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理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中的土地整理已成为重中之重。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整理;初步设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82-02
  
  土地整理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以及改进,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的过程。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构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竭动力。同时,土地资源作为一切资源之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自国土资源部发布[1999]117号文件以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2]。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基础建设占用耕地109万hm2,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43万hm2,实现了国家耕地占补平衡目标[3]。土地整理工作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由于这是个新项目、新工作,许多地方还处于摸索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项目顺利地实施。笔者将结合从事土地整理工作的实际,分析目前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整理项目的初步设计是在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以项目区为单元,进行的工程总体布局设计以及将工程建设内容落实在具体地块,按有关行业技术标准进行的单项工程设计。初步设计是施工图设计的重要基础,初步设计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存在技术问题较多,将会给施工图设计阶段造成很大困难。土地整理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基础工作不扎实,基础分析欠严谨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水资源状况及现有灌溉水源、蓄水工程设计基本要素、涉及项目区灌溉面积、引水流量、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及存在问题等资料,是进行项目初步设计、保证项目初步设计科学性、经济合理性的最基础资料。如辽宁某地项目区内径流量由降雨形成,由于受大区域地理、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6.00mm,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降雨集中在6~9 月,区内虽有河流经过,但因没有控制性拦蓄工程,径流水无法利用。因此,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就需要对项目区水源的河川径流、地面径流、地下水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项目区灌溉面积和用水定额进行科学计算[4]。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项目设计报告应着重围绕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来阐述,所有的基础资料收集、基础分析均应围绕该因素来展开,做到“基础分析—找出主要限制因素—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顺序,使条理清楚和逻辑紧凑合理。但由于个别设计人员为了能多、快、好、省地完成設计任务,只跑几天现场,没能对项目区进行仔细地现场勘查,缺少对项目区情况全面充分的了解,不能准确地找出项目区的限制因素;加之不重视对基础资料及与初步设计相关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这样就不能提出解决项目区限制因素的设计方案,而且在设计中还会有技术漏洞,无法进行下阶段的施工图设计,影响项目实施。
  
  1.2目标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由于一些设计人员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为了单纯追求规划图的美观使设计方案与实际脱钩,硬性把道路、沟渠规划成“田成方,路成林,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改变了某些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的布局,不仅影响了农户的出行而且加大了投资成本。同时,有些土地整理中的土地规划设计按照标准田块统一规划,打破了原来农地的分配方式,土地整理后,土地权属纠纷就会出现,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的项目土地平整土方量较大,就是未能结合项目区实际,特别是一些项目区地面平整度和田面宽均已满足机耕、灌溉的要求,但在设计中形而上学的一味按方田建设要求,打乱原有田块布局,加大田面宽度,增大了移动土方量。若项目2m宽的泥结石生产路面可行,就不必非要设计成4m宽的砂砾石路面。陈爱琳[1]调查的湖北省随州市和仙桃市已完工和正在建设中的4个土地整理项目中均出现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其中都存在着设计目标过于强调理想化而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拆旧路而建的新路之间仅隔几米,耕作层的表层土无法得到利用,且为农户后期的耕作造成很大的障碍。
  
  1.3土地整理施工后效益不高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一个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的土地整理项目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土地生态环境。然而,土地整理毕竟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它不但大规模改变地表景观结构,也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发生了变化;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目标仍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土地,尚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土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因此,许多项目区按照规划方案施工后,未能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生态与种植结构上的,但是现实中土地整理后大部分农民仍然延续以往的种植方式;加之整理后仍然采用小农生产的模式,短期内无法实现耕作的规模化,农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体现不出土地整理的高效益。
  
  1.4公众参与度和交流的广泛性不够
  土地整理项目最终受益的是农民,最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也是当地的农民,农民是土地的主人,没有主人参加的规划是不成熟、不成功的规划。公众参与最早源于美国的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物质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等几个阶段,公众参与也随之从“象征性的参与”向“有实权的参与”转变。现在公众参与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各项规划逐渐从政府本位向公众本位转变,土地整理规划也随之重视公众的参与了。我国的土地整理经过几年的发展日趋成熟,公众也逐步参与其中,但参与层次不够高。但有的土地整理项目设计人员只是走过场式地与个别的乡镇、村干部交流一下意见,不能将具体方案落实到广大农户中,没能听到广大农民的意见和真实想法,没能充分征求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使项目设计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2对策
  
