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火车的人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底拿到《追火车》这本他的作品集前,我以为这是一本单纯的关于“火车风光”的图册。拿到书以后才发现,吸引人的远不止是图片的精美。它并不是给摄影或者火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小圈子备忘录,更不能算作专门的摄影技术类书籍,它牵涉到一种文化——一种关于火车的摄影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陈丹青曾经感慨地说:“我看过的专业摄影杂志中,虽有零星当代摄影专题,其余大抵是美丽的照片,而不是摄影文化。”而王嵬则赋予照片时代意义、艺术审美、技术知识和人生哲理。他时而给读者普及火车和铁路的知识,时而通过零星散落的遗迹给人以遐想和代入,时而甩出几张令人惊叹的好照片,时而穿插讲些照片背后的拍摄故事,时而穿越时空对话童年。所以,这是随笔,是科普,是影集,是路书,是回忆,也是考据。这么一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理有据、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生趣盎然的书大概最让人苦恼的是上架后归类。但于读者,这书是福音,它能迅速把人带入王嵬的火车摄影艺术世界,让对摄影和火车一无所知的人爱上摄影和火车,爱上在路上的感觉。从2005年到2012年,王嵬的装备只是一台尼康D80、一台尼康D300S和一个18-200VR镜头,这些配备可能不入一些器材发烧友的法眼,但就是这些器材陪着他拍出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好照片。


  这是一本关于火车知识的科普书
  这是一本关于儿时梦想的回忆录。王嵬爱火车,他最早拍火车也是为了圆梦,“小时候,我姥姥家住在西直门北边明光村高层楼上。我第一次见到火车,应该就是在我姥姥家。”有人的兴趣爱好只是一时热闹,有人把兴趣爱好做出了门道,他显然是后者。书里记录了华北和东北的火车和铁路干线,北京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他的笔触延伸到对京张铁路的记忆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是他的偶像,而他也与詹天佑冥冥之中有些微妙的联系,他初中母校所在地——海淀万泉庄就是詹天佑的安息之地。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实战的说明书
  在旁人眼中,也许火车只是铁皮长龙或者机车盒子;在王嵬看来,火车是有灵魂的存在,是他心心念念的“伙伴”。他不仅在书中普及各种机车的历史和性能——从早年的蒸汽机车解放6型、1987年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的8K型电力机车、引进的NY6和NY7到已经进入博物馆的ND4,还会详细解释信号机的含义——绿灯是通过,绿黄灯是控制速度,黄灯是减速,红灯是停车。关于机车、铁路、隧道等相关知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同一位友人娓娓道来,既不卖弄专业知识,又不浅显流于形式。


  这是一本关于铁路拾遗的历史书
  王嵬很朴实,他不像其他取得小成绩的人那样抽掉梯子对着下面的人们喊:“飞上来吧,我就是这样飞上来的。”他近乎于手把手地教人如何拍火车。书中的小贴士比比皆是: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什么节气什么时刻拍最好,从什么角度拍什么车,使用什么拍摄技巧,甚至会告诉你“在光线稍暗的情况下拍摄追随效果的成功率是最高的”。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他也讲述得很清楚,其中的精彩不加赘述,那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拍照片”。


  这是一本关于情怀叙述的随笔集
  铁路的历史、火车的历史自然有官方的宏大叙事,而个人的考据和拾遗是本书的亮点。历史最动人的恰恰是这些拾遗的细节——京张铁路最早的坡度标,青龙桥车站刻着“光绪戊申秋季”的站匾,2007年取消的硬板火车票,手绘的线路图,铁路周遭的民居……这些历史图景是饱含个人体验的王嵬式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十分有趣和动人。


  它具有散文的从容和鲜活、在路上的哲思和谐趣、艺术家对光影的敏感度,文学味道十足,却没有刻意的渲染和煽情,“在大兴安岭中,铁路两侧的树种多为落叶松和白桦,这一带的秋色只能用层林尽染来形容,而非绥佳线、图佳线那边的五彩斑斓。”看到一张动车组照片下的文字居然是“ISO500、40mm、f/5、1/8秒,距离铁路60米”的时候,让人不禁想起某个电影里的经典文艺台词。王嵬把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文学才能透过纸面传达给读者,让人惊喜。对比无处不在,时空的对比,同一画面中不同事物的对比,这些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摄影师多对比,多感悟,就能让作品给人留下很多思考。他把自己的美学感悟贯穿照片,多对比勤思考,给予照片灵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王嵬年纪轻轻,有志向,很执着,从书中看不出一点浮躁,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追逐着他心中的梦想。他的坚持可以比喻成挖井,虽然井口很小,但井挖得很深,不挖到水他一定不会罢休。这个90后男儿,15年间,驰骋30万公里,拍下40万多万张照片。从少年到青年,他用自己的青春追拍中国最后的绿皮火车,也为新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影像。


