特色;人物造型是否具有民族特点;人物动作是否体现民族生活动作等是衡量一部影片是否具有民族化问题的关键。在提到钱家骏时,浦先生说:“有关艺术风格和色彩问题,导演钱家骏先生他对色彩素有独特研究,而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因此民间热爱喜庆的红色调,钱先生便应用民族喜庆的暖色调作为影片主色调来处理影片风格,在背景陈设方面,影片开始就表现岩石间的瀑布流水,远处山峦丛叠,显出中国特有的优美山水情调,而且用民族独有的松树造型,而不是白桦树作为场景,因此全片风格优美,抒情,突显中国民族情景。”
该片作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同时也开启了新中国动画艺术的“探民族风格之路”的思考。1956年,钱家骏担任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美术总设计,该片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真正开启了民族风格动画片之先河。
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始终是钱家骏非常关心的大事。1959年9月14日,上海电影学校正式成立,设立动画专业。这是继苏州美专动画科之后,又一通过正规训练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教学机构。钱家骏和张松林一起,担任该动画科的系主任和副主任。上海电影学校动画专业尽管只举办了3年,但在这3年中,共培养了40余名专业人才。培养了常光希、王柏荣、方润南、周克勤、伍仲文等一批优秀人才,日后成为中国动画发展的中坚力量。1963年该校停办后又调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钱家骏除了在动画艺术教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情有独钟的还是动画艺术的创作。1959年在导演动画片《一幅僮锦》时,他亲笔画了一大本分镜头画面台本(STORY BOARD,又称故事板),画面线条流利娴熟,处处显示出钱家骏的丰赡艺术的修养,绘景人员应他的要求在绢上画出青绿山水,增添了影片的抒情意味。1963年拍摄的水墨动画《牧笛》的分镜头画面台本也全是钱家骏的手笔,牧童和老水牛的造型定稿,也是钱家骏的线条。
钱家骏无疑是中国动画事业的优秀奠基人之一,更可贵的是他贡献卓越,却从不居功,任何时候都是迎着困难上,在试制水墨动画片时,他一如既往,解决难题,并为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技术指导以解决技术难题,又与特伟联合导演水墨动画片《牧笛》并任技术指导。六十年代初,这个曾经引起世界动画领域震惊的水墨动画制片工艺,于1985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钱家骏担任技术指导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 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四届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分组一等奖、1981年获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1963年参与执导水墨动画片《牧笛》,获1979年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1988年,特伟再次筹拍水墨动画片《山水情》,曾两度诚邀钱家骏出马,钱老虽有兴趣,但因身体原因而未能再次合作。如今他已九十五高龄,当年那颗在他心中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不胜枚数。尽管他的作品屡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但他心胸宽广,始终默默耕耘 淡泊名利。笔者在与段孝萱老师的电话中有幸得知,钱老虽身居广州,但仍是童心未改,专心致志的思考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动画课题,真不失为一位研讨学问的真正艺术家!
钱家骏,原名钱云林,1916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自幼喜爱文学与绘画。二十年代末,他在家乡第一次观看到电影,而且是一部美国早期的动画片。内容是在墨水瓶里有一个小孩子,他竟然会从墨水瓶里跑出来,笑着、跳着……(美国麦克斯·弗莱舍尔、达夫·弗莱舍尔兄弟1916年系列作品《out of inkwell》,译为《从墨水瓶里跳出来》,1918年进入中国)影片情节尽管非常简单,既没有色彩、背景,也没有音响效果,但他那不可思议的艺术构思犹如一股魔力牢牢牵住了钱家骏的好奇心。直至中学时期,大量的美国动画片才开始涌现,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迪斯尼的卡通片《米老鼠》、《黑猫》等影片,这些动画片加深了他对动画片的认识和热爱。十六岁那年,他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在学校里,他听老师讲在大名鼎鼎的迪斯尼卡通电影公司里也有一位中国人(一说为杨左匋,一说为梅雪俦,1918年,颜文梁、杨左匋等人曾发起举办“苏州画赛会”,钱家骏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读书,相比之下,老师所言的这位大名鼎鼎的中国人应为杨左匋无疑。)这可大大地震动了他,原来并不是只有外国人才能搞动画片,中国人也能搞!从此,动画片在钱家骏那颗年青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决心一生从事美术电影事业。
