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论述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是构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办好教育的“人本资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作者进一步阐明了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做了精辟的论述。
关键词:教学管理 构建教师队伍 以人为本 教学质量 尊重知识
高校管理,以教育工作来划分,有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从管理对象来划分,有人(教师、学生、职工等)、财、物的管理等。但无论哪一种、哪一方面的管理,最根本的对象是“人”,管理的实施主体也是“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复杂的人。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管理的文化依托也是十分复杂而重要的,文化必然渗透于管理和组织的全过程,管理观念的变更、模式的选择、手段的更新也必然影响到各级各类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现笔者对高等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如下论述:
一、以人为本,构建教师队伍
搞好教学管理,首先是组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管理长期以来是在工具价值观指导下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提法占了主要地位,但是并没有真正抓住人本管理最根本的问题,而是用名利的手段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来达到其目的,而远程教育这一教师队伍建设并没有摆脱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而存在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现代远程教育的价值观也正经历着由工具价值观向主体价值观的更新和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1]。”它精辟地表达出人本管理的本质——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的管理理念。换言之,它意味着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活动都应围绕着如何认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进行工作的,人是远程教育最核心的资源,教师队伍的构建是教学质量和竞争力的源泉,而远程教育中的其他资源(如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应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如何服务于人而展开。为此,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核心,要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世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为此,学校确定了“和谐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情感管理为基础,民主管理为特色,以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调动个体工作积极性为目的,集情感沟通、民主参与、满足需要与制度约束为一体,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对教师做到政治上诚心,业务上关心,生活上尽心,工作上放心,政策上融心,以此赢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了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从邵阳学院“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实验课题。在专家指导下,每一个教师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科研等方面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在教师自定目标、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学校从实际出发,搞好测评,完善评价体系,采取分项、多元方式对教师进行水平和绩效评价。通过教师生涯设计,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对搞好远程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很多老师自发拜访名师,参与网上教学研讨,申报主持教学科研课题。
第三,抓关键,切实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根据目前远程教育发展需要,对各专业、各学课,我们提出,要把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和学校发展。提倡行动研究,教学研究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注重教案研究,同时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等教学手段的研究。在研究中发挥团队精神,共攻难关。我们还提出小课题的行动计划,让教师从实践着手,研究、解决自己工作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问题,再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促进教师智慧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定期组织举办各种课改或个人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教改经验及科研论文。让名师、专家、学者带好一支队伍,研究一批成果,出版一些名著。
第四,完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了给广大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师德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我爱我校”、“我爱远程教育”和“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广泛开展以“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在业务方面,学校开展了“十个一”活动。即教师每教完一堂课后要有一个教学反思;每周在校园网上发布一篇个人教育叙事或教学随笔;每周向学科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月向教务科提供一个典型教案;每学期上一堂校级科研课;每学期执笔完成一堂课评课报告;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每学期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发到校园网;每学年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科研论文或经验总结;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袋。同时,进行优秀教育叙事展评、教学案例评选、小课题优秀方案评选、班级评比等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行动,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总之,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做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是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抓住了这个核心是我们办学教育事业的一项“资本”,这个资本是非常可贵的,他是我们办好远程教育的首要条件。、
二、强化能力,把握好教学质量关。
在构建好一支坚强的教师队伍的同时,如何强化能力,把握好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关呢?我们已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远程开放教育要求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选取和组织不同的内容,并选用恰当的媒体形式和传送方式,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对象的特点,适应在职成人的需要,不断创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制订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行主持人负责制,课程主持人负责课程建设计划制订、组织实施、进步安排与质量控制,负责撰写年度建设总结和验收总结报告,负责经费使用管理等工作。同时还启动了“名师、名教、名资源”战略,靠名师来设计 、开发、制作,组成精品课程团队。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学校为了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术为主,强化学术管理,改变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的倾向,逐步使行政主导转向行政主导与学术主导相结合,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授、专家治教。学校建立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人制度,组建了学科专业教学团队,让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教学与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第三,大胆开展“说课”活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近些年来,我们把“说课”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能否将“说课”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形式,以此来充实、完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是“教”和“研”的最佳结合,调动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深入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他能把“只教不研”转为教研结合。“说课”能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有组织地开展“说课”活动,一方面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机会。