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和小手 牵着一起走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tato_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文标题:Hand In Hand)
  (一)引子
  【挖土机拆迁房子……
  邹涵:每栋楼的那个墙壁上都写了一个拆字,是红色的,很大、很大。
  【救护车疾驰……
  谭柳平:半夜里就发烧,烧得那个鼻血都烧出来了,后来转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就没钱了。
  胡艳:跟别人去学做粉的时候,洗好多、好多的碗,那真的,这一辈子洗够了那些碗。
  【儿童玩耍、歌唱……
  李苏:小时候都是爷爷和奶奶陪我。
  苏治玉:他出去玩的时候,面对的永远是流动的人。
  刘雄:我想让更多的孩子避免这种遭遇。
  【肖梦蕊清唱“时间都去哪了……”
  胡艳:这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幸福感。
  (二)谭柳平
  【长沙县街道的环境声
  邹涵:可是有一天,说那儿要拆了。每栋楼的那个墙壁上都写了一个拆字,是红色的,很大、很大,外面还涂了一个圈。
  旁白:说话的小男孩儿,名叫邹涵。
  邹涵:那时我们没有一点准备,因为我们以为那个拆字是写着吓唬我们的,想把我们吓走。然后就过了两三天,挖土机真的来了,然后我们就只能搬。
  【商贩录音喇叭的叫卖声:“来来来,五干香干(一种豆腐制品),一块钱一块儿”,“好吃的香肠两块钱一串,两块钱一串”……
  旁白:6年前,母亲谭柳平把他从邵阳市隆回县的农村老家接到了长沙。谭柳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在一个建筑工地旁边,租了个房子。
  谭柳平:有一天半夜里我们就醒了,(发现)那墙壁上几千条那个糊糊虫(鼻涕虫),哎呀,满满的一墙壁。我吓得要死,我就不敢睡觉了,每天晚上起来捉那个虫子,还是捉不(干)净,捉着捉着又来了,捉着捉着又来了。
  旁白:糊糊虫的样子,邹涵至今记忆深刻。
  邹涵:是黑的,有两只触角,就是整个墙壁上都是。当时我睡得很舒服,根本就不知道那个虫爬到我身上来了,然后我妈就让我爸爸赶紧睡旁边,然后我就睡中间,感觉很爽。
  【房子拆迁……
  旁白:可是没过多久,满是虫子的房子因为城市改造被拆了。此后,他们住的地方,有的没有门窗,有的热得能把人蒸熟……他们到底搬过多少次家,谁也记不清了。谭柳平至今不愿回忆,孩子刚到长沙的那段日子。
  谭柳平:带出来3个月他就感冒了,半夜里就发烧,烧得那个鼻血都烧出来了。后来转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就没钱了,我老公的弟弟给他打了几千块钱过来,就把他感冒治好,就赶快把他送回去了。
  记者:孩子愿意再回去吗?
