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日本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一套关于战争的正统理论。日本和西方战争传统的差异全部体现在他们如何看待生命和使命上。
  日本为其战争合理性辩护的前提和美国截然相反,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也与美国人不同。美国把战争归因于轴心国的侵略性——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以一系列罪恶的侵略行径打破了国际和平。但日本人对战争的起因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世界就会动乱不断。因而日本需要通过战争来建立一个等级体系——当然,是在日本的领导之下。日本在自己的领土上实现了统一与和平,他应该去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把美国驱逐出去,其次是使英国和俄国“各就其位”。所有的国家将组成一个大世界,在国际等级体系中找到各自的位置。以上是日本创造出来的很符合其文化的幻想,可惜那些被它侵占的国家并不这么认为。事实上,即便打了一些败仗,日本也不愿意从道德上否定其大东亚理念。甚至连那些最没有沙文主义倾向的日本战俘,也很少去指责日本对东亚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野心。
  日本人对胜利的信心也寄托在一个与美国主流观点完全相反的基础之上。“会赢的!”他们叫道,“这是精神对物质的征服。”美国的确是个大国,军事力量的确很先进,但这有什么关系?日本人表示,所有这些他们都预见到了,并没放在心上。日本国民报纸《每日新闻》上说:“如果我们害怕这些数据,这场战争根本就不会开始。”
  当日本连战连捷的时候,其国内的政客、指挥官和士兵们无不反复强调这场战争并非军备竞争,而是“信仰物质”和“信仰精神”之间的较量。当美国人打胜仗的时候,日本人又再三宣扬:在这场较量中,物质注定会失败。
  当然,和其他参战的国家一样,日本其实也是有顾虑的。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他们的军事开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等到偷袭珍珠港时,日本将近一半的国家支出花在了军事领域。日本并非像它说的那样不在乎军事装备。它和其他各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军舰和枪炮只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表现和象征符号,如同武士佩带的刀,其最终象征的是道德品行。
  和美国一样,日本为了这场战争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但同时有自己的一套指导思想。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精神永世长存;物质当然必不可少,却处于次要位置,并会逐渐消亡。对精神的依赖成了战争中的行为准则。日本战争手册的第一页上印着一行加粗的字:读之必胜。册子里有一句口号:“以我们的训练成果对抗敌人的数量优势,以我们的血肉对抗敌人的钢铁。”
  日本政府甚至在民间也推行“精神克服物质条件”这一信条。在工厂连续工作12个小时并经历了通宵达旦的轰炸恐惧后,人们定会感到疲惫不堪吧?可政府却对民众说:“我们的身体越沉重,我们的意志、精神就越能超越它们。”人们在冬天的防空洞里会感到寒冷吧?大日本体育文化社在广播中建议大家做暖身体操。他们认为这种体操不仅可以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甚至可以在食物匮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时候代替食物。政府说:“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眼下食物短缺,我们没力气做体操。不对!食物越短缺,我们就越应该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强体力。”
  战争时期的日本广播电台在这种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激进。他们甚至声称,在战斗中,精神可以战胜生理死亡。某个广播电台讲述了一则英雄飞行员战胜死亡的奇闻:
  在空战结束后,日本战机以三架或四架的小编队飞回基地。一个空军大尉乘坐第一编队的飞机返航。下飞机后,他站在地面上,用双筒望远镜注视着天空,一一清点归来的部下。他看上去面色相当苍白,但又非常镇定。等最后一架飞机归来后,他填写了报告单,走进指挥部向指挥官做汇报。一汇报完,他就轰然倒地。在场的军官急忙冲过去救他,但是……唉!他已经死了。人们检查后,发现大尉的身体已经冰凉,胸口有一颗致命的子弹。刚死之人的躯体不可能冰凉,而大尉的身体却如冰一般寒冷。大尉必定已经死去好久了,是他的精神在做报告,是他强烈的责任心创造了这个奇迹!


