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人转是一门深受东北人喜爱并且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由于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夸张与另类,二人转的存在遭遇着褒奖与贬低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冲击。即使是在这两种对立观点冲击下,二人转依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走出了东北乡村特色,传遍了全国,产生了一定的热度,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高雅艺术的普及与盛行,二人转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在瑰丽的艺术园地中立足。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低俗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5-0165-02
1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
二人转,这种诞生于东北白云黑土之间,流传于东北民间的极具民间气息的特色艺术,用它粗犷豪放的表现形式、幽默而贴近生活的唱词以及独特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舞蹈,滋润勤劳的东北人民已有300多年之久。东北人对于二人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难舍难分的情感,在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由此可见二人转在东北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二人转不再仅仅是东北农村间的饭后娱乐,而是翻山越岭走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渐渐成为娱乐市场上的宠儿。近一两年,二人转频繁进京,或南下巡演,不断引起轰动,在各地的演出市场也常常制造出票房奇迹。仅从这些表面的受欢迎程度看,二人转在艺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二人转是否能继续保持那种独特的淳朴而贴近生活的民间气息而不变质,是否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呢?恐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二人转在充分照顾观众情绪的同时,是否也不容回避地存在着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使之趋于流俗的现象?这点必须引起我们今天的二人转演员的足够重视,毕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还有着审美价值与审美趣味的前提,即便是以丑角取胜的二人转艺术也应遵循长期以来的“笨中求巧,丑中求美”的美学原则,而非一味地为丑而丑,毫无美感。繁荣背后,也连带着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北二人转,究竟与原生态的二人转相距多远?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二人转艺术,是否还完整保存着初始的淳朴与乐观,在与城市观众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1]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俗”的艺术
并不需要多加论述,显而易见的,二人转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京剧、黄梅戏等相比,其粗鄙的特征表露无疑。二人转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高雅与细腻,更多的是粗野、鄙陋的表现方式。从角色上来说,二人转最突出的是丑角的运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可能也会有丑角出现,但是最终是以丑写美的,而二人转则是赤裸裸地表现其丑感,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从内容上来说,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婉约如江南黄梅戏,幽默如川剧,诗情画意如越剧,抑扬顿挫的京剧,或是粗犷豪迈的秦腔,都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形成其特色,以任何题材为背景。而二人转则独爱性这一角度,在二人转作品中,不难看到男女挑逗调情的场面,甚至有的将客观的历史事实改造得面目全非。“如《马寡妇开店》,按一般的戏剧形式演,一定是一出严正主题的戏剧:狄仁杰以规规矩矩守寡妇的伦理道德教训马寡妇的故事,但在二人转中,由于戏谑化的表演,就改变了这个主题,是狄仁杰和马寡妇两个角色成为了一种性挑逗和性交流的表演。这就一方面变形了人物,另一方面又变形了故事。”[2]
在表现形式上,粗口、脏口不断几乎成了二人转的特点。二人转中说口是丑角的主要表演形式,其对象指向是旦角,也就是美女的角。对美女而说的粗鄙的脏口其内容自然不必详举。当赵本山提出“绿色二人转”的口号时,也无形当中将二人转演出市场中存在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是,仅仅靠表面的“绿色”就能改变二人转的现状吗?以“土色土香,以俗见长”为特征的二人转艺术,历来就是俗文化的代表。但是,这里的“俗”,应是通俗、民俗的俗,而绝非庸俗、低俗的俗。“人们对今天二人转演出频繁出现的“粉词脏口”的厌恶和否定,其实也不是新鲜事物。翻阅1959年和1964年由吉林省文化局编印的两本《二人转问题讨论集》,就能发现,其中半数以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净化舞台、严肃台风以及廓清“说口”与“脏口”的讨论。”[2]
二人转的低俗的特点产生于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艺术理论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他们以层的形式存在于精神领域之中,故称之为精神层次。”[3]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叫做潜意识。从东北人的生存方式看,白天需要大量的重体力的劳作,夜间才得以休息安顿,在农闲时期,往往找不到娱乐途径来满足内心的需要。而在这时,二人转的表演成为了满足心理的最好工具,于是对于二人转的要求成了一种狂欢式的演绎,这也正反映了东北人内在的野性、狂放的心理空间。而作为创作者,其创作目的在于注重娱乐性,而观众最容易被挑拨起来的神经就是性,这与人的野性的心理本质分不开。逐渐地,二人转在内容上渐渐发展得被现代人看来粗俗、低俗,但有趣的是,尽管很多人批评二人转的这一点,二人转却是从来不缺乏市场的。