1935年,钱家骏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同年加入南京励志社美术股任干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家骏随工作机关转移后方,先后在汉口、重庆、昆明等地绘制的大幅水粉、油彩及幻灯宣传画近百幅。1939年8月,他一直酝酿想用动画手段来唤醒同胞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这种手段比一般美术作品的宣传效果影响更大,于是,他就画了一小段日本兵走路的样片。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并从香港等地弄来了有限的化学板和一些纸张。由于时间很紧,钱家骏只能匆匆写了一个《农家乐》的故事梗概,根本没有时间再写分镜头本和画面台本。在重庆励志社的同学范敬祥、杨祖述、万昊以及友人袁宪志等人的热忱合作下,仓促投入绘制,于1940年10月完成了这部抗日题材的黑白有声动画短片《农家乐》。《农家乐》本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歌曲,拍成动画片更富有田园牧歌的意境。全片长780英尺,是一部黑白有声对白歌曲动画短片。影片讲述了日军占领了美丽富饶的农村,男儿都上前线去了,家里只有爷爷、女儿、孙子三代人,他们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击退了日本鬼子,一路唱着“农家乐”的歌,胜利而归的故事。《农家乐》的上映正值抗战的艰苦年代,它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连上海,以至于南洋一带的报纸也纷纷有人撰文推崇。无疑,《农家乐》与万氏兄弟当时所拍的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动画片《满江红》对宣传爱国抗日起了一定的作用。
钱家骏《徜徉在动画艺术创作回忆中》记载:“实际上,那时我并不懂得分镜头画面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是边分镜头边画动画设计稿的。最尴尬的是:当时在内地的四川重庆,没有动画资料可循,加上我手中没有这种技术功夫,因此,除了设备简陋外,所有的工作包括原动画及描线上色以及背景等等,都是在边实践边研究中进行制作的。” 的确,当时供拍摄用的化学板要到香港去买,而且化学板太厚,透明度差,还要重复使用多次,部影片拍摄了一年多,一直使用到《农家乐》拍摄完毕为止。整个创作工作从编剧、导演,从原画设计起稿再到部分背景绘制都是由钱家骏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说制作上的一点一滴,处处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他们为了拍摄唱歌的节拍动作,他们采用了先期录音来解决计算音节的格数问题。画好一个镜头的动画就拍摄一个镜头,随画随拍。由于没有摄影表,他们就把拍摄动画的次序编号都写在化学板的边缘空白处。《农家乐》是钱家骏从事动画电影事业的开端,也是他日后从事动画艺术创新的开始。
1941年8月,励志社、教育部和中央电影摄影场三方合作成立“教育电影画片社”,钱家骏担任组长,专事摄制黑白动画片《生生不息》。此间,励志社还出面面向社会招收12名初中学生,在重庆董家溪开办了“动画训练班”,时间为一年。参加《农家乐》绘制的励志社人员基本都参与到该班的教学工作中来。
1941年后,钱家骏在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任动画课讲师、副教授、教授。1943年他担任教育电影画片社绘图组长,1946年任励志社卡通股主任,1948年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任编导兼美工股长 。
全国解放以后,钱家骏回到母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0年1月,在颜文樑的倡导下,钱家骏和范敬祥副教授着手负责建立动画制片室,并创建动画科。在钱家骏的带领引荐下,吕敬棠、吕晋、陈士宏、沙子凤、杭执行等都先后投身到动画队伍,除此之外,陆续在制片室工作的还有高步青、钱兴华、李新、王吉、刘剑青、施有成等10余人。动画科学制两年,首期招生40余人。
苏州美专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首创动画专业,开始为新中国培养专业的动画人才。在钱家骏的带领下,他们一边带学生绘制短片,一边编写教材和讲稿,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个时期,在国内动画教材几乎没有的情况下,钱家骏根据以往的经验,编写了《动画规律》、《动画线描》等教材,可以说在以后的动画教学中,代代沿用,培养了无数的动画人才。
1952年秋天全国高等院系调整,苏州美专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即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原苏州美专动画科归并到北京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钱家骏任动画科副主任(一说为教学组长),学员于1953年学成毕业,大部分学员毕业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后于1957年改建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3年,在特伟的安排下,钱家骏也加入到这个美术片组中来,担任导演兼副总技师,1957年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总技师。
尽管苏州美专动画科只办了一届,培养了40余名专业人才,其中约30人次先后来到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工作。他们分布在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三大片种以及各部门,可以说从厂长到编剧、导演、动作设计、绘影和绘制部门都有苏州美专动画科学员的身影。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钱家骏参与的第一部美术片是特伟编导的《好朋友》,主要担任人物设计工作。影片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计,都体现出他不同一般的艺术造诣,令人面目一新。
