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扶助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界定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概念的基础上将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分为生理困难型、心理困难型、环境困难型三类,并分析了三类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就业扶助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扶助
  
  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界定
  要对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就必须先界定这个群体的范围。像社会存在弱势群体一样,高校也存在一些学生弱势群体,而这些学生弱势群体在完成学业后也将面临就业,面临人生的选择和生存的考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内涵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这个群体的身份属于高校学生,属于学生弱势群体;二是这个群体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如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这个群体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毕业和就业,即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按照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的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根据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成因可以把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分为三类:生理困难型、心理困难型、环境困难型。
  1.生理困难型毕业生是指在外貌、健康等生理方面存在不足或者是性别因素而在现实中成为弱势群体的高校毕业生。如某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刘某自小得了小儿麻痹症,虽身残志坚,读完专科后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本科,但是刘某部分生活和社会功能丧失,手脚不灵活,说话不流畅,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遭遇了很多现实的困难。
  2.心理困难型毕业生是指存在能力缺失或心理障碍等问题而在现实中成为弱势群体的高校毕业生。如某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程某有社交焦虑症,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表现为很少跟同学有交往,不能自如地在公共场合讲话,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程某由于心理障碍导致部分社会功能丧失,在现实中成为弱势群体。
  3.环境困难型毕业生是指由于所处的地域、学校、学历、专业、用人单位、政府政策、家庭等环境因素造成现实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某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苏某由于父亲早逝、母亲苦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四年的大学学费需要借贷,生活很紧张。苏某平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兼职赚钱维持学习和生活,由于贫困,心理上也比较自卑,很少跟同学交往。同时,由于整天兼职,没有合理和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素质,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能力结构不合理。
  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及成因
  (一)生理困难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
  1.外貌障碍。当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随处可以看见:“形象好”、“气质佳”、“男生1.7M以上”、“女生1.68M”等等招聘条件,这在一定范围内剥夺了那些长相一般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比较看重外表和形象,没有注意毕业生的内在素质,将一些综合素质较高但外表存在不足的毕业生拒之门外。
  2.健康障碍。生理困难型毕业生有一部分存在健康问题,如残疾、先天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其他一些较重的疾病等。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毕业生自身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职业能力带来一些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求职就业。虽然这些因素不是困难毕业生自己能够改变的,但是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的因素考虑还是有区别对待地这类毕业生弱势群体。
  3.性别障碍。生理困难型的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在就业中会受到性别歧视。江苏省妇联的一个专题调研显示,80%的女生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有些用人单位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会增加用人成本而少招女毕业生,甚至是拒收。
  (二)心理困难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
  心理困难型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能力缺失和心理障碍。
  1.能力缺失。个体的能力属于人格特征,是心理学范畴,对毕业生就业起到关键的作用。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在:(1)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就业障碍。一部分毕业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成绩不好,补考和重修较多,甚至不能正常毕业,从而不能被用人单位接受。(2)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就业障碍。一部分毕业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3)职业能力不足导致就业障碍。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地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用人单位,也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对方的信息,导致个人就业障碍的产生。(4)职业价值观不清晰。一部分毕业生没有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在择业观念上存在只愿到大城市去、到高薪单位去、到公务员单位去的择业偏差,不能认识到如何让自身的价值在社会职业中体现,从而不能正确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丧失很多就业良机。
  2.心理障碍。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形成自卑、自负、茫然、焦急、抑郁、躯体化症状等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就业困难。某高校调查显示,约42%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过心理不适的情况,13%有心理困难的问题。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主要表现为:(1)自卑。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择业期望值偏低。(2)自负。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他们错失很多就业良机。(3)茫然。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敢主动参与竞争,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犹豫。(4)焦虑。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面对竞争,不能冷静思考,病急乱投医,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整天精神恍惚、头晕失眠。(5)抑郁。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引起持续消极的心理,甚至萎靡不正,自暴自弃。(6)躯体化症状。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生理反应而被称为躯体化症状。心理困难型的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心理应激过度,挫折体验多,容易导致头疼、头昏、心慌、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躯体化症状。
  (三)环境困难型毕业生的就业障碍
  环境困难型毕业生的就业障碍是由于地域、学校、学历、专业、用人单位、政府政策、家庭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是毕业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选择的现实问题。
  1.地域因素。毕业生的生源地和学校所处的城市会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有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偏爱当地生源,减少因毕业生户口、档案管理带来的成本。有些偏远城市的毕业生在当地的就业市场比较小,就业机会比较少,而到一线城市找工作时,所在学校又不被了解和认可。
  2.学校因素。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层次也给他们就业带来一定影响。当前中国高校分为“985”、“211”、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等几类。在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对名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比较大的偏好,这就剥夺了普通、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使这些毕业生处于就业困境。
  3.学历和专业因素。近年来,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逐年猛增,导致低学历的毕业生难于就业。另外,由于就业市场对各专业的需求不平衡,一部分“长线”专业或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市场残酷的筛选,无奈成为就业弱势群体。
  4.家庭因素。一方面,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这导致很多毕业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较差,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因家庭经济困难形成的毕业生弱势群体多来自偏远地区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扶助对策
  (一)建立毕业生弱势群体的自我支持体系
  所谓“自我支持体系”是指毕业生弱势群体在精神上的自我帮助与支持,重点解决能力缺失问题,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1.加强人格历练。毕业生弱势群体要在困难学生阶段就开始训练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自身的能力、性格等人格特征,分析就业形势,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
  2.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毕业生弱势群体要尽早针对社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学习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以较高的素质去赢得社会的青睐。
  3.毕业生弱势群体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毕业生弱势群体一方面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实际状况,使得自己的实际与国家和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毕业生弱势群体要去除就业功利化,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将个人的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不要盲目追求大城市、高福利,要将自己放在社会发展最适合的位置。