  谭柳平:他不回去,他一直哭,我也哭,他也哭。
  旁白:谭柳平的身子微微向后仰了仰,抬起头,努力忍住了眼泪。
  谭柳平:等到我们手里有一点余钱了,又把他带出来。
  旁白:她坚持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6岁的儿子在老家,什么都不会。
  谭柳平:那是暑假我回去,问他这是几个指头,他不知道,3个指头都不知道,连1到10都数不清,就是傻乎乎地在那里玩儿,逼得没办法就把他带到长沙来了。
  【钟楼整点报时
  旁白:6年过去,邹涵已经是泉塘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
  【学校升旗仪式主持人:“升国旗仪式现在开始”,奏国歌(在中国,每到周一早晨,每个小学、中学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
  旁白:邹涵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每到星期一,邹涵就像过节一样开心。
  邹涵:我最喜欢星期一了,因为星期一代表着每个星期的开始,然后就跟我朋友使劲地happy(开心),我喜欢把喉咙放得很大,就每个星期一都会喉咙嘶(哑)。
  【社区学校的志愿者在点名:“来了的小朋友签一下到,快点。”
  旁白:每天放学,他都会来一所叫做“工之友”的社区学校。
  邹涵:这里有书看,也可以补习作业,并且这里还有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们都很热心。
  【社区学校志愿者教孩子数学题:“一周七天,是吧,它让你算168天是几周……”
  旁白:志愿者刘雄,是湖南警察学校一名大三的学生。每天下午四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学校,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刘雄觉得邹涵很特别。
  刘雄:感觉他平时都会特别有礼貌地和你交流。比如说他会方方正正地走过来说刘雄哥哥,甚至有时候还会鞠个躬,然后再把作业双手递给你,要求你查看,然后教他改正之后,他又会鞠个躬说谢谢你。
  旁白:刘雄说,邹涵的内心很敏感,所以他不愿深究邹涵为什么会对别人如此恭敬、礼貌。
  邹涵:我就为了做得更突出一点,就是做得比别人更好一点。可是,问题就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得突出,所以一直在努力。
  旁白:三年来,刘雄坚持在社区学校志愿服务。
  刘雄:在我小时候,其实我也是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到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里。但是我就適应不了那种城里的气氛,对我们可以说是歧视。就是因为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我想让更多的孩子避免这种遭遇,给他们一些安全感以及归属感。
  【邹涵自娱自乐在唱歌
  旁白:邹涵的弟弟邹天天出生在长沙。
  【邹涵催弟弟赶快写作业:邹天天,快点儿。
  志愿者对邹涵说:别催了,你作业不也没写完嘛。本子都没带。
  旁白:邹涵6岁的时候,就能每天给弟弟穿衣服、穿鞋子;9岁,他开始负责两个人的一日三餐。
  谭柳平(邹涵的妈妈):我也没给他讲过故事,也没逗他说过话,等于是他自己长大的,虽然是在身边,但是我跟他交流得特别少。
  (三)胡艳
  【胡艳刷碗、洗盘子
  胡艳:那时候也走了蛮多弯路的,去跟别人去学做粉的时候,洗好多、好多的碗,那真的,这一辈子洗够了那些碗。   旁白:胡艳,5年前从她第一个打工的地方深圳,来到了长沙。长沙离老家更近,她希望能尽快打工攒够钱,把孩子们接来一起生活。
  【胡艳整理碗盘
  胡艳:我去上班去了,我家那个小的没人带,那个时候才4岁多,5岁。
  他姐姐放学回来就跟他一起。
  【湖南天气预报“未来两天,湘南(湖南南部)的雨水……”
  旁白:把一双子女从老家接来后,胡艳才发现,自己两班倒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姐姐放学回来,就带着在家关了一天的弟弟吃饭,睡觉。胡艳说,姐姐不太会做菜,一般都是蒸鸡蛋给弟弟吃。那个时候,姐姐才7岁。
  【社区学校几个玩耍的孩子在唱歌:“站起来,站起来,动作就是快,爱唱歌的小花猫,背上小书包……”
  旁白:在社区学校,大多数孩子都在嬉戏、打闹。有一个小姑娘,旁若无人地在写作业。她就是姐姐,肖梦蕊,今年9岁,在泉塘小学读三年级。
  记者:在那么吵的地方,你怎么学习?
  肖梦蕊:我就集中在作业上了,所以我就感觉没听见一样,有时候我会听见很吵,所以一边听、一边写。
  旁白:现在,妈妈胡艳在一家外企工厂打工,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胡艳:我就需要这样的工作,虽然很累,真的很累,有时候累得有点傻的那种感觉,累傻了。但是你看我在这里上班,我的孩子能够在这里上公立学校,我能够拿住房公积金在这里买房子。
  旁白:胡艳每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大部分是靠加班换来的。她根本无暇顾及儿女的学习,给孩子签查作业都得指望志愿者。
  【社区学校志愿者:第二问还没写,你让我签字怎么能行?
