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大营救与茅盾夫妇二三事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的春天,在中共中央、广东党组织精密部署和组织下,东江抗日游击队成功营救出茅盾、廖沫沙、韩桐、胡绳,张友渔、邹韬奋等数百位文化名人。他们中有100多人途经惠州,转移途中可渭一波三折,结局又安然无恙。
  著名作家茅盾将这次营救行动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再叙其中的茅盾夫妇在转移途中有惊无险的二三事,以追念、怀缅先烈,不忘初心。
  滑落河沟
  从1942年1月开始,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一批批的被秘密护送到惠阳淡水茶园,短暂逗留后再择机转送惠州。第一批转送的有茅盾、孔德沚夫妇、张友渔夫妇,还有宋之的、叶以群、廖沫沙、胡风等二十多人,均化装成富商模样,由时任惠阳县委书记的蓝造等同志负责护送到惠州。
  2月14日(旧历除夕)早饭后就出发了,当时天气沉闷,像要下雨,蓝书记找来一件用苫叶织成的蓑衣,披在茅盾夫人的身上,还给她戴了一顶苫帽。为了辟开敌人的搜捕,只能走山路,到了傍晚才走到惠州市三栋镇。
  吃过晚饭,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了,夜幕降临,大家继续摸黑上路。当时正下着雨,在过一座小桥时天黑路滑,加上走了一天的路,大家都比较疲劳,突然听到“扑通”一声,紧接着听到茅盾大声喊“不好啦!她掉河里啦”!蓝书记一听到呼叫,即令队伍停止前进,与走在队伍前探路的交通员刘茂一起下到河底察看,只见茅盾夫人孔德沚站在河边的泥水中。万幸的是桥离河面落差不大,茅盾夫人没有大碍,只是滚了一身泥巴。
  蓝书记和刘茂随即将茅盾夫人拉上路面,同志们都围前来关切询问她摔伤了没有,她很从容地回答:“没什么,不要紧的,快赶路,别影响大家的行动”。说完后换了湿透的衣服继续赶路,一个多钟头后,终于安全抵达了惠州。
  家乡“风味鸡”
  当天晚上,从惠阳淡水茶园转移过来的二十多名文化人,由时任惠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武装部长的卢伟如和陈永接应到惠州市的“东湖旅店”。走了一天的路,大家都十分疲劳了,洗完澡,吃完饭,便纷纷倒头入睡了。
  此时的卢伟如和陈永都丝毫没有睡意,他在考慮天亮后的两个问题:一是“东湖旅店”一下住进几十个人,人多嘈杂怕引人怀疑,认为第二天必须分出一批人到离此不远的“东和行”去住宿;第二,按中国习俗,大过年的,怎么也得给这些文化人做顿好饭当是年饭。由于时局动乱,物质匮乏,当时天气又特别冷,很难采购到丰富的食材。
  天亮后,卢伟如四处奔波,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点鱼和两只鸡,外加两筐用于烤火的木炭。文化名人们见到后高兴的欢呼起来。茅盾先生看到有鸡,就对卢伟如说他的家乡有道名菜叫“风味鸡”,他夫人孔德沚会做,但要姜、醋、萝卜、花雕、茴香、蒜苗之类的配料。卢伟如二话不说,冒着寒冷又出去找配料,总算找齐了。茅盾夫妇很开心,立即亲自下厨烹饪“风味鸡”。
  1942年的大年初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二十多位文化名人以及卢伟如、陈永等欢聚一堂,吃了一顿既有惠州时蔬又有“风味鸡”的团圆饭。后来他们在回忆文章中都说,这是一顿令人终身难忘的“大年饭”。
  “不准说话”
  为了保证安全,廖承志(香港大营救组织者)等领导给文化名人规定了必须遵守的纪律:一是将个人的钢笔、笔记本全部上交,统一保管;二是不能在街边、外面人面前说话。第一条不难理解,因为文笔容易暴露文化名人身份。第二条为何不能说话?因为这些文化名人大多是北方或外地人,不懂也不会说惠州话,一旦交谈容易暴露并引人怀疑,尤其茅盾、张友渔等人知名度高,很多报刊都刊登了他们的文章和照片。
  1942年2月15日下午,住东和行的茅盾,张友渔等在屋子憋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在出到门口十几米的地方看了看而且相互低声的交谈了几句话,结果不巧给两个国民党士兵听见了,便上来盘查。茅盾等人立即拿出身份证件,可是国民党士兵听出了他们的北方口音,坚持要到屋里搜查。正在他们要进屋的时候,卢伟如正好到来,看到这种情况,就赶快上前解释,说是他家逃难来的亲戚朋友。经解释之后,那两个士兵还是不依不饶。
  此时,当地驻军营长的弟弟走了过来,这是什么情况?由于这个营长的弟弟常到东和行与工作人员打麻将,认识卢伟如,所以他愿意管这个事情。他说:“这是罗老板(当时卢化名罗衡),你们不知道吗?他是张师长(惠州驻军最高长官)的朋友,这你们也要管吗?我要把营长叫过来才行吗”?这两个士兵一听,忙解释说,“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知道情况”,吓得立马走人了。
其他文献
朱军长买鸡  起义军走了很久很久,三河坝人民却常常谈起起义军的故事。朱德军长率领的二十五师在三河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起义军英勇作战,艰苦朴素的作风,给大埔人民留下了永远不会磨灭的印象。解放后的1957年,头发白了,脸上留下深深皱纹的70多岁的瑞伯母,兴奋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27年的秋天,人们正在田里劳作,“八一”起义军一支大部队擎着大红旗来到我们村里。起义军真的好啊!他们把住的地方打扫得干干
期刊
【七 律】启航,黑夜曙光  肖晓平  国衰寇攘碎山河,外患内忧鬼魅多。  五岳三秦频战乱,赤县神州任宰割。  炮破冬宫传马列,天惊九域举旌戈。  百载红舟滔骇浪,一帆大梦治沉疴。  【七律】世纪红船  肖晓平  烟雨楼前画舫红,湖淘世纪水迷踪。  仁人志士承使命,漠雨逐波泛彩虹。  沸渚轻舟天下论,升帆满舵九州行。  百年苦旅初心梦,千载文明党复兴。  【浪淘沙】庆七一  云奋生  彩带舞蓝天,绚
期刊
