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新旧知识迁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e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程,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运用“新旧知识迁移”上好方程一类课展开探讨。
  一、小学方程的雏形
  “方程”这个词语在人教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抽象地说起“方程”,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仔细阅读一、二年级的教材就会发现形如4+(?摇?摇?摇)=8,5×☆=15的题目。这些用括号或一个图形符号代表一个数字的式子可以看作方程的雏形,而它们早就渗透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如能注意引导,学生们一看方程都是熟悉的知识,接下来的学习也就轻松多了。
  二、小学阶段学习方程的必要性
  有人说:只要逆向思维能力能达到一般的水平,学生就不喜欢用方程。这些人认为:用算术方法解决又不难,而且省去了解方程的繁杂步骤,没有必要学习“吃力不讨好”的方程。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随着接触的数学知识層层加深,学生就会发现很多题目用方程思想能更快地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用方程解决问题导致错误率极高的两个例子,在课堂中用准备好的幻灯片加以展示。
  例1:把一块棱长10 cm的正方体铁块铸成一个底面直径是20 cm的圆锥形铁块。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约是多少?(得数保留整厘米)
  这一题班上只有两位学生做对,平时基础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也都做错了,写成:10×10×10×■÷[3.14×(20÷2)2],10×10×10÷[3.14×(20÷2)2×3]或10×10×10÷3.14÷(20÷2)2×■。在本题的逆向推导中,学生对“×■,÷■,×3,÷3”很容易产生混淆,他们习惯于计算像已知圆锥体积求它的高或底面积的题目。本题如果是用方程解决就不会存在上述问题。
  解:设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约是x cm 。
  ■×3.14×(20÷2)2×x=10×10×10
  x≈10
  例2:小兰的身高1.5 m ,她的影长是2.4 m 。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4 m ,这棵树有多高?
  这题可以“身高1.5 m÷影长2.4 m=身高占影长的几分之几(■),再去乘影长4 m,得出树高为2.5 m”;也可以“影长2.4 m÷身高1.5 m=影长是身高的几倍(1.6倍),再除影长4 m,也得出树高为2.5 m”。但有的学生很容易把这两种解法混搭在一起,导致结果错误,这时候把树高设为x m ,得出对应的比例,解出比例就可以了。其间要注意比例中两个比的前项和后项要一一对应。方法1:1.5∶2.4=x∶4(人的身高比影长=树的高度比影长);方法2:2.4∶1.5=4∶x(人的影长比身高=树的影长比高度);方法3:1.5∶x=2.4∶4 (人的身高比树的高度=人的影长比树的影长);方法4: 2.4∶4=1.5∶x(人的影长比树的影长=人的身高比树的高度)。
  以上两个例子,笔者通过课件展示教学,让学生又快又好地理解了方程出现的必要性,以及方程解法的多样性。
  三、小学方程教法:新旧知识迁移
  新方法的出现都是顺应形势的,但老方法也有其精华可以借鉴和传承。近些年的教材中方程都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而以前方程都是利用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我们分别称两种方法为新老方法。以下举一些例子。
  例1:x+8=28。
  例2:5x=30。
  此时,学生反馈:例1与例2用新老两种方法都容易解决,能够较轻松地理解算理,步骤也简单。
  例3:60-5x=5。
  例4:80÷4x=2。
  学生反馈:例3、例4用新方法时两边同时“+5x”或“×4x”,把含“x”的式子移到左边,学生对其中算理不太理解,计算步骤又明显增多。用老方法更好理解,步骤更简单。
  示例中画横线和画括号的地方都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学生印象会更深。同时通过对比,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利用“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以及对新鲜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都有了很好的理解,做到了一节课学习了两套解法,后期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但有的题目还是要规定使用“等式性质”的解法,在给学生更多自由的同时要求他们掌握与初中接轨的新方法。
  总之,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数学中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为初中学习方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黄彧修?摇?摇?摇王彬)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大量增加古诗文。如何因应这样的变化,不断探究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本专辑刊发三篇这方面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用”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甚至成为
期刊
【教学片段1】凸显本质,寻求道理  师:罗老师带来第一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会是什么图形呢?猜对的这就是你的礼物。  学生猜,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  师:第二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它会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生:我想把3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连在一起,我猜长方体。  课件出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如图1)。  师:猜对了吗?我说它是3立方分米,你们同意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
期刊
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父亲是念师范的,那个时代的师范生,基本素质很好。我曾看过他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  “文革”期间,父亲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一个星期天,他带我到他的学校去,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晚上,校园里就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操琴,但开心时仍会情不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力求把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方法与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基于此,我校构建创新性的艺术教育育人模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刊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自觉教育”是以发展人、提升人为终极目标的研究,形成和发展学校“自觉文化”,对提升办学品位、夯实学生基础、完善新课程体系、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基于厦门市文安小学发展历程和现有生源特点,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建构“自觉教育”的校园文化,以期全面提升学
期刊
【编者按】之前,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课堂中自身角色转换问题上,反思教师角色更应是一个引导者。近一段时间,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思考诸如: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体现,与课题契合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何实现等。本期话题围绕“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探讨。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四维核心素养”,数学教育正经历着巨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文本,准确捕捉语言训练点,有效引领学生实现言语生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促进言语运用能力的发展。  一、研读教材,丰富积淀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就是教
期刊
【编者按】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深入钻研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框架和教材特点,以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期专辑围绕“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研读与教学思考”来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统
期刊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从2017年秋季起在全国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所强调的,此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框架及教材特点,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显得尤其重要。在此,笔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为例,结合参加市里培训的一些体会,以及
期刊
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关注数学课堂中自身角色转换,研究如何做好一个引导者,转而开始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反思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如何体现,与教学内容契合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何实现。反思之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寻求教与学的共振点,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开展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  要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