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构成,也就是培养学生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本文就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序列教学做些浅显的探讨。
一、语文教师教学“序列化”
小学阶段经常出现一位教师长时间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年级段,这就会导致该老师对于小学语文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低年级老师在教学语文知识时会想这个是不是应该到高年级在教学,而高年级因为不知道低年级有没有学过而进行重复教学。这样也就要求老师对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有个清醒的认识,除了教会学生生字、课文这类基本课文内容外,还要知道该年级段学生应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应掌握到何种程度。所以如何掌握好序列,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固定的语文知识应分年级段固定教学
例如生字教学,每个年级段有不同的检查侧重点,每个年级需要掌握的生字也应有分类,那些字是在高年级需要掌握的,特别是读音和多音字,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往往是高年级需要重点认识的,可因为低年级出现此字,我们就强化学生学习,以致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二年级和五年级的一次期末试卷出现了同样的一道题目。因学习了太多本不应该本年级需要学习的字,这样导致本应学的内容反而没有学好。
2.灵活的语文技能知识应分年级段层次教学
技能教学,我们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阅读课文开始,我们就会教学学生学习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但为什么学了很多年却没有什么进步,原因在于我们没能对各个年级学生做出相应的要求。
3.各年级段的重点知识点需单独教学
而且,有些语文知识也要我们不仅仅是在讲课文时,偶尔提到,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拿出单独时间进行教学。有一次听王荣生老师评课,他提到了比喻句的问题,引了这样一句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个比喻句但如果按照我们平时对学生所讲很难解释的清,王老师就提出比喻修辞方法的教学,至少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有比喻句,比喻句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而我们平时教学都忽略了这一个,教学生往往是怎么在文中找到比喻句,怎么能说出简单的比喻句,以至于学生六年下来对于比喻句往往也就是知道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比喻成另外一个物体,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这样也使得学生一谈比喻句往往就会出现“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样通俗的比喻句了。
二、语文教研活动“系统化”
张志公强调,改进语言教育必须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做全面考虑,而不能“都像交通警察一样,各管一段,不通声息”。“从学前教育开始,到大學教育基础课,语言教育的内容,以及各个阶段应当达到的要求,要有通盘考虑。这是很重要的科研项目。”小学阶段有六个年级,每个老师教不同年级,他们往往只对本年级的语文知识有所了解,有可能就像张志公所说“像交通警察一样,各管一段”这样就需要学生的教研活动能系统化。首先,应梳理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点,了解本年级段与其他年级语文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其次,将这些知识内容一个个的作量的分析,最终给它们排出一个序列,一个适合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的合理的序列,这样大家知道自己教学知识内容也就不会出现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化”
“语文课(语文课程)实际上是一门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课。” 在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将语文学校知识的问题“主题化”。也就是说,任何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如果它要成为语文课程的话,必须明确地列出所认定的学校知识(即课程内容)—为达到既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并尽可能详尽地提供相应的理据。而且,必须尽可能具体地说明该课程内容适合于什么情形的学生,并提供相应的证明。
四、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化”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与在“教什么”既定的前提下“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两者有因果的联系,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会有一些循环往复。一旦明确了课程内容,“同时也就开辟了一连串教材系统的客观存在(即谁都能在教学中使用该教材)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正如钟启泉先生指出的: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学科的要素),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的观念的灌输;科学的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因此,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教材化,“就是通过什么具体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中的基础,是整个大楼的基础,基础打得牢固与否直接关注到整个大楼的质量。但现在人往往只是觉得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认字、写字。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过于简单和肤浅。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想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少出现我们平时看见的同一文章,少出现老师不停的重复一个知识点却仍然收效甚微,我们需要认真的研究一下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到底需要我们教什么,我们现在能为小学语文做点什么。
一、语文教师教学“序列化”
小学阶段经常出现一位教师长时间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年级段,这就会导致该老师对于小学语文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低年级老师在教学语文知识时会想这个是不是应该到高年级在教学,而高年级因为不知道低年级有没有学过而进行重复教学。这样也就要求老师对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有个清醒的认识,除了教会学生生字、课文这类基本课文内容外,还要知道该年级段学生应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应掌握到何种程度。所以如何掌握好序列,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固定的语文知识应分年级段固定教学
例如生字教学,每个年级段有不同的检查侧重点,每个年级需要掌握的生字也应有分类,那些字是在高年级需要掌握的,特别是读音和多音字,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往往是高年级需要重点认识的,可因为低年级出现此字,我们就强化学生学习,以致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二年级和五年级的一次期末试卷出现了同样的一道题目。因学习了太多本不应该本年级需要学习的字,这样导致本应学的内容反而没有学好。
2.灵活的语文技能知识应分年级段层次教学
技能教学,我们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阅读课文开始,我们就会教学学生学习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但为什么学了很多年却没有什么进步,原因在于我们没能对各个年级学生做出相应的要求。
3.各年级段的重点知识点需单独教学
而且,有些语文知识也要我们不仅仅是在讲课文时,偶尔提到,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拿出单独时间进行教学。有一次听王荣生老师评课,他提到了比喻句的问题,引了这样一句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个比喻句但如果按照我们平时对学生所讲很难解释的清,王老师就提出比喻修辞方法的教学,至少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有比喻句,比喻句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而我们平时教学都忽略了这一个,教学生往往是怎么在文中找到比喻句,怎么能说出简单的比喻句,以至于学生六年下来对于比喻句往往也就是知道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比喻成另外一个物体,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这样也使得学生一谈比喻句往往就会出现“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样通俗的比喻句了。
二、语文教研活动“系统化”
张志公强调,改进语言教育必须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做全面考虑,而不能“都像交通警察一样,各管一段,不通声息”。“从学前教育开始,到大學教育基础课,语言教育的内容,以及各个阶段应当达到的要求,要有通盘考虑。这是很重要的科研项目。”小学阶段有六个年级,每个老师教不同年级,他们往往只对本年级的语文知识有所了解,有可能就像张志公所说“像交通警察一样,各管一段”这样就需要学生的教研活动能系统化。首先,应梳理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点,了解本年级段与其他年级语文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其次,将这些知识内容一个个的作量的分析,最终给它们排出一个序列,一个适合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的合理的序列,这样大家知道自己教学知识内容也就不会出现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化”
“语文课(语文课程)实际上是一门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课。” 在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将语文学校知识的问题“主题化”。也就是说,任何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如果它要成为语文课程的话,必须明确地列出所认定的学校知识(即课程内容)—为达到既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并尽可能详尽地提供相应的理据。而且,必须尽可能具体地说明该课程内容适合于什么情形的学生,并提供相应的证明。
四、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化”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与在“教什么”既定的前提下“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两者有因果的联系,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会有一些循环往复。一旦明确了课程内容,“同时也就开辟了一连串教材系统的客观存在(即谁都能在教学中使用该教材)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正如钟启泉先生指出的: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学科的要素),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的观念的灌输;科学的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因此,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教材化,“就是通过什么具体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中的基础,是整个大楼的基础,基础打得牢固与否直接关注到整个大楼的质量。但现在人往往只是觉得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认字、写字。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过于简单和肤浅。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想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少出现我们平时看见的同一文章,少出现老师不停的重复一个知识点却仍然收效甚微,我们需要认真的研究一下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到底需要我们教什么,我们现在能为小学语文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