  2.1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程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必须遵守土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条例等规定以及土地整理的相关技术规程。例如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几十年一遇的洪灾和涝灾。规划设计时,不能只满足于解决一般的农田灌排问题,还必须根据地形的情况,考虑到灾害时的配套工程建设,以解决特殊年份出现的沟渠积水倒灌农田的情况和小型抽水机无法从支渠提水至田间的情况,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配套建筑物,如涵、闸等设施。
  
  2.2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应结合现状因地制宜
  在土地整理初步设计阶段不能忽视了项目区实际的地形、地貌、权属关系、地面建筑物等重要因素,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项目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和生物措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不能为了追求规划图的美观而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硬性把道路、沟渠规划成“田成块,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规划时应参考村、组的界线,设计上可以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但在单元划分上应考虑,规划应尊重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能利用原有设施应尽量利用。有些道路是农户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存在一定合理性。规划中若在原有的路、沟、渠附近修建同样的设施,应首先考虑利用原有的设施,这样既方便农民,符合他们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节约了成本。例如,项目区的田间道与主要居民点相连,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设计成6m宽的田间道比设计成4m宽的也许更适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
  
  2.3强化生态保护,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的建设对土地整理提出了新要求,土地整理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土地整理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生态环境必须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维护土地生态环境。在土地整理中不能仅立足于短期、单纯的地块合并,其调整、改造还需依据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进行综合的项目规划设计,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景观,促进生态平衡。
  
  2.4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尊重民意
  土地开发整理是惠及农民群众的建设活动,农民满意是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土地整理项目应让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全过程。在土地整理立项阶段,应向公众公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具体位置、项目的性质和实施时间;在项目规划形成阶段,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到规划的调研中,把公众的意愿带入规划草案当中,使规划方案尽可能与公众利益一致。规划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不能让公众参与成为形式,在规划方案确定阶段,应组织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讨论,吸收农民群众合理建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織召开公众听证会,以听取公众意见,修改和完善初步设计规划方案;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阶段要强化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
  
  2.5将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纳入规划体系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与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目标不谋而合。近年来的实践已证明,通过改造旧的村庄、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规划设计除了要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加快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上下功夫,彻底改变当地农业生产条件,选用新的耕作模式,改变农民旧有的生产方式,完善农村新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6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对设计单位的监督职能
  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单位进入土地开发整理领域必须通
  过市场机制来确定,土地行政部门主管资质认定和业绩考评,要有进有出,优者存,劣者淘汰。对一些技术水平差、不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多次因为本身设计缺陷进行变更的设计单位,要给予告诫。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因地制宜,做到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技术上可行、社会经济效益高,使土地整理项目真正造福当地农民群众,使土地整理项目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2.7引入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土地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平衡,解决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任何项目都存在着风险,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也不例外。由于土地整理涉及到不断变化的、且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日益繁杂的人类社会系统,都可能导致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预期结果出现重大出入。因此,在土地整理规划计划中引入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土地整理规划会遇到很多风险,如土地整理制度的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引起的制度风险,缺乏足够的资本启动的资金风险,以及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可能出现的进度、质量、安全风险等,因此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引入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3参考文献
  
  [1] 陈爱琳.浅述我国土地整理的现状及发展[J].云南农业,2009(8):55-56.
  [2] 詹长根,莫国莉,雷激,等.浅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规范化问题[J].国土资源导刊,2006(2):39-40,41.
  [3] 胡小芳,严金明,陈子雄.关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施的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S1):169-170.
  [4] 何芳军,张建华,索赟.浅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以辽宁省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548,7550.
其他文献
为监测同型号柴油机的磨损工况和分析不同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对16台同一型号的船舶柴油机的润滑油定期取样,利用超谱M型油料发射光谱仪分析油样中的铁、铜、铝、铅等磨损金属
一、试验目的试验美洲星液肥在添加新型生理活性物质后的培养试验效果,为开发新型美洲星液肥提供依据.
文章叙述了清洁生产的定义与发展,原油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管理,清洁生产前期工作,采油作业过程中的清洁生产,集输作业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对基层单位原油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
阐述了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土地利用调控对策和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发展肉羊生产,增加羊肉产量,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中国有着较大的生产潜力.文章分析了我国肉羊生产状况及其前景,浅析提高发展我国肉羊生产能力的凡项措施.
一、种子经营市场违规现象笔者最近随机调查了我省南方的6个县市10余个乡镇的种子经营状况,结果表明,目前我省不少地方种子经营混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种子经营户多而
年轻人创业需要的平台、资金、经验、机会在这里都可以找到。1月180,专注服务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者的孵化器一一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坐落于广州市番禺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县以上城镇已实行了生猪定点屠宰,群众基本吃上了"放心肉".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等肉制品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