  肖梦蕊:这题不用。
  胡艳:像我们没时间给孩子辅导学习,现在,连孩子的教育都不管的话,连名都没签的话,是不合格的。
  (四)苏治玉
  【微信视频正在连接
  李苏:爷爷,你吃饭了没有啊?我想你啦!
  爷爷:啊,我吃过了,李苏啊,你吃了没有啊?
  李苏:我也吃啦。
  爷爷:你也吃啦,好啊,你在那里要听话啊,每天都是要认真,在那里听爸爸妈妈的话啊,知道吗?
  李苏:知道了。
  爷爷:好好学习,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啊。
  李苏:知道了。
  旁白:正在跟爷爷视频的男孩儿,叫李苏,今年9岁。3岁的时候,妈妈把他从浏阳老家接到了长沙。在人生的前三年,李苏的世界里没有爸爸妈妈,只有爷爷奶奶。
  记者:你特别爱爷爷奶奶,你想为他们做什么呀?
  李苏:我想给他们每天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还说爷爷奶奶我爱你们。
  记者:那如果你爱妈妈呢,你想为她做什么呢?
  李苏:也说这样,同一句话。
  记者:说什么呀?
  李苏:跟刚才的一句话是同样的。
  【情绪垫乐
  旁白:“也说同一句话”,李苏压低了声音,默默低下了头。妈妈苏治玉苦笑着摇了摇头,眼里含着泪。
  苏治玉:因为我跟他两个长久不见面,他对我很反感。有一次我回家去看他,他用他们浏阳的本地话在骂我,我没听懂,然后我老公说“人家骂你,你还笑!”其实对我刺激蛮大的。哎呀,这几年打工钱没赚到,孩子也丢了。
  【孩子们踢球,一个小孩儿喊:李苏,把球传给我,快……
  旁白:为了缓和母子关系,拉近两人的距离,一有空闲,苏治玉就会提议出去玩儿,但是孩子至今还不习惯这种亲近。
  记者:那现在呢?你喜欢在这儿吗?
  李苏:不喜欢。所以说我每次都想回去。
  苏治玉:就是他从零到三四岁的那个过程中我没有参与。他对老家的那种情感,是我永远无法代替的,在清明节之前就问他,我说妈妈带你去凤凰(著名古城)玩一下吧。他说,嗯,凤凰以后可以去玩儿,我还是回老家吧。
  旁白:苏治玉慢慢发现,社区里大量的流动儿童都跟儿子有着相似的生存状态。
  苏治玉:他出去玩的时候面对的永远是流动的人,今天认识这个,明天认识那个。他跟我说,妈妈,你给我找个姐姐,天天陪我玩的姐姐,我说我真找不着。
  旁白:由于丈夫一个人的收入基本能养活全家,苏治玉决定辞了工作,专心陪伴孩子。
  苏治玉:就是无意中,在这个小区里面逛,走着、走着就发现那里有一柜子的书,我就走进去了。我最初跟我儿子的关系缓和就在于我坚持给他做阅读。我跟他讲过很多、很多故事。他的很多很多比如说做人的一些方式,都是来自于这些绘本,而不是说我教你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
  旁白:苏治玉说,她和儿子都是阅读的受益者。
  苏治玉:比如说有一本书给我印象特别深,叫《小鼹鼠的土豆》,就是那个小鼹鼠呵护了一颗土豆长大,已经快成熟的时候呢,被一个农夫给拔走了,小鼹鼠非常空落落,但是它仍然看到了希望,它覺得它明天还是有阳光,很灿烂的。但是我儿子哭得一塌糊涂:明明是小鼹鼠经历了风风雨雨,把这棵土豆呵护,为什么成果让别人拿走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他就觉得,我有付出,就必须有回报,那这个时候如果说我没有跟他这个探讨的话,我永远不知道他的这个价值观。我跟他聊,有些事情我们没有付出是肯定没有回报,但是有些事情有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报。
  【一个家长嘱咐孩子待在社区学校不要乱走
  家长:儿,你在这里?
