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一些家长庆幸“还好我们家孩子是个男孩,不会吃亏”,仿佛男性性别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有的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只留下女生看科教片,好像男生就没有青春期。在性教育领域,性别偏见很多时候表现为忽视男生需求与权利,这注定会给男性青少年的成长带来隐患。实际上,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接受性教育的权力和必要性。
性安全方面,男孩面临的风险并不小
“男孩不吃亏”的论调,一方面让遭受性侵害的男性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助长处于性活跃期的男性青少年寻求性满足的风险性行为,在性知识和法律知识缺乏的前提下,他们更易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给男孩健康成长带来巨大隐患。
男性性别并非性侵中的保护伞。4月30日,有人网络发帖举报,称在2010-2020十年期间,四川某高中教师梁岗利用其班主任和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的身份,以疏导学生心理为由,对多名男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性侵,部分学生毕业后仍无法摆脱其骚扰。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2019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男童受害比例从4.26%上升到10.69%,受害人数量从32人增加到81人。可见,并非拥有男性性别就能免遭性侵害。性侵害案件的隐蔽性和法律对男性性权利的“忽视”,让大多数男性遭受性侵害后选择沉默,但这类事件绝不容忽视。
网络社交给男性青少年带来更大的性风险。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各类社交软件的出现,利用网络与陌生人约见并发生性行为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一情况尤甚。其中,男生的性观念更加开放,且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其自我保护意识弱于女生,更容易接受网约性行为。《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全体大学生中,男生有过网约性行为意愿和实际发生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女生,因此面临更大的性风险和安全隐患。
社会性别因素使男性更易成为性犯罪者。韩国N号房事件中,26万韩国男性卷入其中,成为性侵事件的共犯。5月21日,网友发文称五岁女儿在上海某书店遭一名十岁男孩诱骗与猥亵,事后该男孩的父母态度恶劣且拒绝道歉……媒体曝光的各类儿童性侵害事件、社会中频繁发生的性骚扰事件的作案者以男性居多。很多研究者认为其中存在某种程度的生物因素,但我们更应看到社会性别观念是这些现象的幕后推手之一。在韩国N号房事件中,受害女性被称为“来月经的家伙”,这一称呼充分显示了韩国性别歧视和物化女性的风气。社会固有的不正确性别观念不但加大女性被性侵害的风险,还增加了深受这些观念影响的男性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
科学的性教育,帮助男孩懂得自我保护、降低被侵害的风险、提高性行为的安全性,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健康人格,而无须以冒犯甚至侵害他人的方式获得性满足,这对社会安定与家庭和谐意义重大。
成长过程中,男孩的性困扰不比女孩少
青春期男孩普遍面临性发育焦虑。随着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性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性魅力,由此开始挑剔自己的外表。此时,性生理发育常识的缺乏,常常使他们陷入自己身体状况“正常与否”的焦虑。据调查,在性生理方面,青春期学生最在意的是自己性体像的变化,如“变声时会快速长高吗”“发育后会变帅吗”“长喉结了还会长高吗”等。有些男生会私下比较隐私部位、为体毛浓密而烦恼、为没长胡须而担忧,生怕自己性发育不良。青春发育期的男孩面临性体像焦虑的现象较为普遍。
跨性别青少年以生理性别为男性居多,压力更大。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发起的《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跨性别女性(男跨女,出生时生理性别为男性)占33.7%,高于跨性别男性(女跨男,占比为30.9%);他们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察觉自己性别认同不同于生理性别。由于不符合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性别期待,跨性别者往往被视为“异类”,遭受校园暴力、不被家庭成员所接受的比例较高,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且目前学校青春期教育在这方面重视不够,性少数群体更难得到帮助。该调查还显示,跨性别者中有 61.5%的人存在抑郁心理,73.2%的人存在焦虑心理,46.2%的人因性别认同障碍有过自杀想法,12.7%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近日,重庆一名17岁天才少年自杀事件令人唏嘘,其自杀的一部分原因疑为跨性别心理带来的压力。
性成熟后,男生的性好奇和性需要表现更突出。《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男生的性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性成熟之后男生的性需要表现更为突出。他们在恋爱中发生性行为的动机更为强烈,靠自己来解决性需求的比例也远高于女孩。因此,通过性教育,正确认识性行为,学会以合理的方式释放性冲动,消除对性冲动的误解和因此带来的心理负担,学习克制和管理性需要,懂得在亲密关系中尊重对方的性决定,对于男孩意义重大。通过性教育帮助男孩解决成长中的困扰,是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
性别平等教育对男性意义特殊
