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港,那些分数很高、特别难考的专业,被学生们戏称为“神科”,文中主角卢炜媛在被有“神科”之称的香港大学国际商业及环球管理课程录取后却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她放弃了香港大学,北上清华。并且在四个月内两次登上清华新闻网头条,成为模拟亚太经合组织(APEC)大会的全国总冠军,是首位代表亚欧青年参与国际事务的中国人。
刺激的清华生活
我在香港长大,那里的拥挤众人皆知,世界那么大,我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热爱外交,但香港不是学外交最好的地方,所以选择到北京求学。内地变化很大,如果一直待在香港只能做个井底之蛙吧,所以我想来看一下。
放弃了香港大学的录取,我成为了清华招过最高分的香港学生,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刚到清华的时候,也遇到了诸多不适应。香港的中学大家的日常用语以英语、粤语为主,除了语文类相关科目是用汉语教学以外,其他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材都是用英语编写的。来清华后,我是第一次面对全中文的教学语境和教材,这就有点像内地学生突然用全英语教材学习,真是个不小的挑战,适应起来还蛮辛苦的。
好在,清华的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例如,老师会推荐我看一些课外辅导教材,而同学们也会把自己的课堂笔记借给我,同时也会在考试之前帮我划重点,告诉我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部分和考查的方式。生活中,我同样感受到大家对我的友爱。因为在语言上还没有很适应,北京有很多地名和说法我都还不太熟悉。每次打车出去时,总是不能和司机说明白自己要去的地方,有时我需要拨通同学或闺蜜的电话,让她们和司机直接沟通。
清华的生活很刺激,我生命中有很多“第一次”都发生在清华。比如说第一次参加军训。清华大学原本对港澳台学生并没有军训的要求,但我主动申请参加新生军训,远在香港的父母也支持我参加军训,认为这是融入大学新集体的最好方式,要和大家一起吃苦。通过军训,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拉练。我一辈子都没有那么辛苦过,每天特别早起来拉练,到了第三天差点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想到是自己主动申请加入的,便觉得一定不能中途打退堂鼓。辛苦过后,我倒很理解军训设置在大学开学之初的意义,当大家彼此还很陌生时,就会因为军训而打成一片。每个人都不能掉队,因为军训中很可能因为一个同学的迟到或是违规而使整个小组受到惩罚,所以每个人都关乎集体荣誉的得失,必须管好自己。
军训之后是第一次考试的心惊胆战。在香港,中学不分初、高中,总时长也是六年,通称为中一到中六。不同于内地中学的文理分科,香港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擅长和优势进行科目的自由搭配式学习,而通常成绩最好的同学都是纯理科的搭配形式,我在香港是一名純理科学生,从小就自信地认为考试不会难倒我,可我居然差点被大一的微积分考试整趴下。
我在高中时也学过微积分,但是大学里的微积分完全不是一回事。首先用中文的教材来学习微积分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挑战,我的困难在于不能理解教材中的微积分原理,有学长建议我多做练习,就是传说中的“刷题”,通过多做题来熟能生巧,但是我恰好卡在了第一步对原理的理解,没办法进行练习。由于港澳台学生都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后来,学校组织了专门的老师为港澳台学生上微积分补习课,把重点和难点再讲一遍,针对微积分原理和作业进行重点辅导,并且用较慢的语速来进行。虽然最后我的考试通过了,但是成绩非常不理想。
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生的声音
短暂的不适应只是我内地求学生活的小插曲,在其他的领域里,我过得非常充实且快乐。
更让我自豪的是,我在四个月内两次登上清华新闻网头条。第一次登上清华新闻网头条是在2017年8月29日,新闻标题为“清华环境学院本科生卢炜媛获2017亚太青年模拟亚太经合组织大会中国区选拔总冠军”。那个时候的我是一名大一学生,代表清华参与了中国区青年代表的选拔,最后在近万名学生中夺冠。作为全国冠军,我在11月初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2017越南岘港APEC相关活动。三个月后,我第二次登上清华新闻网头条,这次的标题为“清华环境学院本科生卢炜媛作为青年代表出席第十三届亚欧外长会议”。看到自己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网站上,我几乎难以置信。
那段日子很奇妙,在第十三届亚欧外长会议前,我还参加了在缅甸仰光举行的第八届模拟亚欧外长会议。为期4天的模拟会议结束后,我成为了首个当选亚欧外长会议青年代表的中国学生。