  访谈
  Q:你是如何开始接触摄影,在摸索的过程中,曾发生在什么有趣的?对你来说最大的突破何时产生?
  我从2002年开始拍摄火车,在摸索的过程中,曾遭到过家人的反对,但因为我的坚持,家人最终转变为支持了。对于我来说,最大的突破,在于2005年开始记录即将消逝的场景及火车;2011年起,尝试用不同手法来表现火车的美。   Q:你认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需要具备什么品质?
  肯吃苦、乐意吃苦,因为我确实觉得不让自己吃一点苦,就拍不出好片子,但是,我觉得所谓的“苦”其实并不苦,其实是乐。
  Q:在你的众多拍摄项目中,最令你难忘的是哪一次?
  2011年夏天,我在南疆线运转之后,如约而至的来到了关角展线,同去南疆的朋友因为我的执着和青藏高原的高反,导致想休整几日,我便约好了兰州的朋友来到关角拍展线。据说2011年夏天是关角展线最后的一个夏天(但现在那隧道停工了,我估计又没谱了)。不过我们还是以最后一次的心态,好好的记录这关角展线。在这5个连续展线中,有一处展线比较特别,那就是二郎的螺旋形展线,也就是铁路为了增加长度而减小坡度,在山间盘旋一圈儿,下层线路钻过上层线路,形成一个螺旋形。去年也对此进行了拍摄,但效果不合我意,我觉得不把这硕国仅存的露天螺旋形展线记录得淋漓尽致,那将是我的悲哀。于是,我准备好了三脚架,准备与兰州的朋友在山上拍摄夜景。由于在高原上过多的运动会耗费许多体力,所以我们上午就上了这座山,拍摄白天的螺旋形展线,在夕阳过后,我们便开始了行动,拍摄繁星下的二郎螺旋形展线,成果如我所料,是非常美好的。不过现实是残酷的,高原上昼夜温差很大,夜里也就只有个位数的气温,我们的准备并不充足,把所有的衣服穿上都冻得哆哆嗦嗦。1点钟,我们拍摄完毕,打着手电下山。下山后,朋友建议我们在公路上拦过路的汽车去天峻住,但我觉得这非常有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关角展线了,而且肯定是最后一次拍摄关角展线的夜景,并且当时是许多特快列车经过此地的时刻,不拍岂不是可惜了?朋友在我的执着之下,兴奋的与我在山下拍起了展线夜景。夜里3点多基本上到达了一天当中最冷的时候,身穿薄衣的我们也冻得受不了了,由于朋友经常进行户外活动,非常有在户外过夜的经验,于是我们在公路边找了一些别人当垃圾扔下的废纸箱、棉花等可燃物,在一片空场上把这些东西点燃了,边取暖边拍摄夜景。


  天逐渐的亮了,我们搭车抵达了天峻县,吃完了早饭,我们一同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继续追求着梦寐以求的关角展线……
  Q:你完全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么?
  不是的,记得我2002年刚开始拍照时,那会儿也没什么数码相机,直到2005年才更换数码,但现在有时还会用胶片拍拍,我喜欢那种为一张照片而斟酌许久才按快门的感觉,非常锻炼人
  Q:工作时会携带那些器材呢?你最喜欢以及最常用的相机是什么?
  会携带三脚架、广角头、快门线。我最喜欢及常用的相机就是手头的NIKON D800,其实我认为器材达到一定水平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对于拍片的想法
  Q:当你在巨大压力下是你怎样使你的作品达到完美?
  每张作品总会有多多少少的缺陷,但我会尽量安排好有关拍摄的一切,以确保片子尽可能完美,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时候也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那么就只好留有遗憾,下次再来挑战了
  Q:请跟我们说说你自己吧。
  我其实是一个比较个性的人,个性点在于执着,对喜欢做的事情特别上心,会不顾一切,尤其是拍摄火车和京张铁路田野考察,做这两件事都不是以挣钱为目的的,但我认为很有意义,而且我认为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最幸福的。