1954年美影试制彩色动画片,钱家骏亲自挂帅于1955年同李克弱联合执导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从此中国动画片跨上了从黑白走向彩色的历程,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还很落后,根本没有“丙烯”之类的颜料,又没有进口,一切都靠自己,为了攻克“调色”这一难题,钱家骏凭他个人的广博知识,不畏艰巨,挑起了这付重担,为了把握住颜料的化学性能,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直到完全符合标准,调制成功。那配方不仅美影本厂用,也提供给国内其他厂用。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艺术上新的尝试,也是一次考验和挑战。这次参加导演工作,虽说是初次接触彩色片,但整个工作却是有准备的。我在接受这项任务时,曾暗暗鼓励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成功是应该的,也是大家的心愿,必须坚定信心,努力争取”
由于该片是彩色动画片的初次尝试,在创作上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造型难度不是很大。影片色彩根据季节地变化以及象冬雪、野火的特殊环境等都表现的比较突出。然而正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在1956年获的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状时,却被电影节一些评委误认为是前苏联的作品,而否认了该片的民族化问题。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中国早期动画确实受到前苏联动画的影响,但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艺术确实老一辈动画人为之奋斗的情结。2008年笔者拜访了著名动画导演浦家祥先生,浦老师当年曾参与该片的制作,曾就民族化问题谈到这部影片,他认为剧情是否表现了民族理念;影片风格,包括色彩是否具有民族特色;人物造型是否具有民族特点;人物动作是否体现民族生活动作等是衡量一部影片是否具有民族化问题的关键。在提到钱家骏时,浦先生说:“有关艺术风格和色彩问题,导演钱家骏先生他对色彩素有独特研究,而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因此民间热爱喜庆的红色调,钱先生便应用民族喜庆的暖色调作为影片主色调来处理影片风格,在背景陈设方面,影片开始就表现岩石间的瀑布流水,远处山峦丛叠,显出中国特有的优美山水情调,而且用民族独有的松树造型,而不是白桦树作为场景,因此全片风格优美,抒情,突显中国民族情景。”
该片作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同时也开启了新中国动画艺术的“探民族风格之路”的思考。1956年,钱家骏担任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美术总设计,该片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真正开启了民族风格动画片之先河。
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始终是钱家骏非常关心的大事。1959年9月14日,上海电影学校正式成立,设立动画专业。这是继苏州美专动画科之后,又一通过正规训练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教学机构。钱家骏和张松林一起,担任该动画科的系主任和副主任。上海电影学校动画专业尽管只举办了3年,但在这3年中,共培养了40余名专业人才。培养了常光希、王柏荣、方润南、周克勤、伍仲文等一批优秀人才,日后成为中国动画发展的中坚力量。1963年该校停办后又调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钱家骏除了在动画艺术教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情有独钟的还是动画艺术的创作。1959年在导演动画片《一幅僮锦》时,他亲笔画了一大本分镜头画面台本(STORY BOARD,又称故事板),画面线条流利娴熟,处处显示出钱家骏的丰赡艺术的修养,绘景人员应他的要求在绢上画出青绿山水,增添了影片的抒情意味。1963年拍摄的水墨动画《牧笛》的分镜头画面台本也全是钱家骏的手笔,牧童和老水牛的造型定稿,也是钱家骏的线条。
钱家骏无疑是中国动画事业的优秀奠基人之一,更可贵的是他贡献卓越,却从不居功,任何时候都是迎着困难上,在试制水墨动画片时,他一如既往,解决难题,并为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技术指导以解决技术难题,又与特伟联合导演水墨动画片《牧笛》并任技术指导。六十年代初,这个曾经引起世界动画领域震惊的水墨动画制片工艺,于1985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钱家骏担任技术指导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 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四届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分组一等奖、1981年获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1963年参与执导水墨动画片《牧笛》,获1979年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1988年,特伟再次筹拍水墨动画片《山水情》,曾两度诚邀钱家骏出马,钱老虽有兴趣,但因身体原因而未能再次合作。如今他已九十五高龄,当年那颗在他心中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不胜枚数。尽管他的作品屡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但他心胸宽广,始终默默耕耘 淡泊名利。笔者在与段孝萱老师的电话中有幸得知,钱老虽身居广州,但仍是童心未改,专心致志的思考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动画课题,真不失为一位研讨学问的真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