3东北地域特色的写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与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应该说,是东北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审美,进而造就了东北二人转这一极富东北特色的艺术形式。“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唱戏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4]二人转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各处行走相对方便,而表现力方面又很强,它以唱为主,结合舞蹈、杂耍等形式,使得表现力很丰富。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形式,这体现了东北地区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是东北封闭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实际上是封闭的环境。北部是大兴安岭,东边为茫茫太平洋,西边是蒙古戈壁,唯一与中原的交界是“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而由于政治动荡,唯一通向中原大地的门还是关着的。在这种形势下,二人转始终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而不能被绝大多数人所认识而登上大雅之堂。而与其同一时期形成的京剧,通过广泛的传播而成为了“国粹”。由于与蒙古戈壁相连,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就倾向于游牧民族的粗野与豪放,表现在二人转上就是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甚至许多露骨的说口,加上表演过程中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也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素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气息是分不开的。
4二人转登堂入室路在何方
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使得大众对二人转的态度至今褒贬不一,有的人欣赏二人转幽默风趣贴近生活的民间化的艺术特色,而批评的人则认为二人转内容粗俗不堪,不能称之为艺术。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二人转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在推向市场化的阶段,必须有所扬弃,应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心理而变得粗俗不堪。二人转的低俗化是客观事实,但也有很多好的二人转艺术家为净化其环境而不断地努力着。吉林省二人转戏曲小品艺术节给二人转的前景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以传统演唱形式为基础,结合传统绝技,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使得二人转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不再靠内容的低俗来满足观众的低级趣味,这样的二人转发展趋势是健康积极的,有利于二人转的复兴,但从这个角度也说明,当前二人转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地方有待优化和改进。当然,余秋雨先生说过,“世俗才是文化的基础,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高雅文化不断变革的原动力。它比高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深入人心。”二人转的本质属性虽然是“俗”,但“俗”同样能为二人转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二人转若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在艺术形式、传播手段上多下工夫,做到广泛汲养,兼容并包。同时,与大众媒介的结合也是民间艺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能够具备完善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高素质的人才,就算发展的道路仍充满荆棘,二人转的复兴也必然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蒋惠明从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的二人转[J]艺术评论,2004(11).
[2]杨朴,粗鄙二人转的艺术本质[J]戏剧文学,2004(7).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
[4]罗忠秀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2006(3).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低俗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5-0165-02
1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
二人转,这种诞生于东北白云黑土之间,流传于东北民间的极具民间气息的特色艺术,用它粗犷豪放的表现形式、幽默而贴近生活的唱词以及独特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舞蹈,滋润勤劳的东北人民已有300多年之久。东北人对于二人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难舍难分的情感,在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由此可见二人转在东北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二人转不再仅仅是东北农村间的饭后娱乐,而是翻山越岭走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渐渐成为娱乐市场上的宠儿。近一两年,二人转频繁进京,或南下巡演,不断引起轰动,在各地的演出市场也常常制造出票房奇迹。仅从这些表面的受欢迎程度看,二人转在艺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二人转是否能继续保持那种独特的淳朴而贴近生活的民间气息而不变质,是否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呢?恐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二人转在充分照顾观众情绪的同时,是否也不容回避地存在着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使之趋于流俗的现象?这点必须引起我们今天的二人转演员的足够重视,毕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还有着审美价值与审美趣味的前提,即便是以丑角取胜的二人转艺术也应遵循长期以来的“笨中求巧,丑中求美”的美学原则,而非一味地为丑而丑,毫无美感。繁荣背后,也连带着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北二人转,究竟与原生态的二人转相距多远?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二人转艺术,是否还完整保存着初始的淳朴与乐观,在与城市观众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1]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俗”的艺术
