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2ka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苦难童年
   在无棣县东北部沿海,有一个古老的村庄——石桥。它北面紧靠渤海边的一条咸水河,东边是广袤无垠的盐田。
   自张鸿雁记事起,一家十几口人主要靠父亲、伯父、叔叔合养的一只近海捕捞的小张网船与二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黄须菜、大灰菜、草籽等成为一家人的半年口粮。年幼的张鸿雁跟着母亲、姐姐风里来雨里走,天天在荒野里采集可食用的东西。六七岁的他还不知道苹果、梨是什么滋味,唯一可解馋的东西,就是碱地里长着的海椹子。尽管一贫如洗,但全家节衣缩食,让张鸿雁上了一年多私塾。
   1937年秋,无棣沿海一带除了闹海匪土匪,日本鬼子也来了,许多人家在这里再无法生活下去,有的迁到外村,有的闯了关东。1938年夏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秋初,父亲张有墨带着一家六口到东大洼逃荒。
   这里是沾化县东北部的海边、滩涂,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父亲在一处土岗上挖了一个地窨子,上面铺上一些棍棒、秫秸,将一家人安顿下来。他每天去近处开垦荒地,母亲则带着张鸿雁姐弟采摘一些野菜、野果。
   不久,父亲在这里结识了几个朋友,时常和一位刘叔叔晚出早归,在干什么,母亲也不敢问。过了一个多月,父亲说回老家看看,结果一去两个月没有回来。母亲非常着急。一天,她拉过张鸿雁说:“孩子,你回家去一趟,看看你爹究竟咋回事?他有事让你大伯你叔你舅来接咱们也行。马上到冬天了,他再不来,咱一家人就得冻死在这里。”
   张鸿雁长到九虚岁,自己从未独自一人外出过,何况这一路人生地不熟,万一迷了路,碰到野兽怎么办?他泪眼巴巴,小声央求着:“娘,咱们一块回去不行吗?我……”但母亲也没有办法。张鸿雁只好硬着头皮,大清早顺着母亲说过的那条路,跌跌撞撞往家跑。将近一百里路,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累得一个劲儿地咳嗽,带的几个糠菜团子成了碎末末。半夜时分,张鸿雁跑进家门,不料奶奶哭着告诉他,爸爸、叔叔被鬼子汉奸抓走了,大伯、堂哥怕受牵连被抓,跑到天津东大沽一个月了不敢回来。
   张鸿雁来不及休息,立即返回东大洼。在刘叔叔的帮助下,母亲带着张鸿雁等四个儿女匆匆赶回家。这时一个晴天霹雳把他们都吓傻了——父亲、叔叔已经被鬼子汉奸杀害!
   敌人给张有墨定的罪名是:地下党和抗日武装“密探”。
   为了逼迫父亲讲出实情,敌人把毫不知情的叔叔和两个舅舅先后抓去。父亲宁死不屈。最后,敌人将父亲、叔叔活埋,大舅被毒打致死,二舅被折磨得落下终身残疾……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中。一连数年,张鸿雁除了在田野里挖菜、拾柴,就是跟着母亲、姐姐外出讨饭,再到学堂读书的愿望落空了。
   1943年8月的一天,刘叔叔从八路军根据地偷偷前来看望张鸿雁母子。母亲对刘叔叔说,家里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听说八路军中有小兵,你能不能把这个孩子带去当兵?一是为了给孩子找口饭吃,二是为了给他爹他们报仇。
   在母亲的央求下,刘叔叔答应带张鸿雁参加革命队伍。
   那天晚上,十三岁的张鸿雁走几步,就回头看看母亲。天很黑,一会儿就看不到了,他一边走一边擦眼泪。刘叔叔说:“到部队后,不要让人看见你掉眼泪,不管多想家,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许哭鼻子。八路军战士流血不流泪,懂吗?”张鸿雁点着头:“叔,我记住了。”
  二、参军入伍
   张鸿雁在沾化抗日政府东五区做了三个月的通信员,有战友马玉峰的帮助,一切还算顺利。一天,指导员把张鸿雁和马玉峰叫去,说,区中队一部分同志要升级到主力部队去,也有你们两个的份儿,愿意不愿意去?他们俩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在这之前,张鸿雁常听老兵们说,主力部队如何如何好,经常打大仗打胜仗,枪也好,吃的穿的也好,一切比区中队和县大队好多了,当时的区中队、县大队都称主力部队是老大哥。要去主力部队,岂不高兴!
   区中队距离他们去的军分区驻地只有四十来里路,他们七八个人没到吃中午饭就走到了。一些岁数大一些的身体强壮的人被部队上来带兵的干部选走了,只把张鸿雁和马玉峰留了下来。张鸿雁被分配给军分区王司令作勤务兵。王司令另一个勤务兵高泮云比张鸿雁大两岁,手把手带着张鸿雁烧水、扫地、打饭、洗衣服。一有空闲,王司令就给张鸿雁、高泮云讲一些战斗故事,这让张鸿雁的思想有了不少进步。同时,通过与马玉峰、高泮云等战友的接触,张鸿雁感受到了不似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温情,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初做护理员
   司令部驻地也是专署驻地,到了腊月底,上上下下准备过春节。这时,王司令的爱人刘进从后方医院来了,一是来陪着王司令过年,二是因医院的伤员很多,缺少护理员,来要一些人过去。她一下子把司令部、政治部首长的勤务兵都要走了,有张鸿雁、傅同升、马玉峰、高泮云、曹忠照五个人,张鸿雁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政治部领导和他们谈话后,说过完春节就走。
   1944年正月初五,医院的姜政委也来了,和他们谈了话。吃过午饭,姜政委和刘进带着张鸿雁五人一起奔赴医院驻地——渤海军区医院第四分所——一个叫王家房的小村落。
   但张鸿雁到了医院一看,傻眼了!