惠州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孙中山先生和民主革命先驱们在此开展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的十次反清武装起义中,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都发生在惠州。  “五四运动”前后,惠州是广东境内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之一。1922年,惠州地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彭湃在高潭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惠州是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主战场,周恩来、叶剑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
期刊
摘 要:法治的实现,既需要根据法治的一般原理,遵从法治的普遍原则和基本规律,也需要注重法治的地方特色,寻找大国治理当中的“特色”语境。其中最重要的特色语境是通过法“治”边疆、法“治”民族和法“治”区域,实现法治的疆域性推进、族群性推进和区域性推进,进而构建完整的、体系化的以及具有规律性的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法治中国,不仅是法治规训下统一性的中国,也是法治规训下具体性的中国,二者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
期刊
红色,是我们党、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共和国最亮丽的底色。  在伟大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从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中国革命摇篮;到二万五千公里长征、遵义会议、延安革命圣地;到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到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再到新中国立国立威的抗美援朝战争……  从南海之滨到东北平原,从东海海岸到西北高原,每一寸用鲜
期刊
叶挺(1896—1946),汉族,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区)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
期刊
踏进惠东县北部山区莲花山脉深处的高潭镇,只见“高山极尽千里目,潭深融汇百溪水。”这里毗邻海丰县与紫金县,距惠州市区134公里,被誉为“东江红都”。  “高潭实际上是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同时也是全国首批苏维埃政权中,最早建立完整建制,同时也是坚持革命斗争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街叫马克思街,穿过这个巷子的对面是列宁街,这也是我们高潭圩镇保持最完好的两条街道,我们高潭镇的马克思
期刊
惠州龙门白芒坑红色遗址位于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坐东南向西北,是三堂四横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围屋,占地面积约1452平方米。典型的客家三进式建筑结构,有房屋90间,其中大部分房屋已空置。松龄围围屋是白芒坑红色遗址的中心主体部分,屋内展出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和村民们用过的生活用品、武器,同时还展出旧时革命老区分布图,红军转战线路图,白芒坑历史名人介绍等展品。  白芒坑红色革命遗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期刊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方红色热土。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然而红色基因却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扎根在市民的心中。  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惠州各级上下同心协力,数管齐下,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革命遗址,成果斐然。  政府出资收购 旅店成陈列馆  惠州市惠城区上塘街70号,一座三层青砖老洋房,原名东湖旅店。2019年,这里作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
期刊
在高潭圩镇西北部,一座宏大建筑,矗立在S242省道旁边。这里就是东江干部学院。自去年9月14日正式揭牌以来,学院近日迎来办班200期暨2021年的第100期培训班。  这个地处一隅的干部学院,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了这么多学员自四面八方前来学习呢?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东江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卫华。  源流:李院长您好,东江干部学院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它为什么选址在高潭镇呢?  李卫华:党的十九大郑重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