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学生间的积极心理资源,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助人自助,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多方面探索了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研究表明,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当作努力方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获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营造全员参与积极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氛围,造就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对于促进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挑战和困难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作为一名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用心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面。将目前流行于大、中学校园的“朋辈心理辅导”与当下流行的积极心理学理念相结合,在小学班级中开展实践研究,对于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潜在心理能量,实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目的,让朋辈心理辅助者在帮助他人之时,获得自我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一、朋辈心理辅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小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主要是指同学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自发性
自发性是指作为群体或集体生活的人,在自身无法克服心理困扰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学生在克服心理困扰时也不例外,使“朋辈心理互助”能自发地产生。
2. 相互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辅导”有相互性,可以认为是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3. 普适性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而不是父母、老师或其他人。根据有关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当问到“你最喜欢跟谁在一起”时,大多数学生(占60.2%)选择“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可见,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心理咨询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这也就是说“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因而可以看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4. 简易性
在学校中,学生通常以班级、社团等集体方式联系在一起,这就为他们在心理方面相互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心理咨询往往需要咨询员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可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朋辈心理辅导”一般不需要这一过程。由于担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通常是当事人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这些同学或朋友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从而能够及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担当“朋辈心理辅导”的同学,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这些因素都使“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二、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实施
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操作上有个非常重要的实施原則,即强调活动性和情境性。通过为儿童创设体验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是积极心理品质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在充分考虑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我们班把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发展,并在工作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朋辈心理辅导者能够帮助同伴在疏导情绪的同时,尽可能地积极预防问题的发生。
1.做好前期调查,科学组建朋辈团队
在组建朋辈心理者团队前,针对全班45名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遇到心理困惑时,有 15.7% 的学生会选择求助心理教师,显著低于找同龄朋友和自己解决。不找心理教师的首要原因是觉得跟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很尴尬,次要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够解决。当问及朋辈心理者要拥有何种心理品质会比较可信任时,诚实、善良、有责任心和公平正义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际关系良好、谦虚、热情、思考问题全面和有自己的观点。
结合前期调查的结果,在面向学校宣传、本人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侧重筛选出高乐群性、情绪稳定、责任感强、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较好等特点的学生参与由专职心理教师组织进行的培训,包括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的明确、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心理陪伴和对象等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采用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帮助学生学会一些相应的方法。培训时更侧重于心理咨询小技巧的掌握和运用,采用教师说明和互动示范的方式进行讲解。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并加以积极引导,心理互助不仅可以开展,而且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心理训练,营造积极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相关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同学之间的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有时比教师重要。在互助式心理训练中,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的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时,会主动纠正自己和别人的不正确训练方法,纠正别的同学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训练法。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父母、亲属等角色。让每个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互助式心理辅导以班为单位开展,一般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或两次。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3.明确工作内容,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工作目标是成为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心理信息的传递员以及心理活动的协助者。他们需要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记录在心理日志上,及时跟教师进行沟通,同时需要协助班级心理教师开展活动。还有就是在观察收集信息和协助教师的基础上,以聊天、陪伴、共同活动等方式及时干预引导,让同学们体会到来自同伴的温暖,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途径
明确了工作内容后,朋辈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全面展开。
1. 关注班级动态,填写心理日志
每位朋辈心理辅导者每周填写“班级心理日志”,随时随地观察班级同学学习、情感、突发事件、人际交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或报告老师。此外,要求其对问题作出适当处理,如陪伴、倾听、协助同学或老师解决问题等,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心理教师在定期的督导中进行探讨改进。
例如班内一位同学小A的父母三年前离异了,这对于本来就由奶奶抚养的小A来说本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但不久前,她的继母生了一个小孩子,并且这个新生的小孩子大部分时间也是由她奶奶来抚养。她觉得自己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情绪低落,也不爱与同学交流。朋辈心理辅导者及时地发现了她的变化,将这一现象及时进行了记录。我们在了解到这一问题后,先期做了家访,与家长特别是奶奶进行了沟通,达成了在家庭中尽可能多关注孩子情绪的意向,并与家长和孩子三方都进行了交流,让小A参与到照顾妹妹的过程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表现也好了很多。
2. 创编心理小报,播撒心育种子
在班级内,我们设置了“心育角”,向学生定期宣传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于通过调查收集的关于班级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和普遍性的心理困惑,我们采用编写心理小报的形式,广泛宣传了心理健康信息,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解决渠道。其中“电梯里的人际学”“星座与巴纳姆效应”“学会调控情绪”“我是‘追星族’”“潜能无限的大脑”等主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3. 组织朋辈辅导者集体活动,营造积极氛围
为了营造更加积极的氛围,在日常定期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作用。他们不仅作为小助手协助教师开展活动,还在团队中扮演着带领者、引导者的作用。