   这个所谓的医院,条件实在太差了。几间屋子里到处都是呻吟不止的伤员,病房和周围臭气难闻,又看到护理员都在给伤员端便盆、擦洗身体。战地医院就是这个样子?
   马玉峰、高泮云、傅同升三人在一旁嘀咕了一陣,又来找曹忠照和张鸿雁,说:“这里与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们准备还是回到前方去,你们怎么打算的?”张鸿雁和曹忠照说:“我俩也不愿意在这里,要回,咱们一块回去。”第二天一大早,五个人饭也没吃,一起回到了司令部,各回自己原来工作的地方。
   张鸿雁和高泮云一进门,王司令员愣了,问:“你们怎么又回来了?”张鸿雁站在高泮云的后面不敢吭声,高泮云说,我们见了那些伤员心里害怕。王司令问,你们是偷跑回来的吧?他们低着头回答,是。王司令员生气了,大声呵斥着:“这是革命队伍,不是赶大集,哪能这样随便?赶快给我回去,不然我拿绳子把你们捆回去!”他俩低着头,身子靠在墙上不敢作声。王司令员来回踱步,对警卫员说:“吃完午饭,牵上我的马把这两个家伙送回去!”这时参谋长走进来,说:“不用了,司令部和政治部的那三个小鬼也跑回来了,我已安排好,吃过中饭,叫通信排派两个同志把他们送回去。”司令员说“好”,又看了张鸿雁、高泮云一眼:“无组织无纪律!再有下次,就把你们赶回老家去!”    张鸿雁鼓了鼓勇气,身子一挺:“报告司令员,我申请扛枪上前线,我要多杀鬼子汉奸,为我爹、叔叔、舅舅报仇,就是死了也值!”说着,眼泪流了出来。
   司令员慢慢走过来,拉过他的手:“鸿雁,我们八路军中绝大部分人是穷苦出身,他们的许多亲人也是让敌人杀害的,有的比你家还要惨。你现在做的也是革命工作,救护更多的伤员,让他们重新上战场,就是替亲人们报仇。懂吗?”
   下午,张鸿雁等人又回到了医院。姜政委把他们五人狠狠地训了一顿。后来刘进院长替他们讲了情:“他们还是些孩子,又是新兵,这次就算了,下次再有这类事就不客气了。明天你们到护理学习班学习。”
   这次他们总算安下心来,到护理学习班学习。十多天,主要是学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怎样护理病人、量体温、数脉搏呼吸,还有怎样搬动伤员、给牺牲的同志穿衣服等。
   从此,张鸿雁开始了在部队的学医生涯。
  战友情
   护理学习班的十几个人绝大部分没有上过学,能写出自己名字及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几个字的只有张鸿雁一个,所以学习结束后,医院把张鸿雁分配到了卫生班,任务是送药、消毒、洗绷带等,后来又写夜间值班表。
   卫生班班长是名女共产党员,叫徐新,来卫生班已经几年,对工作很熟悉,是张鸿雁心目中的老师,也是大姐姐。她对张鸿雁很照顾,重活累活大都是她干,张鸿雁主要是烧水消毒、晒绷带,给伤员们送药。
   到医院不久,日本鬼子开始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春季大扫荡,上级命令医院带着二百多名伤员撤退到渤海边。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医院领导让徐新、张鸿雁与另外两名女同志,带二十名伤员撤退到海边的一片芦苇荡内隐蔽。虽然只有十来天的时间,但日子很难熬,地上非常潮湿,他们把芦苇割倒让伤员睡在上面,白天还好过,到了晚上实在太冷,伤员的被子都潮乎乎的,冻得根本不能入睡。张鸿雁等人把军装盖在伤员身上,他们自己则不停地走动,抵御寒冷。进芦苇荡前,领导虽然告诉他们多带些吃的,但他们背扶着伤员,又实在带不了太多。食物没几天就吃光了,留下一点只给四名重伤员吃,他们和轻伤员就在芦苇荡中挖野菜和芦根吃。到了天黑,张鸿雁就和几名轻伤员摸出芦苇荡,到附近的村上找老乡讨点吃的。
   十天过去了,任务顺利完成,他们受到了医院领导的表扬。徐新找到张鸿雁说:“小张,这次考验你还算合格,今后要好好干,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时候我当你的入党介绍人。”
   加入中国共产党?张鸿雁又惊又喜,下决心一定好好干,努力做好工作,自己离着那个神圣的党组织就会靠近一步。
   半年后,医院的伤员增加了很多,护理队伍也随之扩大。大部分新护理员是从当地学校中动员来的学生,全体护理员编了三个班,领导让张鸿雁到三班当班长。三班十二个人,八个是女的,她們年龄都比张鸿雁大,大部分同志很关心、支持张鸿雁,其中有个战友叫孙凤英,她像亲姐姐般体贴、帮助张鸿雁。
