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blu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高校德育方法,既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也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更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德育方法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选的,而是一个“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无限循环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二是要实施德育个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三是要培养德育自觉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四是要落实德育实践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武转变。同时,为了确保高校德育方法创新取得最佳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遵循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关键词:高校德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07-02
  
  高校德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人才的一项根本工作,是高校育人的生命线工程。当前高校德育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德育方法,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依据
  
  德育方法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实现高校既定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使德育内容产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求教育者根据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思想实际,在批判继承优秀德育传统方法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德育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对德育方法不断创造。创新高校德育方法,既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也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更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1.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时代背景。德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在当代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虽然不同的国家对德育的表述不同,如公民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品格教育等,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而剧烈的历史变革之中,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追求平等与个性自由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凸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环境,既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内容、新途径、新条件,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德育工作向前发展,也对高校德育不断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新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德育方法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发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的作用。
  2.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现实需求。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道德教育领域恒久的话题,也是道德教育领域很难解决的—个问题。说它难以解决,从深层根源上看,固然与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奉行的深层的道德教育哲学理念密切关联,但也与德育方法本身的不适当地选择与应用有关。在一定意义上,正确地选择与应用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正如有论者所指出:“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德育方法滞后于实际,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实效性不强。要想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创新德育方法。
  3.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现代德育的基本精神正朝着崇尚人性的人文主义方向发展,强调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格教育为核心。这就要求学校德育不仅要在内容上进行革新,而且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德育方法提供了相关学科最新知识和方法。而且直接为德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德育方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对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理导人、以情育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道德教育方法为德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现代心理学揭示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及人的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为德育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科学关于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关于如何调动人的极积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是德育方法创新值得吸收和借鉴的;数学方法的运用使德育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变,为德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准确性提供了可能;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为丰富德育方法提供了现代化的操作平台。
  
  二、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思路
  
  创新德育方法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德育方法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以不断引领和促进德育方法创新。
  1.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人是教育的中心,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一切教育都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因而必须以“学生”为本。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简单地当成教育对象,“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只注重对他们进行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施加的往往是口号式的令人可望不可及的教育条目,整个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把人视为填充各种美德与高尚品格的袋子。这样的一种道德教育其实效性必然大打折扣。因而,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应再是以道德教育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并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2.实施德育个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德育个性化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做人、会做事、懂生活、精工作的社会公民。实施德育个性化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发展。反思以往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以培育“听话的好学生”、“模式化的人”为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模式教育把学生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人”,既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现实生活脱离,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创新德育方法,要求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给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在常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对 冲突的价值取向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保护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利。
  3.培养德育自觉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大学生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培养德育自觉性就是使学生形成自觉树立道德目标,主动提高道德能力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就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而言,由于施教者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方法上,惯用的是说服教育、批评指正、品德评价等,这些教育方法多少都带有强制意味。这些强制性的“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德育他律功能的弱化和消解。“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走出德育他律困境的出路是德育自律。德育自觉性就是要改变德育他律的强制性、约束性为德育自律的内控性、自主性,突出理性说服,关注爱的施予,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过渡。
  4.落实德育实践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学校的德育工作,总是把学生束缚在校园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德育方法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不给学生创造自己认识社会、自己判断思考的机会。这种闭锁性的德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育观念必须更新,德育方法必须改革。学校应从现实出发,把学生从课堂上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走出“世外桃源”,自己去观察社会,去思考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开放的德育过程中真正产生免疫力,掌握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本领,最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原则
  
  原则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础的,根据实践主体的意志提出的主观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又对人们的活动产生指导作用,是行为的基本准则。为了确保高校德育方法创新取得最佳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服务的。高校德育过程作为道德的外化过程和动态表现,其方法必定具有特定的阶级性和方向性。因此,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正确把握高校德育发展,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适时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于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体现方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德育是与传统被动式德育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始终把教育对象看作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价值观念和独立人格,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能力的独立个体。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更多地主张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和咨询式等德育方法,加强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社区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从中懂得如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德育过程的实效性。
  3.整体性原则。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将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咽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发展性原则。高校德育方法是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秀传统还是那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高校德育方法只有适应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因而,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方法的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紧跟德育目标调整变化的步伐,对德育方法及时改进和创新,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同时,我们还应从社会转型期、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现状出发,结合转型期大学生思想上的特点,采用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如网络德育、心理咨询等手段,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特点的现代化的德育方法体系。
其他文献
通过对医院财务参与合同管理工作的认识,提出了财务部门在项目前期计划管理,合同起草、合同执行过程的动态管理,合同外设计变更的计价与支付,工程索赔及项目结算等方面的合同
文章以中国石化为例,分析了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中效益流失的原因及形式,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高度,反复强调廉政建设,在其著作中,指出了腐败种种表现、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危害,
【正】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深刻冲击了传统的商业管理体制。尽管商业行政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的改革,但商业改革主要着眼于市
【正】 在考察贯穿中国历史的人名现象时,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喜欢以马字偏旁字命名,而翻开辞典,我们又会惊讶于马字偏旁字之多。仅据《辞海》统计,马旁字多达百字以上(转义字,
【正】 商学院与综合大学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她培养人才的目的具有单一性——为国家培养高级的商业经营管理人员。围绕这个目的,不同的系、部开设的课程,也都向着培养商业专门
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正成
<正> 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一样,都有经济规律发挥作用。如果我们把诸经济规律视为一个体系,在商品流通领域有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