  孩子:啊。
  家长:不要乱跑啊。
  孩子:哦。
  苏治玉:我当初往这里来的频率增加是因为我孩子要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来的人基本上是固定的,他想看、想玩的那些人,只要他想来基本上都能看得到。
  旁白:这里,就是“工之友”社区学校。
  【社区学校志愿者催促孩子写作业:   志愿者:你的作业呢?杜康,进去写作业。
  杜康极不情愿地回答:好的。
  志愿者:快点进去写作业
  旁白:社区学校,让流动儿童在放学之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有固定的小伙伴一块儿玩耍。但是,很多孩子愿意每天都来,是因为他们想让志愿者帮忙写作业。
  【志愿者刘雄让孩子查字典,孩子就是不查,把字典扔给志愿者:
  孩子:这个字怎么写?
  志愿者刘雄:你会查字典吗?
  孩子:老师说了,不能查字典
  志愿者刘雄:那老师有没有说过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没。
  志愿者刘雄:那这句话我告诉你好不好,字典是最好的老師,要不要查字典?
  苏治玉:我们之前一直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这个孩子哪里哪里不好,哪里有问题,其实孩子是我们的复印件,家长是原版。那你家长的问题你要不反思、不解决的话,孩子的问题永远在那里。那如果说家长真的已经意识到的话,我相信这些孩子都可以回家写作业。
  旁白:苏治玉开始自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琢磨着在社区学校开办了“家有儿女,周五有约”这个参与式的家庭教育小课堂。每周五晚上7点,小课堂准时开课。
  【“家有儿女,周五有约”课堂现场互动音响
  苏治玉:你可以看一下,绘本里的房子都是有情感的、有情绪的……
  旁白:苏治玉正在跟家长们分享怎么跟孩子一块儿有声有色地读绘本。
  【苏治玉:来,我们这边的家长,来试着用得意的一个情绪来说一下《鸭子骑车记》。
  家长:嘿,鸭子骑车记。
  旁白:满满一屋子人,有家长,也有孩子。这些孩子在家没人看,家长只能走到哪儿都带着。
  【“家有儿女,周五有约”课堂上
  小孩儿:我喜欢左边的
  家长:我觉得画得要夸张一些……
  旁白:谭柳平、胡艳也在课堂上。许多从农村来长沙打工的父母,在这里学习怎样当爸爸、当妈妈。
  苏治玉:其实吧,一个人的改变真的很漫长嘞。但是,家长的一种积极主动是给孩子在树立榜样。他的孩子如果看到,哎呀,我的妈妈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
  (五)结尾
  【肖梦蕊清唱《时间都去哪儿了》: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旁白:胡艳说,她吃的苦,她不想她的孩子再吃。《时间都去哪儿了》,是肖梦蕊马上要在学校歌唱比赛上演唱的曲目。她说,这首歌是送给妈妈的。
  【肖梦蕊清唱《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混入原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者:未来还想在这边继续生活下去吗?
