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大家对古诗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七~九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一半的内容都是古诗文,所以,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 营造氛围 动手才能 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64-01
一、营造学习氛围——读,激发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读”后产生的效果,而我想说的是用“读”营造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范读。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
教师带动学生有感情地跟读,配上音乐,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分角色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配上古典音乐,揣摩文中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人物想法,读出不同的语气,挑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他们纷纷跃跃欲试。在学生试读之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然后分角色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情,读出其妻由衷的爱怜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邹忌的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家常,齐威王的心悦诚服等,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比那种生硬地分析、讲解课文内容效果好多了。
二、展示动手才能——画,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九个名词所蕴涵的画面。要求学生想象时,画面不能是黑白的,必须是彩色的;画面不能是静止的,必须是动态的;画面不能是平面的,必须是立体的;画面不能是杂乱的,必须是有层次的。当学生想象时,教师提示:你的画面有颜色吗?你的画面运动了吗?你的画面有远近上下的层次吗?在老师的提示中,使学生脑海当中的画面逐渐充实丰满起来,形成一幅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把这幅画在本子上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有兴趣,又准确地领会了诗的意思。
三、拨动音乐琴弦——唱,激发兴趣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音乐,学生轻声跟唱,用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受其中的情感。在轻、缓的音乐唱词中,学生似乎看到了作者在饮酒赏月,体会到了作者此时内心抑郁、苦闷而向往天上、超脱尘世的心绪。感悟到在月下翩然起舞,陶然自乐时战胜了超尘出世的消极念头,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的想法。领悟到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联想,人有悲欢离合当然是难免的,进而有“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最终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
四、搭建展示平台——演,激发兴趣
演,即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和积累古诗文,学生的兴趣浓厚。我把表演分為两种形式:一是把课文改为剧本进行表演,比如学习《石壕吏》时,把学生扮演成不同的角色:投宿者、差吏、老翁、老妇人、儿媳、孙子。分别表演出投宿者的亲耳闻见、差吏的狂呼暴跳、老翁的翻墙逃走、老妇人的凄苦哭诉、儿媳的衣不蔽体、孙儿的哭哭啼啼。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投入,把差吏的凶暴、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演得活灵活现,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战争给人民到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以活动形式表演。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开展班级诵读比赛,让学生个人、自由组成小组等多种参与形式朗诵、背诵古诗文,评选“诗书小组”“小诗人”等,以活动激起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赏析古诗文,去享受古诗文中的思想精髓,去享受审美的愉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 营造氛围 动手才能 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64-01
一、营造学习氛围——读,激发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读”后产生的效果,而我想说的是用“读”营造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范读。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
教师带动学生有感情地跟读,配上音乐,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分角色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配上古典音乐,揣摩文中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人物想法,读出不同的语气,挑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他们纷纷跃跃欲试。在学生试读之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然后分角色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情,读出其妻由衷的爱怜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邹忌的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家常,齐威王的心悦诚服等,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比那种生硬地分析、讲解课文内容效果好多了。
二、展示动手才能——画,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九个名词所蕴涵的画面。要求学生想象时,画面不能是黑白的,必须是彩色的;画面不能是静止的,必须是动态的;画面不能是平面的,必须是立体的;画面不能是杂乱的,必须是有层次的。当学生想象时,教师提示:你的画面有颜色吗?你的画面运动了吗?你的画面有远近上下的层次吗?在老师的提示中,使学生脑海当中的画面逐渐充实丰满起来,形成一幅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把这幅画在本子上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有兴趣,又准确地领会了诗的意思。
三、拨动音乐琴弦——唱,激发兴趣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音乐,学生轻声跟唱,用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受其中的情感。在轻、缓的音乐唱词中,学生似乎看到了作者在饮酒赏月,体会到了作者此时内心抑郁、苦闷而向往天上、超脱尘世的心绪。感悟到在月下翩然起舞,陶然自乐时战胜了超尘出世的消极念头,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的想法。领悟到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联想,人有悲欢离合当然是难免的,进而有“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最终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
四、搭建展示平台——演,激发兴趣
演,即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和积累古诗文,学生的兴趣浓厚。我把表演分為两种形式:一是把课文改为剧本进行表演,比如学习《石壕吏》时,把学生扮演成不同的角色:投宿者、差吏、老翁、老妇人、儿媳、孙子。分别表演出投宿者的亲耳闻见、差吏的狂呼暴跳、老翁的翻墙逃走、老妇人的凄苦哭诉、儿媳的衣不蔽体、孙儿的哭哭啼啼。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投入,把差吏的凶暴、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演得活灵活现,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战争给人民到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以活动形式表演。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开展班级诵读比赛,让学生个人、自由组成小组等多种参与形式朗诵、背诵古诗文,评选“诗书小组”“小诗人”等,以活动激起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赏析古诗文,去享受古诗文中的思想精髓,去享受审美的愉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