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施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化教学日趋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并成为诸多一线教师的研究重点。生活化教学需要学生课前做好调查准备,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简言之,生活化教学即“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一、搜集社会热点,创设典型情境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生活化教学模式可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借助流行事物进行情景创设,使知识具有时代感,也使学生感同身受,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也能做到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2015年7月3日我国新疆发生了6.5级地震,震后中央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帮助灾区人民抢险救灾、重建家园,从中能看到关爱灾区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团结互助的和谐民族关系。用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为背景,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关爱社会的方式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课本知识,也能有效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愿望与热情。
  二、营造课堂氛围,教材回归生活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也是教师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将学生的体验和生活素材有效地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地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择典型的事例用于课堂情景的架构,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教师要客观引导学生进行自省,通过事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和勤俭刻苦的品格。
  三、丰富教学形式,课堂贴近生活
  教师应推翻以往紧抓教材、圈画概念、背诵教材、检查提问等形式,应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器材给学生播放录像或图片,让学生对道德情境有更好的了解,并在情景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在讲解人民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法律武器 》中青少年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图片与素材做成动感的画面,找到符合教材的录像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远离危险、保护自己。用真实的危险事故和事故后触目惊心的照片警示学生,使学生懂得危险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教育效果比预想中好得多。
  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竞赛活动,如辯论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竞争意识等观念。如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情境,选出主持人与竞选人,男生与女生开展了激烈的演讲竞赛,演讲内容丰富多彩,双方各执一词、不分胜负。整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欢乐和自信,也体会到了竞争的感觉,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十分喜爱。
  生活等于课堂,生活化的课堂能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讲述自己的生活事例,进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传授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解人民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走近老师》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班级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照片,这样小小的举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气氛也和谐融洽起来。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之前搜集到的教师素材,让学生说出教师口头禅、习惯动作、特点等等,将生活细节变为课堂细节,使学生对老师更加了解、尊重,在轻松愉悦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心得体会
  一是做好备课,这是教师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根据教材搜集案例和素材,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录像,为学生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二是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开发学生的天赋,激发学生的潜能,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将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进行下去。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思考问题时往往不能全面化,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示,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好语言技巧,切勿直接将答案呈献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探究;三是丰富课堂活动,让不再让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有助于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等;四是与家长、社会相结合,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保障。
  生活等于课堂,生活需要教育,生活需要引导。思想品德课堂是师生共同交谈的世界,应充分体现教育的意义与生活的多样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单单要教给学生知识,重中之重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生活,这决定了学生的心理素养和未来发展。学生只有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认知自己,不断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45~48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3.使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4.培养学生的抽象、慨括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若干,米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一位同学的身高,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体会
期刊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种形式,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之间的认知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可是很多农村教师发现,把教参、教案,名师、专家提的问题,放到自己的课堂上,孩子们却是丈二的和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好处多多。  一、农村初中“课间活动”存在的弊端  我们知道:课间活动十分钟是休息、活动的时间。懂得课间礼仪,你会玩得更开
期刊
一、说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5—106页例4、例5。  二、说教材分析  《中位数》是人教版教材中新增的内容。那什么是中位数呢?有什么应用价值?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呢?这是我拿到教材后的第一反应。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要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最广的是平均数,学习对平均数的体验也比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其中的体验过
期刊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都会面临在九年级接班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九年级接的班,学生基础都不会太好。面对基础弱、成绩孬、习惯差的学生,又处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状态下,我们怎么来提高学生的成绩,相信大家都头痛。我在此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够给您解一点困惑,带来一点启示,在教学中对您有一点帮助。  去年我接了一届九年级,当时我班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期末考试A优生在学区只有两个,班级总体位次也在
期刊
从古到今,人类社会都是靠不断创新才得以进步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是现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少年儿童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其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要注重奠基工程  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
期刊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这几种智能的潜能,每个人有擅长和不擅的,而成功的教育在于恰当的培养潜在的智能,使其得到充分的开发。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
期刊
从“化学不平衡”到“化学平衡”的解题方法总结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墩镇合肥北城中学 李雪松  一、化学平衡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化学平衡的标志  可逆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特殊反应类型,它指的是一定条件下,反应既能朝着正反应方向进行,也能向着逆反应方向进行  aA(g)+bB(g) cC(g)+dD(g)  也就是说,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这样每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V逆 平衡正向移动  
期刊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倡导“教书育人”,是指在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责任和作用所进行的新界定与新规范。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得学生无论是否成才,关键是先要成人。现在的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老師们只有“教书”,不在“育人”,具体体现在:课上只传授知识,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下只搞成绩辅导,缺少谈心交流;学校不搞真正的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早期阅读教育在语言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早期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阅读最好得的方式莫过于“亲子共读”。甘孜州幼儿园通过引导和宣传,让家长打破误区,真正了解亲子共读对孩子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和努力让亲子共读成为我园特色教育之一,家园合力使幼儿阅读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导父母以身作则  实验表明,早在胎儿时期小孩子就会对父母温柔的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