只要长期坚持下去,把它纳入正常轨道,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说课”能给教学研究活动注入了活力。为了说好课,教师加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主动找资料、查依据、寻教法,与同行商讨,向老教师学习。这样,由被动的教转变为主动的教。“说”与“评”相结合,共同提高。它是说课者与听课者的双边活动。说课者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述说课堂教学的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努力说出高水平。听课者一方面目堵了述说者的现身说法,从中受到启发;另一方又要给说课者做出恰当的评价。“说课”丰富了备课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自觉去思考,这种思考是隐性的。上课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基本形式。而“说课”则要求教师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述说出来,使这些隐性的东西外现。同时,也暴露出备课中不易发现的问题,经过自行补充、修改、加工。“说课”源于备课,服务于课堂教学。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是办好远程教育的生命线。要抓好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强化教师教的教学能力和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三、关爱教师,调动“两个”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我们办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好人才,要培养出好人才,就得靠教师,靠教师就要关爱教师。因此做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就必须对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价。怎样正确认识和估价呢?我认为是尊重、关心和爱护。尊重就要像尊重父母那样。中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3]。”这里所说的“严师”就是尊敬教师。“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君主也免行为臣之礼。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荀子更是认为,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4]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尊重教师的劳动是社会的主流。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将相、伟人、英雄、科学家都是从学校,通过教师的培养教育才成长起来。
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教育,关键是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在全人类都在尊重教师,只有尊重教师才是重视教育的标志,只有重视教育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只有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保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我们办好教育的栋梁,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人民教师的事业是光辉的。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教导,努力去实践“传承者”,去发扬“传承者”。使教育事业发展得又快又好。怎样做好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呢?我想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调动“两个”积极性,即教师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真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做爱岗敬业的模范。管理教育的领导要关爱每一个教师;远程教育的教师很辛苦,他们的学生分布广,年龄结构差别大,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对学生的关爱主要靠教师,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要用他们的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给教师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能积极刻苦钻研业务,严谨笃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所以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三是要培养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是要教师淡泊名利、树立新风尚、立志做好表率的作用。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深受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邓小平理论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3]教育学;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教育学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关键词:教学管理 构建教师队伍 以人为本 教学质量 尊重知识
高校管理,以教育工作来划分,有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从管理对象来划分,有人(教师、学生、职工等)、财、物的管理等。但无论哪一种、哪一方面的管理,最根本的对象是“人”,管理的实施主体也是“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复杂的人。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管理的文化依托也是十分复杂而重要的,文化必然渗透于管理和组织的全过程,管理观念的变更、模式的选择、手段的更新也必然影响到各级各类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现笔者对高等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如下论述:
一、以人为本,构建教师队伍
搞好教学管理,首先是组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管理长期以来是在工具价值观指导下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提法占了主要地位,但是并没有真正抓住人本管理最根本的问题,而是用名利的手段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来达到其目的,而远程教育这一教师队伍建设并没有摆脱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而存在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现代远程教育的价值观也正经历着由工具价值观向主体价值观的更新和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1]。”它精辟地表达出人本管理的本质——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的管理理念。换言之,它意味着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活动都应围绕着如何认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进行工作的,人是远程教育最核心的资源,教师队伍的构建是教学质量和竞争力的源泉,而远程教育中的其他资源(如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应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如何服务于人而展开。为此,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核心,要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世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为此,学校确定了“和谐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情感管理为基础,民主管理为特色,以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调动个体工作积极性为目的,集情感沟通、民主参与、满足需要与制度约束为一体,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对教师做到政治上诚心,业务上关心,生活上尽心,工作上放心,政策上融心,以此赢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了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从邵阳学院“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实验课题。在专家指导下,每一个教师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科研等方面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在教师自定目标、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学校从实际出发,搞好测评,完善评价体系,采取分项、多元方式对教师进行水平和绩效评价。通过教师生涯设计,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对搞好远程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很多老师自发拜访名师,参与网上教学研讨,申报主持教学科研课题。
第三,抓关键,切实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根据目前远程教育发展需要,对各专业、各学课,我们提出,要把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和学校发展。提倡行动研究,教学研究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注重教案研究,同时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等教学手段的研究。在研究中发挥团队精神,共攻难关。我们还提出小课题的行动计划,让教师从实践着手,研究、解决自己工作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问题,再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促进教师智慧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定期组织举办各种课改或个人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教改经验及科研论文。让名师、专家、学者带好一支队伍,研究一批成果,出版一些名著。