帮助青少年,尤其是男性青少年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建设和谐的性别关系,是性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的伤害。由于性别秩序的不平等观念以及男女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认为女生应温柔体贴、男生则应阳刚硬朗。不符合这一印象的男性被贴上“娘炮”的标签,备受歧视甚至欺凌。实际上,这是对多元男性气质的污名化,是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物,对天性温柔的男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他们不仅承受侮辱性的语言暴力和社会的排斥、欺凌带来的心理压力,还会因自身与刻板印象下男性气质的不同而自我折磨。性别平等教育有利于打破性别偏见,让不同性别气质的青少年充分释放天性,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社会传统的性别观念中,男孩被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大丈夫流血不流泪”。这种强化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规范,让男性在情感受伤时不愿表达、遇到困境时耻于求助,转而以各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排解,如酗酒、赌博、情绪化。情感压抑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遇到危机时,表达受阻让他们极易错失获得帮助的机会;家庭中“大丈夫”“严父”的面具下,男性表达关爱和温情的能力减弱,不利于家庭和谐;职场上所谓“霸道总裁”式的“男子气概”,将粗暴专断合理化,让职场关系受损。性别平等教育,是帮助男性卸下“强大”的伪装、做回真实自己的途径,也是把他们从传统性别角色规范下拯救出来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提升男性构建和谐亲密关系的能力。从小接受性别平等教育,能让男性更有家庭责任感,懂得尊重伴侣,提高他们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有机会以爱和尊重去获得幸福。
家庭關系中,越来越多的男性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育儿工作。但不可否认,“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对人们的影响仍然不小:女人做家务被视为理所当然、分内之事,而男性做家务则成了“加分项”,是备受推崇的“好男人”表现,是“帮助妻子”;不少男性以“事业”为借口,逃避育儿责任,致使很多“丧偶式”家庭的出现。这不仅对女性不公平,也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婚恋关系中,忽视女性权利和感受的“大男子主义”仍非常盛行,大量“霸道总裁”式影视男主仍很有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他们而言并非全是益处:男性对伴侣的“压榨”和控制,也许能让自己获得主导权、享有更多权益,但不平等的关系会伤害两人间的感情,让男性失去构建健康而美好的亲密关系的机会。
男孩的性别,绝不能成为剥夺其接受性教育的理由。忽视男孩的性教育,必然会让他们因此而“吃亏”,只是“亏”在不同的方面。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孙雨萱
性安全方面,男孩面临的风险并不小
“男孩不吃亏”的论调,一方面让遭受性侵害的男性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助长处于性活跃期的男性青少年寻求性满足的风险性行为,在性知识和法律知识缺乏的前提下,他们更易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给男孩健康成长带来巨大隐患。
男性性别并非性侵中的保护伞。4月30日,有人网络发帖举报,称在2010-2020十年期间,四川某高中教师梁岗利用其班主任和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的身份,以疏导学生心理为由,对多名男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性侵,部分学生毕业后仍无法摆脱其骚扰。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2019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男童受害比例从4.26%上升到10.69%,受害人数量从32人增加到81人。可见,并非拥有男性性别就能免遭性侵害。性侵害案件的隐蔽性和法律对男性性权利的“忽视”,让大多数男性遭受性侵害后选择沉默,但这类事件绝不容忽视。
网络社交给男性青少年带来更大的性风险。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各类社交软件的出现,利用网络与陌生人约见并发生性行为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一情况尤甚。其中,男生的性观念更加开放,且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其自我保护意识弱于女生,更容易接受网约性行为。《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全体大学生中,男生有过网约性行为意愿和实际发生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女生,因此面临更大的性风险和安全隐患。
社会性别因素使男性更易成为性犯罪者。韩国N号房事件中,26万韩国男性卷入其中,成为性侵事件的共犯。5月21日,网友发文称五岁女儿在上海某书店遭一名十岁男孩诱骗与猥亵,事后该男孩的父母态度恶劣且拒绝道歉……媒体曝光的各类儿童性侵害事件、社会中频繁发生的性骚扰事件的作案者以男性居多。很多研究者认为其中存在某种程度的生物因素,但我们更应看到社会性别观念是这些现象的幕后推手之一。在韩国N号房事件中,受害女性被称为“来月经的家伙”,这一称呼充分显示了韩国性别歧视和物化女性的风气。社会固有的不正确性别观念不但加大女性被性侵害的风险,还增加了深受这些观念影响的男性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
科学的性教育,帮助男孩懂得自我保护、降低被侵害的风险、提高性行为的安全性,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健康人格,而无须以冒犯甚至侵害他人的方式获得性满足,这对社会安定与家庭和谐意义重大。