   1944年隆冬的一天,张鸿雁带上院长给的一把手枪,独自一人外出三十多里护送两名伤员回部队。等他返回时半路下起了大雪,不一会儿,积雪掩盖了道路、田野。走着走着,张鸿雁迷路了!他摸索着往前走,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有一个手指被一根荆条刺得鲜血直流。后来,张鸿雁跌进一个大坑里,浑身几乎冻僵的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出大坑。风雪交加,寒冷刺骨,就在他极度绝望之际,刘院长、姜政委派出的寻人小组到了……半夜时分,当张鸿雁回到医院时,发觉自己的脚冻坏了,摸上去一点感觉都没有。几个同志拿来木柴生起火,准备给张鸿雁烤火,孙凤英连忙制止,说一烤这腿脚就废了。她到院子里捧来了一盆雪,先是用手抓着雪在张鸿雁的脚上腿上不住地擦着按摩着,而后把他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棉衣内暖着。第二天,刘进院长亲自端来一碗鸡蛋面,一边吹着,一边往张鸿雁嘴里送。一连几天,徐新、孙凤英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张鸿雁,给他洗脚、洗衣。
   这是多么深厚的战友情,感动得张鸿雁数次热泪盈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全身心地工作,来报答战友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如果说刚开始做护理工作,思想上还存在着怕脏怕累、拈轻怕重的自私观念,但通过刘进、徐新、孙凤英等领导、战友的影响,特别是听他们讲了许多共产党员、模范战士不怕苦、不怕死的事迹后,张鸿雁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累活脏活他抢着干,夜间主动替战友们值班,还有两次他听说战友父母病重,把自己结余下的几块钱硬塞给战友。
  从后方医院到战斗部队
   1945年春,军分区卫生处李处长来到医院,把张鸿雁等几个护理班长和老护理员找去,说前方战斗部队经常打仗,部队在不断扩大,缺少救护人员,让他们去前方战斗部队作卫生员。张鸿雁、房明刚等被分配到渤海军区海防支队。接到命令,张鸿雁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自己终于到战斗部队参加战斗了,害怕的是自己到战斗部队后什么都不会干怎么办。他虽在医院干了近两年,但只学会了怎么搬动伤员、给受伤的同志换药、打皮下肌肉针、给牺牲的同志穿衣服等,怎么看病治病他依然是一知半解。他只记得大家常说的几句顺口溜:“二百二十红色素,疖子不破用衣克度。阿司匹林把氏散,又治咳嗽又治喘。”这点皮毛小玩意,怎么能应付战斗部队卫生员的工作呢?好在领导了解他们的困难,让卫生处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油印的小册子,第一部分内容是战场急救知识,第二部分内容是常见小病的诊疗知识。这本小册子,可真成了张鸿雁等人战胜困难的法宝!他在去部队的路上边走边看,吃着饭也在背。
   到了海防支队,卫生所的周军医向张鸿雁等人介绍了部队的情况,又把卫生所的同志都叫来一一作了介绍,接着分配张鸿雁到三连当卫生员,房明刚则留在了卫生所。接下来,张鸿雁就凭着卫生处发的那本小册子,做起了连队的“小医生”。他对负伤的同志尤为关心、照顾,常常一天二十四小时盯在工作岗位上,好多战士归队时留下表扬信,领导和同志们对张鸿雁的工作也很满意。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驻守鲁北的日军犹如困兽一般垂死挣扎。日伪军经常集中兵力,突袭我抗日部队驻地。一天深夜,一股日伪军从无棣县城突然向三连驻地扑来。经过一场恶战,陈连长命令除留下一排阻击敌人外,其余向望子岛转移。张鸿雁向陈连长请示留下来,做战场救护。在为一名伤员包扎时,一颗炮弹呼啸而来。张鸿雁奋不顾身,一下子扑在伤员身上。伤员毫发无损,但一块尖利的石片却击中了他的身体,鲜血霎时湿透了单薄的军衣。幸亏是臀部受伤,如果是身体其他部位,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但他仅仅躺了两天,就一瘸一拐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鉴于张鸿雁的表现,支队领导调他到支队卫生所当卫生班长。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尽管有些不舍,但他知道军人必须服从命令,一切以工作为重。
   一天, 到军区开会的支队长李伯均给张鸿雁带回一封信。他看后,登时脸色大变。原来,昔日的战友孙凤英患上严重的肺结核。她自感来日不多,向医院领导说,带个信给张鸿雁班长,叫他来看看我。支队领导为了保障张鸿雁路上安全,特意给他派了两名战士陪护前去。
   见了面,孙凤英拉着张鸿雁的手说:“张班长,我不行了,你知道吗?这一年来我……我好想你呀!”说着,咳嗽着,喘息着,泪流不止。年仅十六岁的张鸿雁心里非常难过,不能自控地流着眼泪,哽咽地劝慰她,拿着削好的水梨让她吃。“鸿雁,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你一定到我坟上说一声……记住,今后你……你一定要好好干,争取……争取早日入党,党是咱们的亲……爹娘啊……”孙凤英断断续续地叮嘱他。
   张鸿雁在医院陪了孙凤英三天,直到她离世。孙凤英牺牲后,张鸿雁嚎啕大哭,别人劝都劝不住。在返回部队的路上,他还是不停地掉眼泪。多好的战友,多好的同志,多好的大姐啊!