  胡艳:这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买房子,我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幸福感。而且我的家人也在这里,我弟他们,我爸妈他们都在这里,我的孩子,最主要的是我的孩子在我身边,我爸爸妈妈在我身边,这个很有归属感、很有幸福感,知道吗?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扬起,渐隐
  主创名单:
  监制:李坚
  采访:刘旻嘒、路菲
  撰稿:刘旻嘒
  编辑:路菲、刘旻嘒、李坚
  制作:路菲、王敏
  业务指导:李宏
  (本专栏与中央电台广播学会合办,
  栏目主持:李宏 栏目编辑:饶雷)
其他文献
【摘要】森林采伐是最易被忽视的全球问题之一。201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发展机构(AIBD)奖项中雷恩哈德·昆纳纪念奖参评节目的主题,就是要求讲述如何有效解决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记者中心主创的《两位伐木工的别样人生》获得2017年AIBD奖这一主题奖的年度最佳节目。本期请欣赏此节目主创代表的创作谈。  【关键词】森林 禁伐 广播特写 声音 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G222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农村受众群体存在严重流失现象,给对农广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要如何在困境中把握话语权,实现对农广播引领先进文化、助力“三农”发展、服务和娱乐农村受众的功能,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为例,就利用“一种传输、四种到达”传播理念指导对农广播实践,阐述了更新理念在对农广播构建全新传播运营模式中的作用。  【关键词】对农广播 新型传播体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痴迷于技术和算法的新闻客户端越来越“简单粗暴”了。点开一篇文章,它会迅速用大量相似的内容刷屏,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有些人则将这些新闻分发的算法上升到人工智能的高度上,认为这是发展的大势。  算法对新闻生产的确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它让内容生产者更加关注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更从读者角度思考内容创作;另一方面,它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阅读效率。  今天,致力于做人工智能的公
期刊
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無论走哪种转型之路,都需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随波逐流,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大胆创新,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保持其持久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整合营销模式的运用要对受众进行明确细致的分析与定位,广播节目要争取有效受众,建立与培养有效受众的忠诚度,样本调查分析其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播放。有效受众的建立,在于其自身对节目的兴趣度
期刊
【摘要】办好对农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任务。自1996年以来,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浙江省广电局)以“有形之手”推动对农传播的坚持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组织推动,做大了浙江省对农传播的规模,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广播电视对农传播的立体格局,以对目标受众的全方位贴近,增进了对农传播的实际效果,为各地加强对农传播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广电媒体 对农传播 浙江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
期刊
【摘要】8月23日刚刚结束的第43届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sia-Pacific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简称AIBD)年会上,揭晓了亚太广播发展机构广播电视奖(简称AIBD 奖)2017年度最佳节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采制的广播特写《大手和小手,牵着一起走》获得关注“流动人口/移动的旅程”主题(也称选题范围)年度最佳广播节目奖。本期
期刊
一直以来,传统广播基本上依靠广告播出获得一次性利润,盈利模式单一。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要巩固和提升市场价值,广播媒体就必须将“以时间换广告”的经营思路转变为“以服务换用户”的理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務。基于此认识,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一方面进行更加专业精细的内容产品制作,实现对用户的精准集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逐步将有共同爱好的群体聚拢在一起,形成了粉丝社群。深入开发这些社群的注意力、
期刊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探讨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的转型问题,认为县(市)台应改变传统的城市台“跟随者”的定位,走出城市台定位的阴影,抓住时机下沉到农村,在战略上做县域“三农”媒体的“领导者”,在战术上为“三农”提供专业、贴近的服务,同时按照互联网思维和逻辑,重构其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这是县(市)台转型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县市台 “三农”媒体 转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G22
期刊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系列主题报道、重点专栏、重要直播、实时报道等。中央电台广播学会专家听评组对中央电台各频率和央广网等有关十九大报道进行点评,本刊选取部分点评内容。  一、《十九大时光》等专栏全面反映全国各地群众对十九大的热切期盼  《十九大时光》是每天《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新闻节目里小而靓丽的栏目。策划新颖,广播特色突出。  从北国边防哨所到南海渔村,从青藏高原牧区到新疆偏远
期刊
在融媒体环境下,有必要对“广播”的定义进行新的界定。  目前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广播”与技术视野中的“廣播”并非同一概念。对于国内新闻传播者而言,其所关注并正在使用的“广播”概念,仅指专业人士通过多种电子通信技术手段,向广阔空间或特定范围定时、连续地传送音频节目的媒介活动。同时,“广播”也是对一类媒体的指称。不过,今日之广播,已是“传统广播+互联网广播”的融合体,而不再仅指传统的电台广播,更不能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