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多情世界享生命精彩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学寄语
  
  同学们,初初与你的每一次相遇,都会是美丽的,因为我们又要一起打开书本,开始阅读精美的文章了!
  本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的关键词是“咏物抒怀”。“咏物抒怀”是文艺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托意于物)。大千世界里,风花雪月、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作者寄托情思的对象。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进入我们的视野,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湖中,就能泛起阵阵涟漪。我们欣赏着,赞美着,感慨着,惆怅着,沉默着,思考着……于是,我们的心头便涌起了诗情,我们的笔端便流淌出哲学的情思,这也许就是本单元课文创作的缘起吧。
  那么,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讲,我们又应该怎样阅读这样的美文呢?初初有几个建议:
  1.細读有生命力的语言。在阅读中揣摩精美的语言,看作者怎样描绘高傲的海燕、挺拔的白杨树与灿烂的紫藤萝。
  2.善于联想与想象。把握好写作对象与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间的关联,适当地进行联想与想象,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活志趣与人生态度。
  3.学会有深度地思考。有人说,每个人所读的书,决定了其格局的大小。我想,这句话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思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徜徉在经典的美文里,思考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精彩,也能让我们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蒋俭学: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路来森
  张潮《幽梦影》:“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方不虚此生,言下之意,“夏听蝉声”,乃人生快事之一也。
  确实如此。夏日蝉声,怎么听都好。
  不过,位置和角度不同,其情味却也有些不同。
  比如,林边听蝉,树木密集葱茏,夏蝉云集;一蝉鸣响,众蝉呼应,此起彼伏,阵阵如雨,所以,我们就素以“蝉雨”二字来形容之。“蝉雨”二字,真好,不仅不给人一种聒噪感,而且还送人一份清凉透爽、温润熨帖的快意。而深巷蝉声,则别具一份情味。
  深巷,如今在乡村已经很少见了。但在从前,大凡比较古老的村庄,总会有几条幽深的长巷的。巷子极其狭窄,勉强能通过一辆小推车,能两人并行,若然有一人牵一头黄牛走过,对过的人,就必得蹩身闪开。地面上,通常铺满青石板,经年的岁月摩擦,青石板变得光滑、明净,散发着青莹莹的光;巷子的两边,住户对门而居,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庭院,庭院内栽植着几棵树,比如,一棵梧桐,一棵枣树,一棵榆树,或者一棵其他的什么树;若然是百年老户,通常是老宅苍苍,老树苍苍,庭院古意盎然;夏日里,老树婆娑,枝叶纷披;地面,绿荫匝地。
  一到夏天,庭院中的古树,就落满了蝉。
  若然你站立巷口,蝉声响起,小巷幽深,那蝉声蜿蜒而出,即如溪水潺潺,正顺着青石板潺湲流淌而出。蝉声,有一种婉约、杳渺之美。顺着巷口,向小巷深处走去,一路行走,一路蝉声,蝉声并不密集,疏疏落落,那份疏落,自生一份悠然的闲适;有时候,一蝉独鸣,如古筝独奏,嘶嘶悠悠,那份吟唱,便不免生发出一份地老天荒的苍凉感。
  那时候,我们家的庭院,居于一条小巷的右侧。
  庭院中,栽有三棵梧桐树,每棵梧桐树都有一搂抱粗。枝枝杈杈,伸展开来,几乎遮蔽了整个庭院。蝉,似乎特别喜欢栖落梧桐树;蝉盛时节,梧桐树粗粗细细的干枝上,都踞满了蝉——满树熙攘。
  中午,我喜欢拖一领草席,树下乘凉、午睡。人躺在草席上,难以立即入睡,便欢喜地仰着头,看树上的蝉,蠕蠕而动,听树上的蝉,阵阵鸣响。蝉的鸣叫,是极有规律的,总是一蝉鸣响,众蝉呼应,叫一阵后,就缓缓地停止下来,进入一种近乎死寂的状态。如此循环往复着。有时候,也会出现仅仅几只蝉鸣响的情况,那声音,就特别嘹亮而悠远。
  多年后,我读虞世南的《咏蝉》诗,其中“流响出疏桐”一句,真真是让我大有会意。
  圆月的夏夜,晚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在庭院中纳凉。
  梧桐,枝叶疏朗,月光透过树枝间的缝隙,落在地面上,斑驳细碎,迷离醉人。皎洁的月光照在树上,则时常惊得树蝉哗然鸣响。夏夜,幽静而深厚;老院老宅,苍茫而古旧;蝉声哗然而响,就格外地响亮、惊人、拥挤,仿佛角角落落、旮旮旯旯儿都是蝉声,蝉声弥漫庭院,无处不在。
  姚合《闲居》曰“满宅是蝉声”,真真不虚也。刘沧《寓居》诗中,有一句曰“古槐深巷有蝉声”。我觉得,刘沧似乎对生活缺乏切实的认识,因为,蝉是很少落到槐树上的;不过,我喜欢“深巷有蝉声”几个字。
  深巷、蝉声两个意象,诗意饱满,让人生发一份怀旧的情绪,让人生发一种对本色乡村生活的向往。
  哎,从前的深巷,从前的蝉声……
  (选自2017年第8期《杂文月刊》)
  《海燕》和《深巷有蝉声》展开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画面。《海燕》是海上慷慨激昂的交响乐,《深巷有蝉声》是月下的小提琴协奏曲。高尔基笔下高傲的海燕与路来森笔下诗意饱满的蝉声,都让读者回味。阅读时,可比较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多诵读,揣摩语言的魅力。
  1.请试着赏析下面句子中蜿蜒一词的妙处。
  若然你站立巷口,蝉声响起,小巷幽深,那蝉声蜿蜒而出,即如溪水潺潺,正顺着青石板潺湲流淌而出。
  2.“深巷、蝉声两个意象,诗意饱满”。结合文章,说说怎么理解这里的“诗意饱满”。
其他文献