   在以后的岁月里,孙凤英经常出现在张鸿雁梦中,孙凤英临终前说的那些话,也一直鼓舞着他,激励着他。
   回到海防支队卫生所,张鸿雁擦干泪水,立即投入工作。他觉得唯有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全身心做好工作,才对得起牺牲的战友,才不辜负战友、领导对自己的期望。
   抗战胜利后,张鸿雁才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还给刚刚上学的弟弟带去一个笔记本——这是上年底医院给他发的奖品。在信中,他动员母亲要积极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勉励弟弟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出力。
  三、九死一生
   人们通常认为部队医护人员属后勤人员,比战士安全,其实不然。据解放战争后统计,前线卫生人员,特别是营以下卫生人员,死伤率比一线指战员都高。这不只是因为每连只有一个卫生员,死一个就是百分之百;还因为在战场上,伤员倒在哪里,卫生员就得要冲到哪里,包扎伤员时,卫生员是敌人射击的目标;再者,还要冒着炮火把伤员运下来,很容易死伤。因此,连队的三大员(通信员、卫生员、司号员)在战场上的伤亡率,往往是最高的。张鸿雁到戰斗部队后,参加的大小战斗难计其数,其中有几场战斗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
  套尔河战斗死里逃生
   套尔河,位居渤海湾西南角,是无棣、沾化两县的界河,河口距天津的塘沽、东沽约二百华里,这里是八路军渤海根据地海上对敌斗争的前沿,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北大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海防大队到海防支队、海防纵队一直是鲁北沿海一带的主要武装力量。但这支队伍和敌人的海上力量相比,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远远不及对方。敌人有军舰、炮艇、轮船、水上坦克,而抗战结束后的渤海军区海防支队只有几只帆船。所以,海防支队的几个连只能驻守在大口河、望子岛、沙头等几个海堡上,阻止大股敌人上岸,以及在近海打击小股海匪、还乡团。
   鲁北沿海一带虽没有大部队作战,但小的战斗不断。夏天敌人的炮艇、轮船停在河口堵着海防支队,不让他们出海,海防支队也没有太多办法。但一到冬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近海结了冰,海防支队就变成了陆军。在陆地上打仗,海防支队很有名气,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使敌人轻易不敢登岸侵扰。
   1946年9月的一天,卫生所领导让张鸿雁给三连送药。见到昔日的战友们,张鸿雁高兴不已。此时,恰好接到哨兵报告:经常流窜到此地烧杀抢掠的国民党地方部队残匪的两只敌船,又来套儿河口挑衅。
   因三连卫生员生病,副连长郭云喜叫张鸿雁和他们一块去:如果有战友受伤,可以立即实施救护。亲自到前线参战是张鸿雁梦寐以求的。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次他们却中了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被围困在海上打了三天两夜,张鸿雁身中四弹,差一点牺牲在战场。
   那天,郭云喜见敌船四周没有军舰、炮艇,带了一个班,扛上一挺轻机枪、一门直弹筒小炮,加上通信员和张鸿雁共十八个人迎了上去。敌船见他们冲过来,掉头就跑。很快,他们追上了其中一只,敌船上的十来个人被全歼,另一只敌船却跑远了。正当三连准备返航时,敌人的兵舰、炮艇出现了。
   见实在走不掉,郭云喜命令赶紧驶往海边的浅水区,让敌舰、炮艇无法靠近。但此时正赶上落潮,他们的帆船也搁浅了。不一会儿,敌人集中了二十多只船,把三连的帆船三面围住,然后敌人的两只水上坦克直奔三连帆船而来。敌人分成两组换着班围着三连的船打,敌人的水上坦克不但吃水浅跑得快,上面还配有很强的火力,外面有很厚的装甲,又是全封闭的,机枪从射击孔疯狂射击。三连的步枪、机枪对它无能为力,要杀伤敌人除非子弹正好射入敌坦克的射击孔。海防支队帆船的舵楼和前后两侧,也装有一米左右的防护钢板,张鸿雁等人把船上的被褥浸透海水,披在钢板上面,加强防护。
   这天下着小雨。三连帆船的各种防护远不及敌人水上坦克坚固,武器也不如敌人的先进。敌方用的美式重自动步枪,子弹每五发有两粒爆炸弹、一粒燃烧弹、两粒穿甲弹。敌人的水上坦克距三连帆船只有五十几米远,披在钢板上的被子时常被打得起火,1.5公分厚的钢板也以难挡住敌人的穿甲弹。
   指挥作战的郭云喜在第一天上午就牺牲了,通信员蒋树贞说:“郭连长牺牲了,张鸿雁你是卫生班长,接下来由你指挥吧。”大家一致同意。    张鸿雁有点蒙,自己仅仅是个卫生班长,尽管配有一支枪,但平常扣动扳机的时候很少,哪会指挥?但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张鸿雁只能硬着头皮,指挥大家打击敌人。几个战友牺牲了,但船上的弹药还算充足,十多个人一直不停地射击,多次打退了企图靠近帆船的敌舰。
   下午,在激烈战斗中,突然一颗子弹飞来,把张鸿雁的帽子打飞,他的头皮被擦了一个很长的口子,血顺着面部往下直流。由于精力集中,他也没怎么觉得痛,擦擦脸上的血,继续战斗。
