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的服务对象是智力上的未成年人,没什么好说的;至于“幻”者,则赋予很多伟大作品以形式
人是从不听劝的,所以文学阅读的功能,最多也就是娱乐。再有别的说法,准是诗人或者小说家妖言惑众。
1898年,有个姓罗伯森的美国珠宝商不务正业,发表了一篇海难小说,讲新世纪初建成的一艘豪华邮轮,叫“泰坦号”,船在纽约到朴茨茅斯的处女航半途撞上冰山;同时,当初的设计者相信这条“巨无霸”永不沉没,所以没有布置足够的救生舢板,结果数千人葬身冰海。14年后的一个凌晨,一艘名叫“泰坦尼克”的超级邮轮以小说描述的方式沉没,除了航向相反。根据船东的档案,当时船上的图书馆中就有罗伯森的那本小说,书名叫《徒劳》。
此人还写过一部小说,说某年12月,日本人偷袭夏威夷珍珠港,把美国拖入全面战争;后者动用腹部设有弹舱的巨型飞行器,向日本城市投放威力巨大的“烈日炸弹”。挺神的。可该发生的事情,还是照发生不误。
这种小说应该划到科幻类吧。很多人嫌这个叙事类型下里巴人,其实关键要看具体作品究竟偏向于“科”还是“幻”。前者的服务对象是智力上的未成年人,没什么好说的;至于后者,则赋予很多伟大作品以形式。
刚回北京时,曾经路过三联书店。那地方我不常去,尽是些先锋影像、古典音乐、新左派、普罗旺斯,这类从小资中来到小资中去的题目。那天看见里面在卖托马斯·品琼的《万有引力之虹》。这是一本十分科幻的作品,其核心意象是弹道导弹的抛物线弹道,像一道死亡彩虹,隐喻着不可更改的历史轨迹。我怀疑这样的大部头会有多少人看,很多偶像级巨著,除《万有引力之虹》,还有戴夫·华莱士的《无穷搞笑》和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都像庙堂上峨冠博带的泥胎木偶。
所幸天底下还有不少有说服力的书,读起来不用受那份洋罪。1945年初,一个名叫库尔特·冯尼格的美军战俘被德国人送往德累斯顿,在当地一家生产维生素的工厂做工。不久前,他所在部队在比利时突出地带被击溃,他本人也做了俘虏。很快,英国人开始发动空袭。冯尼格躲在地下肉类冷藏库里,逃过一劫;德累斯顿这座巴洛克式古城,则被燃烧弹彻底摧毁,平民伤亡数以万计。冯尼格战后回到美国,结了婚,在大学进修过一阵人类学,同时给一家报纸的法制版当过记者,后经其兄引介,又在通用电气公司谋了份差事。
可这位老兄志不在此。每天下班后他猫在家里,写下一篇篇故事,记述他在德累斯顿的噩梦经历。开始是本本分分的写实风格,几次退稿之后,他发现自己必须给故事包上怪诞的科幻糖衣,否则他作品中的虚无情绪,不论对于编辑还是读者,都实在难以下咽。怎么能这样描写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呢?直到1969年,他的“二战”小说《五号屠宰场》问世。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沼,人们开始悟出一点“春秋无义战”的道理。
《五号屠宰场》中布置了不少后现代主义噱头,这里无法一一细表。故事中的男主角比利像作者本人一样,在突出地带战役中被德军俘获,囚禁在德累斯顿一座废弃的屠宰场。盟军空袭期间,他躲进地下冷藏库,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在小说的另一些章节里,比利被外星人劫持到他们的星球,圈养在动物园供游客观赏,还弄来一个母地球人,一个电影明星,和他配对。这些外星人生存在四维空间里,他们能看到自己生命中的每个瞬间,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命运的轨迹,只能专注于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一个外星人说他造访过37颗有人行星,只听见过地球人谈论什么自由意志。
比利在时间中不断穿行,不由自主;那些虚虚实实的人生经历,就像轮回转世。死亡的恐惧对他而言,就像登上不同舞台之前的怯场。和一般科幻小说不同,《五号屠宰场》里的时间旅行,更像无法控制的心理现象。这里没有威尔斯式的时间机器,当事人也不会跑到过去或未来,去干预历史进程。和其他当代科幻小说类似,这本书具有强烈的宿命论倾向。
说到宿命,小说家冯尼格有个开五金店的曾祖父。1903年,美国发生过一起剧场大火。当时逃命的人群拥堵在剧院出口,挤死了向内开启的门扇,造成六百多人死亡。读到有关报道,老冯尼格发明了一个杠杆型机构,安装在屋门上。一旦发生意外,该装置可以通过屋内的推挤压力把门打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太平门的前身。60多年后,库尔特·冯尼格在小说中指出另一条逃脱之路;他逃到外星,逃到时间的纵深之处。■