其实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能以首位中国人的身份去达成任何成就,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当我知道这一切之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I’ll show the world how a Chinese is doing this.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非常自豪。在接下来的会议上,我和各国政商界人士交流,包括我国外长王毅和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作为全球四名青年代表之一,我在开幕会上发表“青年宣言”,呼吁各国外长在国际合作中更加注重青年一代的声音。王外长知道我是清华的在读本科生之后,让我继续努力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所以我希望以后能在更多的国际场合,让大家听到中国学生的声音,认可中国学生的能力。
走遍世界,仍为祖国和母校骄傲
在那些奇妙经历的背后,校园里的我只是个普通的本科生。我忙着学业、社工,参加学院的游泳比赛,还帮忙筹备男生节,体验着一个普通大学生该有的大学生活。
在清华,所有港澳台学生还有一门必修课——国情考察课。去年暑假,我们28名港澳台学生到了宁夏银川进行国情考察。因为亲眼所见,我对内地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印象,也为自己是华夏儿女深深感到自豪。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在内地读书的香港人,见到的东西比香港同学多得去了,反而会更心塞,自己家里的人怎么就这么自以为是。香港人经常说自己活在国际大城市,很有国际视野,英语很好,眼界很宽。但是我就想问一句,连自己国家都不了解,怎么还能说自己有国际视野?来到清华短短一年,我就去过了好几个内地的城市,好几个国家。真正在那个地方生活,认识当地人,和他们交流,才真的算是了解文化。说到这里,我其实很感恩选择了清华大学而不是留在香港,很感恩学校有资源给我们到处闯,特别是让我们一帮港澳台学生看清楚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样子。
通过这一年多在内地的学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祖国发展、内地生活,也更加热爱清华了。我经常出国交流和出访,有趣的同时也真的会感觉孤单,但是一回学校,那种温暖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老师们都帮助我,同学们也都等着我。我想,就算走遍全世界,清华还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更何况我一辈子都走不完这个世界呢。
刺激的清华生活
我在香港长大,那里的拥挤众人皆知,世界那么大,我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热爱外交,但香港不是学外交最好的地方,所以选择到北京求学。内地变化很大,如果一直待在香港只能做个井底之蛙吧,所以我想来看一下。
放弃了香港大学的录取,我成为了清华招过最高分的香港学生,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刚到清华的时候,也遇到了诸多不适应。香港的中学大家的日常用语以英语、粤语为主,除了语文类相关科目是用汉语教学以外,其他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材都是用英语编写的。来清华后,我是第一次面对全中文的教学语境和教材,这就有点像内地学生突然用全英语教材学习,真是个不小的挑战,适应起来还蛮辛苦的。
好在,清华的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例如,老师会推荐我看一些课外辅导教材,而同学们也会把自己的课堂笔记借给我,同时也会在考试之前帮我划重点,告诉我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部分和考查的方式。生活中,我同样感受到大家对我的友爱。因为在语言上还没有很适应,北京有很多地名和说法我都还不太熟悉。每次打车出去时,总是不能和司机说明白自己要去的地方,有时我需要拨通同学或闺蜜的电话,让她们和司机直接沟通。
清华的生活很刺激,我生命中有很多“第一次”都发生在清华。比如说第一次参加军训。清华大学原本对港澳台学生并没有军训的要求,但我主动申请参加新生军训,远在香港的父母也支持我参加军训,认为这是融入大学新集体的最好方式,要和大家一起吃苦。通过军训,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拉练。我一辈子都没有那么辛苦过,每天特别早起来拉练,到了第三天差点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想到是自己主动申请加入的,便觉得一定不能中途打退堂鼓。辛苦过后,我倒很理解军训设置在大学开学之初的意义,当大家彼此还很陌生时,就会因为军训而打成一片。每个人都不能掉队,因为军训中很可能因为一个同学的迟到或是违规而使整个小组受到惩罚,所以每个人都关乎集体荣誉的得失,必须管好自己。