   第二天上午,张鸿雁中了第二弹。一颗子弹穿透浸湿的被子和钢板,穿透他上衣口袋内的一个笔记本和棉衣,打到了左胸。这一枪特别痛,就好像被火烫一样,张鸿雁把手伸到棉衣里一摸,摸到一個硬硬的东西,用力一挤,一个热乎乎的东西掉在他的手里,是个钢心弹头。张鸿雁用手帕往胸前伤口上一压,继续战斗。
   下午,张鸿雁中第三弹。此时他正卧在船头上射击,一颗子弹从他右肩胛外侧穿入,从左腰外侧皮下穿出。弹道虽长,但是从皮下穿过未伤到脊柱,只觉得背部发胀发木,血流了很多。一个战士见状扑过来,将一块看不清颜色的粗布塞进他的军衣里。张鸿雁咬着牙坚持着。
   天快黑时,张鸿雁中了第四枪。一开始他在右边向敌人射击,敌人水上坦克转向帆船左侧。张鸿雁刚站起想转向左侧时,一颗子弹从他的左肩击入,右肩胛内下穿出。张鸿雁被推出两三步远,一下子栽倒,再起爬不来,躺在血泊中昏了过去,一口接一口地吐血。同志们都认为张鸿雁牺牲了,抓着他的裤腿往掩体下拉,他的头在船板上拖着。此时他还比较清醒,但就是说不出话,眼前一片黑,胸口憋闷得难受,一口接一口地咯血。
   不知过了多久,张鸿雁才看清几个身影在晃动,听到枪声远远近近地响着,他想爬起来,但身子刚一动,一阵剧痛袭来,接着又昏了过去。这一夜,他清醒一阵,昏迷一阵。
   到第三天早上,船上的子弹已经打光了,只剩下十来个手榴弹。这时只有蒋树贞还能动,他把手榴弹拿来,有的一个,有的两个,分给每个伤员,把拉线掏出来,准备敌人上船后与之同归于尽。
   正在敌人靠近三连船只之际,前来救援的部队来了,敌人见状仓皇逃跑。张鸿雁等人得救了!
   这次战斗,海防支队十八个人牺牲了一半,九人被送往医院,其中张鸿雁的伤是最重的。两天后,又有四名受伤的战友在医院不治而亡,但张鸿雁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因他背部、左肩都有伤口,右侧卧位在床上整整躺了六十天。
   这天,张鸿雁正要下床走动一下,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走了进来,是伯父。
   伯父拉着张鸿雁,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看了一个遍,之后才眼含热泪抱住他。
   张鸿雁问伯父怎么找来了。伯父说,村干部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说你身中几枪还坚持战斗,家里不知道你究竟怎么样了,好几天都没吃饭,你大哥找到海防支队,他们说你被送到大姜家医院来了。
   伯父一边说一边哭,送了饭来他也不吃。他把张鸿雁拉到院子里,一定要他回家,不要当兵了。“孩子,你爹你叔让敌人害死了,你娘这些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孩子,你……你再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啊!孩子,现在老家日子好过多了,咱还是回去过平安日子吧。”父亲、叔叔走后,是大伯操持着全家人的生计。在张鸿雁心中,大伯是最知冷知热的亲人。
   张鸿雁劝慰、开导着伯父,大道理讲了很多,但伯父就是不依。最后只得哄骗伯父,说:“大伯,你先回去,在这里生活好,还有药品供着,等我再养三四天身体好点了,我就跟你回家。”
   伯父信以为真:“好,我在下洼街上买好一套便衣,在街东头你有田叔的店里等你。”
   张鸿雁把伯父哄走之后,怕他在下洼等不到自己再回来,第二天他留下一张纸条,从医院不告而别返回部队。纸条上写着:“伯父,请您告诉我娘和全家人,我现在是一名部队医护人员,更是一名革命战士,我要听党的话,遵守部队纪律。过去我参军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给亲人报仇,现在我是为天下所有受苦人而战斗,我要咬牙坚持下去,一直走下去……”
   支队长李伯均和政委李文秀召开大会,对这次海上参战的同志给予表彰,并给张鸿雁记大功一次。后来,军区医院给张鸿雁评了二等战残。
   这是张鸿雁第一参战,不但受到了支队的表彰,还登上了军区《战士报》。张鸿雁将立功喜报邮回老家,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等把反动派全部消灭,天下百姓都过上幸福安宁日子的那一天,我就回家陪着您孝顺您,为您养老送终。”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张鸿雁多年来的愿望,随着革命知识的不断积累、战斗阅历的丰富,这种愿望愈加强烈。在给家中去信的第二天,他将入党申请书郑重交给了李政委。
  虎山铺阻击战险丧命
   1948年4月胶济路战役中,解放军八、九纵队攻打昌维。张鸿雁所在的渤纵13师和两广纵队一部,在章丘、邹平、淄博一带阻击由济南向潍县增援的国民党第73、84师。
   在邹平县虎山铺阻击敌人时,张鸿雁带领的卫生所和一个担架队住在一个农民家里。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救护了五十多名伤员,还要给伤员们准备饭菜。
   第四天, 他们所住的院子被敌人炮火击中,燃起大火。他们首先把伤员们转移到另一个农家院里,刚返回这里,突然一发炮弹爆炸,三名担架队员受伤,张鸿雁带领两名卫生员紧急抢救。他让卫生员先把包扎好的两名伤员背走,张鸿雁留在后面包扎第三名伤员。张鸿雁因1946年套儿河战斗负伤后左臂不能上举后伸,只能把伤员扛在颈部往外跑,奔到院门洞时,又一发炮弹爆炸,门洞上面的木料、秫秸、土块全部坍塌下来。一根房檩砸到了他们的身上,伤员当场被砸死,张鸿雁也昏了过去……半个多小时后,同志们将废墟下的张鸿雁扒了出来,送到团卫生队抢救了一天,他才苏醒过来。躺了两天,他又回到了营卫生所。