李大卫:作家,评论家,现居美国
人是从不听劝的,所以文学阅读的功能,最多也就是娱乐。再有别的说法,准是诗人或者小说家妖言惑众。
1898年,有个姓罗伯森的美国珠宝商不务正业,发表了一篇海难小说,讲新世纪初建成的一艘豪华邮轮,叫“泰坦号”,船在纽约到朴茨茅斯的处女航半途撞上冰山;同时,当初的设计者相信这条“巨无霸”永不沉没,所以没有布置足够的救生舢板,结果数千人葬身冰海。14年后的一个凌晨,一艘名叫“泰坦尼克”的超级邮轮以小说描述的方式沉没,除了航向相反。根据船东的档案,当时船上的图书馆中就有罗伯森的那本小说,书名叫《徒劳》。
此人还写过一部小说,说某年12月,日本人偷袭夏威夷珍珠港,把美国拖入全面战争;后者动用腹部设有弹舱的巨型飞行器,向日本城市投放威力巨大的“烈日炸弹”。挺神的。可该发生的事情,还是照发生不误。
这种小说应该划到科幻类吧。很多人嫌这个叙事类型下里巴人,其实关键要看具体作品究竟偏向于“科”还是“幻”。前者的服务对象是智力上的未成年人,没什么好说的;至于后者,则赋予很多伟大作品以形式。
刚回北京时,曾经路过三联书店。那地方我不常去,尽是些先锋影像、古典音乐、新左派、普罗旺斯,这类从小资中来到小资中去的题目。那天看见里面在卖托马斯·品琼的《万有引力之虹》。这是一本十分科幻的作品,其核心意象是弹道导弹的抛物线弹道,像一道死亡彩虹,隐喻着不可更改的历史轨迹。我怀疑这样的大部头会有多少人看,很多偶像级巨著,除《万有引力之虹》,还有戴夫·华莱士的《无穷搞笑》和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都像庙堂上峨冠博带的泥胎木偶。
所幸天底下还有不少有说服力的书,读起来不用受那份洋罪。1945年初,一个名叫库尔特·冯尼格的美军战俘被德国人送往德累斯顿,在当地一家生产维生素的工厂做工。不久前,他所在部队在比利时突出地带被击溃,他本人也做了俘虏。很快,英国人开始发动空袭。冯尼格躲在地下肉类冷藏库里,逃过一劫;德累斯顿这座巴洛克式古城,则被燃烧弹彻底摧毁,平民伤亡数以万计。冯尼格战后回到美国,结了婚,在大学进修过一阵人类学,同时给一家报纸的法制版当过记者,后经其兄引介,又在通用电气公司谋了份差事。
可这位老兄志不在此。每天下班后他猫在家里,写下一篇篇故事,记述他在德累斯顿的噩梦经历。开始是本本分分的写实风格,几次退稿之后,他发现自己必须给故事包上怪诞的科幻糖衣,否则他作品中的虚无情绪,不论对于编辑还是读者,都实在难以下咽。怎么能这样描写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呢?直到1969年,他的“二战”小说《五号屠宰场》问世。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沼,人们开始悟出一点“春秋无义战”的道理。
《五号屠宰场》中布置了不少后现代主义噱头,这里无法一一细表。故事中的男主角比利像作者本人一样,在突出地带战役中被德军俘获,囚禁在德累斯顿一座废弃的屠宰场。盟军空袭期间,他躲进地下冷藏库,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在小说的另一些章节里,比利被外星人劫持到他们的星球,圈养在动物园供游客观赏,还弄来一个母地球人,一个电影明星,和他配对。这些外星人生存在四维空间里,他们能看到自己生命中的每个瞬间,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命运的轨迹,只能专注于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一个外星人说他造访过37颗有人行星,只听见过地球人谈论什么自由意志。
比利在时间中不断穿行,不由自主;那些虚虚实实的人生经历,就像轮回转世。死亡的恐惧对他而言,就像登上不同舞台之前的怯场。和一般科幻小说不同,《五号屠宰场》里的时间旅行,更像无法控制的心理现象。这里没有威尔斯式的时间机器,当事人也不会跑到过去或未来,去干预历史进程。和其他当代科幻小说类似,这本书具有强烈的宿命论倾向。
说到宿命,小说家冯尼格有个开五金店的曾祖父。1903年,美国发生过一起剧场大火。当时逃命的人群拥堵在剧院出口,挤死了向内开启的门扇,造成六百多人死亡。读到有关报道,老冯尼格发明了一个杠杆型机构,安装在屋门上。一旦发生意外,该装置可以通过屋内的推挤压力把门打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太平门的前身。60多年后,库尔特·冯尼格在小说中指出另一条逃脱之路;他逃到外星,逃到时间的纵深之处。■
李大卫:作家,评论家,现居美国