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入手,探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方法,包括:走进历史人物,关注时事热点,聚焦乡土历史,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总结了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关于家国情怀,《课标》解释如下:“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时代在变,家国情怀的含义也与时俱进。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可见自古就有家国同構理念。家国情怀让人不禁想起古时《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霍去病所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又想到近代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也想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肺腑壮言,如今习近平主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慷慨陈词。从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家国情怀,其内涵是对祖国的责任与担当,对民族的自信与自强,对世界的包容与开放。即不仅要有国家民族意识,还应该有国际世界眼光。专家之言总能给予我们借鉴,正如徐蓝老师所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1]”。
历史作为一门立足当下,探究过去,展望未来的学科,理应把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呢?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考量,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立足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地进行详细阐述。
一、走进历史人物,汇集教育素材
部编版历史教材编著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篇幅所限,关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总是寥寥几笔,学生存在诸多不解和疑问,深入探究的意识较为强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历史人物,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探究人物背后故事。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还原出一个个饱满、立体的历史人物,使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产生“共鸣”,并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和不朽的精神。
例如,南宋末年,组织抗元斗争的文天祥不幸被元俘虏,他拒绝高官厚禄,誓死不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最终英勇就义。他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走近文天祥”的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阅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等,并在课堂上共同分享交流成果。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播放文天祥纪录片,使学生深入了解文天祥并感受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意识。
二、开设博古通今,关注时事热点
当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部分青年学生,只知明星八卦,不知两院院士;沉迷手机游戏,没有明确目标;对国家、民族概念模糊,对国情、时政漠不关心等。难以想象,一个不了解自己,也不关心时政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能对国家做出多少贡献。所以,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必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关心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正轨上来,笔者将历史学科教学与班级特色环节结合起来。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设置“博古通今”环节,在每天放学班级总结时,与学生分享“历史上的今天”相关史事和“今日关注”的时事热点。例如2019年持续关注了“中美贸易战”、屠呦呦获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英国脱欧进程等国际性大事。笔者会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与分析,教会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能够了解过去,把握今天,指导明天。
通过“博古通今”特色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感受历史和时代的魅力;通过正向引导与潜移默化的熏陶,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心。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说:“历史学习的空间在于帮助学生做有意义的历史思考,抑或是不断扩充他们的历史视野,因为历史视野(或经验)决定历史思考的质量。”[2]从此,课堂不再与社会隔绝,历史逐渐与现实衔接,学生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以包容、理解、开放、借鉴的心态与世界对话,使家国意识落地生根。
三、聚焦乡土历史,挖掘课程资源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中,乡土史课程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笔者的家乡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在苏州,可利用的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苏州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将苏州地方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利用周末时间带领部分学生前往忠王李秀成的府邸——忠王府。这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学生通过参观这里的馆藏文物,深入了解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回到课堂后,再分享交流各自的感悟体验,加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对家国历史的认同。周刘波老师曾说:“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3] 四、开展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仅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广泛开展历史实践活动,从而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渗透家国情怀。
张羽丰老师曾说:“核心素养的培育贵在探索、贵在坚持,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主题,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让核心素养的落地润物无声胜有声。”[4]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确定活动主题,布置任务和要求,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活动,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完成之后汇报成果。例如,笔者布置学生暑假观看《国家宝藏》。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全新文博探索节目,通过历史剧的形式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使观众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感受历史的传承发扬。笔者要求学生看完后,从部编版新教材《中国历史》(古代史)的教科书中任选一件自己心中的“国家宝藏”,同样需要查阅它的前世今生,并做成历史小报,最后由学校历史组举办历史专题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不断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既能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当今社会与国家的现状,激励学生读史明智,以史为鉴,既有助于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李惠军老师曾经说过:“在我看来历史教学是教师用生命和心灵体悟历史的神韵、体察学生的心灵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思想攀缘过程。在困惑中秉烛探索,在迷途中渴求突破,在冥冥幻念中追求着未来的圆满。”[5]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世界,使其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树立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2]赵亚夫徐赐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什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7):18-25.
[3]张羽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0).
[4]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10).