本期主持张爱军  张爱军,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扬州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主持人语  亲爱的同学们,走进八(下)第二单元,相信大家和初初一样感到了满眼的新奇,因为斑斓缤纷的自然是那样的奇妙。  人们彼此交换信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借助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当然!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传递信息的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恐龙的骨骸化石无处不在,这是为什么呢?难道
名师简介  李中华,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升格支点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优秀的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情感传达给听众,使他们信服并产生共鸣。  同学们在写演讲稿时,往往存在观点不鲜明、语言不精练、缺乏听众意识等问题,削弱了演讲效果。写好演讲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名师简介  杨凤辉,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泰州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升格支点  说明文写作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对说明对象的特性把握不准确;二是对事物特性的说明不清晰,表现为文章条理不分明。  如何做到条理清晰地理清说明顺序,并鲜明地表达情感呢?首先要能准确、清楚地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其次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
端午,槐树花开,粽子飘香。  我看着在超市拥挤的人群中仔细挑选粽子的母亲,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姥姥家门外的那块地。“麦子快收了吧?”我暗自想。  我一个人回了姥姥家。远远地,我望见了姥姥家门外的那块地,上面的麦子金灿灿的。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姥姥说,她最喜欢的事便是在一片金黄的麦浪中穿梭,看着颗粒饱满的麦穗,心里便会感到踏实和满足。姥姥种了大半辈子的地,到老时却只能站在田边,看着别人忙碌,心中自然无限
无法抗拒触觉的迟钝,我唯一  能记住的颜色  是那一年失语的冬季,村庄被  大雪覆埋  这曾经属于我的村庄,祖父用  粗糙的手掌掬起  金黄的稻谷,黄牛悠闲踱过芦  苇荡  长眠在竹林深处的祖母  延伸着回忆的长度  与父母围坐在火炉边,谈论天  气,时令  即将出嫁的姐姐  阳光在庄稼地里一寸一寸去  腐生肌  都成为我今夜沉默的理由  我无法窥探命运的玄机  无法预测春夏交替的含义  而那些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月,是春之始。一声春雷乍响,大地睁开了双眼,换了一身五彩斑斓的花衣裳。柳枝吐芽,鸟雀啁啾,好一派万物复苏、生命萌动之态!趁着春光,到湖边溪旁,看冰雪融化,看春風又绿江南岸;到田间地头寻些野菜,尝尝春天的味道;做一个好梦,等桃花梨花一夜之间辉煌地来到。在这美好的三月,让我们约定:不负春光,只争朝夕,一路高歌前行!  (策划:张佳佳)
美国阿拉斯加时间202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杨洁篪在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并表示,我们希望这次对话是真诚的、坦率的。他特别强调,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表述坚定,语气铿锵,顿时在国际社会和海内外媒体激起强烈反响!尤其是“中
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吗?吃,当然吃!但是吃了多少?吃了什么?转基因食品是否有毒?这就要细细道来。  美国的食品有两种分类。  一是按育种分,有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传统的育种和杂交育种都属非转基因。(激进人士认为杂交育种也属基因修饰物种,本文还是采用严格的转基因定义)所以无籽西瓜、杂交水稻是非转基因类。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无籽水果都是嫁接的,不是转基因,比如无籽西瓜、葡萄、橘子。另一种分类是按种植条件分的,
主持人语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木荣枯,大雁來去,大自然丰富多彩,奥秘无穷。亲爱的同学们,初初欣喜地看见你们的眼睛里都嵌着一个多彩的世界。初初还想悄悄地告诉你们,这个世界每种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在本单元,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通过观察、研究,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把大自然中的一个个奥秘呈现在我们眼前:  草木荣枯——自然的语言。听着这些“语言”,我们更好地安排了生产、生活。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錫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曲折地表达了长期被贬谪的深沉感慨,同时也显示了要振作精神并愿与白居易互相勉励的乐观精神,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也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