二胎政策放开后,班中的“小二”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的出现,使得以往的“大姐大”“大哥大”们极其地不适应。有些家长也映很难和孩子进行类似问题的沟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开展关于“家庭新成员”为主题的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求朋辈辅导者率先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适当的内心自我暴露鼓励小组成员开放自我,从而促进团体成能量的流动。
4. 亲子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家长的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学校为家长开设积极心理家长学校大讲堂,对家长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让家长关注孩子的积极品质,进行积极的家庭教育。在班级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每月一次为家长提供系列小讲堂活动,还面向部分学生家长进行注意力训练等主题的专题讲座。不断丰富家长小讲堂的形式,以集体讲座、班级活动等形式展开。
经过实践,家长深刻感悟到开设积极品质课程以及开展朋辈辅导者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有收获、家长有转变、班级有发展。
四、开展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
实践证明,在小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 如帮助同学克服自卑心理、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学习心理、培养乐观心态等。开展工作一段时间后,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提高了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了解,遇到心理问题时增加了求助的欲望,对朋辈心理者的认可度有了一定的增强。实践证明,在小学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可行的,这样的模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心理教师的工作负担,营造出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但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反思改進。
首先,对朋辈心理者的筛选、培养和监督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前期调查中,就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不愿意求助心理者的原因是害怕秘密泄露、害怕被嘲笑、被伤害等。这就要求朋辈心理者必须是同学们所信任的,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助人能力和助人技巧。但是实际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一些有热情和感染力的学生,也并不一定能胜任朋辈心理者的工作,与我们期望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能否成为朋辈辅导员,不是看是否被选定,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决定,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加强其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同学们。
其次,在对收集到的心理日志进行分析后,我们看到,约 76% 的朋辈心理者能够关注到身边同学的心理波动,而他们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有一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仅仅停留在对班级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涉及心理状况较少。因此,在今后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朋辈心理者的选拔和培养,提高朋辈心理者的觉察能力、明辨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教师需加强对其工作的跟进和监督,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冯晖艳 . 班级心理者队伍建设初探[J]. 中小学德育,2013(08):54-55.
[2]潘施杏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朋辈辅导,阳光心育” 的实践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7):46-47.
[3]张德平 . 小学生班级朋辈咨询实践与探索[C].第十七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2011.
[4]苏巧妙 . 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5):8-11.
[5]杨红梅 . 朋辈心理辅导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思想理论教育,2012(4):71-74.
[6]黄雪梅,宋惠琼 . 大学生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人格特质分析[J]. 教育观察,2016,1(5):23-30.
[7]路建红 .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价值探究[J]. 青春岁月,2013(02):228-22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研究表明,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当作努力方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获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营造全员参与积极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氛围,造就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对于促进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挑战和困难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作为一名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用心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面。将目前流行于大、中学校园的“朋辈心理辅导”与当下流行的积极心理学理念相结合,在小学班级中开展实践研究,对于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潜在心理能量,实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目的,让朋辈心理辅助者在帮助他人之时,获得自我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一、朋辈心理辅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小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主要是指同学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自发性
自发性是指作为群体或集体生活的人,在自身无法克服心理困扰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学生在克服心理困扰时也不例外,使“朋辈心理互助”能自发地产生。
2. 相互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辅导”有相互性,可以认为是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3. 普适性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而不是父母、老师或其他人。根据有关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当问到“你最喜欢跟谁在一起”时,大多数学生(占60.2%)选择“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可见,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心理咨询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这也就是说“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因而可以看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4. 简易性
在学校中,学生通常以班级、社团等集体方式联系在一起,这就为他们在心理方面相互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心理咨询往往需要咨询员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可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朋辈心理辅导”一般不需要这一过程。由于担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通常是当事人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这些同学或朋友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从而能够及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担当“朋辈心理辅导”的同学,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这些因素都使“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二、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实施
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操作上有个非常重要的实施原則,即强调活动性和情境性。通过为儿童创设体验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是积极心理品质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在充分考虑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我们班把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发展,并在工作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朋辈心理辅导者能够帮助同伴在疏导情绪的同时,尽可能地积极预防问题的发生。
1.做好前期调查,科学组建朋辈团队