第四,完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了给广大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师德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我爱我校”、“我爱远程教育”和“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广泛开展以“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在业务方面,学校开展了“十个一”活动。即教师每教完一堂课后要有一个教学反思;每周在校园网上发布一篇个人教育叙事或教学随笔;每周向学科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月向教务科提供一个典型教案;每学期上一堂校级科研课;每学期执笔完成一堂课评课报告;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每学期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发到校园网;每学年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科研论文或经验总结;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袋。同时,进行优秀教育叙事展评、教学案例评选、小课题优秀方案评选、班级评比等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行动,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总之,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做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是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抓住了这个核心是我们办学教育事业的一项“资本”,这个资本是非常可贵的,他是我们办好远程教育的首要条件。、
二、强化能力,把握好教学质量关。
在构建好一支坚强的教师队伍的同时,如何强化能力,把握好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关呢?我们已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远程开放教育要求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选取和组织不同的内容,并选用恰当的媒体形式和传送方式,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对象的特点,适应在职成人的需要,不断创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制订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行主持人负责制,课程主持人负责课程建设计划制订、组织实施、进步安排与质量控制,负责撰写年度建设总结和验收总结报告,负责经费使用管理等工作。同时还启动了“名师、名教、名资源”战略,靠名师来设计 、开发、制作,组成精品课程团队。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学校为了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术为主,强化学术管理,改变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的倾向,逐步使行政主导转向行政主导与学术主导相结合,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授、专家治教。学校建立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人制度,组建了学科专业教学团队,让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教学与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第三,大胆开展“说课”活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近些年来,我们把“说课”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能否将“说课”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形式,以此来充实、完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是“教”和“研”的最佳结合,调动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深入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他能把“只教不研”转为教研结合。“说课”能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有组织地开展“说课”活动,一方面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机会。只要长期坚持下去,把它纳入正常轨道,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说课”能给教学研究活动注入了活力。为了说好课,教师加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主动找资料、查依据、寻教法,与同行商讨,向老教师学习。这样,由被动的教转变为主动的教。“说”与“评”相结合,共同提高。它是说课者与听课者的双边活动。说课者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述说课堂教学的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努力说出高水平。听课者一方面目堵了述说者的现身说法,从中受到启发;另一方又要给说课者做出恰当的评价。“说课”丰富了备课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自觉去思考,这种思考是隐性的。上课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基本形式。而“说课”则要求教师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述说出来,使这些隐性的东西外现。同时,也暴露出备课中不易发现的问题,经过自行补充、修改、加工。“说课”源于备课,服务于课堂教学。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是办好远程教育的生命线。要抓好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强化教师教的教学能力和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三、关爱教师,调动“两个”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我们办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好人才,要培养出好人才,就得靠教师,靠教师就要关爱教师。因此做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就必须对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价。怎样正确认识和估价呢?我认为是尊重、关心和爱护。尊重就要像尊重父母那样。中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3]。”这里所说的“严师”就是尊敬教师。“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君主也免行为臣之礼。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荀子更是认为,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4]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尊重教师的劳动是社会的主流。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将相、伟人、英雄、科学家都是从学校,通过教师的培养教育才成长起来。
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教育,关键是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在全人类都在尊重教师,只有尊重教师才是重视教育的标志,只有重视教育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只有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保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我们办好教育的栋梁,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人民教师的事业是光辉的。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教导,努力去实践“传承者”,去发扬“传承者”。使教育事业发展得又快又好。怎样做好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呢?我想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调动“两个”积极性,即教师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真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做爱岗敬业的模范。管理教育的领导要关爱每一个教师;远程教育的教师很辛苦,他们的学生分布广,年龄结构差别大,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对学生的关爱主要靠教师,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要用他们的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给教师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能积极刻苦钻研业务,严谨笃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所以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三是要培养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是要教师淡泊名利、树立新风尚、立志做好表率的作用。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深受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邓小平理论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3]教育学;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教育学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