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我学术写作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我默默写着,如植物慢慢生长、静静等待;在此之后,我自信写着,陆续出产文章,如同植物蓬勃生长、拔节开花;正因了之前能量的积蓄,才有后来的厚积薄发。安静、执著、淡定、不急不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我的立场和视角,让我的教学探索慢慢结成一颗颗闪亮的学术晶体。
  立场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什么是写作立场?我认为是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对所识的问题、阐述的内容、表达的观点,根据自我视角,形成比较独特的理解、看法与态度。这种观点不是人云亦云,不是七拼八凑,而是体现文章的独创性。
  如何建立写作立场?铺垫必不可少——阅读、反思与实践。
  阅读。写作立场是作者由内而外的坚持,但其形成过程往往从外到内。通过阅读、观摩等方式,从外部摄入足够的信息,与教学产生若干关联,进而碰撞甚至爆发璀璨的思维火花,为写作准备。除了文章内容上试图产生共鸣,阅读还会在文章形式、写作技巧上提供学习和参考。因此,需要经常选择一篇内容与形式俱佳的文章,精细阅读、反复阅读,学习其中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
  反思。阅读是建立写作立场的铺垫,而真正的立场必然在反思中逐渐显现。当看了浙江许憬老师的文章《有效表达: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后,我对动口表达颇有感触。这篇文章从内容的深度、语言表达甚至标题、小标题的撰写都对我很有启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动口表达已经成为一种课堂常态。既然学生动口表达了,再来动眼观察吧。于是,我沿用许老师的文章结构,大致形成文章框架:观察现状、观察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写成了一篇颇为满意的文章《练就慧眼 给力课堂——让观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闪光》。
  实践。伴随阅读中的反思与灵感,只能支撑起文章的骨架。而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血肉丰满的实践案例。案例来自第一教学现场,是打动读者的关键要素。写文章时要关注案例的选择与布局。比如,我在写《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有效设计》一文时,原来的设想仅写任务设计的效度(有效性),初步罗列实例:①快速交换、快速删除(PPT版式);②拼图游戏(Word图片格式);③根据特性描述猜事物(Excel筛选)。在具体撰写过程中,我发现内容过于单薄,于是调整最初的想法,扩充任务设计的“度”——效度、梯度、深度、广度、温度,案例涉及Windows操作(1个)、Word(1个)、Excel(3个)。重读后发现实例不够统一,我又将实例全部改成Excel例子。这样读来比较整齐,我把文章标题确定为《信息技术学科有效任务设计——以Excel为例》。当然,文章的实例并非越集中越好,如写教学结尾题材的文章,适合选择发散型的实例。
  视角
  如同摄影的视角,写作也有视角,不同的视角反映作者不同的思维层面。对于一线教师,写作视角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我们最好将课堂中的具体做法结合有关理论写出来,以微小见长,如导入、结尾、讨论、提问、理答、追问等。如此细致的片段,我们才可以去实践、去探索,写出来的内容才能具有亲切感、说服力和可信度。写作视角并不等同于写作题材,其贯穿灵感产生到文章定稿的全过程。
  仰视。仰视的角度源于对前辈教师文章的感悟。2008年我写了《素材承载: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新意义》,源于沉浸在王爱胜老师的文集中。刚开始写,不妨采用仰视的角度,依据专家教师的写作框架,模仿专家教师的写作流程。我写《Word自选图形“七巧板”教学设计》一文,基本按照李冬梅老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游泳》的框架来写。由于框架基本相仿,还可以细细体会撰写细节,并力图将这种体会放置在自己的撰写过程中。当然,仰视并非通篇进行,可以某个桥段、可以只言片语,如王老师在文中必现的人文精神,这种仰视的体会,我或多或少会融化在自己的文字里。
  侧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题材的系列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侧视形成的。当灵感遭遇写过的题材,我们往往忌讳去写。即使写了,文章不自觉地陷于相同、重复的境地。如何在熟悉的题材中写出特色?我的方法是“闭门造车”——沿着思路勇往直前地写,不参考、不搜索甚至不看别人的文章。比如写教学结尾一文,源于听《各抒己见——电子公告牌BBS》一课的灵感。教学结尾,教师新建一帖,学生以回帖的方式总结学习收获。听后,我心里一阵触动,多么奇妙的设计!形式上的创新让常规的“总结归纳式”教学结尾眼前一亮。于是继续搜寻例子,《Photoshop滤镜》结尾,我设计了滤镜原理的描述;《ACDSee》结尾正好包含德育渗透。由此,教学结尾一文大致形成框架分别为:基于知识的“提炼概括、灵活总结”;基于方法的“方法继承、适当延伸”;基于原理的“丰富知识、彰显原理”;基于情感的“德育渗透、内化伦理”。
  平视。平视的写作听从自己的想法,顺从自己的灵感。这种做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家都在做,但没有成文;另一类是只有你在尝试,绝对独创。平视的出发点是由内向外,一切听随自己的创意。我也写过这样的文章,如技术追问、教学后效,如用充要条件分析练习有效性。当初写教学后效,其本源其实是对任务设计有效性的再考虑。但在教学《Excel创建图表》一课时,利用图表生成结论时出现了尴尬情形:没有图表,结论依然清清楚楚,要那图表干嘛!于是我更改素材,采用数据单形式,果然可以分析出一些道道来,由此初见后效雏形。我觉得用后效可以验证素材选择是否恰当、任务设计是否合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深度超越了教学结尾。最终文章的框架如下——结果的深度:水到渠成,以操作结果派生的后效性;方法的宽度:见仁见智,以操作方法、过程派生的后效性;人文的厚度:动情晓理,以操作素材派生的后效性。
  学术写作是知识的高度梳理。知识犹如珍珠散落在地上,写作就是将这些珍珠一一拾起,分门别类、归纳总结串成链。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对知识进行了加固、梳理、组合、排列,是原有知识的二次学习。写作是自我学习的动力与表现,写作是自我认识的途径与方法,写作是自我实现的驱动与平台。
其他文献
通过对渭河流域1813—2017年旱涝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重建旱涝等级以及指数序列,采用滑动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近200年来旱涝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
期刊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十年来内陆湖泊水量失衡,生态环境处于恶化趋势.系统地揭示影响内陆湖泊水量平衡要素之间的复杂错综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是目前亟待解决
为揭示黄土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耦合关系,以晋城市长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格局,利用GIS、灰色系统关联分析软
● 课程现状与问题  1.学科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基础模块,是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现状等;另一方面为职业模块,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学生学习现状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初中应届、往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为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各
本文认为,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比较符合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能胜任岗位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虽然
前言:  利用一个教学APP(在这里是一种广义的APP概念,即前端应用的意思)及其背后的平台构建一个课程空间,用以支持一种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已经有了很多尝试,从最早的博客、论坛,到教育主题网站的搭建,利用QQ空间、微信等公共即时通信平台,利用Quip、印象笔记等带有协作功能的APP,还有利用带有分享、沟通功能的校讯通网络平台等,特别是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有通用授课系统设计思路的网络活动课程平台
摘要: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如何有效融入物联网技术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当前教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讲解信息技术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基于物联网技术框架,笔者以一个信息流程为指引,设计了六个分项实验项目和一个综合课程设计项目,使得学生在循序渐进掌握物联网技术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系统地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实验项目;
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内涵。文章结合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实际,阐述了符合地方高等师范学校发展要求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