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性”的“危”与“机”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近一期《开放时代》刊载了讨论“中国话语”的一组专题文章,丁耘就学术“中国性”问题发表了看法。
  丁耘说,为方便考察,可以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学术分成三个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过去了两个二十年,同时还要展望一下未来的二十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对未来有憧憬的过渡年代。它有许多的可能性。后来的历史发展展开了其中的一些可能性,但是以牺牲另外一些可能性为代价。中国学术界自身的转型,是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当时有一个概括叫作“从思想到学术”。当时的想法是把学术和思想结合起来,做到有學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这是美好的设想。历史告诉我们,后来学术和思想是相互错失的,渐行渐远。可以说,方法失去了问题,问题失去了方法。方法没有问题只有课题,带方法走的是课题不是问题,而且绝大多数课题是可以通过方法自我再生产的。
  课题和问题意识,在学术上不可能分离,但现在的课题太小。一些文科本科生,给自己立一个所谓前沿的小课题,二手文献有,但是有限,几乎不需要太多的预先学习的积累,没有问题意识的引导,很容易有虚假的研究成就感。这样下去,大的问题很快就会被驱逐出文科。而大的问题意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现在没有办法变成学术范式,只能是纲领性的设想。
  20世纪90年代是学术化、规范化的时代。21世纪头十年是课题化与国际化的起步阶段。近十年来大学的科研与教育的国际化取得体制支持而狂飙突进。中国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留学运动,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学生源源不断地回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把本土培养的学生挤到边缘去,大换血。这是这个世纪以来的波澜导致的,溯因当然远不止今日,还有发表中心主义、国际学刊的崇拜、教学体系激进的美国化,等等。
  丁耘说,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中国思想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课题生产再生产的体系非常明显地分离了。这个分离的趋势,现在还看不见有扭转的可能性。如果这个趋势不扭转,中国学术界将名存实亡,整个学界认同的是西方的某些学派。
  关于未来二十年和三十年的中国学术的总体判断,可以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留学运动的影响达到顶峰,中国学术界全部换血。这是学术和教育上的休克疗法,也就是中国学术史的又一次大断裂。
  第二种可能是中国思想自身的问题意识不绝如缕,且能转化成各层次的学术议题,重建中国学术的学术主权和自主性,学术共通性可以再生产。这个局面,我称之为“学术上的再建国”。这非常可欲,但现在看上去,实现的可能性,或无曲折地实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第三种可能,就是第一种可能成为学界主流,第二种可能是学界的边缘。后一种虽处边缘,但仍在学界,且不止一种模式。
  丁耘期望中国学术未来能做到:首先,现实问题化;其次,问题学术化;第三,学术自我批判与整合化。所谓现实问题化,就是说最大的问题意识来源于现实。所谓问题学术化,就是要为问题的提出和回应找到学术方法。为问题找到方法,而非仅仅大而化之地阐释与空想。同时,学术要有一个自我的批判,即学术一方面要不断自我检讨、综合,同时要以学术的方式检讨学术。
其他文献
2019年7月16日的《新政治家》(美国版)网站上,刊载了米歇尔·布鲁克斯的文章,题为《阿兰·图灵如何预见了人工智能时代》。  说到阿兰·图灵,最为人所知的,可能是他在二战时期的功绩,即他成功破译了纳粹的“迷”密码机,此举使得二战至少提前两年结束——正因为如此,英格兰银行最近表示,为表彰其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图灵的头像将被印在全新设计的50镑纸币上。当然,同样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同性恋取向,在当时
期刊
