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djy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然要求,也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统一全国人民思想,教育广大人民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159-03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提出了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口号和使命。这就是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要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国人民,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普及化、推广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研究概况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学术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究竟什么是“大众化”,这首先要求我们对于“大众化”有个清晰的了解。对于大众化的解释,最早是在文艺界提出的,但是相继被不同领域的学者所提出使用,比如教育学、传播媒介学、心理学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传播媒介大众化、心理学的大众化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在十七大上又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关于“大众化”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是指“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1]《辞海》中“大众化”是指“群众化”。[2]事实上大众化就是群众化、通俗化、普遍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界都是从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有的学者主要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所谓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联系起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能局限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等狭小的圈子或者少数人的认同,而要和人民大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3]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4]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5]
  有的学者则是从过程论的角度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理念的过程。”[6]
  以上种种,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详尽而又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但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本质,学术界并没有争论。即是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内化。
  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在传入中国的百年里,中国人民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不仅仅是历史的必然,也必然成为了现实的需要。只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广大人民大众所认识、所理解、所认同和信任,才能转化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这段话的寓意十分深刻:一是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的力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马克思那句经典名言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二是理论要掌握群众,根本的条件是理论必须具有彻底性,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三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只有用人的观点和尺度来看世界才能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理解。从以上的逻辑关系看,理论工具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但能极大地增强物质力量,然而,这个作用只有通过理论掌握群众,即着眼于提高的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才能实现。历史要向前发展,首先要实现人的发展,而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则必须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只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才能向前推进,国家、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二)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有效途径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实践特色是一定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用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的方式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民族特色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所谓时代特色,就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大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理论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
  (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国际格局变动不定。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平等、人权的幌子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我国发动各种文化攻势,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萎缩”更是加深了人们的悲观情绪。要解除这些疑问和顾虑,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需要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觉悟,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理论精神。在全球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更好的适应全球文化政治经济大繁荣的时代背景。
  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化、通俗化、普及化的工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首要的任务就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责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在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中才能有效增强,为此必须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以理论成果的实效性增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者、宣传者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对象、传播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富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项任务落地实处,而不是更多地注重形式,搞形式主义。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曾经直截了当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而不应成为某些地方借题发挥,大秀政绩的手段。要避免现实中一些地方盲目地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教育,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让群众都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去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条条框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让广大群众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求、愿望,能创造性地认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以国内政局的稳定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和平的环境。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顺利推行也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来保证。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突出成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如果没有十三亿人的万众一心,那么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也就不可能被提出。现在西方国家和国内一些反动分子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对我们进行攻击和分裂,用“人权、自由”为幌子来“西化”我们,颠覆马克思主义,这就更需要我们努力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敌对分子做斗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稳定国内环境,才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39.
  [2]辞海(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793.
  [3]曾令辉,丁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2).
  [4]王联斌.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5]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
  [6]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9]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其他文献
患者,女,20a,已婚,农民.以哭闹、自语、行为紊乱伴失眠1w于2002年11月4日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史.2w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发生争吵,并饮农药自杀.急送当地医院洗胃、吸
记得小时候跟大人看过一部朝鲜电影《金姬与银姬的命运》,尽管身边的大人们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哭得一塌糊涂,我却深深地记住了其中的一个片断:说的是在北朝鲜灿烂的阳光下,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由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一问题引起了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从学校和辅
期刊
云南元江洼垤乡撒摩人“阿哩”于2017年4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同年,洼垤乡党委、政府通过乡人大会议的形式确定“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节
期刊
期刊
摘 要:人类的文化以语言为载体,地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直接反映,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此一个流传已久的地名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尺度。地名伴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地方人们识别居住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种语言符号和标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它也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能指和所指的特点及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西安;地名;文化内
我自幼酷爱绘画,多舛的命运,曲折的人生,让我停笔多年。幸运的是,我始终在文化界供职,由于对绘画的偏爱,文化氛围对我的耳濡目染,以及近些年来扎实地学习、研究写实主义的技巧与理论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心理需求的关系和护理对策.方法对18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SANS和自行设计的心理需求问卷进行评定分析.结果84例患者有中等以上心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