并不需要多加论述,显而易见的,二人转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京剧、黄梅戏等相比,其粗鄙的特征表露无疑。二人转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高雅与细腻,更多的是粗野、鄙陋的表现方式。从角色上来说,二人转最突出的是丑角的运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可能也会有丑角出现,但是最终是以丑写美的,而二人转则是赤裸裸地表现其丑感,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从内容上来说,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婉约如江南黄梅戏,幽默如川剧,诗情画意如越剧,抑扬顿挫的京剧,或是粗犷豪迈的秦腔,都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形成其特色,以任何题材为背景。而二人转则独爱性这一角度,在二人转作品中,不难看到男女挑逗调情的场面,甚至有的将客观的历史事实改造得面目全非。“如《马寡妇开店》,按一般的戏剧形式演,一定是一出严正主题的戏剧:狄仁杰以规规矩矩守寡妇的伦理道德教训马寡妇的故事,但在二人转中,由于戏谑化的表演,就改变了这个主题,是狄仁杰和马寡妇两个角色成为了一种性挑逗和性交流的表演。这就一方面变形了人物,另一方面又变形了故事。”[2]
在表现形式上,粗口、脏口不断几乎成了二人转的特点。二人转中说口是丑角的主要表演形式,其对象指向是旦角,也就是美女的角。对美女而说的粗鄙的脏口其内容自然不必详举。当赵本山提出“绿色二人转”的口号时,也无形当中将二人转演出市场中存在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是,仅仅靠表面的“绿色”就能改变二人转的现状吗?以“土色土香,以俗见长”为特征的二人转艺术,历来就是俗文化的代表。但是,这里的“俗”,应是通俗、民俗的俗,而绝非庸俗、低俗的俗。“人们对今天二人转演出频繁出现的“粉词脏口”的厌恶和否定,其实也不是新鲜事物。翻阅1959年和1964年由吉林省文化局编印的两本《二人转问题讨论集》,就能发现,其中半数以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净化舞台、严肃台风以及廓清“说口”与“脏口”的讨论。”[2]
二人转的低俗的特点产生于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艺术理论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他们以层的形式存在于精神领域之中,故称之为精神层次。”[3]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叫做潜意识。从东北人的生存方式看,白天需要大量的重体力的劳作,夜间才得以休息安顿,在农闲时期,往往找不到娱乐途径来满足内心的需要。而在这时,二人转的表演成为了满足心理的最好工具,于是对于二人转的要求成了一种狂欢式的演绎,这也正反映了东北人内在的野性、狂放的心理空间。而作为创作者,其创作目的在于注重娱乐性,而观众最容易被挑拨起来的神经就是性,这与人的野性的心理本质分不开。逐渐地,二人转在内容上渐渐发展得被现代人看来粗俗、低俗,但有趣的是,尽管很多人批评二人转的这一点,二人转却是从来不缺乏市场的。
3东北地域特色的写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与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应该说,是东北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审美,进而造就了东北二人转这一极富东北特色的艺术形式。“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唱戏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4]二人转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各处行走相对方便,而表现力方面又很强,它以唱为主,结合舞蹈、杂耍等形式,使得表现力很丰富。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形式,这体现了东北地区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是东北封闭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实际上是封闭的环境。北部是大兴安岭,东边为茫茫太平洋,西边是蒙古戈壁,唯一与中原的交界是“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而由于政治动荡,唯一通向中原大地的门还是关着的。在这种形势下,二人转始终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而不能被绝大多数人所认识而登上大雅之堂。而与其同一时期形成的京剧,通过广泛的传播而成为了“国粹”。由于与蒙古戈壁相连,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就倾向于游牧民族的粗野与豪放,表现在二人转上就是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甚至许多露骨的说口,加上表演过程中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也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素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气息是分不开的。
4二人转登堂入室路在何方
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使得大众对二人转的态度至今褒贬不一,有的人欣赏二人转幽默风趣贴近生活的民间化的艺术特色,而批评的人则认为二人转内容粗俗不堪,不能称之为艺术。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二人转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在推向市场化的阶段,必须有所扬弃,应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心理而变得粗俗不堪。二人转的低俗化是客观事实,但也有很多好的二人转艺术家为净化其环境而不断地努力着。吉林省二人转戏曲小品艺术节给二人转的前景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以传统演唱形式为基础,结合传统绝技,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使得二人转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不再靠内容的低俗来满足观众的低级趣味,这样的二人转发展趋势是健康积极的,有利于二人转的复兴,但从这个角度也说明,当前二人转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地方有待优化和改进。当然,余秋雨先生说过,“世俗才是文化的基础,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高雅文化不断变革的原动力。它比高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深入人心。”二人转的本质属性虽然是“俗”,但“俗”同样能为二人转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二人转若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在艺术形式、传播手段上多下工夫,做到广泛汲养,兼容并包。同时,与大众媒介的结合也是民间艺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能够具备完善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高素质的人才,就算发展的道路仍充满荆棘,二人转的复兴也必然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蒋惠明从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的二人转[J]艺术评论,2004(11).
[2]杨朴,粗鄙二人转的艺术本质[J]戏剧文学,2004(7).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
[4]罗忠秀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