[5]李惠军.我思、我行,故我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4):4-8.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关于家国情怀,《课标》解释如下:“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时代在变,家国情怀的含义也与时俱进。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可见自古就有家国同構理念。家国情怀让人不禁想起古时《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霍去病所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又想到近代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也想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肺腑壮言,如今习近平主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慷慨陈词。从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家国情怀,其内涵是对祖国的责任与担当,对民族的自信与自强,对世界的包容与开放。即不仅要有国家民族意识,还应该有国际世界眼光。专家之言总能给予我们借鉴,正如徐蓝老师所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1]”。
历史作为一门立足当下,探究过去,展望未来的学科,理应把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呢?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考量,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立足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地进行详细阐述。
一、走进历史人物,汇集教育素材
部编版历史教材编著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篇幅所限,关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总是寥寥几笔,学生存在诸多不解和疑问,深入探究的意识较为强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历史人物,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探究人物背后故事。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还原出一个个饱满、立体的历史人物,使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产生“共鸣”,并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和不朽的精神。
例如,南宋末年,组织抗元斗争的文天祥不幸被元俘虏,他拒绝高官厚禄,誓死不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最终英勇就义。他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走近文天祥”的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阅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等,并在课堂上共同分享交流成果。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播放文天祥纪录片,使学生深入了解文天祥并感受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意识。
二、开设博古通今,关注时事热点
当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部分青年学生,只知明星八卦,不知两院院士;沉迷手机游戏,没有明确目标;对国家、民族概念模糊,对国情、时政漠不关心等。难以想象,一个不了解自己,也不关心时政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能对国家做出多少贡献。所以,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必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关心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正轨上来,笔者将历史学科教学与班级特色环节结合起来。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设置“博古通今”环节,在每天放学班级总结时,与学生分享“历史上的今天”相关史事和“今日关注”的时事热点。例如2019年持续关注了“中美贸易战”、屠呦呦获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英国脱欧进程等国际性大事。笔者会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与分析,教会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能够了解过去,把握今天,指导明天。
通过“博古通今”特色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感受历史和时代的魅力;通过正向引导与潜移默化的熏陶,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心。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说:“历史学习的空间在于帮助学生做有意义的历史思考,抑或是不断扩充他们的历史视野,因为历史视野(或经验)决定历史思考的质量。”[2]从此,课堂不再与社会隔绝,历史逐渐与现实衔接,学生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以包容、理解、开放、借鉴的心态与世界对话,使家国意识落地生根。
三、聚焦乡土历史,挖掘课程资源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中,乡土史课程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笔者的家乡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在苏州,可利用的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苏州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将苏州地方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利用周末时间带领部分学生前往忠王李秀成的府邸——忠王府。这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学生通过参观这里的馆藏文物,深入了解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回到课堂后,再分享交流各自的感悟体验,加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对家国历史的认同。周刘波老师曾说:“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3] 四、开展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仅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广泛开展历史实践活动,从而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渗透家国情怀。
张羽丰老师曾说:“核心素养的培育贵在探索、贵在坚持,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主题,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让核心素养的落地润物无声胜有声。”[4]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确定活动主题,布置任务和要求,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活动,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完成之后汇报成果。例如,笔者布置学生暑假观看《国家宝藏》。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全新文博探索节目,通过历史剧的形式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使观众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感受历史的传承发扬。笔者要求学生看完后,从部编版新教材《中国历史》(古代史)的教科书中任选一件自己心中的“国家宝藏”,同样需要查阅它的前世今生,并做成历史小报,最后由学校历史组举办历史专题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不断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既能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当今社会与国家的现状,激励学生读史明智,以史为鉴,既有助于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李惠军老师曾经说过:“在我看来历史教学是教师用生命和心灵体悟历史的神韵、体察学生的心灵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思想攀缘过程。在困惑中秉烛探索,在迷途中渴求突破,在冥冥幻念中追求着未来的圆满。”[5]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世界,使其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树立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2]赵亚夫徐赐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什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7):18-25.
[3]张羽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0).
[4]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10).
[5]李惠军.我思、我行,故我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