军训之后是第一次考试的心惊胆战。在香港,中学不分初、高中,总时长也是六年,通称为中一到中六。不同于内地中学的文理分科,香港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擅长和优势进行科目的自由搭配式学习,而通常成绩最好的同学都是纯理科的搭配形式,我在香港是一名純理科学生,从小就自信地认为考试不会难倒我,可我居然差点被大一的微积分考试整趴下。
我在高中时也学过微积分,但是大学里的微积分完全不是一回事。首先用中文的教材来学习微积分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挑战,我的困难在于不能理解教材中的微积分原理,有学长建议我多做练习,就是传说中的“刷题”,通过多做题来熟能生巧,但是我恰好卡在了第一步对原理的理解,没办法进行练习。由于港澳台学生都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后来,学校组织了专门的老师为港澳台学生上微积分补习课,把重点和难点再讲一遍,针对微积分原理和作业进行重点辅导,并且用较慢的语速来进行。虽然最后我的考试通过了,但是成绩非常不理想。
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生的声音
短暂的不适应只是我内地求学生活的小插曲,在其他的领域里,我过得非常充实且快乐。
更让我自豪的是,我在四个月内两次登上清华新闻网头条。第一次登上清华新闻网头条是在2017年8月29日,新闻标题为“清华环境学院本科生卢炜媛获2017亚太青年模拟亚太经合组织大会中国区选拔总冠军”。那个时候的我是一名大一学生,代表清华参与了中国区青年代表的选拔,最后在近万名学生中夺冠。作为全国冠军,我在11月初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2017越南岘港APEC相关活动。三个月后,我第二次登上清华新闻网头条,这次的标题为“清华环境学院本科生卢炜媛作为青年代表出席第十三届亚欧外长会议”。看到自己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网站上,我几乎难以置信。
那段日子很奇妙,在第十三届亚欧外长会议前,我还参加了在缅甸仰光举行的第八届模拟亚欧外长会议。为期4天的模拟会议结束后,我成为了首个当选亚欧外长会议青年代表的中国学生。
其实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能以首位中国人的身份去达成任何成就,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当我知道这一切之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I’ll show the world how a Chinese is doing this.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非常自豪。在接下来的会议上,我和各国政商界人士交流,包括我国外长王毅和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作为全球四名青年代表之一,我在开幕会上发表“青年宣言”,呼吁各国外长在国际合作中更加注重青年一代的声音。王外长知道我是清华的在读本科生之后,让我继续努力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所以我希望以后能在更多的国际场合,让大家听到中国学生的声音,认可中国学生的能力。
走遍世界,仍为祖国和母校骄傲
在那些奇妙经历的背后,校园里的我只是个普通的本科生。我忙着学业、社工,参加学院的游泳比赛,还帮忙筹备男生节,体验着一个普通大学生该有的大学生活。
在清华,所有港澳台学生还有一门必修课——国情考察课。去年暑假,我们28名港澳台学生到了宁夏银川进行国情考察。因为亲眼所见,我对内地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印象,也为自己是华夏儿女深深感到自豪。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在内地读书的香港人,见到的东西比香港同学多得去了,反而会更心塞,自己家里的人怎么就这么自以为是。香港人经常说自己活在国际大城市,很有国际视野,英语很好,眼界很宽。但是我就想问一句,连自己国家都不了解,怎么还能说自己有国际视野?来到清华短短一年,我就去过了好几个内地的城市,好几个国家。真正在那个地方生活,认识当地人,和他们交流,才真的算是了解文化。说到这里,我其实很感恩选择了清华大学而不是留在香港,很感恩学校有资源给我们到处闯,特别是让我们一帮港澳台学生看清楚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样子。
通过这一年多在内地的学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祖国发展、内地生活,也更加热爱清华了。我经常出国交流和出访,有趣的同时也真的会感觉孤单,但是一回学校,那种温暖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老师们都帮助我,同学们也都等着我。我想,就算走遍全世界,清华还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更何况我一辈子都走不完这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