  Q:你下一目标是什么呢?
  其实现在对于我来说,京张铁路的田野考察是最主要的任务,把沿线的每个车站、区间所存在的老站房、隧道、桥梁、涵洞,包括废弃的桥隧等古迹一一记录并拍摄,再搜集到各个时代的图片,将其古今对比。如果某处没有前人拍摄照片的话,我会采访当地人,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当地铁路曾经的样貌并收集宝贵口述史,再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手绘出当年的复原图。我将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编成一本书,暂定名为《我的京张铁路》,计划2016年于铁道出版社出版。同时,与京张高铁的相关规划部门也取得了联络,共同讨论了保护京张铁路沿线百年老建筑的相关事宜。
  Q: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其实,我认为有一个中期目标即可,因为一年之后自己变成什么样都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做好手头的事即可。目前的打算是拍摄铁道题材的纪录片。
  Q:你怎么看“90后”这个标签、这个群体?
  其实每个年代的人都是哪种人都有,但我觉得90后个性相对张扬一些吧!
  Q:在可见的未来,你的人生旅程会有怎么样的可能性?想象一下过几年你回头再看这篇采访时会是什么感觉?
  我现在已经开了公司,专门做铁道文化,以后会一直做下去。回头再看这篇采访时,觉得很多东西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有很多事必须要去做,需要继续努力。


  Q:可以描述下你日常生活的一个流程吗?
  有人说我工作即是生活,其实,我对他们口中的“工作”并不理解为真正的工作,而是我爱做的事情。
  编书状态:出去拍摄、实地考察、与当地老人、铁路职工聊天并录音,回家后整理材料,编辑稿子。如果在家编辑的话,从早到晚几乎一直都在做一件事,连吃饭时也是。
  制作模型的状态:计算各部位的数据,在ABS板上划线、剪裁,而后拼装、喷漆等等……我连续一个多月每天都是如此,最终把西直门车站模型建成。
  拍摄状态:在家用卫星地图调查机位,了解拍摄地周边信息,了解拍摄地的车次。出发前,准备摄影器材、补给食品、日用品,到达某地后,在某趟车到达前必须赶到预计机位,如果赶不过去或去机位的路比预想的难度要大的话,立刻琢磨第二套方案进行拍摄。每天拍完后,跟父亲或同行的友人吃好喝好,第二天早起再去拍摄……回家后,循环无尽的处理图片。