  对美国人来说,这个故事荒诞离奇、不合常理。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日本听众不会嘲笑这则广播,也不会把这个故事当作天方夜谭。
  日本人在战时不断表示:所有事情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并且他们已做好一切应对准备。不管什么样的灾难(对平民的轰炸也罢,在塞班岛的失败也罢,或者菲律宾失守也罢),日本政府总是对国民说这些都在预料之中,没什么可担心的。他们说:“美国对基斯卡岛的占领,使日本本土处于其轰炸圈内,但我们早已预见到这情形,并做了必要的准备。”“毫无疑问,敌人会从海、陆、空全方位攻打我们,但我们的作战计划早已把这些情况考虑在内了。”只有承认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并且做了充分准备,日本人才能不断强调,所有这些都是他们主动期待发生的,没有人可以强加任何事在他们头上。这样的信念对日本人来说必不可少。
  “我们不能觉得自己是在被动地挨打,而要相信是我们主动把敌人吸引过来的。”他们不说“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而是说“我们在等的终于来了,我们欢迎它的到来”。海军大臣在国会中引用了19世纪70年代伟大武士西乡隆盛的教诲:“世界上有两种机遇:一种是我们赶上的,另一种是我们创造的。哪怕在极大的困境中,一个人也必须给自己创造机遇。”当美军攻入马尼拉市时,电台里说:“山下奉文将军咧着嘴笑称:‘敌人现在已落入我们怀中了。’在敌军登陆仁牙因湾不久,马尼拉市迅速陷落,这正是山下奉文将军的策略,一切按照他的计划发展。”换言之,输得越惨,反而越成功。
  讓日本人感到放心的生活方式,是万事已提前规划好。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不可预知的意外。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菊与刀》一书)
其他文献
“一战”时,飞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儿。以今天的眼光看,那时的飞机都是没人敢碰的危险品,还要开着它去战斗,简直不可思议。  比如,协约国早期使用的战斗机,机枪都安放在上机翼的顶部中间,这就非常危险。1915年5月10日,英国斯特兰奇上校驾驶着他的战斗机同一架德国战斗机交战。斯特兰奇用的机枪打完一匣子弹,他不得不从座位上站起来把手向上伸到上机翼顶部,然后试图装弹药,但因为飞机不停颠簸,他一时无法打开弹
期刊
进退维谷,左右两难,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当场出丑,此时若有个地缝也会钻进去,这就是尴尬。如要迅速地摆脱困境,就需要机敏与智慧。  北宋翰林学士石延年曾骑马出游,马夫大意失手,马惊,石从马上摔下,市人围观,场面非常尴尬。大家认为他一定会勃然大怒。不料,石延年却和缓地对马夫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岂不被你摔碎了吗?”这一番话引得围观者哄然大笑。从这个故事可见石延年的修养
期刊
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对什么惊疑?相对地说,惊奇面对宇宙,由惊奇而求认知,追问世界是什么;疑惑面对人生,由疑惑而求觉悟,追问生命有何意义。  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兩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思考头上的星空、世界的本相,二是思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  (张建中摘自《滨海时报》2018年1月29日)
期刊
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59年秋,我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我出生的时候,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产就是春种秋收、男耕女织。在我年幼的时候,我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母亲手工纺线、手工织布、手工缝制完成的。  纺织业是人类最早的工业。手摇纺车在汉代就被普遍使用,母亲使用的纺车看上去与汉代画像石
期刊
时间默默不语,但我曾与你倾诉,  时间只洞悉了我们需要偿付的代价,  如果我能告诉你,我一定会让你知道。  如果伶人登场我们就要悲哭,  如果樂手演奏我们就变得结巴,  时间默默不语,但我曾与你倾诉。  尽管,命运从未被道明,  因为,我对你的爱远非言语能表白,  如果我能告诉你,我一定会让你知道。  起风了,风一定来自何处,  叶落了,一定有它的苦衷,  时间默默不语,但我曾与你倾诉。  也许玫
期刊
一个爱吹牛的猎人,刚巧丢失了一只名贵的狗,他怀疑是獅子把狗吃了。他看到一个牧人,就问他:“你能否告诉我,那只偷吃我的狗的狮子住在哪儿?我非要出了这口恶气不可!”  牧人回答:“它就在这座山的附近,我每个月都要缴上一只绵羊作献礼,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在田野中穿行,而且还能得到安宁和休息。”  正当他们俩说着话的时候,狮子从洞穴里出来了。它轻松地抖着鬃毛一溜小跑过来。爱吹牛的猎人见状撒腿便
期刊
18世纪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在流放英国期间开始学习英语。当他發现plague(瘟疫)只有一个音节,而ague(疟疾)居然有两个后,很不高兴。他说,应该将这种不合理的语言分成两半,一半交给“瘟疫”,另一半交给“疟疾”。  伏尔泰的愤怒,是初学外语者常有的反应。语言,天生是不讲理的东西,学者必须低首下心、唯命是从、昼思夜梦,才能小有所成。有人笑称,学习外语之道,始于寒暄而终于吵架。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用外
期刊
1880年8月,创刊4年的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第7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文章不长,研究的也是非常冷门的中国古代律学。然而正是这样一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在近代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学习先进科技所达到的高峰。  中国古代一向采用弦音和管音相合的方式确定音律,“以弦定律,以管定音”。然而,现代物理学实验表明,弦振动和管振动的方式不同,弦律和
期刊
1937年夏,程开甲同时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与浙江大学物理系,并被两校同时录取。浙大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公费生”3个字,这让程开甲惊喜异常。  在浙大的4年,对程开甲影响最大的是束星北和王淦昌两位教授。  束星北教授和学生一见面,就以其幽默的讲课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学物理的要诀是:懂得道理,弄清原理。为了让学生们记住这一要诀,他出了这样一道考题:太阳吸引月亮的力比地球吸引月亮的力要
期刊
爸爸去看孩子的演出,结果发现孩子演的是块一动不动的石头。  爸爸非常恼火,认为孩子不争气。  等孩子下台后,爸爸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要演块石头?”  孩子眨眨眼睛說:“我演的不是石头,是孙悟空啊。”  (潘光贤摘自《辽沈晚报》2018年1月17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