   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后,潍县县城已被我军攻占。敌人见救援无望,又见我军大部队向他们包围过来,企图撤退逃跑。上级令渤海13师转向敌人侧后堵住敌人的退路。部队急行军向敌军侧后方绕去。    垂死挣扎的敌人在逃跑前往往是先用大炮乱轰一阵。在急行军中,张鸿雁觉得右小腿外侧被什么东西击了一下,根本没有在意,继续跟着部队往前跑。跑着跑着,他觉得右脚在鞋内打滑,用手往鞋内一摸,见手上全是血,知道是受伤了,但当时除感到右小腿麻木外,并没有感到特别疼痛。部队在不停地急行军,张鸿雁跟着部队继续往前跑,一直跑了十几里路,突然一个跟头栽倒在地昏了过去。两个战友跑过来,背上他,继续跑。
   部队停下休息时,同志们帮张鸿雁解开满是血污的裹腿,作了简单包扎。此时张鸿雁已经苏醒,同志们把他赶紧送到医疗所,从伤口里取出了一块约三公分长的弹片。
   休养了一周,伤口还未完全复原,张鸿雁就要求出院了,虽然一瘸一拐的,但他拄着拐杖坚持工作。营里只有张鸿雁一个医生——经过几年的学习、锻炼,他已经是全团很有名的“张医生”了。他知道,部队需要他,他更不愿离开战友们。团领导对张鸿雁很照顾,行军时给他一头骡子骑著,跟着部队执行医疗救护任务。
  津南战役遇险又受伤
   1949年1月,张鸿雁所在部队在无棣埕口刚过完除夕就接到命令,出发北上。
   刚下过一场大雪,天气非常寒冷。沿着海边往北走,有雪的地方倒还好走些,没有雪的地方脚下全是冰,非常滑,部队走得又快,同志们不停地跌跤。走着走着,张鸿雁脚下一滑,一下子掉进了一个冰窟窿。这是沿海村庄的渔民刚刚凿开厚厚的冰,用来挂鱼的。窟窿很小,水很深,张鸿雁一下子没了踪影。身旁一个战友一看急了,二话没说,也跟着跳进冰窟窿,紧紧拽着张鸿雁的衣服。其他人使劲跺着脚,把窟窿周边的冰弄塌,然后将他们使劲拖了上来。
   寒冷刺骨,张鸿雁和战友冻得连颤抖的力气也没有了。战友们赶紧找出几件棉衣给张鸿雁他们换上,然后牵着他们的手往前跑。过了大约一袋烟的工夫,张鸿雁才感觉身上有了一丝暖意。
   过了南排河,经过一个小渔村,上级领导赶紧吩咐几位战士买来一点红糖和生姜,熬了一小锅姜糖水,让张鸿雁他们每人喝上两大碗,然后再追赶先头部队。
   就这样,上千人走了一天半夜赶到天津大港、东沽附近。
   渤海13师的大部分兵力在攻打大港、上古林以北的小站,张鸿雁所在24团的任务是攻打东沽南面的红楼和水门。一营和直属二营(即海防支队的水兵大队)打红楼,三营打水门。担任主攻的九连在攻占水门后,通信员跑到营卫生所来说,九连王连长伤势很重,卫生员正在抢救,要张鸿雁他们赶紧过去帮忙。张鸿雁立即带卫生班长赶去,给王连长包扎伤口。此后,他又和战友们把已经休克的王连长运送到战地卫生所。
   张鸿雁正忙着给伤员打针,一个卫生员说:“张卫生长,你的手怎么了?”张鸿雁一看,左手食指不停地往下滴血,但因为忙着抢救伤员,他也顾不上自己这点小伤了。抢救完伤员,他才发现左手食指的指甲上方有个小伤口,卫生班长给张鸿雁包扎了一下。当时并未当回事儿,但几天后伤口感染化脓,指甲也脱掉了。后来在换药时,卫生班长从他的伤口内取出了一块大米粒大小的弹片。过了一个多月,伤口才长好,但长出的新指甲是变形的。究竟是抢救伤员时负伤的,还是搬运伤员的路上负伤的,张鸿雁自己也弄不清楚。因为在抢救和搬运伤员中,枪声没停止过,炮弹不停地在身边爆炸,不是伤口化了脓,从伤口内取出弹片,他还不知道是被碎弹片炸伤的呢。
   他感到非常庆幸。当团领导再次表扬他时,他却有些害羞地摇头:“没啥,没啥,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幸运多了。”他认为,作为一个战地军医,为了受伤的战友,特别是在战友命悬一线的时刻,任何人都会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平津战役以我军大胜告捷。紧接着,张鸿雁随部队挥师南下,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战火中光荣入党
   张鸿雁最后一次负伤,是在1949年5月的上海战役中。因为敌人在上海四周的水塘、湖泊、河道中埋设了许多暗桩、竹签。张鸿雁带人跳入水中救护受伤的战友时,一根竹签扎进了他的左脚,几乎穿透脚面。他忍着钻心的疼痛,将伤员全部搬运到战地医院后,才处理自己的伤口。
   从此,他的左脚掌留下一道“龇牙咧嘴”的伤口。
   从此,他走路一瘸一拐,遇到阴雨连绵的日子,脚掌就会隐隐痛痒。
   然而,上海战役还未完全结束,十九岁的张鸿雁却被一股幸福的暖流深深地包围了。因为,他终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面对着鲜红的党旗,他紧握拳头,庄严宣誓。他在心里无数次默念:爹,您的儿子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了,您也会为儿子骄傲的!
   张鸿雁第一时间将自己入党的喜讯写信告诉母亲、大伯和全家人。写着信,眼泪一滴一滴,打湿了薄薄的信纸……为建设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成为他一生的最高信条和目标。
  四、不忘初心