在组建朋辈心理者团队前,针对全班45名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遇到心理困惑时,有 15.7% 的学生会选择求助心理教师,显著低于找同龄朋友和自己解决。不找心理教师的首要原因是觉得跟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很尴尬,次要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够解决。当问及朋辈心理者要拥有何种心理品质会比较可信任时,诚实、善良、有责任心和公平正义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际关系良好、谦虚、热情、思考问题全面和有自己的观点。
结合前期调查的结果,在面向学校宣传、本人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侧重筛选出高乐群性、情绪稳定、责任感强、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较好等特点的学生参与由专职心理教师组织进行的培训,包括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的明确、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心理陪伴和对象等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采用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帮助学生学会一些相应的方法。培训时更侧重于心理咨询小技巧的掌握和运用,采用教师说明和互动示范的方式进行讲解。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并加以积极引导,心理互助不仅可以开展,而且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心理训练,营造积极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相关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同学之间的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有时比教师重要。在互助式心理训练中,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的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时,会主动纠正自己和别人的不正确训练方法,纠正别的同学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训练法。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父母、亲属等角色。让每个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互助式心理辅导以班为单位开展,一般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或两次。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3.明确工作内容,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工作目标是成为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心理信息的传递员以及心理活动的协助者。他们需要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记录在心理日志上,及时跟教师进行沟通,同时需要协助班级心理教师开展活动。还有就是在观察收集信息和协助教师的基础上,以聊天、陪伴、共同活动等方式及时干预引导,让同学们体会到来自同伴的温暖,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途径
明确了工作内容后,朋辈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全面展开。
1. 关注班级动态,填写心理日志
每位朋辈心理辅导者每周填写“班级心理日志”,随时随地观察班级同学学习、情感、突发事件、人际交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或报告老师。此外,要求其对问题作出适当处理,如陪伴、倾听、协助同学或老师解决问题等,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心理教师在定期的督导中进行探讨改进。
例如班内一位同学小A的父母三年前离异了,这对于本来就由奶奶抚养的小A来说本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但不久前,她的继母生了一个小孩子,并且这个新生的小孩子大部分时间也是由她奶奶来抚养。她觉得自己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情绪低落,也不爱与同学交流。朋辈心理辅导者及时地发现了她的变化,将这一现象及时进行了记录。我们在了解到这一问题后,先期做了家访,与家长特别是奶奶进行了沟通,达成了在家庭中尽可能多关注孩子情绪的意向,并与家长和孩子三方都进行了交流,让小A参与到照顾妹妹的过程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表现也好了很多。
2. 创编心理小报,播撒心育种子
在班级内,我们设置了“心育角”,向学生定期宣传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于通过调查收集的关于班级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和普遍性的心理困惑,我们采用编写心理小报的形式,广泛宣传了心理健康信息,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解决渠道。其中“电梯里的人际学”“星座与巴纳姆效应”“学会调控情绪”“我是‘追星族’”“潜能无限的大脑”等主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3. 组织朋辈辅导者集体活动,营造积极氛围
为了营造更加积极的氛围,在日常定期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作用。他们不仅作为小助手协助教师开展活动,还在团队中扮演着带领者、引导者的作用。
二胎政策放开后,班中的“小二”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的出现,使得以往的“大姐大”“大哥大”们极其地不适应。有些家长也映很难和孩子进行类似问题的沟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开展关于“家庭新成员”为主题的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求朋辈辅导者率先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适当的内心自我暴露鼓励小组成员开放自我,从而促进团体成能量的流动。
4. 亲子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家长的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学校为家长开设积极心理家长学校大讲堂,对家长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让家长关注孩子的积极品质,进行积极的家庭教育。在班级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每月一次为家长提供系列小讲堂活动,还面向部分学生家长进行注意力训练等主题的专题讲座。不断丰富家长小讲堂的形式,以集体讲座、班级活动等形式展开。
经过实践,家长深刻感悟到开设积极品质课程以及开展朋辈辅导者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有收获、家长有转变、班级有发展。
四、开展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
实践证明,在小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 如帮助同学克服自卑心理、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学习心理、培养乐观心态等。开展工作一段时间后,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提高了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了解,遇到心理问题时增加了求助的欲望,对朋辈心理者的认可度有了一定的增强。实践证明,在小学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可行的,这样的模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心理教师的工作负担,营造出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但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反思改進。
首先,对朋辈心理者的筛选、培养和监督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前期调查中,就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不愿意求助心理者的原因是害怕秘密泄露、害怕被嘲笑、被伤害等。这就要求朋辈心理者必须是同学们所信任的,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助人能力和助人技巧。但是实际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一些有热情和感染力的学生,也并不一定能胜任朋辈心理者的工作,与我们期望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能否成为朋辈辅导员,不是看是否被选定,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决定,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加强其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同学们。
其次,在对收集到的心理日志进行分析后,我们看到,约 76% 的朋辈心理者能够关注到身边同学的心理波动,而他们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有一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仅仅停留在对班级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涉及心理状况较少。因此,在今后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朋辈心理者的选拔和培养,提高朋辈心理者的觉察能力、明辨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教师需加强对其工作的跟进和监督,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冯晖艳 . 班级心理者队伍建设初探[J]. 中小学德育,2013(08):54-55.
[2]潘施杏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朋辈辅导,阳光心育” 的实践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7):46-47.
[3]张德平 . 小学生班级朋辈咨询实践与探索[C].第十七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2011.
[4]苏巧妙 . 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5):8-11.
[5]杨红梅 . 朋辈心理辅导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思想理论教育,2012(4):71-74.
[6]黄雪梅,宋惠琼 . 大学生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人格特质分析[J]. 教育观察,2016,1(5):23-30.
[7]路建红 .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价值探究[J]. 青春岁月,2013(02):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