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zh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洛陀史诗》是一部关于壮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来是翻译中的难点,能否忠实、通顺地传译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是译文能否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关键。文章在斯珀伯与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视角下,探讨《布洛陀史诗》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发现译者在对源文本保持虔敬的前提下,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忠实传译,并充分考虑读者接受程度,进行适当变通,在译文中创设必要的语境,使目标语读者能以较小的努力达到较好的语境效果,取得较强关联性,较好地促进了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中国商业电影中的风景呈现出鲜明的“如画”美,论文对21世纪以来中国商业电影中风景的视觉呈现方式、人物与风景的关系、风景的美学化价值取向等新的特质进行探究,试图从美学视角对该时期商业电影中的美学倾向进行阐释。
面对公司法的结构性改革契机,公司治理中心的探讨应该从抽象的公司治理范式转向具体的权力配置。当前公司法修订思路承继了《民法典》对董事会的执行机构定位,并通过剩余权力概括归属于董事会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董事会权力,是十分重要的制度创新。但是,在我国复杂的公司治理语境下,这种权力配置方式会导致董事会权力的失焦,使其难以真正负担公司经营管理的职责。为矫正董事会权力配置的失焦,首先应当重置董事会的职能定位,避免
北宋诗人苏轼少年得志,却一生经历坎坷,屡遭贬谪。在生活的不尽如意面前,苏轼始终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以豁达乐观、积极向上、超凡脱俗的面貌屹立于文学诗坛,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风格上表现出了旷达、豪放、婉约等多样化的特点,成为文学革新方面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也成为文学诗坛上一束耀眼夺目的光亮。本文从苏轼诗词的旷达、豪放和婉约方面入手,结合苏轼的具体诗词,浅要论述其独特的诗词
“广西文学后三剑客”之一的小说家光盘的小说充满着“荒诞”的意味。他在小说中通常将人物放置在荒诞的情节中,通过夸张变形的故事来叩问人性,探寻生活的真相,同时光盘也会给笔下的人物以出路,展示出执拗倔强的善意,这是叩问之后对人性的信任,呈现出荒诞中的温暖。光盘的小说终究还是现实主义内涵,他以一个清醒的创作者的姿态将广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品质磨炼得更为铿锵厚重。
基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以金介甫与戴乃迭译介的沈从文小说《边城》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资本、惯习和场域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及其在文本中的映射:译者不同翻译资本指导下的翻译活动内在地决定译文与原文的契合程度;译者的文化场域和身份场域可能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固有的本质,在翻译中凸显各自的特点;不同性别译者的行为倾向性作用于翻译实践可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病名、病因、病性、病位四方面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并根据病机将其分为4期9型加以论治。这一新冠肺炎防治策略理法方药完备,学术特色鲜明,可从中窥见熊教授用药特点。本文初步总结了熊教授对新冠肺炎的防治策略及用药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公司法》应运而生。《公司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对公司经营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受资本多数决及公司内部治理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股东权益仍屡遭大股东侵害。尽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及政策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但仍存在些许不足,需要立法进一步完善改进。而如何进一步促使中小股东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则任重道远。本文通过三部分对中小股
近年来,中国国内资本市场上发生了许多控股公司侵犯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造成各方在投资代理问题上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需完善,以及很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构从国有企业中转制而来,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间成本有巨大的差距,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或大企业的股东不太关注股票价格的涨跌,中小投资者权益遭受重大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效处理好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投资代理问
宋代骚体赋在题材内容上,既有对前代的模拟和学习,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特点,这种既继承又创新的创作现象,即所谓的“复”与“变”。宋代骚体赋题材内容上的“复”,体现在前代骚体赋中的悼骚、言志、咏怀、咏物、述行等题材,在宋代骚体赋创作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而宋代骚体赋题材内容上的“变”,则是宋人以骚体赋论政、论史、论学。这种新变扩大了骚体赋的表现范围,拓展了其表现功能,但也存在着忽略骚体赋本身的文学特性
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理念,它意味着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教材节选的文本放置在更为完整的作品背景下,结合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展开相关解读。通过这种完整的阅读训练,尽可能地回归原著主旨,从而产生“了解之同情”的效果。这种有意识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文本主旨,更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发展其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