  Q:请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听得歌曲、看的电影、最常用的APP。
  书:《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歌曲:《曾经的你》
  电影:《铁道员》
  App:Google map
  王嵬火车精选路线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经托克逊附近的新疆30里风区向西南方向前进,在戈壁最西端的鱼儿沟沿阿拉沟一路向西爬升至海拔3000米的奎先达坂,穿过奎先隧道,铁路沿着乌拉斯台河奔向天山之南的南疆名城——库尔勒。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铁路只修到库尔勒,那时从乌鲁木齐去喀什要走上几天的时间,漫长的旅程使距离显得是那么的遥远,望向苍茫戈壁,无尽的绝望感会涌上心头,只盼望抵达时的愉悦。直到1999年,南疆铁路顺着天山南麓一直修到西部边陲——喀什,这一段线路的开通使“通西域”变得更加便捷,路途已不再遥远。
  2010年和2011年的夏天,我与几位友人一同拍摄过南疆铁路,这条线路的魅力在于穿越若干种不同的地貌,有戈壁、绿洲、河谷、雪山、丹霞地貌等。
  而且铁路级别较低,坡度较大,因故修有多条不同寻常的展线。展线,顾名思义就是展开的线路,如同公路的盘山路一样,都是通过牺牲线路长度以减缓线路的坡度。这些展线存中国境内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南疆线现在是全线非电气化线路,没有接触网和电线杆的干扰,可以拍出非常简洁的场景,在拍摄火车题材中,一般情况下线路等级越低的线路越能够拍出好画面,因为低等级线路大多蜿蜒曲折,更亲近大自然,在好光线的渲染下,这条线路非常容易拍出艺术感极强的画面。最重要的是,南疆铁路天山段将于2015年2月1日封存,新的南疆铁路将改走天山南麓的和硕,笔直的高标准线路将代替老线,所以,以后再想拍南疆线,基本上就没戏了。
  2014年12月,我与父亲及3位友人一同驱车来到南疆铁路德文托盖附近进行抢救性拍摄,我认为摄影的一大功能就是记录历史,不过在记录的同时,也尽最大努力拍出此地最美的画面。在德文托盖,在山谷中的铁路线被修成了“s”形,其道理与盘山公路相同,都是为了减小坡度,故增加长度,所以称为“展线”。德文托盖展线迂回于雪山下,经过德文托盖大桥盘旋至山顶的奎贤达坂,从而穿过天山,向库尔勒方向前进。由于展线的所经区域较大,在画面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以夜景为最佳。于是我在出发前就琢磨着能否把银河与展线、火车结合到一起。而拍摄银河或星空是需要在没有月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的,否则强烈的月光会使星星的数量大量减少。我在出发前看了一下日历,正好是农历初十左右,所以月亮大概是下午5点左右升起,凌晨4点左右落山。因为新描天亮较晚,大概在8点左右,我决定早点起床,在五六点钟到达机位,开始拍摄。据当地朋友说,天山上有可能会有狼,他的父亲亲眼见到过,但这也无法阻挡我拍摄的脚步,我决定用篝火来克服困难,于是我在上山前,捡了许多劈柴、干草、马粪、纸箱等易燃物,到机位点火,这样既可以用烟味驱狼,又可以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夜间获取热量。最终,我等到了银河上跨德文托盖展线的时刻,并拍下了火车驶过此地的场景。
其他文献
受到自己儿时记忆的启发,摄影师James Mollison决定带着相机去世界各地捕捉孩子们各种精彩纷呈的欢快时刻。当回忆童年时,这位英国摄影师主要回忆了自己在校园操场上度过的美好时光,他说:“那里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和游戏打闹的地方,偶尔也会发生一些打架斗殴事件”。摄影师最先到访的是他自己上学时的学校,之后则是另外一些英国周边的学校,Mollison对这种基于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地方学校的独特风格而带来
期刊
体育摄影的精髓在于能把比赛中瞬息万变的运动员,以完美的构图、恰到好处的抓拍定格 。过往由于设备限制,摄影机要跟拍一些极限或竞速运动时难度很大。有了无人机,尤其是具备跟随飞行功能的产品,开启运动模式,可以流畅而毫无阻碍地记录下赛场上奔驰的运动员或赛车。机随心动,为体育摄影打开全新天地。  自小就喜欢航模,3年前开始接触4轴飞行器。一开始都是自己组装,续航、稳定性跟现在都没法比,一直实验着想把相机带上
期刊
知道她,是因偶然看到的她的妈妈,著名作家邓燕婷的文章《要离开就把我变成一个天使,好让我守护地球的爱美丽》,文中,一个叫做爱美丽的女生以让人心疼的又无比佩服的坚强,在艺术的道路上带着自己的灵魂骄傲前行,对摄影有着极致坚定的追求。是的,她美得就像一个天使,却又像水晶一样坚强,用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让自己的灵魂与生活愈发充盈。  成长像铿锵玫瑰一般  从小就患有哮喘的她在10岁时从广州搬到深圳,为了追赶上
期刊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
期刊
作为一个80后,科幻,电影,游戏,动漫,小说,虽然传播介质看似不同,但对我来说区分度好像也没多大,某些认识上来说都是“不正经”的产物。当然,现实来说也确实彼此不分家,用一个最近热门的名词叙述大概就是“IP” 。  “IP”是什么鬼?单论这个词的话,可能是国内独有,你跟老外说IP,他们可能会以为是网络地址;而目前国内热论的IP这个词原意缩写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更准
期刊
航拍摄影师Captain Zhu,美国Gensler在职建筑师,中国航空运动协会AFSC持证飞手,天空之城认证航拍摄影师,大疆官方论坛航拍教程制作者。  在大疆社区有一个小调查,谁是你航拍之路的第一个老师?很多网友留言Captain。Captain在航拍爱好者中如此受欢迎也并不奇怪,他制作的航拍宝典和经典航拍镜头语言解析,清晰易懂,作为优秀官方教程长期被推荐在论坛首页。2014年的最后一天注册,不
期刊
旅行和摄影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摄影术发明之初,当时法国政府组织摄影师拍摄巴黎各地的名胜古迹。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正是因为一群“游荡者”。  如今旅行和拍摄都不再是精英人群的独享游戏,各地的穷游背包客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一张iPhone 6手机拍出的照片也毫不逊色。热爱拍摄游客的英国摄影师马丁·帕尔曾总结多年来观察游客的心得:“从游客踏入景点开始,每个人都要在任何一个值得留影
期刊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
期刊
苍穹下,是神圣且不可磨灭的信仰之地,是颤抖却跃跃欲飞的云霄之心,是广袤而辽阔孤寂的旷野蛮荒,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十字架,是铩羽不归的平凡的鸟儿,是风过无痕的永远的翱翔。
期刊
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 “ 天(hang)上(kong)” 的事儿有着一份极特殊的情感,也可以叫情怀吧。大学毕业,顺利进入航空公司,在本世纪初的时候进入航空公司上班还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所有身边的朋友都会问三个问题:  “你当飞行员啦?”,“不是”;  “那你是卖票的?”,“也不是”;  “那找你买票能便宜吗?”答:“……”  好像航空公司除了售票员就是飞行员,这一晃就是小十个年头。  每一名航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