成长过程中,男孩的性困扰不比女孩少
青春期男孩普遍面临性发育焦虑。随着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性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性魅力,由此开始挑剔自己的外表。此时,性生理发育常识的缺乏,常常使他们陷入自己身体状况“正常与否”的焦虑。据调查,在性生理方面,青春期学生最在意的是自己性体像的变化,如“变声时会快速长高吗”“发育后会变帅吗”“长喉结了还会长高吗”等。有些男生会私下比较隐私部位、为体毛浓密而烦恼、为没长胡须而担忧,生怕自己性发育不良。青春发育期的男孩面临性体像焦虑的现象较为普遍。
跨性别青少年以生理性别为男性居多,压力更大。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发起的《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跨性别女性(男跨女,出生时生理性别为男性)占33.7%,高于跨性别男性(女跨男,占比为30.9%);他们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察觉自己性别认同不同于生理性别。由于不符合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性别期待,跨性别者往往被视为“异类”,遭受校园暴力、不被家庭成员所接受的比例较高,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且目前学校青春期教育在这方面重视不够,性少数群体更难得到帮助。该调查还显示,跨性别者中有 61.5%的人存在抑郁心理,73.2%的人存在焦虑心理,46.2%的人因性别认同障碍有过自杀想法,12.7%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近日,重庆一名17岁天才少年自杀事件令人唏嘘,其自杀的一部分原因疑为跨性别心理带来的压力。
性成熟后,男生的性好奇和性需要表现更突出。《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男生的性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性成熟之后男生的性需要表现更为突出。他们在恋爱中发生性行为的动机更为强烈,靠自己来解决性需求的比例也远高于女孩。因此,通过性教育,正确认识性行为,学会以合理的方式释放性冲动,消除对性冲动的误解和因此带来的心理负担,学习克制和管理性需要,懂得在亲密关系中尊重对方的性决定,对于男孩意义重大。通过性教育帮助男孩解决成长中的困扰,是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
性别平等教育对男性意义特殊
帮助青少年,尤其是男性青少年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建设和谐的性别关系,是性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的伤害。由于性别秩序的不平等观念以及男女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认为女生应温柔体贴、男生则应阳刚硬朗。不符合这一印象的男性被贴上“娘炮”的标签,备受歧视甚至欺凌。实际上,这是对多元男性气质的污名化,是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物,对天性温柔的男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他们不仅承受侮辱性的语言暴力和社会的排斥、欺凌带来的心理压力,还会因自身与刻板印象下男性气质的不同而自我折磨。性别平等教育有利于打破性别偏见,让不同性别气质的青少年充分释放天性,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社会传统的性别观念中,男孩被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大丈夫流血不流泪”。这种强化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规范,让男性在情感受伤时不愿表达、遇到困境时耻于求助,转而以各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排解,如酗酒、赌博、情绪化。情感压抑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遇到危机时,表达受阻让他们极易错失获得帮助的机会;家庭中“大丈夫”“严父”的面具下,男性表达关爱和温情的能力减弱,不利于家庭和谐;职场上所谓“霸道总裁”式的“男子气概”,将粗暴专断合理化,让职场关系受损。性别平等教育,是帮助男性卸下“强大”的伪装、做回真实自己的途径,也是把他们从传统性别角色规范下拯救出来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提升男性构建和谐亲密关系的能力。从小接受性别平等教育,能让男性更有家庭责任感,懂得尊重伴侣,提高他们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有机会以爱和尊重去获得幸福。
家庭關系中,越来越多的男性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育儿工作。但不可否认,“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对人们的影响仍然不小:女人做家务被视为理所当然、分内之事,而男性做家务则成了“加分项”,是备受推崇的“好男人”表现,是“帮助妻子”;不少男性以“事业”为借口,逃避育儿责任,致使很多“丧偶式”家庭的出现。这不仅对女性不公平,也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婚恋关系中,忽视女性权利和感受的“大男子主义”仍非常盛行,大量“霸道总裁”式影视男主仍很有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他们而言并非全是益处:男性对伴侣的“压榨”和控制,也许能让自己获得主导权、享有更多权益,但不平等的关系会伤害两人间的感情,让男性失去构建健康而美好的亲密关系的机会。
男孩的性别,绝不能成为剥夺其接受性教育的理由。忽视男孩的性教育,必然会让他们因此而“吃亏”,只是“亏”在不同的方面。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孙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