   上海解放后,张鸿雁成为驻沪部队的正式军医(正连级),可他自思:自己这个军医到底会干什么呢?他认识到,自己在技术上是不称职的,远远不能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1950年他调到上海空军卫生部后,觉得压力更大!找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为部队建设、为新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成为他最急切的愿望。当他听说华东军区总院(即国民党时期的中央医院)要办医生进修班时,立即向领导提出申请,空军卫生部领导批准。但这个进修班,仅招收中专以上卫校毕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医生。张鸿雁被退了回来。这对他的刺激实在太大了,回来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从此他就暗下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学好文化,争取考卫生学校甚至大学。他买来小学和初中的全部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跟着部队的文化速成班学习。1956年,张鸿雁为了学文化,向单位领导提出下放当兵的请求。领导知道张鸿雁主动要求下放的目的,不但批准了他的申请,还让一名文化教员与他一起下放到警卫连,让他参加军事训练之余,多学一些文化知识。
   其间,一位同事跟张鸿雁开玩笑:“你已经是营级干部,又是荣立过两次大功的功臣,完全可以享受一下新生活了。”张鸿雁认真地说:“革命虽然成功了,但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变,解放军战士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为军队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需要我们必须去拼,去奋斗,一刻也不能停!”
   这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名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实实在在的行动。
   1957年,张鸿雁开始攻读高中课本。1959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军医大!在大学四年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前两年的基础课张鸿雁学得十分吃力,特别是物理化学作业很多,有的还用上了高等数学,因自己的数学基础不行,很难完成课业,不得不“开小灶”,请助教加班加点给补课,边学数学边完成作业。理论课学完,总考得了优秀,后边的临床课就轻松多了。1963年,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回到了部队。
   从一个讨饭的苦孩子,到参军入伍、入党、考上大学,1966年成为基地中心医院的科主任(团级),还取得了高级技术职称,这是张鸿雁想也不敢想的。他认为,自己的成长、成绩的取得,没有党对自己的培养、领导的关怀照顾、同志们的支持帮助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报答党、报答部队、报答战友,张鸿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年年都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78年他出席了南京军区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军区的通令嘉奖。
   1980年,为了照顾家庭,张鸿雁转业到宁波一医院工作,成为医院的主任医师、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他不顾浑身的伤痛,一口应允医院、学校的返聘,不取一分钱额外补贴,寒来暑往,坚持工作在一线,为无数患者化解病痛折磨,孜孜不倦地向学生们传授着知识、经验。
   这就是共产党员张鸿雁。遑论年逾古稀,何啻耄耋之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着,工作着,奋斗着,将一腔余热献给伟大的祖国,将满腔热血奉献给党的事业。
   十几枚熠熠生辉的抗战、解放奖章,几十块(张)投身军队建设、献身祖国医疗事业的奖牌(奖状),上百件患者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向一代代革命事业接班人讲述着一位老战士、白衣天使、共产党员的传奇故事……
其他文献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即使岁月染白了我们的鬓发,她也会牵着我们的记忆,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故乡。   过年,是我们传统的团圆的节日,不管在哪里,不管离家有多远,不管回家的路有多难,游子们都会赶在春节前回家。   从离家求学到在外工作,离开故乡已近40个年头,论年龄也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可是一想到过年,一想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依然心潮澎湃。   回老家过年。   26年前父亲走了,3年