  (二)加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也暴露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问题。高校应该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销对路”,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就业环境。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优化社会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的建设,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加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减少教育缺失形成的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
  (三)构建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服务平台
  1.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实施公共性的职业指导,构建信息、政策等多个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将服务渗透到每一位毕业生,从面上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普遍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要降低毕业生弱势群体的整体数量和困难程度,就必须切实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完善各种扶贫帮困制度和措施,确保弱势群体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及时对其学习生活进行记录,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对于生理有缺陷、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和心理脆弱的学生,在平时要多给关心、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树立自信,突破障碍。对于已经形成的毕业生弱势群体也要有针对性地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提供帮助。
  3.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供需矛盾。拓宽信息发布的途径,构建网络平台,提高发布就业信息的效率。认真筛选就业信息,挑选适合的就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弱势群体。
  4.注意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加强心理普及教育,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心理咨询会,减少心理困难个体的数量。对于部分困难学生和困难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朋辈咨询。
  (四)开展预防性职业指导
  毕业生弱势群体可建立职业指导三级预防机制,遏制、缓解、干预各种衍变,形成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职业指导预防体系[1]。
  1.“一级预防”: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并举。一级预防主要针对问题未暴露期,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遏制逐渐衍变型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形成。(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加强入学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入学教育,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认识自我是很重要的,要引导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2]。通过入学教育降低因认识而产生的心理型毕业生弱势群体的数量和就业障碍程度。其次,组织人才素质测评。对困难学生开展全面的人才素质测评,对他们的个人因素、特质因素和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针对每一位困难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分类别、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设计。(2)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课程建设。首先,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其中包括有指导经验的心理或法律方面的专家、形象指导和就业技巧培训专家、公司企业负责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部负责人等。其次,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指导课要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了解自我、了解职业、求职技巧、工作技能、人际交往、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课程教学中要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拓展训练等现代训练技术和手段,争取最大程度取得有效的指导效果。最后,职业指导不能孤军作战,要实施两个“联结”,一方面联结职业介绍;另一方面联结职业教育和培训[3]。这样,职业指导才能才产生好的效果。
  2.“二级预防”:分类管理和职业咨询并举。二级预防主要针对问题前期,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恶化,缓解常规衍变型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形成。(1)分类管理。对于生理困难型毕业生要帮助解决因生理问题带来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正是自己的现状,树立信心,合理规划人生,寻找并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心理困难型学生,定期与他们进行了解谈话,做好心理咨询记录,从学习、生活、求职、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评估困难学生和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对于环境困难型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就业环境,树立信心和专业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2)开展职业咨询。高校应该成立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安排固定的场所、固定时间、固定的人员开展咨询服务,为困难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咨询、选择咨询、决策咨询、适应咨询、发展咨询[4]。同时,设立专家咨询库,吸收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心理学专家、人力资源专家为专家库成员,定期安排专家为困难毕业生开展咨询,重点针对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前期也就是还是困难学生时期开展指导,做到早期发现问题、早期确定问题、早期解决问题
  3.“三级预防”:心理辅导和系统干预并举。三级预防主要针对问题暴露期,其目的是针对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控制,重点干预突然衍变型毕业生弱势群体。(1)毕业生弱势群体在就业时容易引发复杂、特殊的心理状态,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建立个人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建立心理教育个人档案,并在整个大学期间定期进行跟踪,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定期与困难学生和困难毕业生进行了解谈话,做好心理咨询记录,从学习、生活、求职、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评估困难学生和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引导毕业生弱势群体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实现就业。(2)系统干预。对已经成为困难毕业生的群体要根据具体问题形成专门的干预方案,实施特殊的措施,帮助困难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注释:
  ①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0):83-85.
  ②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9.
  ③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0):99.
  ④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0):239.
  
  参考文献
  [1]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化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84.
  [2]黄晓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心理障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9-51.
  [3]潘瑞,杨桦.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35.
  [4]庞荣申,梁瑞敏,陈云尚,赵丽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缺失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151-153.
其他文献
The first app edition of the Xinhua Dictionary, the Chinese reference book with the largest circulation in the world, which was launched on June 11, has spurred widespread controversy for allowing use
期刊
魁北克法语作为法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法语文化,魁北克教育部十分重视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法语文学教学.高质量的教学从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可以
北京市商品房价格将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比较低。 Beijing real estate prices will remain relatively stable at the same tim
今年,辽宁省将实现新增实名制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这是从2月10日在沈阳召开的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获得的消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卫国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琼、省政协副主席程亚军出席了会议。  会议深入贯彻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全面回顾了2011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并部署了今年工
文章以某公司钢结构厂房为例介绍了机械钢结构车间的配电设计,包括负荷等级,供配电系统,线路敷设,电气火灾监控,充电桩建设等,供相关人员参考.
财政部于2012年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制度对于规范各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个人贪污舞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部
I don't remember exactly when it was,but I was in primary school when I first heard about the Great Wall.
期刊
国家、政府、高校三位一体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拓宽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渠道,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虽然创业热情高涨,但往往缺乏实际行动
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哪一方面的变化都对百姓的日子带来不小的影响。粮价疯涨会有人饿肚子,房价疯涨就有人买不起房。当越来越多的人望楼兴叹之时,为何房价依旧一路飙升? Li
供配电是电网主要设计的内容,在电能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能源利用和资源节约的思想,我国将电力监控系统作为管控供配电设计的主要部分,利用监控系统,形成供配电的管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