喔,黑夜,你何时消失呢?我何时能在黑夜中找到光明呢?  爱还活着吗?有真正的爱吗?  ——莫扎特《魔笛》面孔  这是圣诞节早上,北欧阴沉苍穹下,道路寂静无人,积雪又厚又硬;雪还在下,昨夜的车辙脚印,了无痕迹。主人尚未起床,只有仆人在厨房、客厅忙碌。一间窄小的婴儿室,冰冷,清寂,散发着灰尘、樟脑丸、木板蜡、羊毛地毯、陈旧家具混合的沉闷气味。一个十岁的瘦弱男孩,浅黄头发薄薄地贴着头皮,一双含愁多思的大
期刊
琴童  十二岁,怎么看都还是个娃娃,别说做个够格的弦师,光背起板胡的样子就叫人发笑,琴童把背带紧紧挽着,走起路来,琴箱啪嗒啪嗒拍打屁股。  他不觉得丢人。师父走得早,传给他吃饭的本事,是这把用了四十年的胡琴。梆子戏他会那么十来出,嗓子没倒仓,尖,唱男角儿不好听,可拉起琴来毫不含糊,最得意是《打金枝》《灵堂计》《茶瓶计》几出大戏,虽然没合过锣鼓家伙,但自己踩着点儿,弦子一响,尺寸、松紧、高矮都在心里
期刊
回溯历史的路径是向下的,正如电影《但丁密码》中所揭示的那样,在太阳背面的灰色地带,总有一股触动人类内心深处的同感力量。它在苦难激荡灵魂的时候,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带领着人类意识向更广阔,更包罗万象,更加先进的体系中寻找着价值认同。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罪恶惩罚图”就是这样一条路径,用黑暗映衬光明。现实世界人性的贪欲、掠夺如同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没有逃脱掉自然的惩戒:人口膨胀、生态毁坏、资源枯竭接
期刊
古老的新安江,“一滩复一滩,三百六十滩。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清·黄景仁诗)  1959年9月23日新安江大坝截流蓄水,“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郭沫若诗)千峰郡里冒出惊动中外的秀美千岛湖来了。一  正当全县人民急着忙于安置库区数以万计移民的时候,1962年春,縣府办公大楼门口的西侧墙上,突然挂出了“新安江经济开发建设公司”的牌子(以下简称开发公司),使这幢大门朝北的三层楼显目了起来。路
期刊
一  二○○三年,我在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的“顺灵火机厂”上班。  火机厂属于危险企业,因此远离居民区,坐落在321国道边上的一个凹型山坳里。国道沿着西江铺开,往西走是梧州,往东走是肇庆,往南走则是小镇中心。站在厂门口,便能看到飞驰的车子和蠕行的货轮,倒是一幅车水马龙的景象。往西走两三里地,路边竖着一块牌坊,上面写着“封开县殡仪馆”,与厂区只隔了一座山头,时常听到鞭炮声在山坳里回响,和注塑机的嗡鸣声
期刊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但迄今人们对“空”的认识,主要着眼于庄禅美学,而较少注意其另一同样深具形而上意味的内涵。在以崔颢《黄鹤楼》为代表的一系列唐诗中,所有这些“空”,都与一个带有神圣性的事物的丧失有关。不同于佛教或王维的“空”,所有这一切之后,都包含着一种,以及由之而来的对历史/存在意义的质疑。越是早期的文字,其空虚越可能指向某些神性的事物,而愈到后来,这种追慕的现世人文气
期刊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兰波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富村的大街小巷里,满满都是孩子的身影,他们蹒跚着到场院上学步,咿咿呀呀地讲话,然后步入学堂,稍后成为学校动物,深居简出,等他们成为跟父母身高等量的青年时刻,就是庄稼的成熟期,等着外面世界的收割。这个狭小的地界年复一年增加的就是这样不断膨胀的忧伤。  叔叔回家祭奠爷爷的时候,一个
期刊
一  上海是学术作者聚集多的地方。由于一段不算短的编辑职业生涯的缘故,我曾持续多年每年都要“去上海”,有时一年里还要去多次。  这里有也许是全世界最多的霓虹灯和商品橱窗,那些曾经的外国租界留下来的街道、洋房和法国梧桐树,腔调与情调齐飞,各种购物、表演、展会、宴会、谈判、实验或试验、讨论或讨价还价,以及街行和弄堂锅碗瓢盆,浓妆淡抹,“物”成为流布其间的润滑剂或硬通货。此时上海对我来说已非绣花文章,更
期刊
二十年前,刘满贵离开丹寨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会回来。  “你是阿满?”老眼昏花的六婆婆就着太阳光端详了半天后,犹豫着问了一句。  “对!”刘满贵看着头发花白的六婆婆,鼻子一酸,两眼一热,泪水一瞬间便充盈了眼眶。  “你真是阿满!”六婆婆又惊又喜,拉住了刘满贵的手,“你可算回来了,七公一直念叨,说阿满该回来了,大伙儿都说你在外边发达了,不会再回来了,但七公不信,说你一定会回来。这真是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