在一座凹形的山谷,向阳的山坡  斜对着天空。那些从石头缝里  钻出来的刺槐。与我在其他地方  看见的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  它们长得又瘦又高,齐刷刷一片  像初学者用铅笔划出的线条  倔强、生硬。毫无顾忌——  这种生长方式,只有在群山遮蔽  不见天日的山谷才能看到  槐树拼命地长啊,直立向上  不是出人头地、相互排挤的那种  而是彼此谦让、互不冒犯。它们收拢枝条  抱紧树身,让盛开的花穗  迎向
飞行是人类诞生以来的梦想。中国人对于飞行更是一往情深,孜孜以求。春秋时期,就有鲁班发明木鸟,能在天上飞行三天都不会掉下来。明朝时有个叫万户的人,渴望上天飞行,竟然将大量的爆竹绑在椅子上点燃,幻想随着爆竹爆炸一起飞上天空。万户因此而被誉为人类飞行之父。到了近现代,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冯如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成为中国飞行第一人,被称为“中国航空之父”,然而,英雄壮志未酬便在28岁的风华正茂之
有时候一只蝴蝶也是一轮太阳  一只蝴蝶  落在了一万朵葵花中  这些向光而生的葵花  此刻,正向美而生  一万朵葵花  正集体向一只梦中的蝴蝶致敬——  很多时候,一只蝴蝶  也是飞过人间的一轮太阳……  蓝调  三根电线,仿佛镶嵌在天空的三根琴弦  七只小鸟  站在上面,像七个安静的音符  有一只,忍不住飞起来  犹如展开翅膀的“哆”音  没有鸟的天空  太單调。只有飞鸟  才是最优秀的琴师  
春风来了  河边新柳一天一个样  光影在河流上空轻颤  一切都在轻颤  春风中鸟儿歌唱  并排立在电线上,回弹并  划出漂亮的休止符  岸边拉琴的老者  他演奏的巴赫里  有江水奔流的特质  阳光在两段乐曲之间的停顿  也令人轻颤  植物们都有蓝色的血液  因而沉静  在犹未明白之时  大多数人  会给恶行覆盖白色的床单  陨石和惊雷  正在往来地球的途中  北海公园忆旧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
摘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调控西瓜甜瓜的生长发育、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提高坐果率、提质增产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笔者介绍了西瓜甜瓜生产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简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西瓜甜瓜生产中安全使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安全性,阐述了在西瓜甜瓜生产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以期增强公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学认识,促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西瓜甜瓜生产中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西瓜;甜瓜;
和李约热的认识始于他的小说,当时,我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做编辑。在《作家》杂志上,我读到李约热的《涂满油漆的村庄》。因为时间的久和远,我的记忆可能有误,我记不清是自己先读到的它还是章德宁社长向我推荐的,我们俩谁是最早的“发现者”我记不清了,但不会失误的是我一直记得自己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惊喜和兴奋。好小说,我对自己说,也对编辑部的同事们说。它的语言充满着诗一样的魅力和跳跃的闪光,它的结构扎实匀
房门打开时,猛子一下愣在那里。只见一位面容姣好的姑娘,一手端着碗,一手拿了汤匙,正蹲在床前喂娘吃饭。   娘……猛子站在那里,望望姑娘,又望望床上的娘,不知怎么才好。   姑娘这时已经站起来,白净的脸上立时染了一层红晕。俺是乔麦,俺听说你们村的青年很多都报名参军了,也想让你去……   你是乔麦?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猛子不知所措,他只觉得胸中瞬间掀起了一股热浪,一颗原本平静的心怦怦跳得厉害。  
一   在路边,我看到了扎起的灵棚,几个男人披麻戴孝跪在棚口,静卧如绵羊;从灵棚的开口往里看,身着戏装的一男一女浓妆艳抹,正一招一式地扯着嗓子演唱,仿佛一幕大戏的开场,颤抖的音腔努力表达着来自遥远时代的苍凉与悲戚,在抵达高潮的一瞬忽又变作了喜从天降般的亢奋与欢畅。是玉皇大帝派来的还是阎王派来的使者?似乎人一死去,天上天下都有了意外的收获。高亢嘹亮的曲调倏然穿过摇下的车窗,那透明的音色如地面虚虚蒸
一  大舅考进城里当了老师,本来跟挂职不沾边,跟村里沾边的事也很少。村里如果谁家孩子被警察抓了,或者因某事吃了官司,需要找个明白人时,都会想到大舅。大舅当老师,是村里出来的文化人,明事理,能帮着理出个一二三来。还有个原因,大舅学生多,说不定那个管事的部门里正好有大舅的学生。其实,大舅只是个教书匠,帮不上多少忙,更何况他学生上边还有领导。村里人见世面少,进城办事心里没底,喜欢有个熟人领着,至少会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